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48|回复: 124

[妈妈反馈] C京-马达妈1410B一汤圆妈1603G大 语文小作坊实操反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4 06: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汤圆妈0309女 于 2022-4-24 07:09 编辑

2022年1月31日入语文小作坊,跟着申爸实操


1-4月总结:http://www.hgs99.com/forum.php?m ... 3131&pid=2363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背诵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堪称我的童年噩梦之一,我清楚记得小学五升六的暑假,我是怎么被我爸按在书桌前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背诵的。当时不仅原文背得很溜儿,我爸随便拎一个字出来,我也能解释得分毫不差。所以时隔20年我再打开项脊轩志,满以为自己就算记不得全部,读两遍,也就背得八九不离十了,字义、字形更是不在话下。结果打脸来的猝不及防,我竟然不记得了?!第一段统共没几句,还得看一句背一句,来来回回几遍才勉强顺下来。细看当年背过的所有字义、语法,似乎是老熟人,细想又只剩个模糊的轮廓了,基本全还给老爸了。
没辙,从头来过。虽然我的古文能力退化到了史前,但当年老爸逼我通关的地狱模式还是有红利的:起码文章拿来,认识的字多、不认识的字少,能通读,知道里面说的是子丑还是寅卯。
今天俩娃都不太顺,我只插空看了第一段,还没来得及抠字义字形语法等等,只把文章看了一遍、背了一遍(其实只有第一段),“项”不难,娓娓道来的一篇散文,很有画面感,叙事和抒情交替的写作结构也很严谨。但又不太容易看进去,因为很“平”,别说小学,就算是18岁的大孩子,看惯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看这个真是堪比喝白开水。
但30岁的好处就是,比起可乐,更爱喝白开水。因为字义、文章内容梗概的感觉还在,看一遍能回忆的七七八八;出声读一遍,因为真是记不全了,估计上来就背,撑死了也就能说出四句,还不是连续的。读一遍就好一些,能把里面的勾勾绕绕给梳理一下:当年那些怎么都过不去的坎儿就浮出水面了;第三遍把第一段里看着似是而非、好像懂又说不清楚的字,都对着注释边读原文边过一遍;第四遍就能两三句两三句的背了:因为结构在那儿呢,第一句说啥、第二句说啥,前面干嘛、后面干嘛,先看哪儿、后看哪儿,作者说的都很清楚。就背诵这一点来说,反正我觉得比那些作者激情创作,想哪儿说哪儿,漫天胡喷的文章好背多了。起码“项”,只要脑子里有架构、有图,就不会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背诵项脊轩志】
早上起来琢磨了一下,不太对劲。我现在看项脊轩志的感受,并不是第一次拿到小古文挠头的状态,而是那种在路上猝不及防碰到初恋的感觉。这种状态会让我很封闭:“我觉得……”、“那时候……”、“我的经验……”在这里好像不是啥优势。
今天打算推倒重来。昨天过了第一段的背诵,早上陪老大打卡朗读的时候,脑子里放空背了一遍,画面感在、秩序感在,就是不少细节上不够准确,我替换了别的词。简而言之就是记住了,但没背全对。考试大概只能得80分了。
白天抽空看第二段,这段相对更简单,因为对母亲、祖母的回忆都是平实、生活化的,情感的释放也很自然。大概是年纪大了,现在再看“儿寒乎、欲食乎”、“儿之成,则可待乎”几乎哽咽。所以背得比第一段顺利多了。
想了想,如果第一次拿到文章,大概会用画图的方式来稍微帮自己“做个弊”,于是动手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画了个图,理顺一下背诵顺序,前两段背起来就比较容易。但用词得格外确定一下,有时候想起了情节,想不起具体用的是什么词,或者会增一词、减一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0【背诵项脊轩志】
