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3|回复: 1

[申爸指导] 【花果山初中群:“赖叽朗读”最后的结果及对大孩子的“这是要求”的具体实操】---2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6 18: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聿妈 于 2019-11-26 09:52 编辑

花果山初中群:“赖叽朗读”最后的结果及对大孩子的“这是要求”的具体实操

2018-09-01
一直以来,申爸有种感觉,就是说,一个学生,他在任何时候,只要做得对,他的学习成绩,都能很快地提升起来。直线式地提升,从“倒数第一名到正数第一名”那种。这种感觉很强烈...只不过,申爸一直“做不出来”。努力了很多次,也“做不出来”,但是,越努力,申爸越是觉着,“完全可以做出来”。做不出来的原因,在于说,我们不知道做到这一点的充分条件,具体有哪些。

泛泛地说,要做到这一点,孩子需要有很好的心态。喜欢学习,对于学习态度积极正向。这是一直以来的几乎所有人的认识...可惜,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对于学习的正向态度,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但谈不上充分条件。不久之前,申爸才意识到这一点...很显然,这个关键性因素,意识到得太晚了。但是,一旦意识到,申爸立刻就觉得:一直以来,“做不出来”的事情,可以做到了。

暑假的时候,申爸要求大申朗读课本,陈述启东作业本。大申玩儿手机玩得正上瘾,不乐意干。不过,大申朗读课本,已经有习惯性基础,让做,不迟疑,也就做了。陈述练习册这件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抵制:“我不会!”申爸:“答案不是给你了么?”大申:“不明白解题思路。”申爸:“没让你明白解题思路呀。我说过陈述完,要明白解题思路了吗?从来没有过,对吧?”大申同意,但还是争辩道:“不明白解题思路,读那个有什么用?读完了,还是不会!”申爸:“谁让你会了?不就是让你陈述一遍么!”大申:“我不会陈述!”申爸:“答案不就是对解题思路的陈述么?”大申:“那我就念一遍答案,会不会不管啊!”气夯夯地摔上门,读答案去了。

过了40分钟,录音出来了。申爸听录音。耳机里传来大申百无聊赖的赖赖唧唧的声音,口齿不清,不少地方,仔细也听不清到底读的是什么。哈欠连天的,快睡着了的感觉...确实,有些时候,读着读着,声音越来越小,就消失了好些分钟。后来,大申承认,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睡了几分钟,又清醒了点儿,接着赖叽地读。

不过呢,40分钟一节课,刚开始尽管很不情愿,只要在读,总会有一道题,大申读完之后,没声音了....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甚至十来分钟,一点声音也没有...接着,再有声音的时候,声音变正常了。很清晰地正式地朗读。从这道题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分钟,“状态”好起来了。

整个一个暑假,百十节课下来,没有一节课是从头一直赖叽到尾的。尽管从一开始就正式,态度端正的课时不多,但基本上每节课,都能以正式、态度端正结束。赖叽这个事情,大概率是孩子转出来,给妈妈看的。根据经验,孩子知道,只要坚持赖叽,坚持表达自己的不满,妈妈总会以“这样的状态学了也没用”,而取消自己的最初的要求。

可是,赖叽这个事情,孩子自己恐怕也是极其地难受。当他感觉到“赖叽无效”,他也就不刻意地坚持,让自己难受了。如果短时间的难受能换来好受,孩子会坚持;如果孩子绝望了,知道什么都换不来,没有孩子会坚持惩罚自己。

朗读,陈述这个事情,底线无非就是把书上的字变成声音读出来。这个对孩子,没有难度,都能做到。朗读本身是自调整的活动:读着读着,兴趣就来了。孩子只要读,总会对内容“读出兴趣”,这是朗读的天然特性。

申爸想说的主要不是这个,而是后来的结果。它那个数学题呀,读几遍题目,读几遍答案,是不能够达到考试意义上的“会”的。申爸以前,一直是这么想的。

大申就读他们高中数学第一章,很短小,一共在启东作业本上,只有三个作业,作业题一共六页,答案连一页都不到。申爸让大申读了四遍。课本读了三遍。快开学了,申爸打算让大申把这个小章节,做到考试意义上的会。
大申不是说了,就是叨唠一遍,不会么?申爸把大申朗读的题目,用工具切出来,一道题一个MP3文件,便于反复聆听么。申爸把大申叫过来,跟大申说:咱们得保证,你所有课程的第一章练习册,要会,对吧?接下来呢,你不朗读课本了,直接陈述题目。不过,这次,要把答案拿出来,自己看着题目陈述。

大申想都不想:“不行!不会!”申爸知道他要这么说,就说:“你把数学练习册拿来。”大申去把练习册翻出来。“翻到作业二第13题,”申爸一边说,一边把切好的13题陈述文件播放起来。大申认真地看第13题。

申爸是想让大申听自己的录音,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反复听,直到思路清楚。大申看了一会儿,说这道题我会,不用听了。申爸说,那好,第14题。大申看了一眼,马上说,这道题我也会。跟13题一样的解题思路,就是稍微复杂了一点。申爸说:“那好吧,你去房间,把作业一到三的每一道题都仔细看一遍。把不会的题,拿笔划出来。”一直以为根本不会的题,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会,大申很痛快地去划题了。

过了十几分钟,大申从房间出来,拿着练习册,很兴奋地跟申爸说:“看完了,全都会!”申爸:“没有一道不会的?”大申:“一道都没有,全会!”申爸:“假设说,我把这页练习撕下来,当做考卷,你现在就去答,能得多少分?”大申:“肯定100分!”申爸:“你20多分钟之前,还说你不会来的,对吧?”顿了一顿,申爸盯着大申:“你感觉到没有,你找到了一个办法,很容易就把数学题全部都学会!”

