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2 08:22:33

2021-10-12
今天没有新早课,贴昨天的早课疑惑之处:妈妈们如何做Mapping

"另一个方面呢,妈妈们要开始考虑了,孩子头脑中的那个神经回路,该怎么把它建起来,尽快建成。面对这样的任务,妈妈们手里有什么可以凭借的手段呢?从哪儿入手,才能又快又好地往起建呢?对了:模仿!借助孩子的模仿的天性来建构这个神经回路。我们要做两个mapping,第一个从课堂到教案,第二个从教案到课本。第二个mapping,妈妈们可以自己做的,对吧?这个不难,课本教案都在妈妈手上,只要精确知道孩子数学(我们都以数学为例来做这件事哈。学科一样,便于沟通)的教学进度就可以了。妈妈得在这一个星期,观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的教学进度摸清。第一个mapping比较困难,你不能用最新的,你只能用孩子已经陈述过给你的来做例子。妈妈得挖掘出背景,好做例子。那怎么mapping给孩子去模仿呢?妈妈得备课,把自己的mapping作为回馈写下来,便于大家交流,取长补短。"

1.做什么:"第二个mapping,妈妈们可以自己做的"——所以妈妈要做的是第二个mapping;
2.做具体的内容:“妈妈得在这一个星期,观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的教学进度摸清。第一个mapping比较困难,你不能用最新的,你只能用孩子已经陈述过给你的来做例子。妈妈得挖掘出背景,好做例子。”——所以mapping的内容是根据孩子的陈述,摸清数学进度;
3. 如何做:去备课,去反馈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3 16:31:45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2反馈
1.双基实操:明天要考地理,帆着忙于复习。我还在思虑怎么劝他实操,下课休息他主动过来了。一开始,帆就一句话,今天数学讲垂直平分线。我表示没听懂,请他具体解释。才说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如果有一条线段,它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我问这个定理有什么应用,帆想了想,没想出来。让他在书上找到相关章节,没有看目录,直接在轴对称里去找的。说这学期上课以来从来没用过课本。又让他去双基建构上找。今天比较耐心,在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建构、中考专题指导、公式定理四个部分中都看了一下,说只有基础知识和公式定理里出现了,中间的题目都没有涉及到。我问这个知识会怎么用呢?帆表示不清楚。
2.古文陈述:由于要去复习地理,帆说只陈述愚公移山第一段。飞快地过了。
3.数学陈述:陈述课本三角形一章的复习巩固题。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3 16:34:59

20211013早课笔记

mapping——这是个训练思维的练习,短期无法映射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因为“短期无法”,所以呢,长期以来,这样的练习,从来都是被忽略掉的:从练习本身来讲,会的人认为太容易,找各种借口不去练习;不会的人认为太难,找各种借口也不去练习。
可是呢,这种基础性的练习,孩子的思维建构一旦达到阈值,那就会在“学习上”产生巨大的提升作用的。
刚一开始,先搞简单的。妈妈们都聚焦在数理化来清对,暂时先把语文收起来。
往教案、课本上清对课堂内容的练习,一直要做。(仪的mapping很赞)
岁月静好,就这样跑。申爸入迷地给大申做课件;妈妈们入迷地猜本义,清对课堂内容。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4 07:49:42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3反馈
 
今天打印了仪的实操给帆看,满满一张纸,把他吓到了,问:难道我以后也要这样仔细地把知识点都找出来吗?看脸上的表情写着“那我可不干”,我说,可能,也许,应该……是吧,今天要请你帮忙听一下我做mapping,看看我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改进。帆一下子来了兴趣,蹦到床上等我开始。他充满期待地瞪着我,一副要看好戏的样子。我其实还有两题没看完,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我说:昨天你做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mapping,今天我来试着做一遍。找到目录,翻开书第61页找到对应知识点。
今天,我们来mapping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这个知识点,它是轴对称图形的一个定理,书上是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引入进来的。
 
1.讲性质。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就有一条对称轴。现在这个对称轴的性质是这样的: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对于这个定理,书上接下来给了证明的方法,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加以证明。反过来,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一定在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证明。所以,垂直平分线是所有的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讲应用。接下来,书上就讲了这个定理的应用,主要是从作图方面来讲的。已知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要用尺规来作出它的垂线。你会作吗?”帆表示没问题。好,那就继续。“还有一个应用呢,垂直平分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所以,如果两个图形是呈轴对称,那么它的对称轴就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帆插嘴说:“也是所有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的,也是所有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我们只要找到一对对应点,就可以连接垂直平分线,然后我们就得到了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所以,后面画轴对称图形,尺规作图是应用之一。
 
3. Mapping到双基上。在285页,关于三角形的部分。
3.1基础知识精析
3.1.1知识结构梳理,看起来没有轴对称的知识点,但有个尺规作图。刚才我们说了,这个知识要应用在尺规作图上。
3.1.2 重点难点辨析:双基上说难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里与我们刚才讲到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跟构造全等三角形有关。重难点辨析的第7部分讲到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把上面的4行知识点念了一遍)
3.2 数学思想建构
3.2.1数学思想方法这里,三角形部分主要是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转化与划归的思想。帆说,这里都没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你讲这些干嘛?我说正要告诉你呢,在转化与划归思想这里有一道题就是垂直平分线的应用,你之前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看例5。帆蛮有兴趣的凑过来看,求作一个三角形,要求周长最小。要使三角形周长最小,这里就用了转化的思想,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点P关于AP和BO的对称点,把三个点转化到一条直线上。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连接P的两个对称点所得线段就是三角形的周长。帆仔细看了一遍题目。
后面的分类讨论、规律方法技巧、添加辅助线、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计算这些都没有涉及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读一遍大标题之后掠过。
3.2.2线段的数量与位置关系,这里又用到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我们来看一下这道例题。这道题除了要用到垂直平分线性质之外,还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帆没学过,他试着用全等三角形来判断,做了几分钟,没成功。
3.3 重要定理
有一句话总结了垂直平分线性质,读一遍。
Mapping结束。
感悟:
1.     mapping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过程,这两天我们在组里讨论较多究竟该如何去做。实操的感觉印证了群里讨论的观点:先mapping课本是申爸有感于孩子们都不熟悉课本,不熟悉课本导致双基不牢;因为孩子刚陈述了课堂内容,让他落实在课本上会容易些,同时也达到熟悉课本的目的。课本和双基建构的编写体系很不同,因此再从课本mapping到双基建构的过程,是孩子去学习同一个知识点如何在不同的表达体系中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三年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就给它定位,定好位才能解决做索引的问题。具体操作中,先mapping到课本或先到双基其实都行,来回弄就掌握了知识,熟悉了课本和双基,同时也把现下正在学的知识点定位到初中的“目录树”上了。
2.     目录树的定位很重要。有的知识是重点、难点、考点,在双基里体现得很明显,比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的知识是多个其他知识的连接,看起来不起眼,如果不定位准确,一旦需要运用时可能会记不起,比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就是一句话,但可以跟三角形的考点结合起来,变化无穷,遇强则强。
3.     要做好的示范,必须充分需要备课。一是了解孩子那里的学习进度,一是在双基指南的几大部分里把知识点识别出来。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4 07:56:55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19 07:55 编辑

2021-10-14早课笔记
关键点:
1. 初二的男孩,陈述(输出)是负担,妈妈要让他一直练习;落实监管,切记不能放手。
2. 具体做法就是小作坊里的三件事,作坊任务就是让孩子建构“懂事”,学习怎么努力的。
3. 高二之前,重要的事情,妈妈确实要盯着的。
4. 高二的孩子,不是要像以前一样,靠稳定的机械重复,建构一种特定功能的神经回路,而是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灵活地形成自己所需要的神经回路。他要练习这个东西。


