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0|回复: 28

[妈妈反馈] C-津文轩妈1412男一 语文小作坊反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0: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ay1(20220305)
背诵《项脊轩志》第一自然段
        今天中午大声朗读了完《项脊轩志》原文5遍和译文2遍,感觉自己生活中压抑积攒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读着读着就哽咽了,哭着读完了全文(第一遍反应很厉害)。
        后又试着背了第一段,春节那次背了一回(上次也就背会了第一自然段),很快疏通下来了,行文流畅,意境极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想象这个南阁子是怎样的构造?有什么样的景物?都发生了哪些事?人,景,物,情又有着怎样的勾连?写景是静态的美,写情又娓娓道来,让人情随心动的美。
        一开始没看下面的字词解释,有些字词还不懂意思,只是知道个大概。读到“三五之夜”,琢磨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就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的意思。
        斯是美文,吾乐在其中矣。

Day2(20220311)
近来老爸生病住院,伤神伤心,没能坚持打卡。偶尔有读,有复习,但是没有心思去记录,差点想要放弃。看着群里面的妈妈们每天默默打卡,记录点滴成长感受,又激起了我想要继续打卡的心。由此可见,最平凡最简单的行动想要日复一日去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成功与否也在这点滴汇聚起来的差异里。
今天试背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开头,第一段摇头晃脑背的,背的很慢,记的很扎实,没有问题,可以过了。第二段由于之前读过也试着背了一点,读几遍也能背下来三分之二了。第二段篇幅很长,我根据大意分成三小节,一节一节的读背。前面两节已经背下来了。背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我发现这篇散文背的时候画面感很强,也没有那么难搞,可能是作者文章写的太好了,我一边读就把画面刻脑子里了。

Day3(20220312)
今天白天趁空闲时间把昨天背的背了两遍,晚上又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两遍,把第二自然段的尾巴背下来了,又从头背一遍,背到“殆有神护者。”就剩一个小尾巴了,明天应该通篇都能背下来了。发现这些个对话里我背的最顺的是“大母”说的话,感觉特别顺口。译文里“大母”是祖母的意思,可“大母”又总是儿啊儿的喊,很容易让人误会。

Day4(20220313)
白天把昨天背的内容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一开始有卡壳的地方,再通读一遍,就背熟了。于是把最后的小尾巴读了几遍,磕磕巴巴会背了。晚上从头开始背,背到今天的内容还是有点磕巴,于是又读了几遍。现在能背全文了。不过明天估计还是会有卡壳的地方,没关系,明天再背几遍就是都掌握了。
今天把注释和全篇的译文又通读了一遍,感觉体会更深刻了。項脊轩朝北向,周围都是墙,轩西是卧室相连,轩东曾经做过厨房。文末亭中的枇杷树,好像在替妻子陪伴着作者见证着項脊轩的岁月。項脊轩的故事还在延续……

Day5(20220314)
看到有妈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也知道虽然会背了,但是很多字自己默写不一定能写出来。于是立即动笔开始默写全文。遇到不会写的或者想不起来字先试着写,哪怕写错了也没关系。默写完成再用原稿进行核对。发现1个通假字,4个不常见字和10个常见字共15个字写错了。

Day6(20220315)
今天背了两遍全文,都没有问题。我细细回味了一下,这次背诵进展为何这么顺利?我想起了21年过年寒假小作坊开工那次半途而废的经历。天天拿着那张纸,天天读,天天念叨:“我怎么就是背不下来呢?”不断的重复朗读,进展很慢,很受打击。大概念叨了半个月,硬是没背下来,只背会了第一段。每天读背都没有进展,也不好意思去打卡,所以那次的进正式群的机会就这么凉凉了。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磨人的经历,也是把文章磨得半熟了,所以再次开启就顺利多了。究其原因,一开始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不能按部就班的走。二是背不下来只能说明你熟悉的还不够,背的遍数还不够多。
下午试着把第一段的文字一笔一划在脑中成像,发现脑子里有根笔在掌控,只在脑中成像了几个字就转不动了。如果只是把字当一个整体,一张图片要好的多。明天继续学习早课。

Day7(20220318)
看了申爸的早课,强烈感受到了申爸说的慢就是快,也粗略感受到了捋古文的魅力所在。一篇文章能捋上一个月,太酷了。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太有魅力了。“项脊轩志,旧南阁子也。”这一句话就能讲一堂课。这个就是功力和底蕴。而这个功力就是在慢中炼就出来的。慢能生静,静下来才能体会思维流淌的畅快淋漓,这就是“静水流深”的境界吧。
连接头和躯干的部位叫脖子,脖子前面部分叫“颈”,脖子后面部分叫“项”。“项”这个字让我直译我能想到脖子,毕竟“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课本滚瓜烂熟的诗句了。但是我仅仅知道是“脖子”的意思而已,我不能把前后逻辑讲的如此连贯有趣,让人拍手称“哇,好有文化。”这中间有难以跨越的横沟,思维难以抵达。那为何不是“曲‘颈’向天歌”呢?有趣。这就涉及到“颈”和“项”的一个艺术美感问题了吧。

Day8(20220319)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脖子后面的部分叫“项”。“脊”,人体承重的骨骼叫“脊”,也就是我们的脊柱。“轩”,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叫“轩。”“旧”,旧有的,原来的。第一句,是古文里面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比如“松者,大树也。”意思是“松是一种长得很高大的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里把“者”省略了,翻译是“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室”,人到屋内就停止了,本义内室。“方丈”,一丈见方。一丈就是3.33米,一丈见方,也就是11平米,作为书房,确实不太大。这句翻译下来就是“屋内仅仅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Day9(20220320)
看了字卡,尝试字卡在脑中成像,一边背一边闪卡。闪的很慢,脑袋里面那个根笔一直在操控我的大脑,经常闪了几个字就走神了,或者脑袋发空发沉,晕乎乎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一边闪又一边在想:申爸为何让我们在脑袋里闪现每个字的清晰架构呢?是让我们熟悉每个汉字的部件,而不至于不会写或者写错别字吗?就像孩子们读的教案一那样?还是为了一边背一边闪现具体的汉字,以利于捋汉字?
继续捋第一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有着100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泥水从墙上流下来,雨水也往下灌。查了一下屋和室的区别,室是指内室,屋指房屋。一个是内里空间,一个是整体看待。看了繁体字卡,注意到尘的繁体字体塵和漉很像,也许有某种关联。想象到以前老家的一些泥土坯子垒的房子,雨水混着泥土一直往下流,外面大雨室内小雨,把地面砸出一个个小水坑的画面。