大申一下愣了神儿,过了一两秒钟,才缓过神儿来,很不自然地挤出点笑说:“好像是...”申爸:“那好吧,你去陈述吧,把答案拿出来。”大申整整说了一个半小时,把三个作业题,全部陈述完了。确实全会。

接着,大申陈述了化学,物理,生物,思想政治。依然是全会。这五门课的第一章,所有练习册和课本上的习题,陈述完:“一道不会的题都没有。”语文地理历史和英语的习题,大申还没来得及陈述。开学了,来不及陈述。大申连自己也愣住了:他自己也没想到,就那么不过脑子地叨唠几遍,练习题竟然自己就都会了。意外之喜。申爸也有点儿不相信。但确实如此。

稍=哈。

9-001冀洋妈0408B五上转
@9-000京大申爸0406B 什么工具可以切音频?

切音频的工具。


事实上来讲呢,这两年,申爸要妈妈们做的教育措施,基本上都是申爸自己没有亲自操作过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幼儿和小学的孩子,大申早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大申正当年的时候,申爸是十分小心,不去“动”大申的课内学习的。申爸当时主要担心的,是害怕挫伤孩子的创造力。现在看回去,这种策略是正确的。如果还没有得到孩子成长的全貌,申爸就冒然进去干预,大概率,是会做错的。等到申爸观察到孩子成长的全貌,探究到教育的本质之后,设计出的教育措施,在“传统眼光”看来,匪夷所思,根本不可能有效。但它却是有效。卓著的效果。

当时,大申小学时候,申爸是不可能想到如此背经离道的方法的。在初中,申爸唯一摸到的正确的事情,是六年级盲算数学课本。后来的一切安排,都源于此。

事实上,大申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左右,他已经有很强的主观意愿,想搞好自己的学习了。申爸在八年级上学期的下半部分,整个八年级下学期,完全放手。目的是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大申在主观意愿下,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搞自己的学习。充分放手。这时候,大申已经快14岁了。事实上,孩子不到这个年龄,是不可能做到有持续的主观意愿,自己持续努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的。

这是申爸的一个基本发现。你们任何不到这个年龄的妈妈,都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要去“试”。你要去试,100%失败。孩子年龄不到。这个年龄以下的孩子,妈妈要把孩子的学习管理起来。管理起来,这是关键。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做这个事情。

有妈妈会举个案,说确实有孩子,不要说初中,小学低年级的都有,孩子自己非常主动地学习。这样的个案产生的原因在于:孩子受到某一科老师的巨大激励,拼命地学习某一个学科。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偏科。

至于,很多学习好的小孩子妈妈,说自己孩子怎么怎么喜欢学习,如何如何上道,不要妈妈操心云云...不要相信她们:她们是在吹牛皮。如果上帝安排一架摄像机,24小时跟着妈妈和孩子拍摄的话,你看拍到的视频,分分钟打脸吹牛的妈妈的。你怎么跟孩子吼,她也一样。可能比你还厉害。

总之是说呢,你们14岁以下的妈妈,不要有幻想,说放手,让孩子自己努力。不是说孩子自己不会努力去争取好成绩,而是说孩子的年龄不到。不要受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妈妈的蛊惑。她们不过是在误导,牛皮快穿的时候,拼命地维护自己的谎言而已。但是,有没有孩子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向好这回事呢?当然是有的。到了高中,有些孩子确实做得到,那样去做了。

嗯...申爸的指导孩子们学习,只不过是“看过客户的表,再告诉客户几点”罢了。申爸出方案,依靠妈妈们的回馈,来决定方案是否有效....如果不好,如何调整。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申爸手边已经没有小孩子了。没法儿亲自去实验的。

小娃娃群和小学群,大致如此的样子。唯独,咱们初中群不同。申爸呢,也要搞好大申的学习成绩。申爸怎么做,妈妈们就也跟着怎么做就是了。这里说的,跟别处不同的。别处是“理论上如此”,这里是实操,并且是现场直播...期中考试是什么时候啊?11月上旬吧?反正,到期中考试之前,申爸在大申那里每天做什么,就跟妈妈们说什么。咱们一块儿做出结果就是了。

有一个关键的事情,在大申这儿没这个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妈妈而言,这个问题很严重。申爸要先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们才能“跟得上”。这就是让孩子“执行任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呢,埋得很深。它起源于孩子五岁的时候!现在,你的孩子15岁了,妈妈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10年。基本的原因在于,妈妈由于亲子之爱,导致孩子错误地建构了妈妈的要求。由于长期的错误亲子互动,加上温水煮青蛙效应,孩子无法接受到母亲的“要求”。孩子把母子间的要求符号,在主观上做了错误的建构。

这个事情要扳回来,至少,在学习的局部,要扳回来。咱们的“三不一要求”。有些妈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些妈妈做得非常辛苦,效果不彰。申爸一直在试图找升级版的解决方案。现在呢,方案找到了:对于你们大孩子而言,妈妈把要求明确地提给孩子,孩子呢,像平常一样表现。

如果孩子没有在有效地执行任务,你妈妈要直盯着孩子的鼻梁(注意,不要盯眼睛,盯两眼间的鼻梁。努力看清鼻梁上汗毛的毛孔!)一直盯到孩子开始发毛,然后,冷冷地重复一句要求,加上“这是要求”四个字。然后,孩子就老老实实去执行任务了。“这是要求”四个字,要说得清晰,平静。但是,冷冷地说。

7-003浙培妈0511B三下转
早课培也看了,这段话还读出来了。

你们呢,给孩子看给你们妈妈的内容,估计你会死得很惨:孩子已经开始锁门,要自己的空间,不给你妈妈知道了。你妈妈还傻乎乎地把自己的秘密都倒给孩子。

知道什么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人家关上门,妈妈不知彼;妈妈敞开来,孩子知己知彼....战场上有这样的“交战双方”,那有一方,肯定“死得很难看”。

这个呢,老娘就是这样。很有趣儿。你们妈妈,哪个能进自己孩子的班级同学群的?你们班的家长群,哪个里边没有孩子的?出来说说。你们在家长群里说的主要内容,不消五分钟,孩子群里就转发了....