(前情:申爸评点康妈反馈,指出初二孩子的特点。)
男孩和女孩,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一点,在孩子小学阶段,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男孩子吸收多,输出少。女孩儿就不同。女孩喜欢说。这种特点,在关键期,导致男孩头脑中,累聚了大量的信息。这是男性长大后相对来讲更长于抽象思维的基础。
这样的特点,到了初二的时候,在学习上,就变成了一种陈述的负担:你头脑中东西再多,不试着输出,也是枉然。

妈妈的做法:第一,想个道理出来,跟孩子直接讲,沟通、输出的对于学习人生的重要性。树立政治正确。弛豫两天,直接以政治正确为由,要求孩子每天开始写作业之前,练习三十分钟“输出”;所谓“输出”,也无非就是小作坊做的这些。这些事情呢,都需要嘴巴说,是输出。第二,妈妈不要到孩子熟悉的环境中去,而是要让孩子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三十分钟。这在孩子的依从心理上,有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段,年龄因素很敏感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差几岁,就有完全相反的行为表现:高二的孩子和初二的孩子,就完全不一样。高二的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他知道,他就会努力去完成。当然,因为能力不足,可能做不好;初二的孩子,就完全不一样。妈妈必须在任务层面“看着”。一错眼珠,他就偷奸耍滑,偷工减料。
所以呢,对于高二的孩子,重点中在于引导,让孩子意识到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了,妈妈就重点思考,怎么把神经回路建构起来就是了;对于初二的孩子,妈妈不但要提重要性,更要考虑怎样建构神经回路,看着孩子去做。一项项具体的练习任务,要看着。不能以为孩子懂了,或者自己的孩子“听话”,大撒把,只要求,不监管。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会“自己做主”。等到了高二,他们就学会了。自己能做得起自己的主,这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项能力。怎么教会孩子做到这一点呢?小作坊里做的这三件事就是干这个的。
不是到了高二孩子“懂事了”,知道努力了,才开始做这些作坊任务;而是说,这些作坊任务就是让孩子建构“懂事”,学习怎么努力的。妈妈在关键期,得教孩子。怎么教?像小作坊做的这样....就这么教。不要着急,慢慢地做,三年后,孩子就“教出来”了。
自己知道努力,也竭尽全力,努力去学习,这在传统上,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的事情。我们用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在他们所谓的“非智力因素”这个方面,表现却是顶流。申爸不大理解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究竟指什么....但感觉起来,它的本质是基于这么个认识,就是孩子在关键期,自己对于自己打一开始就想好要建构的神经回路,其整个建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还有建构好之后,行使其功能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时的体验....这些体验的整体,在意识中的反映。如果这种涉及到完整过程的体验是完全自发的,孩子将会获得我们所说的叫做“自信”的那种稳定的心理素质。
从八年级到高二年级,还涉及不到“自信”。自信是再往后的事情。初二到高二,妈妈的要务是藉由小作坊的方式,托着孩子做到,让他获得“提升”的体验。这就为孩子的下一步,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角度,从家有初二孩子的角度来看。从这个角度,妈妈不能“撒把”;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家有高二孩子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妈妈要充分信任孩子!高二妈妈会说,我以前没留意过,没有做到位,现在补,不行么?不行。你不能像初二那样,事事看着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学渣妈妈,差不多都把这事儿给做反了:在初二该看着的时候,相信孩子懂事,到了高二懂事了的时候,因为有前几年的惨痛教训,反倒事事看着。在高二,引起孩子强烈反弹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事事要看着。其实,你妈妈只要不试图事事看着孩子,把孩子锁死,高二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沟通的。因为他懂事了。
总得来讲,除非妈妈已经给孩子建立起稳定的神经回路的任务....就是形成了习惯的任务.....高二之前,重要的事情,妈妈确实要盯着的。不盯着,是不行的;到了高二,孩子的发展主题变了。他不是要像以前一样,靠稳定的机械重复,建构一种特定功能的神经回路,而是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灵活地形成自己所需要的神经回路。他要练习这个东西。练习的过程,就是孩子从“它要”——爸爸要,妈妈要,家长要,老师要——变成“我要”的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用于练习的领域的问题在。这个意思是说,到了高二,孩子可以在正统的学校教育领域,发展出自我,也可以在别的领域,发展出自我.....比如说,画动漫,玩音乐,写作,滑板体育等等无穷无尽的领域。从花果山来讲呢,我们走正统的路线,就是争取孩子在正统的学校教育领域,在学科中,发展自我。站在高二的门口,孩子据何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是靠“人文”的什么理念,也不靠忽悠,而是取决于这时候,孩子头脑中哪个领域,已经具备了占优的核心神经回路。我们需要在小作坊里边,经过三年的建构,让站在高二门槛上的孩子,建构起学科领域占优的必备神经回路。这些回路很厉害。事实上,这些回路只要建构起来,都不需要训练得多强大,在学科学习....至少是高考中...就已经无敌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9 07:56:04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5反馈
1. 双基实操:今晚帆听着眉豆昨天做的化学mapping一边在淘宝上买个东西,听了20分钟左右,开始来自己做。做的过程中也很疑惑,觉得仪的做法、我那天的示范、眉豆的做法好像都不一样,说你们花果山是不是大家都没搞懂究竟该怎么做mapping啊?那我要怎么做呢?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哎,不管是他小人家真正的疑问还是想借此表达不想做,申爸不是说要讲道理吗?赶紧抓住机会把从课堂mapping到课本是检验听课效率、从课本mapping到双基是建立索引说了一遍,再提醒他,这样做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概括总结的抽象,是在训练大脑的超强工作能力、建构起神经回路……说完又花掉20分钟。帆说以后每次可以直接开始了,有点说通了的感觉,开心。
今天mapping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帆先回忆了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觉得掌握得不错;mapping到课本上,他翻看一遍,过得还是快了点儿,真正去思考课本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他似乎还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再mapping到双基上稍好了些,能从目录开始,在数学的几个大框架下一一查看全等判定这个知识点。从284页的知识结构梳理到重难点辨析(发现这里少了HL的判定)再到后面的数学思想建构、中考专题指导和公式定理,都能去落实。做得不好的地方是,对于例题还没有出现像别的孩子那样沉浸地去思考。
2.古文陈述:继续背愚公移山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9 07:56:28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6反馈
1.        双基实操:今天复习,mapping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帆先打开课本,逐页把三角形这一章在课本上的编排说了一遍;然后mapping到双基,发现边角关系这里的“大边对大角”是课本上没有的,四心书上也只讲了重心,又研究一下双基上对四心的说法,疑惑难道外心是只有等边三角形才有的?我说你们正在学的轴对称部分,最后一节就是等边三角形哦,可以看看。帆表示不会吧,就要学等边三角形了?我只好对他翻白眼,对课本还没有我熟悉!然后说双基第288-310页都是例题,跟全等的知识一起的,你体谅一下我吧。我说那你今天看5道题。答应了,变挨着看了5道。说常见误区部分总结得很好,第一个误区是漏条件,我问他有没有犯过,不置可否,于是再次重申圈重点词可以避免犯这种错误;第二个误区是分情况讨论漏情况,我说这个我知道你经常犯。看着这些例题,最后帆感叹,边角关系在书上就那么一句话,原来可以考得那么难。
2.        陈述古文:三线陈述《三峡》,原文竟然还有记混的,踩点也有漏,我也是晕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9 07:56:50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8反馈
今天时间安排不当,作业多,没时间mapping,只做了陈述答谢中书书。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19 08:08:48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9早课笔记
关键点:
1. 孩子要做的事:“清对”——把课堂老师讲授的内容,mapping到教案上来,把教案里的内容,mapping到课本上去。
2. 妈妈做:通过教案清对课堂内容,获得体验,引导孩子。
3.目的:熟悉课本,建构整体感。