Day10(20220321)
今天又试着回忆第一段的简体字卡,慢慢有点体会到申爸让妈妈们看字卡的用意了。原来是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回归到具体的每一个汉字上。对于我来说,全文会背了以后,背的那叫一个快,“一泻千里”的感觉,恨不得赶紧泄洪。这个时候往往很难静下心去关注每一个字怎么写,更别说它是啥意思了。当我静下来以后,我会想这个字是啥意思?为什么是这个字?有的地方不太确定,到底同音字是哪个才是对的呢?当和挡,反和返,坐和座,兀和勿,籁和赖,影和景。有时候再细细一咂摸,心领神会,像是在跟一个老者在时空对话,对文谈心,心旷神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又因为房子朝向背南朝北,不能够得到日光的照射。“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我稍微给它加以修理。“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在房子前面(北面)开辟四扇窗户,在四周庭院砌墙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过来的太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南边射过来的太阳反射照进屋内,房子里才开始明亮起来。
古文翻译直译一个字用两个字来翻译,也是一个静心的过程。有的字我不太确定的时候回去百度,去看他的本义和引申义,还蛮有意思的。就这样日拱一卒,也是一种乐趣哈。

Day11(20220322)
字卡在脑袋里成像一直进不了状态,每次想几个字就不了了之了。可能对于汉字一直习惯了用笔在纸上复现,离开了笔那根神经就跑开了。背书图画复现的神经和汉字字形复现的神经真的是两个神经路线。背书的时候汉字是作为一个个图片在脑袋里罗列,而汉字字形复现是书写的那根神经在把控,什么时候这两根神经能自由切换,那应该是一个专注力很高的境界吧。期待同亮的那一天。今天又看了第一段的简体字卡,才发现是楷体毛笔字书写的,一边欣赏毛笔字的美感一边感觉有根毛笔在顺着书写。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又在院子里交错种植兰草,桂树,竹子,树木,过去的栏杆,也成功的增加了光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借来的书籍堆满了书架,起居时而长啸放歌,时而静静的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的听到。

Day12(20220323)
今天有点浮躁,不能静心捋古文。遂选了小方圣经。大师的气场就是不一样,恭谦有礼,一进去课堂就顿时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看弹幕发现不同学科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学习古代汉语,医,哲,文,史,说明古代汉语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我们学习,工作是大有助益的。
第一课首先讲的是拱手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也是自古学子们要修的一门功课。接着讲了姓名联,听着稍微有点迷糊,但大部分都能听懂。古代汉语是挺繁琐的,但是我在高老师身上看到一颗想要传承的心。老师讲的很细,很耐心,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浇灌知识,而是像在跟一群朋友平心交流,我们之间没有权威,而是经高老师带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看古时候的知识是怎么代代相传的。

Day13(20220324)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庭院和台阶寂静没有人声,小鸟常常过来找吃的,有人到了跟前也不离开。“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到农历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面的墙壁,桂树的影子深深浅浅,微风吹来,影子摇晃起来,舒缓轻盈,令人喜爱。
古文只有当你去逐字逐句去翻译的时候,你才能去领略每个词语的美妙之处。读了全文,看了翻译,大概意思是明白了,但是你对词语的敏感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静下来,慢下来,自己慢慢去领略,才能抵达流畅通达的境界吧。

Day14(20220325)
今天捋古文查了“爨”这个字,很有意思。
“爨”,音cuàn,意思是烧火做饭。
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意思靠字形来表示。
“爨”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中间的“冖”,叫“秃宝盖”,读mi,本来是一块向下覆盖的布。
现在开大会、做演讲,都有一个讲台桌。讲台桌都用一块好看的布遮盖起来,这块遮盖的布就 叫“冖”。
“冖”的意思是掩盖、覆盖。
“冖”在这里不表示盖桌子的布,而表示灶台。为什么呢?因为灶台的外面装修得很漂亮,把黑洞洞的灶膛给遮盖起来了,也起掩饰作用。
上部的中间像个“同”字,但不能作为同志的“同”来理解,那是古代用来做饭的“瓦甑”的象形,形状很像蒸笼,也很像现在的高压锅。上部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左手右手,表示双手将“瓦甑”安放在灶台上。灶台下面有一个“大”,那不是大小的“大”,也是两只手,一般写作“廾”,表示另一个人的两只手;“大”上的“林”不是树林的“林”,树林当然不会长在灶膛里,而是两个“木”,表示很多木柴——烧火的木柴。瞧,那两只手正把木柴架在灶膛里。下面一个“火”字,表示还是这两只手在下面点火,让木柴燃烧起来。锅台砌好了,瓦甑放好了,柴火架好了,火点着了,一切准备妥当,就可以烧火做饭了。所以上面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完整地表示“烧火做饭”的意思,这就 是“爨”的含意。这是一个会意字。

基本字义:
1、烧火做饭[cook]:分居各~。〈动〉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2、烧,烧煮[burn]〈动〉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
3、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客传萧寒~不烟。”〈名〉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4、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一○三:「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
5、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6、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今云南省东部地区。
7、姓。《中国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的我国笔画最多的姓氏之一。
这样子解析汉字很过瘾,越来越有意思了。

Day16(20220326)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家里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已故祖母的仆人,做了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抚养她很是宽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尔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咕咕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吾泣,妪亦泣。”阁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经常到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的姐姐在我的怀里,哇哇直哭。你母亲用手敲门说:‘孩子是冷了吗?是想吃东西了吗?’我在门外一一作答。”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老婆婆也哭了。
一字一句翻译的时候,以前很多一带而过似是而非的字就开始在脑袋里琢磨。“先”“抚”“闺”“一”“每”“某”“板”“扉”

Day17(20220327)
古文看着挺简单,读起来好像也明白大概意思,但是逐字逐句去翻译的时候往往发现困难重重。这个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怎么就是说不明白它到底啥意思呢,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就像身和体,健和康,呼和吸,咳和嗽,消和化,效和果,华和夏,过和来,道和路。

Day18(20220328)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往厨房去,要从轩的前面经过。我关着窗户待在里面,时间久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认是谁。轩子一共遭了四次火,都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它吧。
1、余的繁体字有的是“餘”,有的地方又没变,是因为余在不同的情况下才有繁体字吗?
2、今天看字卡,看到“而”字,“而母立于兹”我的脑袋里用“尔”替代了“而”字,实际上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而”在这里是“你的”的意思,而“尔”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所以是我囫囵吞枣才会犯此错误。
3、“执”“持”这两个字,“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我把这两个字统一为一个“持”字了,虽然都是拿着的意思,但里面的意味相差甚远。同样的用手握,“持”是想拿就拿,想放就放,比较随意。而“执”则是不拿也得拿,想放不能放,态度恭敬。

Day19(20220329)
今天陈述了最后补述的部分,小细节最打动人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让人读着很巴适。最后一句直接升华了,“只道当时是寻常”,一种虐心文学之美。
查了“来归”和“归宁”,“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来归”是以丈夫的口吻说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好奇查了“归宗”,古代谓出嫁妇女,父母虽亡,也得回家省问,以示不绝于宗族。

Day20(20220330)
看到申爸早课让捋“旧”这个字,第一反应是形容词,跟“新”相对,是属于过去时空里的一种状态。查了一下,旧有如下几层意思。第一,过去的,过时的。旧时代,旧社会,旧思想。第二,因经过长时间或经过使用而变形或变色的。旧书,旧手机。第三,曾经有过的,以前的。第四,老交情,老朋友。怀旧,念旧。
看了一小节小方圣经,讲到汉字在不同的词组里边没有繁体,只有在特定意思的词组里边才有繁体字。中国的汉字经历了太多的衍变过程,这里边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了,满怀期待。