7-006浙曼妈0605G二下转
曼曼找我好几次了,要进班级家长群,我没让。

曼曼妈是没让曼曼进家长群,可曼曼妈怎么知道,群里别的账号,没有孩子的?你们要知道,曼曼回到家里,跟妈妈磨,要进家长群,其实,是人家在同学群里说好的:每个都回家磨,只要成功进去一个,有了眼线,其余的立马撤!不信?你们家长仔细检查每一个账号,把孩子踢出去;明天,孩子就又来磨妈妈,要进群了...


8-004京涵妈0410B
孩子这么有心?不累的慌?

妈妈们知道,成年人的“心眼儿”,是在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么?就在这个时候。孩子潜意识里的“目的”就是长心眼儿,至于累不累:达到目标,就不累。有了心眼儿的成年人,当然觉着累了...可是,连心眼儿都没有的孩子呢?

8-004京涵妈0410B
我们现在没这要求,就是还没长心眼。

哎...这些傻麻麻,可咋整:14岁的孩子,还不“长心眼儿”,那孩子不是智力低下么!人家早已经算计你啦!麻麻自己还蒙在鼓里。你们哈,都是大孩子妈妈了。醒醒,别做梦了: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7-006浙曼妈0605G二下转
曼曼老是想着进我们的家长群,但是她的微信不让我碰,还威胁我:如果我动了她的微信,就改掉密码。

哈哈!人家大申的微信,申爸就从来不碰。

8-001邕宇妈0408B
申爸提的冷冷说“这是要求”太好!我这段也琢磨这件事,宇这几天有时闹:我要用会手机,如我态度强硬,他就嘀咕说:不能用牢骚都要发吧,然后就过了。如态度温和他就闹很久。大孩子需要申爸说的这种方法去操作,特别是任务重的学习,没有商量,这一商量就难完成了。

不用“强硬”。妈妈只要把孩子盯到发毛,然后冷冷地明确提一遍要求,加上“这是要求”这句话,孩子就清晰地获得到了妈妈的“要求”。孩子会照做不误的。孩子不管大小,针对具体任务,要求去做到。要求就是要求,没什么为什么。如果解释,说明,求得认可...那得到的,就不是“要求”了。妈妈要求了,孩子照做。这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例外。小学群那边,已经试验过一个多星期了。百发百中,没有一例例外!

只不过,小学群那边,妈妈只要平静地说“这是要求”即可;孩子还没有“老奸巨猾”,不用盯着,也不用冷冷地说,孩子就会去做。你们很多大孩子,那样已经不行,程度不够,孩子不照办....程度增强,肯定没问题。

今天的冲关动作,就是妈妈找件具体的任务,到孩子那里去试验“这是要求”的效果。回来回馈哈。

嗯...有关“这是要求”,申爸在小学群说了好多。回头,申爸转过来给妈妈们参考。说大申在做什么。每个周末,要把下个星期所学的每一门课的课本,朗读一遍。在家,要完成三遍朗读...语数英史地生理化思想政治皆如此第一遍,提前一个星期朗读,作为预习;第二遍,老师讲到这课之前的那次课后,朗读;第三遍,老师讲授当天朗读。

注意几件事情:第一,朗读的效果的关键,在于弛豫时间。所以呢,申爸才有这么复杂的安排。一篇课文,连续朗读三遍,基本上没什么效果:效果来自我们的“安排”,读第一遍,隔上几天,再读第二遍,明天上学,老师就会讲解;讲解完,回到家里,马上朗读一遍,再写作业。在老师讲解之前,孩子已经朗读两遍课本,一遍启东练习题了。这些,就是“预习”的全部!

启东练习题,要在周末提前全部朗读完!跟提前朗读课本,放在先后:周六课本,周日课本对应的练习题。把答案给到孩子手上,最低限度,孩子照着念一遍:正式准确完整。见字就朗读。不做别的任何要求。
咱们高年级孩子家长群里的孩子,暑假已经预习过了。预习过不算,从今天开学第一天开始,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走。

8-005豫帅妈0509B
学校发的练习册行吗?

不行。学校练习册,我们将来有别的用途。孩子需要两套练习册。这呢,需要跟孩子坐下来,参照课程表,把一周的朗读任务,详细地做好计划。先跟孩子估计,下一周,每门课,将会讲到第几页;然后,根据这个估计,再把朗读的计划,做到每一天。这需要一些时间。这个时间,在大申那里,“算学习时间”。

今天,学期模式了,大申的学习时间,调整回65%了。妈妈们动手做一下这个计划就知道:这个计划非常复杂,得满满一节课,才能做好!但是,只要亲手做好了:妈妈跟孩子心里就都非常清楚,下个星期,一整个星期,会学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学。了然于胸。一定要孩子有这个感觉!用Excel把做好的计划记录下来,好逐日执行。

8-007陕简妈0505B
@9-000京大申爸0406B 申爸,您好!住校生只能周末实践了,跟不上可怎么办?

今天,孩子是在家的,对吧?先把今天明天的任务完成。到明天晚上,再说后天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6 21: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18-9-14 10:47 编辑

花果山初中群:申爸答疑“这是要求”及新版“新三旧一”

2018-09-01
7-006浙曼妈0605G二下转
中午我盯着她的鼻头,说让她录音,这是要求,结果盯了三秒她就赶紧闪了,坚决不录音,可咋整。读是读的,就是不想录音。
明天,把录音笔放在孩子面前,盯着两眼间的鼻梁,冷冷地说:朗读的时候录音。这是要求!完了,就不再管这事儿了。后天再说。

8-005豫帅妈0509B
俺家昨晚把下周的课本朗读了,花时间不少,八门大概两个小时。朗读练习册要更多时间,怕不答应,我自己先发怵。
朗读下周要学的练习册,先跟孩子说一声儿。等要开始了,拿出数学,按照计划上写的页数,要求开始!如果一个周末都读不完,那孩子即便是答应了,也没用;一门一门要求。要求一出,立刻执行。如果这样能朗读完,妈妈还“担心”啥?