朗读、背诵第三天,没着急进入字形、字义、释义,继续熟悉原文、熟悉原文、熟悉原文。开会间隙拿后三段出来换换脑子,看了几遍开始背,内容量最大的两段一过,后面基本上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晚上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前面两段。今天出现很神奇的事儿:脑子里一边构想出真实的画面,一边浮现出清晰的文字,好像是背,又似乎是把脑子里的东西读出来一样。这种情况还真是有意思,别说小时候背项脊轩志没出现过,就是一路读书到二十三四岁也没出现过。
我细想了一下,这次背诵和以前无数次的背诵比较,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动机、时限,剩下的方法、步骤都是自己很熟悉的。为什么以前得较劲才能做到的事儿,现在连图带文都在脑子里过电影呢?想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11【背诵项脊轩志】
早上发誓要认真通背整篇内容,结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给自己找理由:交了稿再背,等看完样刊再背,等去完健身房再背,等娃做完作业再背……妈呀,一下拖到晚上。七手八脚把孩子轰上床,读完天书都十点了,悔不当初:“我要是早上背了多好”、“其实那时候别犯懒就好了”。这感觉一上来,仿佛回到高中的时候,脑子明白应该多看两页书,身体很忠实地去躺平了。这两天申爸早课在讲捋作业,我大概是停留在那时候都没构建好新神经吧。
刚刚盯着天花板,看似发呆实则在背书。队友应酬完回家看我这幅样子吓了一跳,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这才发现自己从初三开始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习惯,背书的时候就要盯着其他地方,用一种像神游的状态在背书。
背了一遍,昨天看着像图片记忆一样,无论是文字还是画面感都很清晰,今天又打脸了:脑子里的文字图片像是被橡皮擦掉了一块块关键位置一样,比如借书满架后面是偃仰啸歌,结果脑子里很明显地出现了借书满架的文字,后面那块儿确实一块儿空白,好像被橡皮遮住了一样,就是想不起来;再后面那句又能想起来,是冥然兀坐。妈呀,这么多年过去,我果真没有一点儿长进。
明天再熟悉熟悉就可以开始捋字了。

进一步退三步果然不只是孩子的专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2【陈述项脊轩志】
今天趁哥哥朗读的时候,抱着原文看了一遍,重点在第一段(其实只是第一段的一半……)。因为通读、背诵过三天,把小时候的记忆找回来七七八八。虽然当年被逼背诵文章和所有字词注释,记忆特别机械。但这会儿捡了三天,好歹不是稀碎了。没拿注释对照也没查古汉语字典,想先对自己摸个底,看看读背了三天,能“猜”出多少词的确实意思。
早上哥哥读书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小时,我只是看着原文,逐字逐句地想了一遍。有些不太记得,但通过上下文可猜,比如尘泥渗漉,尘泥不用多想,灰尘、泥土,渗和现在也没什么差别,但漉有点儿拿不准,不过放在这句话里,就可以不用那么较真儿,反正这句话是明白的:灰尘泥土渗漏出来,破败才如此嘛,后面那句“雨泽下注”基本就佐证了这个判断,那尘泥渗漉差不多就是我想的意思了。
古文最麻烦的是语法,我以前也怵古文语法,觉得一考就糊。现在也是极力避免跟语法硬碰硬。我觉得如果语感在,某些程度上会形成一种语言直觉,这种直觉可以帮助我避免和古文语法硬碰硬。
说回早上捋的那一遍,把能解释的字都按前后文、现代汉语、小时候记忆等多个角度都过了一遍,时间紧没有陈述。
这一遍感觉不好,因为没时间从头顺畅的陈述,感觉这种逐字逐句的思考猜词、猜句子的意思,等于把一段文字全给切碎,嚼了一遍,细节是更清晰了,但轮廓感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1.13【陈述项脊轩志】
今天继续捋第一段,速度明显比昨天要快,滞涩感小了很多。我猜是因为内容在脑海里需要沉淀,需要时间消化。经过这几天反复的读背,文章已经很熟悉了,就算是没有之前背背背的经历,长时间泡在这种散文里,大体的意思就会自然而然浮上来,这种情况下再去捋字义是很容易的事。一旦能够准确把我其中重要的字、词的解释,就像打开了什么开关一样。再看原文,明明还是小古文,但看来看去和正在读的现代文没什么区别。