Day21(20220401)
今天又看了字卡,思考有三点。
1.“庭阶寂寂”的“阶”为何用异体字“堦”代替?我查了“阶”没有繁体字。
2.“大母过余曰”的“余”为何没有繁体字?此处的“余”同样是我的意思,繁体字应该也是“餘”才对呀!
3.“内外多置小门墙”的“内”里面的部件“人”书法楷体写成“入”,《说文解字》注“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样书写确实跟原义更贴近。不过如小方圣经所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承认了“内”是规范的简化字,那它就是正体,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21: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22(20220402)
听小方圣经说字没有引申义,词才有引申义。那会第一反应是那花果山的妈妈们捋实词的时候总说基本义,然后引申为xx,明明就是一个字,怎么就引申了呢?是不是她们的说法不对呀?那会脑袋里就打了个小问号。其实古代汉语的词有实词,虚词之说,是我狭隘了。
今天看了申爸的早课,我一看申爸的早课就有个坏毛病,每次看着看着就想一篇接一篇的看下去,看完脑子里空空的,然后虚飘飘的感觉,没有捋古文沉下去静静的感觉。可能申爸早课信息量太大,而我看的方法也不对。

Day23(20220403)
昨天做了一篇项脊轩志全文的一个简体字和繁体字以及相应的拆分表,对照着看,感觉效果很不错。现在捋字形的时候会想着这个字对应的繁体字以及相对应的拆分。今天自己在头脑里面捋了第一段,还是有的繁体字没有捋出来,有了拆字的对应以后,这个字在我头脑里更清晰了,如果只是一笔一划的去捋的话我的进展很慢,经常进行不下去。

今天也有注意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兰”和“栏”的繁体字“蘭”“欄”,都有部件“阑”,而为了强调兰花是一种草才加了草字头。
“庭”没有繁体字,而拆分的部件“广”古代和现代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如小方圣经所说,这种字形一样,发音和字义都不一样的字叫做同形字。
比如厂,读ān、hǎn时不是简化字。
1、作古代“庵”的异体字,读 ān,多用作人名。
2、本义指山崖,读hǎn。
3、现代作“廠”的简化字,读chǎng,形声字,从广(yǎn),敞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棚舍。

“广”读yǎn或ān时不是简化字。汉字简化之前,“广(yǎn)”和“廣”是两个不同的字。
1、读 ān,同“庵”,草房子,多用作人名。
2、本义指依山崖建造的房屋,读yǎn。
3、现在“广”是“廣”的简化字,形声,从广(yǎn),黄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宽大的房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1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Day24(20220404)
今天试着用很慢很慢的速度背了《项脊轩志》全文,有三处停顿时间稍长的地方。一边慢慢背一边回忆字形,有一种回味悠长,闲庭信步的感觉,气很通畅。跟那种机关枪背诵的方式在气场上确实是不一样,机关枪的方式背完浑身紧绷,气很急促。慢的好处体现在——只要我足够慢,音拉的足够长,你一定发现不了我在搜索下一句。

捋了3遍第一段的字形,简体越来越清晰了,有几个繁体还是想不起来,拆字还需进一步加强。今天看了拆字才注意到爱的繁体字“愛”下面的部件“夊”跟简体下面的部件“友”是不一样的,我原来一直以为爱的繁体只是比简体多了一个“心”。

352-C-津文轩妈1412男一
Day25(20220405)
打卡主题:陈述《项脊轩志》
反馈内容:慢速边背《項脊轩志》全文边想字形,背的有四处停顿时间较长,主要是后半部分,背了将近7分钟,打了两个呵欠。背的同时字也在一个一个往出闪,有时候为了等字出来故意拉长音,也有几个字闪现有迟疑的,“呱呱”总是想到“咕咕”,“叩”想成“扣”。明显后面没有前边闪的快。
捋了第一段的繁简字形,字的拆分以及部件读音也越来越熟练了,“于”“满”“仰”“鸟”“来”“啄”“食”,“蘭”拆成“艹阑”“欄”拆成“木門柬”,同一个部件拆法不一样,这是为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2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26(20220409)
最近捋字形按部件来拆,好处是那个字在脑袋里活起来了,一想到这个字首先会想到部件都是哪些,繁体又有什么不同,引发更多的思考。虽然捋繁体字也没几天,捋的字也不多,但是亲近了许多,一开始我看繁体是绝对不会去看的,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了,现在看繁体字我不认识的会先猜然后再去查,竟对繁体的书写有了兴趣,昨晚破天荒读了四页点校版的史记。
捋了第一段的繁简字形,还是会有几个字忘记拆分“兰”“来”“鸟”,大体都能拆出来。之前一直不能理解为啥要拆汉字,现在明白一二了。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汉字的意思,进而去思考其衍变过程。二是为了更好的识认繁体字。

小方圣经:繁简字。老师讲到“胜”说这个字的繁体字“勝”很多人右下脚的“力”很容易写成“刀”,我也是其中一个,一开始看拆字我还在心里嘀咕“不就是‘月’和‘券’嘛,干嘛还要拆成‘月龹力’?”愚钝如我,都已经送到嘴里的肉都吃不到。

Day27(20220412)
最近捋字形按部件来拆,好处是那个字在脑袋里活起来了,一想到这个字首先会想到部件都是哪些,繁
四季的说法东汉才有(东汉蔡邕月令问答已著四季之名),以前称四时。时,古代指季节。古时将季节性流行病称时疾,适应季节而下的雨为时雨,按季节发布的农事政令叫时政,四季应时的食物叫时食。
四时包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的出现并不同步,甲骨文里只有“春秋”二字,并无“冬夏”。反映了最早以“春秋”代表四季。亦或古时农事是大事,春种秋收,春秋季节时令气候适宜,诸侯朝拜天子,往来密切,记事占比较大,才用春秋指代四季。“春秋”指称一年,进而用作古史的通称。在春秋时代,各国都有本国的史书《春秋》,而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并为孔子所修订,流传于世。《春秋》记载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也许由于春秋这部书记载的历史时期跟东周的历史极为相近,所以我们称东周这一历史时期为春秋时期。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时,每时三个月,孟月、仲月、季月分别指每季的第一、二、三月,季月终则进入另一时,所以四时也叫四季。所以有:孟春一月(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孟冬十月,仲冬十一月,季冬十二月。

Day28(20220413)
今日看课件 基础与专攻——跟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