编辑工作并非机械的逐字在字形上的比对,其本质是编辑靠着自己的素养,把原稿精细地阅读一遍。对产生疑惑的字句,再去核对原稿。好的编辑,他自身的水平,必须极高。专业的编辑做专业的事情。

AB班的孩子,借着教案,在做“清对”的工作。把课堂老师讲授的内容,mapping到教案上来,把教案里的内容,mapping到课本上去。
指出授课内容的位置,不难;但是,指出“今天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就非常难了。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尤其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
mapping的事情,内部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妈妈自己去做——从课堂到教案,做不了。那先不做这一步。先把教案到教材的清对工作,借助孩子的进度,自己亲自做一下。

AB班的妈妈,不用再让孩子“放电影”了。妈妈们专注,就着教案上孩子的最新进度,自己亲自体验从教案到教材的清对。获得第一手的经验,再拿这个经验,来引导孩子去做。
清对,熟悉教材,对体系、整体、系统建立起感觉。

(生理卫生这门课)它的学科内容,展示内容的那种安排 ,你很容易地从中获得“整体感”:先讲细胞,一群相同的细胞组成组织,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一组器官形成一个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六个系统组成了你的身体。从叶到枝到干再到主干,一棵树,就这样建构起来了。然后呢,全学完了,你倒过来,从自己的头顶,一路想到脚后跟,就逆着建构的过程,把整本生理卫生的内容,一点不落地梳理出来了。申爸自己的“捋”,就是从这本生理卫生中涌现出来的。这门课的整体,也被申爸摸索着,捋了出来。

学案,就是孩子们的教材的镜子。只有在学案里,孩子们才能把自己学的教材“看”清楚。就实操而言,那孩子们怎么去“看”呢?就是用清对的这种方式去“看”。就具体的过程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体系感是在镜子的帮助下,用清对这种建构方式,建构起来的。站在高考门口的孩子,对于六本教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案尽管厚,但已经是天天摩挲,摩挲了三年的东西了。
再小的努力,乘以365都很明显;再大的困难,除以365都变得微不足道。
体系感,是一点一滴,建构成的。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0 08:04:53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19反馈

双基实操:帆自己实操,录音。我听录音整理的。
讲了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然后给了一些题让我们做。(翻书)我来找一找。在对称吗?是的,在这里,等边三角形这里写了用一张纸对折,然后剪下来;然后是等边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哎呦我傻了,我刚才忘了三线合一: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然后呢,它继续讲怎么样用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接下来……嗯……继续证明了其他性质,就是做了一个全等,接下来又做了一些例题,差不多就这样了,接下来就到等边了。哦,还有一个,如果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的边也相等,就是等角对等边。书上就结束了。(翻教案)教案呢,在285页。在特殊三角形里面,定义性质和判定;分类里面有等腰三角形,我们学的是这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朗读),性质1、2、3(朗读),判定(朗读),腰、底、底角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概念;数学思想构建:例4好像用了一点,例7、例8有;方法技巧:例9、10、11、12、13、14、15都没有,例16有;接下来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8、19,20有,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只说有的地方哈,23、25有;综合问题探究,26有,27是三角函数,28外接圆都拿出来了,29没有,30有;思维拓展创新,31有,32有,33、34没有;中考专题指导,三角形边角关系,35有,36、37、38、39、40都没有,然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个应该有很多了,41、42(等腰直角)有,43没有(开始说是直角三角形了,没说等腰),44、45、46、47都么有;第四部分,公式定理这里有(把有关定理读了一遍),用时12分钟。

发现帆还是按照之前的做法,把课堂内容先mapping到课本,再比照双基里的知识点。对于申爸提到的两点还远未做到:1. “今天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算是做了,但没有明确指出了;2.“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尤其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这个还没有涉及到。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0 08:23:09

2021-10-20 早课笔记
关键点:
1.跟大孩子交流要讲究技巧。
2.孩子学习的心理机制变化了:依据道理,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调整自己行为。
    同义于:能做到
    同义于:厘清自己的愿望后,自己在头脑中,建构起控制达成愿望所需要的行为的神经回路。再由这些神经回路,去控制行为,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弛豫、慢是关键。

妈妈,跟大了的孩子交流,要讲究技巧。孩子大了,得按照跟大人打交道的方式去交流了。教育者,在这个时候,跟孩子打交道 ,得动脑筋了:放不放电影,我不管。只不过,跟妈妈一起的有效沟通时间,我不拿放电影作为一项任务了。干嘛非要很正式地跟孩子说:咱们以后不放电影了,放电影没用!
也许这就是造化吧....孩子必须要借助母亲发自肺腑的爱,反出母亲的手掌,争取个体的独立。但是呢,孩子,尤其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需要教育。这个时候,到了家里的猪队友出力的时候了。孩子大了,能听懂道理,更重要的,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依理而行,就需要爸爸去把道理讲给孩子了。从不教育孩子的队友,孩子到了高中,才到他出力的时候。

孩子大了,他的学习的心理机制,跟以前不同了。以前的学习,其实就是靠直接的模仿,形成稳定的习惯。对于学习对象的掌握,是靠习惯来保证一遍一遍反复地练习来达到的。这是硬连线的模式,其效率是非常低的。现在,除了模仿,更增加了另外一种模式,这就是孩子依据道理,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调整自己行为。孩子可以借助这种调整,学会自己掌控自己。成功的成年人为数不多,但就成长的过程而言,每一个人,在关键期,都面临着同样的机会,可以掌握这种控制技能。“孩子依据道理,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调整自己行为”,说的无非就是“能做到”罢了。帮助孩子获得一种能力,孩子可以借助这种能力,在厘清自己的愿望之后,自己在头脑中,建构起控制达成愿望所需要的行为的神经回路。再由这些神经回路,去控制行为,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前提需要具备,对的吧?“清对”是让孩子具备这些前提的方案。孩子们小时候的“建构兴趣”,可以拿来参考。建构兴趣的过程告诉我们说,一个孩子,要对听一个新的主题产生兴趣,需要先接触,弛豫;小听上一段,弛豫;多听一些,弛豫;再多听,再弛豫......直到孩子对听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为止。在这个实操过程中 ,精髓的部分,其实就是那个“弛豫”,给足时间,让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进行自我完善。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神经回路“长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就一个字:慢。