晚上就着早上已经捋过的第一段,整体陈述了一次,方法和昨天一样,但很神奇,今天默念出前一句后,下二句马上从脑海里挤出来,感觉所有内容都在脑子里排队等着我叫号一样。不过这种感觉稍纵即逝,不是真真实实抓在手里的。但愉悦是实打实的,这种感觉我第一次有清楚记忆是在高三:感觉政治学科的体系忽然全部浮现在脑海里,成为一棵知识树,而不是各自为政的知识块。第二次就是工作第二年,艰难完成转型,独立操作大公司报道。第三次就是现在,有点儿兴奋、有点儿激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14【陈述项脊轩志】
早上我把这个星期所有稍纵即逝的感觉、捋的办法、背诵时的困难、陈述时的卡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都记在哥哥的专用记录本上。距离他开始系统学习古文还有很多年,不好好记下来,到时候可能就忘记了。
中午抽空捋了第二段,顺带把简体字卡捋了一遍,这个很快。没法儿追溯,反正从小老爸就会这么训练我:汉字是组合,读懂每个部件就能读懂整个字。所以陪儿子读教案就觉得很爽,小时候那种很爽的感觉来了。现在看100+的字,很容易就能浮现在脑海里,按不按顺序都一样。我从来不觉得生字复杂可能就是因为这种训练,任何字我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它就能印刻在我脑海里,落在我的笔上。但我实在想不起来老爸当年对我的具体训练方法,不知道怎么复刻在孩子们身上。
对了对了,今天我发现自己有个危险的状态,这可能跟注意力集中度有关:这两天捋字很快,我能集中精力很快搞定,但一到陈述时,偶尔会卡,虽然不多,不过一到快卡的时候,我的大脑比身体先做出反应,注意力会熔断。真糟糕,感觉小时候就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好办法来改变这个状态,只能稍微看一下别的轻松内容,然后再继续。这样一来非常耽误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1.15【陈述项脊轩志】
今天发烧,一天都蔫儿蔫儿的。晚上有点儿精神,拿出来看看。大概是精神头不大,所以今天没什么灵光一现或者茅塞顿开。背得磕磕绊绊,捋得断断续续,好多字看着原文就忘记了。不顺。明天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1.16【陈述项脊轩志】
今天退烧,在床上躲懒,百无聊赖,脑子里忽然蹦出“迨诸父异爨……”,认命每日一捋。昨天脑子不太好使,磕磕绊绊,今天好一些,尝试不拿手机,直接背诵+陈述。第二段基本没啥问题,卡顿是卡顿,默不出声的好处是,不必在意长时间停顿带来的尴尬,可以自以为很熟悉。背的过程中,把每一个我能解释的词拎出来思考一下解释。这一段没看过注释,仅凭过去的积累和上下文判断。绝大部分准确,有漏掉的、错误的。比如“迨”字,我就以为是转折词没有解释,后来一查发现是及、等待的意思;又如“凡再变矣的凡”,我以为是总共。“每每”的意思,结果指的是总是。“瞻顾遗迹”比较离谱,有瞻前顾后这么明显的用法在前,我居然还想成了踟蹰。合着人家是“向前看”。
完全不懂的是“余扃牖而居”的扃,牖很简单是窗户,这没啥可猜的,就是个名词。扃我还真是从没见过…很懵,但上下文一联系,判断是个动词:余是指作者,牖是窗户,而居是居住,那连起来一定是我怎么着窗户住在里面。最后统一看注释的时候,看到扃指“关闭”,立刻沾沾自喜,还跟马达爸爸嘚瑟了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7【新/旧早课反馈】
说这个字以前,我想起小学时,像海绵一样的新词汇吸收状态,遇到任何新词都想方设法放入自己的语言体系里,不断地用用用,有时会用错,有时会用对,一开始只知道模糊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是新词,我很兴奋,希望这个词能给我的口语增色。所以我们对字词意思的确切感知,大概率是来自于持续的实际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矫正用法中的错误,形成更为精准的字词句理解。
说回旧这个字,我儿子一岁多曾经看过汪汪队,那时候他正在学说话,学到的第一句是:“旧物别丢掉,还有大用处。”很快他就知道了,“旧”这个字的用法是“旧物”。有一段时间,他会持续用“旧”来形容人和物,“旧人”、“旧碗”、“旧妹妹”。他肯定不知道,这类因为时间而发生了外部和内部变化的人和物,称为“旧”。但神奇的是,他已经能大体感知到这个字的用法,并尽可能运用到实际生活里去。“旧”之一字,涵盖的是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这个敌人,一切都变了样子。