古代的“小学”就是文字训诂学。
《说文》是一部用形音义结合的方法解释晚周经典的专书,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基础。攻“小学”由说文解字最为便捷。
《说文》在古代是学习经典的基础,现而今我们能去翻说文的人都少之又少,更遑论去看懂他了。读完全篇,作者讲了《说文》的学习过程,下苦功夫,常读常新,多积累,辩证地去学习接纳吸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要传承下去。高小方老师理念亦是如此。
陆宗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也是大师了,写学习体会写的如此细致,娓娓道来,行文如流水,这真是用了很大功夫的,翻烂了好几本《说文》,可见一斑。作为一个外行通篇看的畅快淋漓,感觉看客自己也置身其中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了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5 21: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29(20220414)
今日看课件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一部分
作为南方长大的读者,被北方这胡同里的东南西北屋给弄转向了。
看到作者童年时代各种辗转流离,确实很心酸。
“我没事就看冥衣铺里的纸钱纸马,还有茶馆里进出各色各样的人。”想起了学前一项任务就是带着孩子坐公交车,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去看各色各样的景,去触摸功能各异的物。       
因人发善心竟也上了三个月的学堂,印象最深的是那课:“太阳出来了,我们去上学。”我也有买民国课本,见过这一课。我只记了一阵子,作者却记了一辈子。
没有得到过母爱温暖的照拂,却又倔强听话的活着,是因为舅舅,学堂,施粥,听夯歌这星星点点的温暖吧。
        现在的孩子物质极大的丰富,又如何去体验这疾苦呢?苦能磨练一个人的性情吗?我看也未必吧。贫苦百姓那么多,寒门出的贵子又有几个呢?比例还是极低的吧,极低的原因在于物质和认知。可是近代民国时期又是出大师最多的时期,这又是为何呢?所以如何复刻大师的成长之路呢?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二部分
原来父亲才是“我”人生的贵人呀!得亏父亲有觉悟,给他到学艺班子。其实父亲能做这个决定也不容易,在家总归是个劳动力,能为家里挣点零用钱,如果送去学戏班,两个老人的生活也是雪上加霜吧。
徒弟学戏师傅总是打人,成了传统,为了出戏快,严格要求确实没有错。我想起了电影《霸王别姬》,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三个月出戏,这个速度确实惊人。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三部分
快速看完了,感觉像在说书,是说书的节奏,这一部分涉及到跑江湖唱戏,也算是专业的了,进度拉快了一点,感触不大。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四部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价值观全从戏文里学来的,很正,真的不容易。那么苦那么难,学成之后依然不忘帮助过他的人,这叫有德之人。德艺双馨的贫民艺术家。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五部分
没事儿就去听,听完就琢磨,有机会就帮场子。穷人的夜店很丰富
穷且志坚,宁可饿着,也不借钱,不坑蒙拐骗。犯恶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穷艺人朋友互相帮忙,讲义气,因为同亮过,所以心照不宣吧。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 第六部分
靠个人奋斗成名,没文化靠听靠背靠琢磨才变的聪明起来,饿是学会的动力以致于爱上了说相声,也是靠学戏,白沙撒字,学会了写(几个)字(行书),后来练习看小说,字认不全,努力看下去,买小报看一些当地实事,比较容易看下去。蒙不下去又不认识的字跟人请教,虽已是名演员,但为了学习上进也顾不上害羞,记笔记,学文化,能整理资料,看古籍相声资料,写相声段子,自学写论文,北大兼职授课。
一个好演员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是集各家之长,吸收了别人很多长处,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自成一派。

Day30(20220415)

说斗,《斗胆、斗室、北斗》

开篇就点题,从斗的容量和形制来说起。
古时不同时代斗的大小还不一样,我这个人对这些度量也没多大感觉。现在的一斗是10升,也就是两桶5升的食用油。春秋战国时期一斗不到2升,西汉一斗也就装3.23斤小麦,三国一斗3升多,元代一斗接近10升,确实容量越来越大了,所以造出“斗胆”一词来形容胆大。用到房屋上就显得狭窄了,“斗室”“斗城”。怎么就忽大忽小了呢?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副词“突然,忽然”之意吧。
北斗是二十八宿之北方玄武七宿之首,因其在箕宿的北方,故称北斗。箕斗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后来造的词“熨斗” “烟斗”“斗车”“斗笠”跟斗一样有斗柄或者像斗一样的东西。中国汉字很有意思,造字有形,造词也就其形,确实是很有智慧的民族了。
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筲,筲是一种用竹子装酒的工具,容斗二升,都是器量很小的容器,用来比喻人才识短浅,气量狭小。
斗纹就是圆形的指纹,小时候小伙伴们总是互相数自己几个斗,说是十个斗的人将来都能有大出息,双斗更甚,大富大贵。我常常恨自己我为什么不变出几个斗来,掰着手指头看了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6 1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1(20220416)

今日看课件《记齐白石先生轶事》 启功
开头点名叙述手法——以小见大,从侧面印证齐白石先生的性格和艺术特点。
第二段寿材这个倒觉得没啥,因为我也是湖南妹子,所以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我奶奶的棺木都备三十年了,现在还在老房子楼上搁着呢,遗像也是换了好几波了。好像就是这个习俗,小时候理解不了,看见这些都怕怕的,也从没问过大人为何要这么做。
从第五段涉及到绘画方面的事情开始看的迷迷糊糊,硬逼着自己一段一段的看完,大致了解一些,感觉有点看不下去,有的地方比如“假白菜换真白菜”还挺有趣的,全篇看下来没有那种沉浸其中畅快淋漓的感觉。
当然启功能把齐白石先生的轶事拿出来写文章,说明作者跟齐白石先生关系还不错,在绘画或者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不然他也不会写这篇文章,即使写了也不会传世,对吧。毕竟认识齐白石先生的人那么多,想了解他的事迹也不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6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莺飞二月 于 2022-4-22 15:48 编辑

Day3220220417)
今日看课件《作者的知音——记徐调孚同志》 周振甫
点开课件,民国的文风,乍看人名,地名,关系一大堆,错综复杂,字也认不全,大致内容是讲出版社的那些事,让我有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
然后我就一边看文章一边记录梳理关系,过了前面四段就不需要再做记录来梳理了,悠哉悠哉的看完了全文。动容之处差点落泪,让我想起了周总理,这样的有才却不为己,兢兢业业一辈子,一直在成全别人,成全大家,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的品质,再多的溢美之词都难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情。
看了相关的早课,也明白了申爸为何强调伴听。如果这里面的大部分词都是你所熟悉的,你是不是就很容易沉浸进去了?而文化是个圈,你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久了也能沾染一些好的特质,这就是不教而教了吧。而且像这种有着优秀品质的人,作为普通人在现实中可能很难碰到,那好的文学作品里,在他们的圈子里,那是左右逢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看好书,交好人。还有申爸强调的“乐之”的那种境界,也是我所想往的,也是绝大部分人所想往的吧。可是人生中哪些关键点或者哪些特质能让一个人抵达“乐之”的那种境界呢?
《忆老舍》
这个散文风是我所熟悉的,看下来没有难度,感觉也稍显平淡。老舍,鼎鼎大名,享誉文学界,我只知他作文很好,通过这篇文章介绍也看到他可爱的一面,多才多艺以及他不屈的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6 1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莺飞二月 于 2022-4-16 12:59 编辑