对于清对,也一样,慢。我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怎么清对,现在只是知道,孩子以“大颗粒”的方式进行清对。如果要求孩子清对大的主题下的细节,会遭到孩子的抵制。孩子的抵制意味孩子的头脑中,缺少处理这个任务的神经回路。帮孩子建构起来。抓狠心,逮要点哈。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的方案的核心,不是让孩子“会”,更不是“对”。在过程中,“会不会”“对不对”这些事情,我们都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产生跟妈妈一样的体验。反复地摸索,不要着急,多试几次,孩子就能跟妈妈一块儿亮了。这就是“感受的传递”。感觉要靠体验获得,不能靠“解释”“说明”“描述”来获得。妈妈要做的,是靠清对这项任务,让感觉重现于孩子的头脑之中。一旦孩子产生了感觉,并且妈妈给这种感觉进行了命名,母子提到这个名称的时候,都准确无误地知道指的是什么。接下来的一切,才有了基础。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2 10:34:03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0反馈双基实操:今天吃过晚饭休息了一下就抓到帆来实操mapping。一开始帆担心作业,因为昨天数学做到9点才完成。我说申爸说了,要用优质时间来做mapping,这个就像你跑步前要先做拉伸一样,就是思维的热身。你做完mapping思维活跃了,作业时间还可能缩短呢。
于是开始。今天没讲新课,还是等腰三角形,老师让他们做题练习知识的运用了。我说没关系,正好你昨天的mapping是从课堂到课本再到双基,今天我们反过来,从双基到课本。(翻教案)第285页,第一部分知识清单里,有;课本75页,有。说完就想继续往下翻。我拦住他:不是只说有,而是要找出课本里的知识点相当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还有就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帆说,那就是比对一下嘛。我说你倒是比对来看看啊。于是重新开始。   教案第285页,第一部分知识清单,三角形的分类里有特殊三角形,其中一个就是等腰三角形。讲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这个在书上是第75页,有一句话是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哪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他就直接念书第75页:“上述过程中,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三角形ABC中,AB等于AB”,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就不肯(还是不会?)说出来。我再追问:“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等腰三角形?”好像吐露天机一样终于说了句:“腰相等的。”我再问:“那腰是指什么?”“就是三角形的边。”“好的,那就是说,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它的腰,对吗?”——真没想到的是,这么简单的关于定义的一句话,竟然是需要引导的。也许是孩子觉得太简单了而不在意,不过如果概念不清楚对后面的学习是有影响的呀。   然后就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个跟书上一样吗?”帆说:“是的,简写之后是一样的。”我隐约记得锐妈做的mapping里有提到不同,但记不真切是哪个知识点的具体不同,“内容一样”,也就作罢了。帆问:“不是说好了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比对吗?不同的说法如果表示的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比对说法一样不一样呢?”我解释说:“你忘了申爸说的,更困难的是,教案上的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哪些内容是老师没有讲的……说法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可能是因为连内容都不一样呀。所以不比对怎么能发现呢?”接着就要到例题了。对于例题部分怎么对清呢?帆说:“你永远找不到跟课本上一模一样的例题。那难道全部都要看,都要说吗?我昨天已经把讲等腰三角形的例题都看过一遍了的。”看他不想再做,我说那你找两道例题吧,反正你也要陈述两道题。于是找到两道运用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的例题,读题-陈述解法。做完这个,后面的数学思想方法、规律方法技巧、常见思路误区、综合问题探究、中考专题指导等就都一下子跳过了。到最后公式定理部分,把等腰三角形相关部分朗读了一遍。   思考:今天看了群里宸妈和锐妈自己做的mapping过程,感佩于两位妈妈的用心。同时也觉得宸妈的mapping主要是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锐妈是直接实践双基到课本,合在一起就是很完美的典范。帆今天从双基到课本,没有感到太大的困难,是因为同样的内容,昨天刚刚做了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的mapping,加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也的确不多。每天这样细水长流的做,一节课的内容是不多的。那么,应该可以把例题应用部分也好好看一下。关于例题部分,昨天做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数学思想构建:例4好像用了一点,例7、例8有;方法技巧:例9、10、11、12、13、14、15都没有,例16有;接下来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8、19,20有,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只说有的地方哈,例23、25有;综合问题探究,26有,27是三角函数,28外接圆都拿出来了,29没有,30有;思维拓展创新,31有,32有,33、34没有;中考专题指导,三角形边角关系,35有,36、37、38、39、40都没有,然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个应该有很多了,41、42(等腰直角)有,43没有(开始说是直角三角形了,没说等腰),44、45、46、47都没有。”这些例题,孩子在涉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的时候会来回看上好多遍呢,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合考点,也该摩挲熟了吧。 最后的好消息是,今晚作业速度比昨晚快多了,压轴题也做出来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2 11:11:04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26 08:16 编辑

2021-10-21早课笔记
关键点:
1.对于大孩子,你妈妈只要解决了孩子头脑中“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他自己就会去解决。
2.要帮着老师把学校的要求落实到位。
3.妈妈们跟建构神经回路干上了,跟“题”绝缘。

【申爸点评了我昨天的反馈,指出:清对的项目,一定不要让它“旁逸斜出”:麻麻们要集中精力于关键任务,对于例题这样的枝节,直接忽略。】

大孩子的妈妈要有几个情形的认识:
第一,你不能包办。要给孩子留白。像例题这样的事情,做起来确实有价值,但是,这是孩子擅长的领域,留给她将来自己去学就好了;该妈妈做的事情 ,妈妈要执着,做到位;该孩子做的事情,留给孩子自己去做,妈妈不管。
第二,什么事情该妈妈操心,什么事情该孩子去做呢?建构新的神经回路,是妈妈要操心的事情;神经回路建构成功,运用它来进一步学习,这是要留给孩子自己去做的。大孩子跟小孩子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妈妈只要负责帮孩子在头脑中建构起基础性的那些神经回路就好了。只要基础性的神经回路到位,孩子自己就会去组合使用。人是天生擅长做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哪些是基础性的神经回路?我们顺着清对、古文、实词这三条线索往前摸,所有基础性的神经回路,会一网打尽,全部建构好。但是,很显然,琢磨教案上的例题跟建构基础性神经回路无关;琢磨建构教案上所有跟“题”相关的事情,都跟“基础性”无关。建构教案上的题,是留给孩子将来自己去琢磨的,妈妈现在根本不用管。
第四,妈妈的任务,跟孩子日常在学校拿分儿,没啥关系。我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分,而是为了建构素质,打好基础。思路是这样的:学校的教学,是要拿分儿的。孩子们只要基础建构好了,借助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很容易就名列分儿的前茅了。
故此,在花果山大孩子的三大任务中……清对、古文和实词……妈妈不管“得分儿”的事情:也就是在过程中,妈妈们不关注“对不对”“快不快”。妈妈们面对的是“有无”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孩子头脑中具备神经回路之后,才谈得上好不好:做的结果对不对,做的速度快不快。

妈妈们要考虑的是:这个主题的任务,孩子接触了吗?接触得足够吗?孩子有了初期的直接接触之后,能否进一步,努力克服因缺少专有神经回路而产生的烦躁畏惧的情绪,在大颗粒粗糙要求的情形之下,大略地完成任务?这种粗放的实现,能否让孩子一边熟悉、习惯,一边寻找进一步细化的突破口,慢慢地让整体进化,直到把神经回路完全建构好?