小时候我爸带去去大观园,他会说这是为元春省亲修建的,这是出身“旧家”的女子;带我去会他宾大时期的好友,爸爸会说这是他的“故旧”;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特爱丢东西,今天丢个红领巾、明天丢块儿橡皮,我爸老是哈哈一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后来爸爸常驻国外,每隔一段时间妈妈都要寄一些东西给他,问他还需添减什么?爸爸都会说,“照旧”;我高考那年爸爸回国,不仅我们之间隔了长长的7年,爸爸跟很多人事物之间都有跨不过去的漫长时光,仕途忽然变得艰难。但人生至暗时刻还有朋友鼎力相助是件幸事。时过境迁,爸爸曾感慨,他们待我若旧。老北京人也管老例儿、老规矩叫“旧牌儿”。
中文的精妙就在此,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广博的意思。“旧”最普遍的意思是过时、陈旧的。但陈旧还是陈酿,都是时间的赋予,高中毕业谁也没少背过“风景旧曾谙”、“还于旧都”、“增其旧制”。
只要想起一个点,后面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就会呼呼的往外冒,在我的印象中“旧”的意思和用法很多,但今天有点儿犯懒,注意力又要熔断了,就这么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1.18【陈述项脊轩志】
放不下项脊轩志。每天重复做一件事的好处是,你会在纵深上获得意外之喜;坏处是你停不下来,总觉得有个事儿,你得干,不干对不起天下苍生似的。
算了,假模假式把最后一小句捋一捋。活捉了一个我最痛恨的语法。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吾妻死之年很明白;手植也,这也没啥可说的。问题是所怎么解释。其实很多古文里都有所,要是平时阅读,我就直接忽略它,因为不影响理解文意,干嘛非跟自己过不去。但好像现在自己在做一件很严肃的事,不好混混就过去了,硬着头皮思考了一下…然后很从容地查字典去了。
正解: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我觉得这么多年,我大概学了个假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9【陈述项脊轩志】
今天的计划是把第二段捋一遍,顺便陈述一下。开始前先试着背了一次。我对这一段的熟悉程度远不如第一段,之前觉得挺容易呀,情感表达水到渠成,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一背就废。背的慢一点也还好,但明显感觉到需要注意力高度参与,不能一边背一边干别的。之前背书,我都是背着项脊轩志,脑子里同时想着别的什么事。第一句很容易理解,表转折的然字很常见,尤其是后面还跟一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基本可以理解为小作文里的承上启下句。
先是还是挺烦的,不影响阅读,但一看见这种语法形式我就头皮发麻,本能发憷。几遍过往无数次的经历已经告诉我了:做下去没什么难的。“先是”在追述里很常见,补全应是先于是。具体怎样还得查一查。
下一句庭中通南北唯一,这句卡了半天。卡点在,我大概清楚这句是说之前这院子是南北联通的一个整体。但是到底应是把庭单独解释,还是庭中放在一起呢,似乎怎么都对,毕竟下面还有一句“庭中始为篱”。游移不定,没查出个所以然。再往深里查,看到一堆堆文献,我又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0【陈述项脊轩志】
前几天发烧躺平的时候尝试捋过第二段,迨诸父异爨的“迨”,当时以为是转折词没有解释,后来一查发现是及、等待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些错误,比如“凡再变矣的凡”、“余扃牖而居”的扃。发生的原因大约是我觉得自己应该能认得七七八八,就算模糊的内容,上下文一联系,再加上之前的底子,也不会有大问题。结果却是失之东隅:有对的,但错的更多,还错的很离谱。想当然和懒得验证是病,得治。就是不知道8、9年以后,我儿子能不能意识到这是个需要就医的问题呢?