妈妈们要注意的是呢:第一,妈妈自己心里别怕“不灵光”。你心里怕了,就不灵光了。第二,跟古代骑马打仗一个样子。催马过去,就那么一下子。使出去就完事。好使,孩子就开始朗读;不好使,也别管了,这一回合。下一回合再说。孩子朗读了,妈妈就不再有别的要求了。能足时地朗读,就可以。第三,妈妈们呢,就申爸看来:你们早已经在跟孩子的角逐中,输得一塌糊涂了。要想翻身,得些功夫儿。你们还那儿甜蜜憧憬呢,孩子私下早已经出招无数次,把你们琢磨得透透的了。

8-002冀赫妈0503B
刚才已经尝试盯鼻头提要求了。赫中午不想休息,考虑到平时习惯休息半个小时,就让他睡一会,他告诉我到点叫他,结果到点赖床不起,我面无表情地说“起床,马上!”然后盯着他鼻子头,盯得他发毛,拿靠垫挡上眼睛,我把靠垫拿走,他又拿来一个挡上眼睛,我又拿走盯着他,没办法,他很不情愿起床了。
大孩儿妈妈想的多,一做就错:“这是要求!”这四个字呢?起作用的,就是这四个字。哎
..............

8-002冀赫妈0503B
说了,说了,忘写了。
妈妈感觉孩子发毛了,就加上“这是要求!”冷冷地说。说完后,转身就走。这个回合结束。申爸就纳闷儿了,你们都三四十岁的人了,怎么就不懂“把心理压力压给孩子”,让孩子执行;反而把压力自己扛着。你们孩子要是小,也就算了....都初中了,不小了。反倒是,孩子捏住了你们老娘们的七寸:把压力座座实实地压到你们心头来了。不可思议!

妈妈呢,不要“冷暴力”哈。这个“这是要求”呢,少用。只用在学习上面。生活方面的事情,一如其旧,平时怎么弄,还怎么弄就行了。稍=,申爸给妈妈转些资料过来。

“一直以来,或明或暗地,父母们都有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孩子就放他在那里,自己长,就是最好的教育。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在于孩子确实自己主动地在成长环境中吸收建构,完全可以自然地获得很多能力,增长很多知识。但是,光靠孩子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毕竟不能够满足其各方面成长所需。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干预孩子的成长环境,使之变得更加丰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五岁、六岁这两年时间,更是重要。不止是因为这两年,是孩子伴听的敏感期。孩子从环境中自然吸收语音,建构智力,在这两年中,达到人生的顶峰;更加在于,孩子在这个时候,处于“要求敏感期”。

在要求敏感期,父母只要刻意行动,让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真实意图凸显出来,孩子很容易地就按照父母的意图去做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父母说,“这是要求”,孩子二话不说,就照做。

咱们小学群,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今天起,“这是要求”,要明确出现在爸爸妈妈跟孩子交流的日常用语之中。

嗯...我们来看,大孩子的学习。

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不好好写作业,磨蹭,拖拉。

孩子为什么写作业磨蹭拖拉?孩子总是有“第一次写作业”的时候的。在第一次的时候,孩子如果已经养成“这是要求”的习惯,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妈妈说:“该写作业了。”孩子接收到了这个祈使句中的要求成分,就按照要求去做。

第一次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祈使句中的要求成分,还是没有接收到要求的成分,他都会去做。这个原因很简单,“作业”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一项新的任务,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孩子好奇。

过一个星期,当这种好奇感消退,不同的孩子,对于作业,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少数孩子“到家就按要求完成作业”;大部分孩子,开始抵制这项工作。

抵制的孩子,不仅抵制作业,任何新鲜感消失的任务,他都会抵制去做。不只是回家做作业,课堂上听讲、回答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翻书朗读...新鲜感过后,孩子都抵制。

其实呢,这就是“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的表现。时间久了,“不能按照要求行动”,就表现在学习成绩上面了。

“这是要求”,进入到日常用语之后,对于敏感期的孩子,非常简单,只要妈妈不断地淡定地跟孩子提出,这是要求,孩子自己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遇到“要求”,二话不说,按照要求去做。

麻烦不在于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孩子还处于敏感期,妈妈只要“要求”,孩子就会建构起执行要求的能力,不管要求的内容,做起来有多困难,都会直面要求,动手去做。这不难。麻烦的是大孩子。

在要求敏感期,妈妈做对了,孩子听得懂要求,形成了直面任务的能力,以后的学习,就不担心。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孩子肯定,就已经养成了对抗任务的能力。这事儿,就麻烦了。无意中,妈妈帮着自己的孩子形成了对抗自己的能力,并且成了习惯。如果不能直面学习任务,生活中的任务,自然也是如此。这在教育上面,是一个最大的缺陷。

让我们来解决这个难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要说孩子的学习不行,今后,生活也不行。拖拉,磨蹭,面对任务,只要感觉到生疏,困难,就绕着走,逃避...这会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生活的。

申爸说,孩子听不懂“要求”。这是个很奇怪的说法,令人费解。妈妈们需要理解透彻,什么叫听不懂“要求”,然后,才能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在敏感期,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每家,都有“房前”和“屋后”。

在申爸家的屋后,临楼的八层,开着一个很大的教育机构。租了整整一层楼,收各种班儿。现在,放假了,他们开学前班。

早上七点钟,就开班了。很多家长,需要八点半到岗的,学前班急家长所急,七点钟,就收孩子进班,好让妈妈送完孩子之后,正常上班到岗。

六点四十五分,妈妈们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开始往学前班奔。

很有意思的,你站在楼上看。在楼的拐角处,一个穿的齐齐整整的妈妈,匆匆奔了出来,一边走,一边不时地回头,向着自己的孩子高声喊:“快走!”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小男孩儿,一只手拿着一架玩具飞机,一只手拿着刚拣来的树枝,才从拐角处出现。妈妈心急火燎地站在那里跟孩子吼:“快点儿!”孩子充耳不闻,拿着飞机往机动车道上飞。