有限的时间,怎么用,用到哪里,这才是要考虑的问题。孩子呢,每天要陈述古文,变换车道,这要花大量的时间;我们现在在逐步引入清对,这个事情,引入到位,每天清对好几科,要孩子思考很长时间的;不要忘了,妈妈们自己正在搞的本义,引申,也是要引入到孩子那里去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现在,孩子陈述古文已经习惯了,那就要多陈述一些,积累厚一点,另外两项任务上来,才可以多占用一些时间。

精确地把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应到建构教案上,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老师讲授的内容,是不成文的,模糊的。从模糊到明确,比较容易。因为无法核查。但是,从建构教案到课本,可是从“明确”到“明确”,是能明确考核的。让孩子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当然了,妈妈们要求清对,清对到位,孩子自然就是要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的。把自己的课本翻熟,甚至都翻烂了,这是我们要的。

目前,孩子们的清对,还处于“初期”阶段:老师到教案到课本,单向清对;将来还有更复杂的,你把它倒过来,课本上的内容,教案里有没有?课本上是怎么说这个内容的,教案上是怎么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没提?如果我们倒回来用,建构教案的“建构”作用,就起来了。这个,将来再说。你们跑得快的孩子,条件成熟了,妈妈就试着倒过来要求。总之呢,我们靠着教案这面镜子,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到最后,孩子要熟练到这种程度:自己阅读一遍教材,就“记住了”,再看建构教案,直接就能凭记忆说出来,每一个意思,教材是哪里讲的,是怎么讲的。

混沌中,体系的雏形渐渐显现,搞清楚其结构关键位置的细节,就变得极其重要了。这是促使人们产生学习性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驱动力之一。这种力量,极其强悍。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2 11:18:05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1反馈
晚饭后开始mapping。帆说今天老师在讲卷子,就用快下课的5分钟讲了关于等边三角形的三句话: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等边三角形每条边的高、中线和对应角平分线是同一条线。那好,就mapping等边三角形的知识点。(翻教案,这几天都在三角形部分,已经不用看目录了)教案呢,在285页。在特殊三角形里面,分类有等边三角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性质是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度;判定是可以从定义、三个角相等、一个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来进行判定。这个内容在课本(直接翻到79页),内容基本一样。“什么叫基本一样?”我问。帆说:“就是书上也是这样说的。”把79页念了一遍。重难点分析这里,等边三角形各角都相等,且等于60度;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接下来就开始玩题了……看都不看,飞快地翻过去了。到公式定理了,只有一句话: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哦耶,这么快就做完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2 11:29:32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22 11:31 编辑

2021-10-22早课笔记
关键点:
1.孩子的问题,不是没有总体感体系感,而是没有细节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练习细节。
2.只有那些能够zoom in的总体,才有资格演变成为体系。体系感是一种能够自觉的总体感。体系感是“言语化”的,需要能够表达出来,才能够算数。
3.只有在明确的主题之下,抓到的细节,才会对体系感有所贡献。在“能够zoom in到底的总体感”这个基础之上,总体和细节的矛盾,得到了统一。
4.对于孩子来讲,体系感最好从他最熟悉,用功最多的领域获得,这就是学校,课堂,教材。
5.建构的具体方式呢?就是清对。

总结一下:
平时学习的是细节—>细节之和是总体—>能够zoom in的总体才可能是体系—>在明确主题下的细节才对体系感有贡献—>孩子获得体系感的领域:教材—>获得(建构)的方法:清对


借助航妈的反馈,理解“体系感”:
人的大脑天生就具有抽象概括抓总的能力.....不足的能力是表达这种思维过程的能力。说不出来.....孩子的问题,不是没有总体感体系感,而是没有细节感。故此,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练习细节。考试的本质就是考细节。
人天生不缺总体感,但总体感并不天生就是体系感。只有那些能够zoom in的总体,才有资格演变成为体系。体系感是一种能够自觉的总体感。当然,体系感是“言语化”的,需要能够表达出来,才能够算数。
细节想起来不难,也容易抓,但抓到的细节,却并不自动对体系感有贡献。细节就是细节,一盘散沙。只有在明确的主题之下,抓到的细节,才会对体系感有所贡献。在“能够zoom in到底的总体感”这个基础之上,总体和细节的矛盾,得到了统一。总体感要在这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指导之下,才能有效地建构起来。
对于孩子来讲,体系感最好从他最熟悉,用功最多的领域获得,这就是学校,课堂,教材。孩子整天就围着那几本教材在打转转,接触得最多,故此,我们用教材来建构体系感。更重要的是,教材,中学的教学内容,是研究得最多,最透彻的知识领域,我们有无穷尽的各种段位的资料可以借助。

建构的具体方式呢?就是清对。

那建构教案去磨教材,使劲儿磨,把两者全都磨碎,成为“细节”。一旦孩子获得了能够自如地把一篇新课文磨碎的能力,古文锻炼出来的“捋”就该起作用了。能磨碎,把碎渣再串起来成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就是体系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呢,妈妈们避免用一个熟语,那就是“知识点”。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知识点”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为了避免随着这个术语带过来的误解,我们淡化“知识点”的概念。去课本中找什么?反正在读教案的时候,随时看到一件什么事情,都可以到教材中去找,看有没有。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2 11:32:33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22 13:08 编辑

B-粤涵妈0807女八的早课总结:

1、咱们这个清对的项目,一定不要让它“旁逸斜出”:麻麻们要集中精力于关键任务,对于例题这样的枝节,直接忽略。妈妈不要在清对这个项目上,死命地往例题这类事情的“深处挖”,花费太多的时间。时间是有限的。
大孩子的妈妈要有几个清醒的认识:
1)你不能包办。
2)建构新的神经回路,是妈妈要操心的事情;神经回路建构成功,运用它来进一步学习,这是要留给孩子自己去做的。
3)哪些是基础性的神经回路?我们顺着清对、古文、实词这三条线索往前摸,所有基础性的神经回路,会一网打尽,全部建构好。
4)妈妈的任务,跟孩子日常在学校拿分儿,没啥关系。孩子们只要基础建构好了,借助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很容易就名列分儿的前茅了。

2、妈妈们要考虑的是:
1)这个主题的任务,孩子接触了吗?
2)接触得足够吗?
3)孩子有了初期的直接接触之后,能否进一步,努力克服因缺少专有神经回路而产生的烦躁畏惧的情绪,在大颗粒粗糙要求的情形之下,大略地完成任务?
4)这种粗放的实现,能否让孩子一边熟悉、习惯,一边寻找进一步细化的突破口,慢慢地让整体进化,直到把神经回路完全建构好?
对于大孩子,你妈妈只要解决了孩子头脑中“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他自己就会去解决。这是为孩子的本能所决定的事情。

3、对于初中以及高一上学期的孩子
1)妈妈还需要帮着老师,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孩子还小,妈妈不要眼睛专门盯着花果山的这些事情,天上的星星,不立刻当饭吃的,还要留意老师要求的跟分儿有关的事项。
2)到了高二以后,作业还要家长操心....那么,你送孩子读高中,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4、目前,孩子们的清对,还处于“初期”阶段:课堂—>教案—>课本,单向清对;
将来还有更复杂的进阶任务:
1) 课本—>教案:课本上的内容,教案里有没有?
2) 课本—>教案:课本上是怎么说这个内容的,教案上是怎么说的?
3) 课本—>课堂: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没提?
如果我们倒回来用,建构教案的“建构”作用,就起来了。这个,将来再说。你们跑得快的孩子,条件成熟了,妈妈就试着倒过来要求。总之呢,我们靠着教案这面镜子,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管烂熟。

5、正确的发展方向是:
孩子要熟练到这种程度:自己阅读一遍教材,就“记住了”,再看建构教案,直接就能凭记忆说出来,每一个意思,教材是哪里讲的,是怎么讲的,而不是花时间去搞教案里边的那些例题,习题,中考指南之类。

6、混沌中,体系的雏形渐渐显现,搞清楚其结构关键位置的细节,就变得极其重要了。这是促使人们产生学习性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驱动力之一。这种力量,极其强悍。清对的过程是一个让头脑把零散的信息,连缀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5 08:44:47