语文小作坊实操总结
实操日期:2022年3月2日——2022年4月15日
每天实操时长:1小时      合计时长:30小时
实操内容:背诵《项脊轩志》,捋《项脊轩志》原文字形,字义,看申爸早课,看小方圣经古代汉语1至p23文言文学习要点(23/88)。
实操状态:
1.背诵《项脊轩志》。因为2022年1月20日小作坊招新那会也小小参与了一下,只是背诵这个《项脊轩志》实在是太难了(一个礼拜只背会了第一段,还总卡壳),并没有去切实体会申爸的真实意图(感受并记录这个背诵过程),我以为是我的问题(脑子太笨),每天打卡也没啥好打的(背不下来没有进展有啥好写的),挫败感很强,就放弃了(也有可能是我太懒了)。再次实操起来是3月2日了,也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每天读读背背,神奇的是这次背的很快,一天一个目标5天就背下来了。
2.捋《项脊轩志》原文字形,字义。
捋字义捋的没有那么细,也就把文章逐字逐句翻译了一遍,把一些原来似是而非的地方弄明白了。
捋字形一开始常常进入不了状态,每次捋几个字就昏昏欲睡,放弃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我做了繁简拆字对比,感觉一个个汉字在头脑里面活起来了。
3.看申爸早课。申爸早课太多太多,每次都读的畅快淋漓,读完一篇还想听后续的精彩讲述,所以囫囵吞枣,消化不好。这是我的弊病,不能从早课里提炼出精华并在日常实操中去施行。心法贵在融会贯通。
4.看小方圣经古代汉语。看小方圣经看的比较慢,一般我都会记笔记,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要去查,如果再去翻视频就比较麻烦。记了笔记也是一个熟悉加深印象的过程。
实操困惑:申爸早课,捋古文,小方圣经这些以什么样的节奏比较好?
分享收获:收获在于现在能静心,偶尔能渐进佳境,感觉气息都绵长了许多。
总结经验:慢,静,记录。
未来半年计划:继续早课,捋古文,小方圣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3(20220418)
《佩弦先生二三事》小如
初看题目是忆佩弦先生,以为又是哪位我所不知道的大家,后来才知道是朱自清先生。虽然朱自清先生的《春》经常躺在经典朗诵篇目里,活跃在书声朗朗的朗读声里,但是我对佩弦先生其人是所知甚少,所以非常愿意了解一二。此篇行文较短,重现了那个年代的面貌。佩弦先生性格热情,和蔼可亲,谦卑,恭敬有礼,公事私事一丝不苟,对学生严苛要求,对后起之辈很关爱照顾。大学背书那段很亲切哈,可惜没有遇到对学生要求严格又可亲可爱的老师。发现大师级别的人大多热衷自己所做的事情,声名远播,性格也可亲可爱,可能认真、真诚又可爱的人都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气质,让人远远看两眼就肃然起敬。

《记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办的几件事》  王绍曾
文章有点长,以前对编辑对出版社知之甚少,看完对编辑社肃然起敬,文化传承确实需要一批又一批的人走在最前边,如果没有一腔热爱,又何谈轰轰烈烈呢?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的深度。看申爸谈那些旧书如何如何好,就觉得申爸好厉害呀,啥都知道,还能讲的那么透彻,殊不知申爸除了善于思考,敏锐的嗅觉,还有就是大量相关资料的阅读吧。如果不是申爸把这些资料以早课的形式发放,估计我一辈子都不会去了解这些缘起。

《冠华心中的清华园》
清华园我很熟,可是冠华是谁?冠华这个名字第一次听,看了课件知道他是一名外交人员,看了早课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去百度了一下,原来是外交部长,照片都是笑容可掬的爽朗英姿,和蔼可亲,嗯,是大领导的相貌。
文中开头点出冠华心中的遗憾进一步引出他对清华园的深切眷恋之情,作者是从侧面小事来突出人物特点。重复讲以前的往事,四年大学生涯唯一一次最大的享受是买最后排的票进梅兰芳大戏院看梅兰芳演戏,却又在后半辈子每每提及。这绝对是了不得的事情,风风火火闯了大半辈子,回忆里竟都是琐碎的小事,伙食好,难忘师恩,如果没有深切的感情在里边,那就是老年痴呆了,哈哈。冠华大学四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学最难的专业,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
这些慷慨激昂的词,我只能想象一二,难以真切体会。
抗战那个年代感觉是被我们所熟知的,因为相关的教育,影视剧,书籍很多,但又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离这个年代很遥远,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中国经济在飞速增长,物质极度丰富,人民生活富足,我们没有经历过其中的苦,也无法共情。可是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对信仰的忠贞与终生追求,也是我们严重欠缺的。当然如今的年代也不乏有信仰的人,但是普通大众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又该何去何从呢?如今的社会,红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去认知这些红色故事又能避免假大空呢,现在学校的一些活动,我感觉很生硬,要么要求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抗疫先锋,写观后感。我发现孩子看书对这些革命故事很感兴趣,对《开学第一课》《航天员太空之旅》这些很感兴趣,这些是很好很有意义的教育,我也很乐意孩子去观看学习。


Day34(20220419)
《中国古代的“国号”》
国号就是朝代的名称,王位世袭制度下,某一姓帝王家族延续统治称一朝或一代,就有同一的国号。国号的变动意味着统治权随着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兴亡而更迭,即朝代更换。
王位世袭制伴随着私有财产制和剥削制度而建立。国号也伴随着统治阶级的机器——国家的形成而产生。
这个《中国古代的“国号”》感觉在讲故事,好想一直听下去,真是太精彩了。原来我看的一个个历史名词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在里边。作为一个历史盲,也看的津津有味,很想都记下来,有机会了适当的给孩子抛出一个,引起他的兴趣和思考。如果在孩子历史敏感期的时候给到他这样的资料,他一定会如饥似渴的看上好几遍,或者想要看后续更多的资料吧。申爸找的资料真的一绝。


《回忆浦江清先生》 吴小如

又是小如,看《朱佩弦先生二三事》的时候就去查了小如这个人,但是奈何太大众查不出什么名堂。输入吴小如终于查到了,中国历史学家,也是书香世家,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一查也是一个大家呀,著作颇丰,为大家所称誉。这个浦江清也是大有来头,和朱自清并称“清华双清”。
浦江先生讲到:“现在的人怕艰苦,不爱读先秦古书,喜欢从小说戏剧入手。可是小说戏剧毕竟是流不是源,迟早总要由魏晋唐宋上溯到先秦,这就形成仰攻的局面。仰攻就是居于低洼之地向高处进攻,那肯定很难,因为爬上坡路是很吃力的。你既已读了些先秦古书,实际上已攻克了难点。现在读宋元以后的书,数量虽大,却是顺溜而下,那会容易得多。如果读书人从先秦古书一路读下来,自然容易知道典故得出处,这比读书时处处离不开类书词典要省很多事。这就是顺流而下得好处。”
看申爸得早课课件好处很多啊,既能熟知很多名人故事,又能加深对申爸理念的理解。还是我书读的太少,或者说好书读的太少,脑筋太短路。
《回忆浦江清先生》虽然短小,但是行文看的很流畅,小事叙述让人看着很舒服,我很喜欢这篇文风。
作者对浦江清的初见印象文弱瘦小,相识时间不长,却在做学问的态度上给作者留下很深刻的影响,铭记一生并时常用来告诫学生,甚至著文推广。浦先生教学奉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并在课堂上亲唱古诗文格律,大师都是很可爱的人,虽无缘上大师的课,有幸听到高小方老师的古代汉语,也是荣幸之至,一定要顶礼膜拜,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15: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5(20220420)
学习2021年4月27日申爸早课——看课件,谈感想
课件:《幼学纪事》《我国古代的车马》
自己的感想:
《幼学纪事》于是之
写了作者因家贫无力上学,幸得家族和朋友的支持,以及幼年至青少年求学之路的艰辛,而作者又是那样的热爱文学,艰难困顿环境下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甘之如饴,倍加珍惜,只因一腔热爱。
百度查了作者是一个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果然他把他的一腔热爱全部回馈到作品里了,又怎能不让大家喜欢和怀念呢?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也是一个最可爱的人啊。好想看后续他是如何把这一腔热爱转化到表演艺术上去的。文章看完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写文章写的好细,现在感觉我们的耐心都被小视频给消磨没了。现在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很难写出如此细致的文章来了吧,连看都要耐下性子才能看下去,更别提去琢磨了。所以手机小视频一定要远离孩子,荼毒太深。