这回长记性了,对着注释一点点儿看。“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内外都建造了小门和墙,处处都是。这对应的是上面迨诸父异爨,因为分灶意味着兄弟分户,一个家解体成为几个新的小家庭,所以造了很多用于隔断的墙。
“爨”这字很有趣。北京门头沟区有个爨底下村,我很小的时候跟着爸妈去玩儿过。村口的影壁上有个大大的爨字。别说我,就是我爸都是第一次见这个字。村里人说这个字是指灶,明末清初建村时,他们的祖先取爨字意为躲避严寒、永不分家的意思。有句书写的顺口溜,我记到今天:兴字头、林子腰、大字下面加火烧。
往往而是比较让我注意。而是个虚词应是有转折的意味,我这部分语法学的不好,但知道古文中虚词很多,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象声,似乎还有个什么应该都是主要的虚词种类。查了一下,还有叹词。没啥意义,不用翻译,但文章漂亮不漂亮,虚词的运用又很重要。
感觉不太好,头脑里没有一种成体系的清晰感。前两天还挺清晰,这两天又混成一锅粥了。还是我脑子比较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21【背诵项脊轩志】
今天轮到儿子发烧,因为势头控制不住,只能带去医院。堵在路上的时候,音箱里播着他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我脑子里突突往外冒“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这一轮背了快俩礼拜,二十年前的记忆算式彻底唤醒了。我从头到尾都是跟着归有光的叙事脉络背的,也就是我脑子里有个文章梗概,我是用文言文把它“翻译”了一遍。就好像很多人学不好英语是因为总是想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再理解一样。这么做有个bug:在所有虚词的背诵上,我都显得特随意——随意就忘了、随便就换了——不影响翻译,我根本没注意到错误。由于不怎么看原文,以至于很多背叉了的虚词,我是直到今天堵在路上,有时间仔细看原文才发现的。尴尬的是,顺嘴背错的地方,早就形成惯性了,到了那儿自然就丢个字,转回头又自然的加个字。
另一件值得记住的事是,我不太喜欢古文,虽然从小背的不少,一开始我觉得背项脊轩志没压力,,以至于愿意尝试,但每天背一背,这可不在我的计划里,我觉得有压力,但忍了,每天硬着头皮做一做。第四天还是第五天开始,只要我有类似于“堵车”、“开会发呆”、“陪娃朗读”等等小空闲,大脑就自动开始运转了,管都管不住。要知道我很懒,绝不是自律的人,除非有个特别让我渴望的目标像根“胡萝卜”一样在前面吊着。
比如我健身、减脂是为了有好身材,这个诱惑很大,我愿意为此付出极大代价。我考研是为了不再被吐槽是拉低了全家学历的人,为面子必须得拼。那我今天在这儿不停地每天啃项脊轩志,且自动自发地啃,到底是为什么?什么驱动了我?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能想明白,大约就真的找到八九年以后,能撬动俩孩子的抓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2【背诵项脊轩志】
儿子发烧,我陪着他和小女儿隔离,除了照顾他,顺便放个伴听以外,没有任何实操。正好拿出整块时间琢磨琢磨背诵。
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事儿,估计小时候比较傻,爸爸让我背,我就背;老师让我背,我也背。至于为什么要背、怎么背更快,我统统没管过。总的来说,虽然我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可还有用进废退不是嘛。背的多了,自然有一种潜在的方法和步骤指引我,让我更快地搞定任何新接触的,需要背的内容。但既然现在是为了孩子们储备感受、经验、方法,那就不能光低头赶路了。
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小时候那些背诵的高光时刻的经验了,只能勉强从这两周里捕捉一些片段。每次我背诵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定要有图的,不论这张图是真正的画面,还是思维导图,或者什么玩意儿,反正脑子里得有这种东西,不然就是机械地蹦字。图也不是随便一摆就能刺激我背出来的,一定是有顺序的。比如项脊轩志,刚开始先给出了项脊轩的整体概况,紧接着做了修葺前后的对比,从狭小、阴暗、破漏,到明亮、雅致、安静,令归有光留恋,而且也展现了他的生活意趣和环境的融合。这就是顺序,作者落笔展现的是他的观察和思维顺序,抓住了,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归档,在脑图里标示出事物。这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方法,人多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关键是孩子什么时候能发现它的存在,且有意识的使用它。我大约在高中才第一次意识到,背诵有非常清晰、简便的方法,此前我每次面对需要背诵的内容时,都需要尝试好几种方法,才最终能找到对的感觉。高二下半学期以后,才有一种感觉,每次背诵可以直扑核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3【背诵项脊轩志】