关于清对,再厘一下:
10月8日早课
1.抓到了“索引”这两个字,你就牵到了初高中孩子思维发展的牛鼻子。
2.为了建构起孩子头脑中的这片大陆架,我们有两手动作。一个是语文的捋古文,另一个是各科的建构教案。每天都要做的。“建构教案”,“建构”“建构”,建构什么呢?建构一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它作为基础,大陆架,支撑矗立于其上的各种不同的“应用”——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些。
3.捋古文,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但建构教案做什么用呢?捋古文解决的是“微观体系化”的问题;教案解决的是“宏观的综合的”问题。总得来讲,当你的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跨进大学的校门的一刻,在他的头脑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体框架,就已经成型了。
4.孩子今天放学回家,妈妈让孩子拿出课本,拿过来指南,让孩子在指南上指出来,今天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哪里。要精确,从哪一页的哪一点,到哪一页的哪一点。指南上指出之后,要把指南上的要点,对应到课本的内容上面去。
本质上,我们做的就是个mapping的工作:课堂上讲的内容,mapping到指南上,是哪些;指南上的内容,mapping到课本上,是哪些。索引的基础就是mapping。

10月9日早课:
1.你的孩子,从如高中起,你作为母亲,就只剩下105个有效教育小时了(平均每天7.5分钟)。你要锱铢必较地使用这105个小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2.对于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孩子,我们只做四件事情:第一,数学。陈述课本;第二,语文,捋古文;第三,建构教案;第四,150实词捋引申义。前两件已经开始了,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提醒,每天做。要把这两件事,做成习惯。第三件,正处于和孩子接触过程中;第四件,妈妈正在做。

10月10日早课
1.我们要做两个mapping,第一个从课堂到教案,第二个从教案到课本。第二个mapping,妈妈们可以自己做的,对吧?这个不难,课本教案都在妈妈手上,只要精确知道孩子数学(我们都以数学为例来做这件事哈。学科一样,便于沟通)的教学进度就可以了。妈妈得在这一个星期,观察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的教学进度摸清。第一个mapping比较困难,你不能用最新的,你只能用孩子已经陈述过给你的来做例子。妈妈得挖掘出背景,好做例子。那怎么mapping给孩子去模仿呢?妈妈得备课,把自己的mapping作为回馈写下来,便于大家交流,取长补短。

10月13日早课
1.清对课堂内容,数理化相对容易一些,语文历史等等,要难得多。刚一开始,先搞简单的。妈妈们都聚焦在数理化来清对,暂时先把语文收起来。

10月19日早课:
1. AB班的孩子,借着教案,在做“清对”的工作。把课堂老师讲授的内容,mapping到教案上来,把教案里的内容,mapping到课本上去。
指出授课内容的位置,不难;但是,指出“今天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就非常难了。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尤其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
2.妈妈们把语文先放一放,现在要专注到数理化上,自己先努力清对的工作,亲手做做,获得感性认识哈

10月21日早课:
1. 妈妈不要在清对这个项目上,死命地往例题这类事情的“深处挖”,花费太多的时间……孩子呢,每天要陈述古文,变换车道,这要花大量的时间;我们现在在逐步引入清对,这个事情,引入到位,每天清对好几科,要孩子思考很长时间的;不要忘了,妈妈们自己正在搞的本义,引申,也是要引入到孩子那里去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现在,孩子陈述古文已经习惯了,那就要多陈述一些,积累厚一点,另外两项任务上来,才可以多占用一些时间。
2. 精确地把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应到建构教案上,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老师讲授的内容,是不成文的,模糊的。从模糊到明确,比较容易。因为无法核查。但是,从建构教案到课本,可是从“明确”到“明确”,是能明确考核的。让孩子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当然了,妈妈们要求清对,清对到位,孩子自然就是要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的。把自己的课本翻熟,甚至都翻烂了,这是我们要的。就初高中的学习而言,孩子只要翻课本,把课本翻到烂,学习成绩就不会差。在以前,我们是找不到一种好的方式,很自然地让孩子把课本翻烂了。你要求他读课本,那没用。一让他读,他就说老师不讲课本,或者课本很容易,有啥可看的?确实,以批判的眼光,跟自己头脑中的意象有比对地积极阅读课本,这神经回路,远远不是孩子“在一开始”就有的。这要建构出来才行。让孩子清对,天天清,清上三两年,这类神经回路,当然就建构出来——你不让它建构成型,都不行。
3. 目前,孩子们的清对,还处于“初期”阶段:老师到教案到课本,单向清对;
将来还有更复杂的,你把它倒过来,课本上的内容,教案里有没有?课本上是怎么说这个内容的,教案上是怎么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没提?如果我们倒回来用,建构教案的“建构”作用,就起来了。这个,将来再说。你们跑得快的孩子,条件成熟了,妈妈就试着倒过来要求。总之呢,我们靠着教案这面镜子,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到最后,孩子要熟练到这种程度:自己阅读一遍教材,就“记住了”,再看建构教案,直接就能凭记忆说出来,每一个意思,教材是哪里讲的,是怎么讲的。
4. 我们的教案的清对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是这个,而不是引导孩子花时间去搞教案里边的那些例题,习题,中考指南之类。这些内容,作为有包浆的教案,在包浆过程中,孩子不经意间,自己就都掌握了。不需要花时间去专门搞哈。妈妈们呢,跟建构神经回路干上了,跟“题”绝缘。远离“题”,远离“对错”。这些话题,不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也不用关注,老师自然会照顾好——比妈妈你照顾得更好,因为老师更专业么。

10月22日早课
1. 在“能够zoom in到底的总体感”这个基础之上,总体和细节的矛盾,得到了统一。总体感要在这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指导之下,才能有效地建构起来。对于人来讲,体系感的获得,可以在任何领域中实现。但对于孩子来讲,体系感最好从他最熟悉、用功最多的领域获得,这就是学校、课堂、教材。孩子整天就围着那几本教材在打转转,接触得最多,故此,我们用教材来建构体系感。更重要的是,教材,中学的教学内容,是研究得最多、最透彻的知识领域,我们有无穷尽的各种段位的资料可以借助。
2. 建构的具体方式呢?就是清对。拿建构教案去磨教材,使劲儿磨,把两者全都磨碎,成为“细节”。一旦孩子获得了能够自如地把一篇新课文磨碎的能力,古文锻炼出来的“捋”就该起作用了。能磨碎,把碎渣再串起来成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就是体系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呢,妈妈们避免用一个熟语,那就是“知识点”。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知识点”究竟是些么东西,为了避免随着这个术语带过来的误解,我们淡化“知识点”的概念。去课本中找什么?反正在读教案的时候,随时看到一件什么事情,都可以到教材中去找,看有没有。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5 11:41:02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25 11:42 编辑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4反馈
今天在客厅进行数学清对,“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的部分内容。说好要求:已学内容mapping到教案,课本mapping到教案。

1.   第一步:已学内容mapping到教案:
帆直接翻到第285页知识结构部分,说这里有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法:SAS、ASA、AAS、SSS、HL,看我在一边听一边记录,主动叫我录音。第286-287页重点难点辨析,这里有比较详细的,1)定义:能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角平分线、中线、高相等,对应周长、面积相等。3)判定:SAS、ASA、AAS、SSS。帆读了这些,说了两点内容:第一,想起角平分线定理在课本上是用全等三角形来进行论证的;第二,这里的判定没有说HL(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后面就是例题了,90%都是例题了,我想笑!”然后就是第311页公式定理,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这里有加上了HL的五种判定方法。“然后就没有了!!”