那边,一辆汽车开了过来。妈妈急忙冲到机动车道上,去帮孩子拣飞机。机动车也远远地停下来,等着妈妈把飞机捡走,才启动,给油,扬长而去。焦急的妈妈拿着飞机,走到孩子身边,一把抢下孩子手里的树枝,远远地扔到旁边,一边大声吼:“跟你说了,要迟到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

妈妈不给孩子飞机,自己拿着,另一只手,拖着孩子,快步往学前班奔去。走过机动车的拦阻桩,孩子一把搂住,死活不撒手。妈妈没办法,只好松了手,独自往前走去,一边走一边说:“你玩儿吧,我走啦!没人管你了!”

孩子不管妈妈怎么说,蹲下身体,去看拦阻桩下边的蚂蚁。一边看,一边用小手拨弄。过了两分钟,两步一回头的妈妈,已经走得很远了。不管怎么叫,孩子都不动窝,就是蹲在那里拨弄蚂蚁玩儿。妈妈没办法,只好再折回来,抱起孩子就走。一边走,孩子一边手蹬脚刨:“放下我!放下!”妈妈不管孩子怎么喊,连拖带抱,把孩子弄进隔壁的大门,消失了。

任何一家学前班的早上,妈妈如果好细儿,都可以站在大门前,看一幕幕活的戏剧。孩子各种不乐意,各种磨蹭,拖延,妈妈的各种焦急,各种许愿,各种怒吼,孩子的各种哭...

有没有好的呢?有的。有一次,申爸给大申去买麦当当。从隔壁门口过的时候,一辆带蓬的电动三轮停了下来。爷爷从驾驶位上走下来,把旁门打开,钻出一个小女孩儿。爷爷从前座上拿出书包,递给小女孩儿。小女孩儿麻利地把小书包背在肩上;爷爷又拿出了两个鸡蛋,小女孩用两只小手儿,把两只鸡蛋塞进两边的小口袋里,一蹦一跳地向电梯口跑去。看到了在电梯口迎接孩子们的老师,大声说:“翟老师好!”翟老师笑咪咪地跟小女孩儿说:“跟爷爷再见!”小女孩儿转过身,对正在跟老师招手的爷爷说:“爷爷再见!”

这是上学前班,孩子不乐意。

如果要是去动物园,孩子早就往前猛跑,害得妈妈不停地在后面喊:“慢点儿!等等我。别跑丢了!”动物园孩子乐意去么,学前班不乐意。这很正常。绝大多数孩子,都这样的么。所以呢,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听不懂“要求”。

要求是什么呢?

在飞机男孩儿那里,妈妈口里的要求,有这么两个:“快走!”“快点儿!”当妈妈要求“快走”的时候,孩子在做什么?他在扔飞机,在东张西望,在抠蚂蚁...什么都在干,唯独没有在“快走”。

孩子是怎么理解妈妈嘴里的某句话的真实意图的呢?并非从字面上来理解。孩子要从生活互动中来理解。

每一次,妈妈要求“快走”的时候,孩子都在玩儿,都在慢慢走...事实也正是如此。妈妈每一次要求“快走”的时候,都是着急,而孩子自顾自地玩,不肯“快走”的时候...几年下来,孩子心里对妈妈的“快走”的理解,就是“慢慢玩儿”。

孩子根本听不懂妈妈的要求。孩子对妈妈嘴里的要求,头脑中建构起来的意义,跟妈妈心里想的,正好相反。

另外一个著名的意思相反的要求就是“快吃”。

几乎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的行为,成功地把“快吃”的意思,在孩子那里建构成“慢慢吃,跟妈妈玩儿”了。

不管字面意思是什么,孩子都把作为条件刺激物的要求性语言,跟当时的情境联系到一起。

只有慢腾腾玩儿的时候,妈妈才会说“快走”。几十几百次地重复,孩子已经把“快走”的意义,建构成“慢慢儿玩儿”了。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置若罔闻。他没有按照字面意义所指示的行动么。

这个呢,一般情况。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种莫名其妙的“蒙氏教育”出来的孩子。

妈妈的想法是,顺从孩子的天性。然后呢,任何的要求,孩子不遵从,都无所谓。容忍。长此以往,孩子就把听到的祈使句,建构成“不理她”的意思了。

上了小学,老师让“起立”,他置若罔闻,坐在那里自顾自地画小鸟;老师让“打开书包,拿出语文书”,他自顾自地叠纸片;老师叫名字,他淡漠地看老师一眼,然后低下头,继续撕纸玩儿...

早上早操,升旗。所有的孩子、老师都立正站好,目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倒好,自顾自地走了。老师问干什么去?他说,去撒尿...

“那孩子脑子有毛病”,不明事理的家长,在一边小声评论道。其实呢,孩子倒是没啥毛病,只不过妈妈蒙氏得蒙了头,“顺从孩子天性”过了火儿罢了。孩子对任何要求,全部置之不理。

孩子倒是没毛病,可是,“那孩子脑子有毛病”这个话把儿,倒是给握实了。等到了三四年级,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欺负他!你有毛病,不正常,神经病么...孩子们不欺负他,欺负谁?妈妈欲哭无泪。

申爸呢,在仔细查看妈妈们的反馈。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还是有很多妈妈,对于孩子“听不懂要求”不理解是怎么回事。不理解这一点,当初让孩子听不懂要求的心智模式,还是在继续起着作用。

一边“三不一要求”的表象,另一边,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心态...这种开着左灯向右转的法子,不起什么作用的。就好像那个飞机男孩儿。

妈妈一看,实在搞不掂了,就这么威胁:“你玩儿吧,我走啦!没人管你了!”