关于“策略”的问题,继续回到背诵里找答案。
背了一遍,计时不到30秒。到今天为止已经不间断地背了16天,比小学那个暑假用的时间多多了。今天最明显的感受是,我的大脑已经无法涌现任何画面,也没有出现任何现代文和古文互译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没啥运转的迹象,一般这种情况出现,理论上证明我对某样东西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吊诡的是,我背的还是有错,有错,有错?!先是在“又北向,不能得日”处,把“不能得日”背成了“终不得日”;又落掉了“而庭堦寂寂”,变成了“万籁有声,小鸟时来啄食……”。
明明信息输入没问题、存储也没问题,结果偏偏在提取的时候出了问题。可能是在信息重构的时候,自动忽略了“感觉没啥意义”的“废话”——庭院、台阶前静悄悄。这一句比较好办,我换种方法来记:这是一个阳光铺满庭院的午后,院子里静悄悄,一个人也没有,小鸟从树梢飞下来,落在台阶上。这样能弥补我大脑里那个缺损的画面,可能有助于我把一小段信息正确编进去。
我能发现记忆偏差,而且尝试调整方法,物质基础是我的大脑该长的都长好了,没长的理论上也不会再有了。非物质基础是我在学校系统学习了18年,有机会构建对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
娃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应该都还没有出现有意识的策略性。起码我儿子在7岁这个年纪,还没有驾轻就熟地使用策略影响结果的能力。但要说出没出现,零星的策略之光我是看见过的,他会自发地使用复述去记忆,因为对他来说,大多数内容都没接触过,这是机械记忆,自然需要大量重复。当然,老师已经教过这种方法,他拿来用,并不是有意思的选择。总的来说,他即使有,也只有简单的策略,想要形成系统化策略,需要到9-10岁左右。第二学位竟然在这儿派上用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24【新/早课反馈】
因为上周细看了全文字形,今天看得很快,基本算是浏览。合上电脑开始回想每个字,全文细想下来大概用了13分钟。第二段卡了两句,想不起来文,后来想起文了,字形自然就在那儿了。
每个字的笔锋、哪儿连着、哪儿断开很清晰地浮现;其中一些字,还是以部件的形式出现的。
但无论是细致到笔锋的字还是以部件形式出现的字,都是以照片方式展现的。我很小的时候背书不太容易,起码不像现在这么轻松,我爸觉得简直天崩地裂,因为他是出了名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结果女儿居然背书困难症。于是他只能不停地让我背背背,试图通过反复练习,改善我的记忆力。这种“背书好难啊”的感觉,到我初中的时候突然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这好简单啊”,因为从初中开始,我突然发现我脑海里出现的不再是孤立的、没意义的文字,而是印刻出来的图片,考试的时候是还原图片的过程,但奇怪的是,这种感觉在我小的时候完全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1.25【新/早课反馈】
昨天开始捋字形的时间太晚,脑子都不怎么转了。想法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子,说得也前言不搭后语,基本没有逻辑性。今天趁着儿子剪头发这一小时,安安静静捋这147个字。
整个捋字过程超过半小时。估计是因为今天脑子好使了,可发散的点就变多了。比如第一段刚开头捋到了“丈”,从丈这个字我就又联想到了同音、自行接近的常用字“仗”、“杖”,进而又琢磨了一下这仨字各自的用法和它们带的偏旁有什么关系。这一拐弯儿就花了接近一分钟,这仅仅是第一段刚刚开头,后面有很多类似这种的“暂停”出现。
脑子里继续过电影,就又碰到一类字:能拆成小部件的字。遇到这种字,我就会在大脑里多“看”一会儿,看看能怎么拆,比如这一段里的“葺”。但这一次出现了有意思的事儿,我明明是在头脑里映射这个字,可过了一会儿,我居然不确定这个字是不是“艹口耳”了。这个难道不是在视神经疲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语义饱和吗?怎么我想久了也会这样?没深挖。