2.   第二步:课本mapping到教案。
翻到课本第31页。课本先从全等形讲起,举了很多完全相同的图形例子,来引入全等的定义,然后从全等形引入全等三角形。这是教案里所没有的。第32页,实现全等的方法有平移、翻折、旋转等,这些都是能证的,教案没有讲。下面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书上讲了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教案还讲了对应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相等,这里没说(帆漏了说还有周长和面积相等),这三个相等,是分别通过ASA、SAS、AAS来证明的(这里一开始不是这样说的,经过了纠正,说刚才有个地方搞错了)“然后是一大堆例题,例题要讲吗?”帆坏笑着看我。我哭笑不得:“你故意刺激我是吗?”帆说“是的”。“你知道申爸批评我让你讲例题,现在故意刺激我!”帆不理我,接着往下说。(第35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接下来它讲判定,说所有边相等、所有角相等就是全等。接下来它开始举例,满足一个或者两个能证明吗?它说不能证明。然后说满足三个条件能证明吗?所以剩下的所有证明方式它都是让我们画一遍,就是自己画两个满足条件的,看是不是能重合。“这样的?是这样证明出全等的啊?”我惊讶地问,真的有点不相信。对,都是通过画图,比如说SAS,它让我们做两条边相等,然后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我问:“后面全都是这样?”帆说全都是,让他看书去确定一下。帆不用翻书,说,都是!有一个是推的,AAS是通过三角形内角和180度,从ASA推出的。教案上都有这些判定方法,只是把这些列举出来,但没有讲怎么证明的。我问:“那要知道判定方法的证明,还是要回头看课本对吗?”帆觉得用画图的方法算不上证明(一直说很垃圾),淘气地说:“想要知道判定怎么证明的,应该上网去找数学证明方式。”我再问:“就是别的那些定理,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它是怎么证出来的,还是要回到课本对吗?”这次他同意了:“一般是,因为教案它是备考的一个东西。它不会慢慢讲怎么证明的,它要你记住能这样子用就是了。”

3.   最后问了一下帆,刚才课本上这些定义、性质和证明方法,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就没提。帆说,定义和性质都讲了,但是就很快地过;然后证明方法一点都没讲,因为老师是要让我们自学吧,就是说,你们肯定都知道这个怎么证的吧?然后大家喊SAS、SSS,全班都会,然后就过。“这样就过了?”我又一次惊讶了。帆解释说:“这是C班,B班可能就慢慢讲,A班可能花一整节课讲一个方法。然后接下来就刷题了。”我说,记得这部分的内容你们用了好多节课来讲,至少一周吧。帆说:“我跟你讲那一周做的所有事情:老师第一节课讲了开头一点点,然后给我们讲几个例题。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回家把作业做完;第二节课老师上课讲作业,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回家把作业做完;第三节课老师上课讲作业,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回家把作业做完;然后偶尔塞一个考试进去,然后讲考试,就一直在讲例题了……”我摇头不已,换了个话题:“现在来讲,我们的mapping比较清楚了……”帆很高兴地说:“比较轻松了!”再次跟帆明确了清对的方法,说了物理也要开始清对。今天愉快结束。

4.   感悟:今天的两次惊讶里,我感觉一是自己对孩子的课本不熟悉,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真是不了解。二是对现在学校教学方式和进度很有陌生感。在我的认识里,引入全等三角形后,初二几何开始有难度了,很多题需要加辅助线才能做出来。帆学校的数学是分层教学,他所在班每天的作业用孩子们的话来说“道道都是压轴题”,但老师预设孩子们是自己学习了有关知识的,所以大多时间花在做题讲题上了。不知这是不是学校的通行做法,但我却再一次体会到申爸让我们不关注例题,与题绝缘的远见:题这件事,交给老师就好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5 22:39:55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5反馈 今天学了直角三角形,帆到我房间进行清对。
1.第一步:已学内容mapping到教案:
1)教案第285页,知识结构梳理里,特殊三角形下面有直角三角形,讲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3条:两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勾股定理没学)、判定(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没学);
2)第287页,重点难点辨析第6点,关于直角三角形有以下内容: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性质:一共7条,只学了前面3条
※判定:三条,只学了前面2条
3)教案第311页公式定理部分,第4条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3条,学了前2条

2.教案mapping到课本
翻到课本第79页,发现是讲等边三角形的。再往后翻,第80页开始。直角三角形先是在前边很前边讲到了定义,是在三角形那里讲的。“你的意思是不在这本书还是不在这一章?”帆说不在这一章,在第一章。让他翻到第一章,在第14页(没看目录),呸,应该在前面!翻了一下书似乎没找到:“摆出三角尺让我们寻找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直角三角形它没有从头介绍,应该是以小学常识来说的。”第13页,“如图11.2-5,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后面第14页又说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是用内角和定理。接下来就到81页了。“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就没有讲到哦?”帆说:“定义怎么没讲到?是很久很久以前,小学的时候讲的。”“哦,那真的要把以前的课本找出来了。”帆不明白为什么要拿以前的课本,我说是要找到课本上是怎么来引入直角三角形的。好了,刚才13页是讲到直角三角形性质中的一个,81是性质中的另外一个。“这两个性质教案上都有吗?表述是一样的吗?”帆说:“一样的,教案上还有第三个性质我们没有学,就是勾股定理。还有判定,判定今天也没学。”那教案上哪些是老师没有讲的?例题除外、勾股定理没讲;性质都讲了,第一个性质算没有讲,因为是太久之前学过,是常识了。就讲了30度角对着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先举了个例子,用全等和等边来做的,然后说于是我们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然后老师就讲题了。
今天清对内容简单,用时6分多钟。背诵4首古诗。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6 08:11:46

2021-10-26早课
关键点:
1.摸清孩子思维发展状况:把孩子的思维搅动起来下雨,下“问题雨”
2.多车道捋古文:先找到最熟的车道,把另一条车道弄熟,去跟那条最熟的车道捆在一起,来回并线
【哈哈哈,今天早课申爸表扬了帆昨晚做的清对,“从内容到形式都很赞”!方向对了,每天不着急地做下去】

妈妈们一边按照这个(飞妈和锐妈)模板,整理自己清对时的思路,一边不要忘了思考我们永恒的问题:孩子那边,是回事?摸清楚孩子的思维,究竟如何。他们的思维,发展到哪里了?还是某些地方,根本还发展?如果,让孩子也具有这样的思维,该怎么办?
孩子思维的发展,无非就是“不求甚解”走入“甚解”的过程。

刚开始,就是要把孩子的思维搅动起来下雨。不是下解决了的问题的答案的雨,而是下“问题雨”:这个是这学期前边讲的?....不是;那是上学期讲的?....也不是.....那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就讲了吧?
清对教案和教材的内容,不是考孩子哈。不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就有关内容,陈述自己脑袋里记住了什么。正相反,有效的清对过程结束了之后,孩子头脑中记住了所有的细节。尽管孩子们根本就没有去记!