事实上,妈妈在这一刻,是动用了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对妈妈的安全需要,来试图让孩子就范。

本来,这个时候,不需要拿高射炮来打蚊子的;但妈妈打了,也就打了,这无所谓。关键是,妈妈都动用大猫了,你总得“管一手”,对吧?妈妈的操作不正确。

你妈妈三步一回头地看着,明显孩子知道,妈妈不会“扔下我不管”的么!并且,这么做,恐怕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孩子早已经对“没人管你”这句话,建构好了它的意思:没意思,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就行。

如果你妈妈决定动用这个核弹级的威慑,那就要做到位:找个拐角,彻底地藏起来!看着孩子无助地哭上15分钟,然后再出来。保管以后再一这么说,孩子马上乖乖照做。

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孩子把妈妈丢了,无依无靠,那是极其恐怖的经验。

妈妈本能地知道,“没人管你”对于孩子是一个威慑,但做不到位!反复地使用,没一次到位,孩子对于“没人管你”,也就建构起孩子自己的理解了:甭管她。妈妈这么说,无非是鼓励我继续玩儿,不理她罢了。

事实上,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妈妈本不用丢这种终极威慑出来的。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坚定地说:“快走,这是要求!”就可以了。

孩子不快走,妈妈仍然平淡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求:“快走,这是要求!”把“要求”两个字,坚定地说给孩子。

六岁,孩子处于要求敏感期。妈妈只要每一次,明确地提到“要求”这两个字的时候,都坚定地要求孩子按照祈使句的要求做到,不要一个星期,以后妈妈只要一提“要求”两个字,孩子马上照做!

也就是说,妈妈把“要求”这两个字的意义,给孩子建构正确:要求就是按照字面的理解,做到祈使句中的所要求做的事情。产生行为,这就是“要求”。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妈妈就继续坚定地盯着孩子的眼睛,提要求。

其实呢,妈妈不需要动用核武器,只要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表明坚定地态度和绝不动摇的情绪给孩子,孩子就照做了。

在要求敏感期,最有效,最有用的方式,是妈妈的情绪。小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最敏感,会顺从妈妈的情绪。

这个事儿呢,大约到了十岁,五年级的时候,就不管用了。

孩子懂事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妈妈什么情绪,妈妈还是爱我的。妈妈不高兴?没关系,“挺过”这一段儿,就好了。到了这个时候,你妈妈还没形成孩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就非常非常困难了。

你等到了大申这个年龄,他妈不论说什么,他都直接地有意识忽略:我就是不听,你不是该咋地咋地?

“你的赌咒发誓,根本就没用。回头就忘了。”

“你吼,我就听着呗。在心里把你的吼顶住,不让它进脑子。”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10岁到15岁,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什么?

你们呢,十岁以上的娃妈,要去孔夫子上买一本新凤霞的《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来看看。

旧社会啊,他那个演员,都是从学徒做起的。旧社会过来的演员,功底都特别地深。扎实。他们那些师傅,是怎么做到的?打!

新凤霞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十岁以后的事情,都记得了。新凤霞的回忆中,也有师傅的毒打。她的评论是:“没有恨,只是觉得疼。”

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底线教育方式。妈妈一般是舍不得动手打孩子的,就说:“你等着你爸回来不捶你!”要是你的孩子,在十岁以下,没有形成直面任务的能力;那到了这个时候,爸爸打一顿,妈妈“在底下”说什么,孩子都特别听。因为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心里“没有恨”,只是“觉得疼”,为了下次不疼,会老老实实听妈妈话一个星期。对于十到十五周岁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

孩子比小孩子,更能听懂道理,这没错。但是,如果孩子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道理会让孩子更加地走得好;如果孩子无法直面任务,任何道理,也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如同成年人,灌多少时间管理的鸡汤,都无济于事一个样子。

让孩子按照要求做,对于十岁之前,是要孩子“听懂”;十岁之后,是要孩子“做到”。小孩子,做不到,就是“没听懂”;妈妈可以动用的方式,是情绪和态度;大孩子,“懂”是“懂了”,做不到的话,那就只能动用更加厉害“有害”的方式:“你爸捶你!”

哎...其实呢,孩子教育,在敏感期做对了,根本不需要“捶”。可是,妈妈莫名其妙的神奇的心理作用,让大多数孩子,都“没做对”。

等会儿再说“房前”的事情哈。”

上边的两幅图片,是8月17日的时候儿,小学群开始“这是要求”活动,申爸的讲解。妈妈们了解前因后果,知道怎么回事。

7-005浙跳妈0602B一下转
@9-000京大申爸0406B能否把大申的朗读计划表展示下呢?我们需要学习。

妈妈们学不了。大申的课程表没发,这几天做不了这个计划。妈妈们要自己琢磨,自己做。做好后,发过来分享讨论。

“嗯...屋后的事情说完了,该说房前的事情了。申爸家门前,铺的是石板。石板没铺平,房前靠左,黄杨树篱笆那里,一下雨,就存水。下完雨,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清澈的小水坑,小孩子们特别喜欢那个地方。妈妈带着孩子走过来,远远儿地,小家伙就开始往水坑那里跑,“啪叽”“啪叽”地到水坑里去踩水玩儿。

好多小孩子,妈妈给买了小雨鞋。雨天是穿上的。可是,那个水坑实在太深,雨鞋踩进去,就没顶进水了。孩子在水坑里踩水,进水,妈妈站在水坑旁边,大声呵斥:“出来!”不止是妈妈。每次下完雨,申爸坐在客厅里,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妈妈、爷爷、姥爷、姥姥,在房前大声喊:“别往水里踩!”“快出来,雨鞋进水啦!”孩子不管雨鞋进不进水,在水坑里踩着,就是不肯“出来”。一直要等玩儿够了,妈妈才让孩子坐在腿上,自己蹲在地上,把孩子的小雨鞋脱下来,往出倒水。

这个动作,一下子就把申爸的记忆给激活了:是的,当年,大申也有一双那样的小雨鞋...也是的,一下过雨,大申就要出去。出去了,哪里有水坑,就往哪里踩....