《我国古代的车马》王力节选自《古代汉语》原名《车马》
古代汉语,王力,鼎鼎大名,粗看文章是好文,引经据典,非常棒。奈何我古代汉语底子太薄,看了两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如果是王力老师或者高小方老师在视频中讲这一课我应该还蛮有兴致的。所以小方圣经要加油看了。

看早课里妈妈们的感想,也是感慨很多呀,集思广益的感觉。我则是边看边在脑袋里崩出好多想法:咦,这个点我怎么没想到,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还蛮有意思。呀,这个妈妈跟我一样看不下去,找到同类了,哈哈。哦,这个妈妈思考问题好有深度,感觉是在就这篇文章做拓展,以后她的发言和反馈要多关注下。不同类型的文章总能找到一些妈妈是愉悦的观赏,而有的妈妈则是止步门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1 13: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6(20220421)
学习2021年5月18日申爸早课——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学习“乐此不疲”及看课件反馈
课件:《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这一些忧郁的碎屑》 黄永玉
自己的感想: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听大师讲故事,就是大师云集,坐而论道的感觉,神仙打架,哈哈。
大师就是大师,不仅故事讲的好,写文章也是一流。不忍心快读,真心慢慢摩挲摩挲,咂摸咂摸。很多地方看的忍俊不禁,金先生风度翩翩,满腹经纶跃然纸上,可爱至极。我没太了解过金岳霖,只知道他和林徽因关系很好,却不知道他如此的有学问,还如此的风趣幽默,是我太无知了。
汪曾祺的文风我很喜欢,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拜读。

《这一些忧郁的碎屑》 黄永玉
开篇看着不太适应,可能由于沈从文的特殊遭遇让作者深深地鸣不平,反讽的味道很浓。
画家的脑袋是不是很善于保存视频呢,这画面一帧一帧的过的真快,然而我是静不下心来读的,着实没看完,也许等我对文革,对沈从文了解的更深入一点就能看下去了叭,就酱。

申爸早课摘录:
申爸因对大申当下时点身上的变化预测不到位产生了焦虑,于是就改了策略,改从前不参与进大申具体学习进程、与大申的学校学习保持距离的策略,改为亲自动手,这就有了去年六月十九开始的“每日一题”。
“提示而不参与”妈妈要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放弃主导权。事实上就是大撒把,没人主导。在这种情形之下,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摸索到如何主导自己的学习。孩子小的时候,他无法把自己的主观意愿,表达出来;到了高二,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成熟,明显的目的性的主导行为,就凸显出来了。
高中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建构自身控制能力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孩子所要建构的,并不是对“学习”的喜爱,亦不是对“工作”的喜爱,而是对于“把眼前的事情弄好”的喜爱。
你时时刻刻得琢磨,这个事儿,我怎么才能把它办好:我手里有什么资源,能得到什么帮助,能借到哪些力;我现在哪里需要加强,怎么做,才能让它变强;然后,去试;试完了,结果出来了,为什么不好?怎么改进,让它变得好;再试....就这样,一个循环,再一个循环,不停地往前走。
处于这样的循环中的人,在外人看来,就是“乐在其中”。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形成“乐在其中”的最小年龄,就是大申这么大。
理论上来讲,处于敏感期的神经系统,是最活跃的神经系统。我们只要做对了....就把那一点点做对了....孩子他自己就会对“学习”,对“高考”,对怎么把这些事情弄好,“乐在其中”。
我的思考:“乐在其中”,看这些天的课件,大凡有成就的那些大师们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很明显都有这个状态,并且持续时间很长。真的可以在敏感期训练出来的话那真是太好了,有了这种状态,那人就活出了幸福感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16: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7(20220422)
学习2021年5月19日申爸早课——怎么知道孩子当下需要什么“营养”?及看课件反馈
课件:《胡博士》《永在的温情》《回忆辜鸿铭先生》
自己的感想:
《胡博士》
看下来很白话,对胡适的评价很中肯,关系感觉不远不近吧。胡适本人争议很多,我对胡适的了解还是通过《觉醒年代》。
《永在的温情》
写鲁迅先生最温暖柔情的一面,和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颗巨星陨落,而温情永在。一边读一遍猜,这作者到底是谁呢?文章看完了也未猜出。
《回忆辜鸿铭先生》
写辜鸿铭写的很细致,很可爱。

今日三篇文章都没有标明作者,一边看一边猜想。主题人物都在《觉醒年代》看到过,所以感觉亲切很多。不知为何感触倒是少了很多。截至目前申爸给出的课件大多是叙述人物类的传记文,想要告诉我们大师的一些共通点?

早课摘录:
在花果山,妈妈可以光明正大地秀娃,不会招致任何反感。不但不会有反感,相反,你还会找来身边妈妈们真心的祝福和赞美!如果妈妈们秀的内容,确实值得赞美的话。秀娃对于母亲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咱们花果山群里哈,妈妈们秀娃,秀得还不够。秀娃秀上了瘾,对于教育好孩子,非常有好处。皮格马利翁效应来的。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当下,他需要什么营养?
看孩子的表现。他需要的,他就会要。他要的,你就给足。
“什么时候是该给足的时候”。
申爸认为,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开始形成之前:拍脑袋定的时间是十三周岁。大申那里的实践结果是这样的:
这个时点稍微早了一些,但大致还可以接受。这个时候,就是该给孩子电子游戏的时候。给足了,狂玩几个月,以后对电子游戏,“也就那么回事”了。在此之前给,肯定不行。当然,这是一个细节。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他要,你就给,给足,是完全正确的做法。
现在,申爸惊奇地发现说,尽管大申马上十七周岁了,“他需要的,你就给足”这个原则,依旧适用。
人到了某个年龄,他会要一种特殊的东西,这种东西,会让他自己产生强烈的主观意愿说:我一定要实现什么!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理想,要涌现了。
申爸估计,等到理想涌现出来之后,人的天生带来的成长红利,才真正吃完。