这一次捋字形是基于两周的背诵、过了两遍简体字形进行的。“过电影”的过程有点儿像反刍,我把这些字再咀嚼一次,确实会发现一些我其实有些模糊、拿不准的字,可在捋之前我压根儿不觉得这些字会成为障碍。反倒是“爨”这样复杂、少见的字,我回忆起来的清晰度要更高一些。也许当时在处理这个信息时,我的大脑已经意识到它的复杂性,所以调动了更多的神回试图储存得更准确。翻车的那些字,则是我潜意识里觉得“太简单、怎么可能错呢?”的一类,比如“姊”、“阖”、“亭”,放在语境里都没写错过,但聚焦在这个字本身上,就忽然卡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6【背诵项脊轩志】
看到早课有点儿犯愣,两种不同的神经回路?我一直觉得用的是一种,不太肯定,于是又把项脊轩志的简体字卡和繁体字卡都翻出来,对着看了一遍,这次真是很仔细了,每个字的起笔运笔笔笔锋走势,哪个都没落下。两套字卡看完花了13分钟,之后关掉字卡干别的去了,转了1小时回来我才开始捋。但捋的过程和昨天一样,我会不自觉地在某些字上发散一下,由A想到B,再想到C。一是会关联到同偏旁的字和包含这个字的衍生字,比如“辨”、“殆”。二是会从字形想到意义,比如“呱呱”;带艹字头的“芴”和竹字头的“篱”的比较。但有一点,我已经不会刻意去考虑这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意思了——这两天我很明显的是在用“古文思维”去捋字、背文、陈述。我能察觉的主要因素是我的大脑里再没有一个声音出来翻译全文了。而这种情况,我在英语里感受过,突然有一天,看到一段英文就不需要在大脑里进行一轮英译中再中译英了,所有的反应都是直接蹦英语。今天看项脊轩志的感觉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7【背诵项脊轩志】
转折词、连接词是背第二段的抓手,全靠“先是”、“迨”、“始”、“已”、“又”、“亦”、“一日”、“顷之”,脑子里的线才没揉成一团。
这段看着特简单,因为整体思路和平时写文章是一样的,理论上 不需要机械记忆,顺着说就行。我以为今天背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不假思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结果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背完亦多可悲后,我就卡了,忘了到底是“先是”还是“先”;迨诸父异爨,我背成了“迨诸叔父异爨”;墙往往而是,被我篡改成了“处处而是”。鸡栖于厅直接被我给省略了;“已为墙”背成了“再为墙”;“室西连于中闺”丢了西;“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背没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完全没按古文语法背,背成啥我就不说了;“久不见若影”背成了“久不见其影”;比去丢了;“此吾太祖宣德间执此以朝”,我背成了“此吾太祖宣德年间执此以朝”。
短短一小段,惨不忍睹,想象和实际操作就是妥妥的买家秀和卖家秀,这还是在早就全文背过的情况下。
这段太过日常化,有些说法反而特别不“文言文”,背得相当别扭,明显觉得弯儿没转过来,简直惨不忍睹。
但捋字形还是找补回来一点儿,全文再看一遍,简体、繁体混着,独体字快速过掉,剩下的多数会多看个几眼。第二段只看到繁体,所以有个最大的问题,看完繁体再捋,有些字就想不起简体什么样了;有些则是繁体不熟,看着认识,扣上脑子一片空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28【背诵项脊轩志】
继续趁着儿子早读的时候常规背诵和捋字形。
虽然字卡只到第一段,但后面一大段有繁体字卡,干脆舍了简体,直接就繁体。繁体的难度真是有些高,过去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一直使用繁体字读写,我还以为自己认繁体字应该没啥障碍,就算达不到简体字那么流畅,起码不会卡壳。结果昨天就打脸了,有些字扣上后,脑袋里就完全黑屏了。
今天不信邪,继续过繁体。捋繁体的原因是,简体字形已经印刻在脑海里,什么时候拿出来,它都能闪现出来,而且图片的清晰度还不低。比如泽,看一眼往后划拉,但脑子明显还留在原地,还琢磨起引申义的问题了。漏字也有雨,之前看雨泽下注想起雨字头的各种字,看到漏又觉得有趣,滴水计时到缝隙间滴落。