不止是那个年龄,再大一大,上了学了,跟申爸上学放学,要是天下雨,申爸都是躲在路边的屋檐下走的。他不。他非得跳到雨地儿里跑,浇得经湿。申爸也不叫他回屋檐躲雨,只不过是把书包要过来,申爸背上,免得浇湿了。至于大申,乐意雨地里跑,就雨地里跑,管他呢!回到家,大申浇得跟落汤鸡一样,顺着小腿,衣襟往下淌水。上楼之后,电梯里留下一大滩的水。进了屋,只能扔进卫生间,所有的衣服都扒下来,扔进洗衣机。洗个大白白,换上干净的衣服出来才行。申妈永远是一边给大申扒湿衣服,一边埋怨申爸:你就不能给孩儿打个伞?申爸心的话儿,你打伞,他肯在伞下边儿走吗?不过,申爸已经摸到申妈的脾气。有关孩子的事情,你就别跟她较真儿。她说啥,你就听着就是了。下次下雨,还照旧。

雨鞋。申爸的记忆中,确实有过第一次,大申“啪叽”完水,申爸让大申坐在申爸的腿上,拽下小雨靴,往出倒水。可是,只有那么一次。申爸很快意识到,亲水跟孩子亲沙亲土亲虫一样,是某种本性。你拗不过来的。于是,申爸就放手让大申踩水坑。不但放手,还怂恿:“大申,那儿的水坑大!”“大申,那儿,那儿!那儿的水流急!”

大申忙不迭地顺着申爸的手指,冲进一个一个更大的水坑里边去;或者,站在下水道的铁篦子旁边,水哗哗地冲到大申雨靴上面。申爸还问大申:大申!雨鞋进水了吗?大申回答:还没有!....进啦,进啦,都湿啦!大申从铁篦子那里小心翼翼地走上来,兴奋地跟申爸说:老爸,老爸!我的雨鞋里,水都满了!为了表示“水都满了”,故意使劲地往下踩,雨水从靴口,四面往外冒。大申觉得很好玩儿,就又跑回篦子旁边,把雨鞋灌满水,回到岸上踩。

等回到家,大申满靴子筒的烂泥。卫生间里,申妈把大申的靴子扒下来,哗啦一下,脏水流满地。大申很兴奋:“脚都泡白了。都泡胖了!”申妈心疼得不得了,自然免不了跟申爸又一大通唠叨....

当初,申爸没怎么留意过这件事情。估计只是在最初的几次,跟大申说过:“别往水坑里踩!”发现不行,申爸就改策略了,怂恿大申往水坑里去踩。大申乐得不行。也不一样。

下过雨,爷儿两个往远了走,到护城河边去玩。站在立交桥上,看脚底下的河水,奔腾咆哮激烈地打着漩儿,往下流涌。看够了河水,顺着护城河旁边的阶梯,走下去。这里的水,可比小区那边狂野多了。一个大大的水坑,水打着漩儿,往里边涌。这地方原来应该是一个下水井,水大,盖住了,不知道井盖还在不在。

申爸指着那大水坑,跟大申说:那个水坑,你可不能进去!大申问为什么,申爸跟大申说:看不到底的水坑,那里边要是有一个深坑,你看不到,走进去,你不就淹死了么?大申想想,好像是这个道理。那种“看不到底的大水坑”,大申就不去试。有时候,看到一个大水坑,大申还问申爸:那个水坑,我能踩吗?

其实呢,踩水没什么好玩儿的。不晓得什么时候,大申已经不往水坑里踩了...申爸没留意具体时间,但是,肯定的,在大申喜欢到雨地儿里浇着的时候,他已经不踩水坑了。你看他在雨地儿里跑,但是,前边一个大水坑,他就绕开跑。申爸逗大申:你怎么不往水坑里踩了?大申:鞋进水了,泡得难受。他也知道难受,也知道避免难受。

最迟,在大申上了小学的时候,大申就不踩水坑了。顶多,是骑自行车的时候,喜欢让车轮子压水。上小学之后,大申还玩沙子,抠土,踩蚂蚁,但肯定不踩水坑了。

每个小孩子,不管男孩儿女孩儿,都是喜欢踩水坑的。上帝设计的这种情形,肯定有他的道理在:鞋子进了水,准定不舒服。这就是大人不让孩子踩水坑的原因之一。可是,孩子他如果不亲自去踩,他永远体会不到这个原因。他自己体会到了,就不踩了。你让他踩,他也不踩。

不过呢,并不是每个家长,都申爸这种应对。只要下过雨,申爸的房前屋后,就响满了“别往水里踩!”“快出来!”家长不希望孩子亲自体验,希望直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遵守。

这事儿吧,本来应该八九年前,大申小的时候讲的内容。现在的主题早就变化了,之所以又讲起来,是因为,这事儿没看上去那么简单。下过雨,如果你耐心观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小女孩儿,抱着布娃娃,脚上蹬着漂亮的米老鼠雨靴,一只手妈妈牵着,羡慕地站在水坑旁边。水坑里,两三个孩子在起劲儿地在那里跳,围着的妈妈姥姥不停地喊:“快出来!”