早课感想:“他需要的,你就给足”好大胆的想法,理论上来讲确实是可行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施行下来还是非常有难度的。阻碍因素太多,自身的,家庭人员的,这个把控力度,都需要协调,这个很考验家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16: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8(20220423)
学习2021年5月20日申爸早课——教育 or 培训及看课件反馈
课件:《西南联大中文系》《红楼琐忆》
我的感想:
《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
啊,又是汪曾祺的文章,很喜欢。还是讲西南联大的故事,兴致更高了,很期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受联大教师们影响很大,才会有如此精彩的一篇记叙文。汪曾祺很善于写人,他笔下的西南联大教授们有一种素朴的鲜活感,往往寥寥几笔就勾出模样性情,有时就是那么一两处细节描写,这个人的模样性情就出来了。叫人越看越爱。
看到作者讲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我真的去翻了孔夫子,真的有这个书,有新印的,也有旧书,对照了一下目录,还真有作者讲的这些个文章,太有意思了,恨不得马上买来跟那个时代的人共读同一本书,太有历史感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红楼琐忆》未找到相关文章

申爸课件摘录:
理想的学生就是一些在智力方面,基本素质发育到位的学生。
教育和培训有何区别?
研究这个积累完善的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每个过程的素质能够得到发展,为孩子所获取的活动,叫做教育。
基于已有的素质,通过短时间的强化,有目的地胜任某种任务的训练,叫做培训。
学生考试,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考试。考出高分的孩子,他需要两方面都强:
一方面,他的基本素质,要建构得到位,达到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技能的考试行为,要掌握。而素质教育需要日积月累。

自己的感想: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教育和培训的关系,以前对于教育的思考就是怎样考个好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呢?是毕业就撕书还是能够独闯一片天地,区别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Day39(20220424)
学习2021年5月21日申爸早课——抓牢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关期及看课件反馈
课件:《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
我的感想:
《叶公超、钱钟书、杨振宁》许渊冲
语言风格很俏皮,一边回忆细节一边描写分析,是一个作者亦是一个看客。一篇文章回忆三个大家,像是看了一个电影或者纪录片。
似乎明白了申爸推的一部分旧书,那个风云年代,文坛高产,大师下面的学子走出来都是有一个是一个,那会的文学作品质量也更高。
对于译文这里的观点也是追求译者,译者不行的话就还是原文吧。求真,求美。
“但有色玻璃的翻译会得罪“译”,无色玻璃的翻译又会得罪“译”了”。前一个译为真,后一个译为美吧。有色玻璃就是说过于追求美就容易失真,过于追求真就没有美感了。
《“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何兹全
开头有点像我在看百科的味道。那段鲁迅先生对傅斯年的评价真是颇高,能得鲁迅如此评价,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因为我所知道的鲁迅那是笔下和嘴下都不留情,容不得半点虚伪夸大之人。也许有私人感情因素在里边,且看下文。天真,简朴,办事果断,追求民主的社会主义大才。

我的感想:我觉得申爸给出的课件是让我们加深对申爸理论的体会,以及我们培养孩子的大方向。大学何为大,何为独立,何为有用之材?

申爸早课摘录:
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在不合适的年龄,刻意地去拔高训练,会导致儿童大脑功能的迁移。
人类的个体,只有到了14周岁,青春期开始的时候,按照“设计”,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中的所谓“阅读理解”。不管你把多高水平的内容,弄去小学,你只要不把它上升为训练的强度,都没坏处....正相反,都有好处!大脑强大的适应性天性的启动,需要依靠强大的陈述性记忆能力,来应对不合时宜的高强度的“题”的练习。教育的主体是从陈述开始的,但是如果采取训练的方式,拘泥于陈述,就错了。
不管什么主题下的教育,你想“开始”,就可以开始。让小孩子听,读,对于专业词汇,产生熟悉的感受。敏感期小孩子的听,读这些活动所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会下沉到潜意识中去,终生起作用。等孩子到了年龄,高中,大学了,开始学儿时听过的那些课程....那简直就不用学,他天生就会的感觉。而当他六七岁的时候,听什么都不要求,家长只要把这些内容,在孩子耳朵边播放几遍,就行了。
不管怎么样,高考还是要靠分儿来分配高级教育的资源的。申爸猜想在高考之前那个阶段,在孩子思维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某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合格的”的孩子,他自己会去解决自己所需要的分儿的问题。而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第一次自主完成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如果完成得好,孩子会获得一种叫做“自信”的心理素质;如果被剥夺了掌舵权,即便孩子考进清北,那也“跟他无关”。他觉得他是在为别人学习。考入清北的充分条件是孩子在高中这个关键阶段,是否建构起自主把控自己的学习的神经回路。一旦建构起来,孩子的表现就用那句话来概括:他自己知道学。他自己想学。
考进清北的充分条件,肯定不是打小学一年级就一直双百,第一名。
现在呢,是要开发出一种技术,能确保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高考所需要的分儿的问题....或者,更本质一点来说,其实是他要担负起他自己一生的责任,自己对自己负责。总得来讲,十七八岁的孩子,思维正处于其一生中最活跃的年纪。在这样的素质加持之下,高考的考题,其实并不难。

自己的思考:看的出来申爸正在找路,能把思考过程记述下来,也是极好的学习材料。我自己小时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孩子,我尽力往合格家长身上靠,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16: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2021年5月22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赵树理同志二三事》《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我的感想:
猜想今天这两篇是同一个作者,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百度一下竟是我喜欢的汪曾祺。这两篇都是极佳的学写人作文的典范,刻画入木三分,细节饱满,人物跃然纸上。作者写作思考的角度很值得学习。文学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积淀才能看懂。这也是为什么申爸不提倡过早给文学类的书。太早给的话效果要大打折扣。