但繁体卡的厉害,看看能不能靠捋激活一下犯懒的脑子。这回记录了一下,大约用了15分钟看过一遍,把其中所有的坑都填好了,比如“雞”字,这个不太常用,见到我都得反应一下,所以特地查了一下细说汉字部首一类的书。“隹”zhui在甲骨文中形象更像鸟的样子,“奚”则是形声字,到此为止没再深入,不影响捋字就行了。看到“内”也停了一下,忽然想不起简体字里,到底是人还是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9【背诵项脊轩志】
今天继续搞第二段,这段出现三个人物,又有先后顺序,就背诵而言,容易的地方是,按照正常的表达逻辑就能顺下来;不容易的地方是,很多连接词、转折词、虚词,反而会丢掉、落掉、背错。所以这一段是我看走眼的一段,小时候背的具体情况不记得了,这次拿起来,只觉得这段容易,实际上手就发现感觉和真实情况有错位。今天捋的时候比较仔细,用了大部分注意力在背书上,仔细回忆每句开头、结尾的衔接,倒是错的比昨天少。
背的时候顺便捋字形、过段落大意,这三件事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同时做的,毕竟已经背过一次了,昨天也仔细看过一次繁体字形了。但三合一有个麻烦,我不能再心里背了,因为儿子在一边早读对我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只能不出声张嘴默背。这么看,同时干三件事,要调动的神回应该很多,以至于我在心里出声背诵都搞不定了,非得张嘴默背。但无论如何,背一遍的同时提炼段落大意、字形过电影还是可以做到的。这大概跟我小时候我爸对我的阅读训练有关,一是速读,二是不停跟我定向讨论一本书和一篇文章,这个就逼我必须在短时间内了解作者意图。所以刚刚工作的时候拿到任何一篇文章,也是一边改硬伤,一边根据文章梗概做调整,不需要看第二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1.30【背诵项脊轩志】
今天的计划是过一遍前两段,包括字形、大意、背诵,把后面四小段合并,重点看一遍、背一遍,再过一下字形。如果抓紧点儿,不随便发散,估计半小时能搞定。
今天过前两段,一遍背一遍在回忆字形,有个奇怪的事儿,今天在脑海里出现的字形“电影”不是字卡,而是之前为了背诵打印出来的纸质文章。而就在昨天我还能清晰地“看到”字卡上的每个字、每个笔画,真是奇怪,一天而已,我就忘了?!
但另一方面,纸质文章仿佛印在脑海里一样,每句话在哪个位置,包括在第几行、是靠前还是靠后、什么颜色、有没有标注,都清晰得仿佛一张照片,而且我确保每句出现的话其中每个字都会写。可打脸的是,第一段我忘了“日过午已昏”这句话。当时感觉不能得日后面还有什么,但就是想不起来了,于是不难为自己往西接着余稍为修葺接着背了。
第二段很快,背诵没啥问题,字形的情况和第一段一样,但有少量字,我能够很清晰地在脑海里显现字卡上面的字,而不是文章里的样子。
后面超时了,整体看一遍字形,再边背诵边回忆大意边捋字形,前后花了40分钟。。。我的计划就是张大饼。第三段“得不焚”的“得”,在第一段“不能得日”里也出现了,第三段应是能够的意思,第一段则是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30【背诵项脊轩志】
看到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小时候的记忆一下就翻滚着冒出来,分外亲切,可能每个孩子都有“以足音辨人”的能耐吧。往下背,无论是他睹物怀人,还是自矜抱负,用词都非常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修饰。刻骨思念在归有光笔下,也化作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在我这个年纪,读来就分外舒服。
后面这段“吧啦吧啦……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是归有光对自我抱负的议论,抒发一下读书进取的志向。
一般来说,文章层层递进,后面的内容才是大boss。但把项脊轩志里怀念亲人的部分和读书做官的志向放在天平上称一下,似乎是后者。但妙就妙在后面又开始说对妻子的眷恋。本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结果“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但人到中年,早就不是说到母亲“余泣,妪亦泣”,也不是想起祖母“令人长号不禁”的状态,一句“室坏不修”就让人特别压抑、沉重。
整体背后面这4段,内容不多,但情感特别起伏,反而不如前面的好背。我可能过分在意文章的内容,背什么东西都会受作者的影响,大过年的弄得挺伤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4-19 07:47 , Processed in 0.0816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