小女孩儿衣着光鲜,干干净净。妈妈拉着她,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讥讽,看着“野孩子们”在水坑里乱跳。这小女孩儿教养很好,看护周到,估计一辈子都没有“鞋进水了”的体验。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小女孩儿的妈妈,肯定更加蒙氏。你跟焦急地围在水坑边,各种口音方言的“外地老太太”比起来,小女孩儿的妈妈显得那么高雅,有教养,气度不凡。可是,这妈妈的教育方式,真的是“蒙氏”吗?可能正相反。

说老实话,申爸到老也没整明白,“蒙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据小河豆儿她们理论功底深湛的妈妈讲,很多人,其实是把蒙氏理解错了。申爸也有自己对蒙氏的理解。孩子呢,他生下来要体验我们平常人都有过的生活经验。你成人不可以拿你的经验得出的结论,直接去要求他做事情,跳过直接经验这一个步骤去限制他。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话的意思是,回归本性,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祸。

每个小孩子都亲水,踩水坑,这大概是“常”。我们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创造的人,小的时候,都有这么个过程。爸爸妈妈要顺应这个天性,不要逆着来。不逆着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说,要求一次,大申就坚决不去踩“看不到底”的大水坑。为什么呢?他已经有经验了。对于清浅的小水洼,大申踩上去,雨鞋能防住水的。每次小雨靴进水,都是刚开始浅,忽然一脚踩下去,就深了,水一下子就进来了。还有这种时候:看着不深,一脚踩进去,水一下子就没过小腿肚子。只要踩一次,这种很吓人的感受,就深深地印入孩子的头脑了。带来吓人感觉的水坑,看上去也不深;现在,面对深不见底的大水坑,你跟大申说会淹死,他已经有过“被吓”的经历,你打死,他也不肯去试验了。

爸爸妈妈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不该禁止的时候放任,他获得的经验,在你要求禁止的时候,他自己直接就遵守。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呢?出在爸爸妈妈口头要求,跟孩子的实际行为的背离上面。如果妈妈觉着“能管住”,就像米老鼠女孩儿一样,坚决不让孩子沾水;如果妈妈觉着“管不住”,就不要站在水坑旁边,不停地要求“快出来!”

嘴上的要求跟孩子实际的行为背离,这会让孩子错误地建构起对“要求”的理解。结果就是,你越不让我做,我越做。要求我“快睡觉”,我就不睡;要求我“快点儿走”,我就是玩儿;要求我“别踩水”,我见水坑就踩....

在孩子的主观世界中,他的行为,其实是遵从了妈妈的意愿的;尽管,行为跟口头要求的字面意思背反;可是,这背反是孩子长期生活经验告诉他要这么做的。妈妈嘴里的话,要听实际的意思。

在妈妈说“快吃”的时候,孩子实在搞不清,妈妈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因为以前的生活经验,无数次告诉孩子,妈妈“快吃”出口,无限的关爱紧接着就来了。这回,还有15分钟,课外班就开课了,妈妈又说“快吃”,孩子一听到这句话,马上把送到嘴边的筷子停下来,等着妈妈的关爱的到来....妈妈疯了。妈妈自己把自己的指令系统,彻底地搞凌乱了。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孩子。你妈妈只要稍微留意,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立刻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妈妈,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往自己嘴上的要求相反的方向在建构对要求的理解。这几乎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会对孩子的一生不产生影响。事实是,这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长远的后果就是成人世界中时间管理的心灵鸡汤泛滥;短期的后果就是孩子作业拖拉磨蹭....孩子对具体某一个指令的理解的混乱,是孤立事件;但是,对于很多日常指令全部混乱,就会导致一个后果:对于妈妈的要求,理解混乱。如果要求跟孩子的意愿一致,孩子就照做。这时候,说孩子“听不懂要求”,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要求跟孩子的意愿不一致,孩子就拖延,按照自己对妈妈常见指令的惯例来理解....

低年级孩子如果常常这样,几年下来,孩子就养成了一见到作业就磨蹭的习惯。这个就麻烦了。妈妈们呢...不掉进这个陷阱里边去的妈妈,估计没有...现在要正确理解“孩子听不懂要求”这句话。

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建“要求”。妈妈要让自己的意愿,跟自己嘴里的“要求”一致。这很重要,尤其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尤其重要。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妈妈永远要记住一点:妈妈的意愿,孩子天生是服从的。妈妈要做的,不过是把自己的意愿传达过去而已。

稍=哈。”

7-062皖如妈0610G
@9-000京大申爸0406B 暑假里没有陈述练习册的娃,现在开始陈述还可以吗?
可以的。如妈抓紧时间,做好计划,就要求孩子按照计划来朗读课本,陈述练习册。

7-001新童妈0504B
@9-000京大申爸0406B 我家这周开学一周了,上周末朗读了,把下周每门课要学的朗读一遍大概需要5-20分钟不等。语数英有的课程每天上,史地生政治每周上两次。总计时间在2小时左右。就是确定了几节内容。计划表没做没具体到页。每天晚上的朗读,第二天的朗读各科半小时朗读完。今天的朗读,童把作业都在学校做完了,就只能当复习朗读了,没执行好。有时候没时间就没把这项省了。
要坐下来,耐心地跟孩子就着课程表,把一周的详细计划做出来。刚开始,多花些时间做,是很正常的。

7-062皖如妈0610G
@9-000京大申爸0406B 谢谢申爸!课本已经朗读过了,语数英各朗读五遍,其它副科各朗读了一遍。至于陈述练习册,因为我不在高年级群,只是在高年级群的论坛里看过一段,没有具体的方法,也就没信心去做!看了今天的早课,决定马上去实践!
以前读过的不算。从现在开始,面向下周的课程,编制计划,开始朗读。朗读练习册,从现在开始也不晚。

6-001六沪眉豆妈
                               9.1-2.jpg
@9-000京大申爸0406B简单列了个表,明天让眉豆陈述数学的配套练习册还是一课一练、中学生世界啊?
第一周周末,朗读下周要学的课程即可。

6-001六沪眉豆妈
@9-000京大申爸0406B 不用口述练习册?
当然是陈述每一科下周要做的练习册啦!现在,刚刚升学的孩子,别的什么都先放下:集中精力于老师教的内容上面。嘴巴说熟练,争取在十一之前,成为每一门课老师的标杆学生。这个是重点!等成为了标杆学生...跟老师的感情也有了....再捡起其他别的任务不迟。升学了,换了老师:不管是哪个孩子,核心任务都是去抢“标杆学生”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29 12:43 , Processed in 0.0820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