古文陈述多车道的事情,妈妈要掌握两个技巧。一个是,总有一条车道,是行车道:孩子弄得最熟。找到这条最熟的车道。就在一条车道上跑,不用并线,让孩子跑熟练了。另一个是,要单独把拆字练熟练了。熟练了之后,去跟那条最熟的行车道捆在一起,来回并线;这俩搞熟了,再加一条,搞熟....再加一条,搞熟....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7 09:11:24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6反馈
今天我出差,听着帆的mapping录音来写反馈:
今天老师没有继续讲课,又是在那儿讲例题,让我们做作业、刷题之类的。那我还是把昨天的内容做一下啊。昨天是从教案说到课本,今天就从课本说到教案上吧。
清对的是直角三角形30度角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翻到书上81页,这里有个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就这样子了。接下来就是例题,它就讲了一句话。教案上关于直角三角形就比课本上多了些,那就翻到285哈。这里它首先思维导图里说: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定义-性质(3个,朗读一遍)-判定(2个,朗读一遍),在这些里。我们今天学的就真的只有30度角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然后接下来到重点难点分析,第六是直角三角形,讲了性质(7个,朗读一遍)、判定(3个,朗读一遍);然后是一大堆了例题,跳过,就到四、公式定理了,直角三角形定理1、2、3(朗读一遍)
——临走门前打印了一张纸放在桌面,把申爸关于清对的步骤写清楚了,要求课堂→教案,教案→课本。结果今天没讲新课,帆就自己按照 课本→教案来做了。但只做了简单比对,课本上的内容,教案里有没有?课本上是怎么说这个内容的,教案上是怎么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没提?这些内容都没有做到。且因为只是听录音,不清楚他清对时的状态。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8 10:57:13

2021-10-27早课笔记
关键点:
1.清对、陈述数学课本、变着车道陈述古文、捋词义引申网络,要确定一个作为当前的重点:每天花固定的时间,稳定地做这项活动,直到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为止。
2. 每天先陈述课本,让孩子就新讲的课本内容,热身之后,再清对。这样可以减小难度——对不愿意清对的娃
3.家长要掌握“一招先”,就如尚方宝剑,是帮助孩子完成困难学习任务的利器。

所有这些活动,清对、陈述数学课本、变着车道陈述古文、捋词义引申网络,这些活动,入门之后,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的。
对于AB班的孩子而言,妈妈们要在这些活动中,确定一个作为当前的重点:每天花固定的时间,稳定地做这项活动,直到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为止。其他的探索活动,可以随兴地进行。
就清对数学课本这项探索性的活动而言,妈妈们可以把探索放到陈述数学课本之上。每天先陈述课本,让孩子就新讲的课本内容,热身之后,再清对。这样可以减小难度。
先用能带来愉悦的项目(陈述数学/捋古文/150实词(最后状态))使孩子进入安静学习的前额叶兴奋状态。一节课40分钟,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陈述35分钟的数学,只用剩下的5分钟,给古文陈述开个始,就结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述数学的时间渐渐减少,陈述古文的时间逐渐增加。直到最后,不需要数学这根拐杖,直接古文就陈述起来了。这个时候,陈述古文,已经变成跟从前陈述数学一样的愉悦活动,可以作为基础,来提携接下来的捋词义体系了。
这个交替的过程,时间很长。往往要持续三四个月,才能成功引进下一项活动。

在大申那里,最先突破的是陈述数学课本。接下来,是陈述古文。到了现在,对于大申而言,最有效的让自己静下来,产生淡淡的喜悦感,面对困难的任务的活动,是最后形成习惯的那个,捋150实词。
 
妈妈手里握有“一招先”,孩子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消极情绪,永远会以平静淡定的心态,母子共同面对新的任务。妈妈更不需要老是在暗地里察言观色,找个孩子高兴的机会做切入点。就是随时开始。开始时不在状态,用已经喜欢做的事情,打个底儿,就可以顺利开展下面的活动了。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8 11:07:25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10-28 11:08 编辑

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7反馈
今天继续听录音,写帆的mapping清对写反馈:
老师今天讲将军饮马,就是最短路线问题,给了一堆例题来讲这个问题。
1. 课堂→教案
教案上一开始找不到,不在三角形这里,可能是在平面几何初步。完蛋了,我可能找不到。我看看目录,平面几何初步这里看不出来,我翻一下。他用的其实是轴对称,那我看看,知识结构轴对称这里也没有。重难点辨析有轴对称,定义、性质这里有。找到最短路程了,是在例题里。第四部分定理这里不会有,因为它其实很简单,用的道理主要是考你两条线段的转化到其他位置,然后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果用来求角的话,还会考你平角180度。考的东西都不难,就是看你会不会画辅助线。
2. 教案→课本
课本上有。先翻到轴对称,好,85页,13.4课题学习:最短路程学习问题。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入,然后出了个例题,两道例题,一道好一点,一道没坏到哪里去。就是一道很简单,用一个很简单的对称,连线就做出来了。另外一道需要平移。最短路线问题一般是有两个点,你想求从一个点出发,到点外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再到另一个点的距离最短的是多少。就是你骑着马从A到B,但是要去l那里喝点水。做这种题,你直接把这条直线,就是上边有动点的你想求一个点的直线,作为对称轴,把一个点堆成到另外一边,连接对称的点,比如说A、B两点,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G,使AG+GB的长度最短。那就要把一个点对称过去,然后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呢,煤气建站怎么接到两个小区最短,怎么样建桥让两个村过桥最方便都要用到。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8 11:08:57

2021-10-28   复习昨天的早课感想
关键点:
1.  清对、陈述数学课本、变着车道陈述古文、捋词义引申网络,要确定一个作为当前的重点:每天花固定的时间,稳定地做这项活动,直到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为止。
2. 每天先陈述课本,让孩子就新讲的课本内容,热身之后,再清对。这样可以减小难度——对不愿意清对的娃
3.  家长要掌握“一招先”,就如尚方宝剑,是帮助孩子完成困难学习任务的利器。

在帆这里,捋古文的过程有点波折,其中两三次还如盲算一样钻到了床底。好歹经过一个暑假的磨合,已经可以随时开始了。mapping这件事,一开始也是不理解,跟他说清楚道理后也接受了,具体过程都在前面的反馈中有记录——这时真的感觉到用反馈来管理的好处,把整个过程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昨天得到申爸表扬,我更是把几个群的群消息都给他看,因此清对接受更是没有难度了,所以不考虑用陈述数学来启动。接下来是如何做好、做到位的问题了:
第一,捋古文,需要调整,先熟练一条车道,再熟练第二条……最后捆绑。帆拆字教案没有用好,所以拆字要单独进行,建构起神经回路。
第二,捋古文要每天接触,把本学期的古文背熟捋熟。
第三,150个实词暂时还顾不上。
第四,清对,要深入细节,搅动起无数的思维雨、问题雨,至于问题的回答,则留给他自己去探索。
第五,其他科的清对还没启动,数学之后,物理可以接上。

粤帆妈0803B 发表于 2021-10-28 16:58:27

2021-10-28 旧早课学习
花果山高中群:从“剥洋葱”到“切洋葱”        2019-10-08

如果孩子完成一件智力活动的神经回路没有建构起来,孩子的表现就是 “情绪烦躁”。妈妈们遇到孩子“情绪烦躁”的情况,要试着把任务拆解开,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完成。

以陈述习题为例:孩子要陈述出习题的解题步骤,需要三部分神经回路都建构好:朗读、在头脑中画图和把思维转换成有逻辑的解题步骤陈述出来。
假设说,朗读还没好,那就花未来的两三个星期,专门建构朗读;
如果在头脑中画图还没好,那就练习画图:妈妈陈述几何题目,让孩子画图,在看着自己头脑中的图,陈述题目的已知求证;
如果是逻辑性步骤转换没好,那就借助例题,专门练习转换。
陈述课本这件事情,有两个角度来观察“进展”:一个是课本的自然进度;另一个是上述的按照拆解开的神经回路的建构进展来观察。
要学会后一种观察方式。陈述习题是一件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要把这件复杂的工作,拆解成“零件”,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进行加工。零件加工好了之后,再“组装”。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B-粤帆妈0803男八语文小作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