申爸课件摘抄:“经验”这东西,并不总是好东西。孩子没“经验”,这是妈妈们可兹利用的最大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16: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0(20220425)
学习2021年5月23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
我的感想:常说文如其人,感觉一个作者的文章看的多了,作者其人性格面貌愈来愈清晰,愈发亲近。开篇看一句,哟,又是汪曾祺。一说到沈从文,作为读者的我软到骨子里了,化成了水的感觉。有时候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我认为沈从文就是属于这样的。
第二篇,一如既往的细节,幽默。读到“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课。”感到很熟悉,好想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文章里写教授授课受欢迎的相同笔法。于是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这篇文章里找到了。“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那真是“满坑满谷”,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哦,都是对闻一多的描写。还是同一个教师,哈哈。联系起来了。闻先生讲唐诗和艺术绘画,中西比较研究。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老师讲艺术绘画中的物理学知识,应该方法是一致的。讲到秃笔写字,沈先生和闻先生的描写极其相似,只是字体不同,一个行书,一个正楷。其他联动还有吴雨僧。这种联动更拨动了我脑袋里的这根弦,亲近感以及对文字的喜爱之情又增加了几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2021年5月24日申爸早课——用说建构孩子大脑操控自身的能力及课件反馈
课件:《胡适先生二三事》   基础与专政——跟从黄侃学习《说文解字》陆宗达
我的感想:《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那一嗓子“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又好笑又辛酸,“多加油”不是鼓励而是对胡适这个老乡的优待。感情基调一下拉满了。
第二篇讲《说文解字》好像在哪看过,一翻还真是。想到高小方老师提到《说文解字》,让我们备一本大徐本的说文解字放枕边,每天看5-10条,持之以恒,把这本书啃下来。还一直没有开始做。大小徐指的是徐铉、徐锴兄弟,徐铉本通称大徐本,徐锴本通称小徐本。
申爸课件摘抄:人呢,在一开始,是无法一边读,一边把产生的感觉抓到手里,并且表达出来的。这是大脑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核心在于,大脑的一个部分去控制另外一部分,要灵巧地去控制,努力做到“一边...一边”地做事情。它的产生,肯定有个敏感期。大脑操控大脑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一辈子,他的“思维水平”的高低。这是我们整个的教育的重点中的一个重点。这个敏感期非常重要。说话,是在这个敏感期,训练大脑去操控大脑的最佳手段。当然,说什么很重要。“西方的教育”,它的优点,其实就是抓到了这个敏感期,并且,就是用说的方式,训练出了学生们超强的大脑。说西方的“高等教育”好,其实,它就好在这个地方。中国的初等教育广受诟病的原因,也在这个地方。本来用说来锻炼大脑,最有效,因为应试不需要“说”,沉默的刷题替代了有效的方式,致使最后的教育成果大打折扣。决定因素不是学生成年后,能说不能说,而是在敏感期,他们靠说,让孩子的大脑建构起了一种有用的能力。大脑对自身的控制能力,是要靠训练来实现。我们暑假小作坊,着手来做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2021年5月26日申爸早课——定制兴趣 建构理想及课件反馈
课件:《忆老舍》《记张元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办的几件事》
我的感想:课件感想之前已经写过了,重点看早课。

申爸课件摘抄:对某个主题的喜欢程度,取决于从前在这个主题上的浸润程度。
那一窝一窝的人才,是怎么出来的呢?是他们所处的家族环境造成的。
我们只要破解了他的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就能够进行模仿,也能起同样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不同前程的,在于十四岁之后的际遇。一个人,会对什么新东西感兴趣呢?对包含他先期经验的东西感兴趣。
如果全是“第一次接触”,那么就会很枯燥。
孩子小的时候,一切都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在未来,哪件小事,会导致雪崩式的正反馈——这种效果,完全是随机的。
我们花果山的策略很简单:进行全覆盖。未来,有价值的事情,是“抱团儿”的。就好比说,四大名著的节本,有一组就是茅盾、宋云彬、赵景深和周振甫节的。
我们只要卡死四大名著,把它硬跟这几位联系到一块儿,未来,孩子他自己怎么跑,也出不了圈儿:无论是四位里的哪一位,都足够它追溯下去,最后,把一整个学术界,全拔起来。
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必然性和偶然性,就是这样起作用的。在必然性方面,我们利用孩子天赋的敏感期,进行全覆盖:左右他也跑不出去。在偶然性方面,到了一定年龄,这些课件,就起作用了。
如果你的孩子是从小在花果山的资料体系中浸泡过来的,那么,等孩子到了十六七岁,他一定会对课件中的某一部分,产生强烈的兴趣。
这兴趣,并不以外行人看来的枯不枯燥来区分,而是遵循孩子内在建构的完备程度。
他会对外行看来极度枯燥的长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也会对于很多人都感到“挺有意思”的文章,嗤之以鼻。
反正我们全覆盖,他哪条路走,也都出不了圈;既然出不了圈,也就无所谓走哪条路。只要走,就行——而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会去走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它自带优越感。
优越感是人类的社会性本能的一种反映。妈妈要理解的一点是,优越感并不总是“烦人的”,优越感也会很可爱,就如同那些大师们在课件中的表现那样。
妈妈不要忘了,无论是课件中的当事者还是课件本身的作者,记录的人和“记录的人”,其动机,全都来自于优越感的。
“我的朋友胡适”,妈妈们想想,当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有多少人;当这些人跟对方吹嘘“我的朋友胡适”的时候,他的心里状态是怎么样的....
孩子呢,从小开始长大。他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强大起来。
肯定有那么一个时刻,在那里,孩子在意识中,已经明白自己可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经验上,已经知道在社会中,什么是好,什么是为人们所崇尚的.....这个时刻,就是水面点了。
在这个点上,孩子只要知道啥样的人好,他的本能,就起作用。
在关键期,阅读课件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代入感......这就是理想。
这个关键期呢,肯定是在高考之前....最要紧的要劲儿的那个时段:原因很简单,那么多孩子,高考报志愿,不知道报什么。毫无理想。毫无理想这个事儿吧,其实等价于“他根本不知道在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好”。
我的感悟:
申爸说那个人才一窝一窝出,是家族环境造成的。我深表赞同,基因解决不了这个,因为进化论就是太聪明的和太笨的都会被淘汰。不然最聪明的人和最聪明的人结婚,他的孩子要是更聪明的话,地球只会毁灭的更快。相反,两个智力很高的基因交配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申爸又讲到好书的重要性,确实好书的关联到好书,优秀人物的粘性强,申爸讲的有点像那个蝴蝶效应,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会对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很玄学,但又很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16: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2021年5月28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回忆浦江清先生》《赋税》
我的感想:《赋税》
没有古文基础,阅读这种半文言的文章极难看下去,有的地方意思只能靠猜或者略过。看了一半,弃了。体会到申爸搞语文小作坊的用意了,你没有这项基本功,就会跟很多好书,知识无缘。如果这类的书有个纪录片先看看再来读会好很多,毕竟涉及到的东西都没太了解过,只知道有这个东西。虽则现代也有,我也知之甚少。一讲到税我就两眼一抹黑,其实还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些的。
浦江清和侯宝林的课件之前已反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6 1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1(20220426)
学习2021年5月29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斗胆、斗室、北斗》《四时、时辰、小时》《没有路灯的街道》
我的感想:《斗胆、斗室、北斗》《四时、时辰、小时》前面已反馈,这类课件我是比较喜欢的,不知道出处在哪里,想找来看其他的。
《没有路灯的街道》
这个开头我很喜欢,吊足了胃口,且看你如何说。看问题的方式很独特,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我怎么就没这样去想过呢?小短文短小精悍又发人深思,很好的小科普文。
科普还讲了历史,唏嘘之余又庆幸自己生活在物质富足的年代。讲到剪烛花这里感觉很亲切,因为有亲身体验。啊,亲身体验真的很重要,那也是一种阅读。原来古时候烛还用来计时,还是一枝能点二十四小时的烛,这是我所没想到的。

文章写了人类追求灯光的历史,人类的智慧真实无穷尽哇,这种简洁明了的科普短文谁不爱看呢?

今日看了《细说汉字》左民安写这部书的序和前言,《细说汉字》是《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编》两部书的汇总,陆宗达为《汉字例话》写了序,并为书名题了字。而陆宗达是左民安的老师,而陆宗达的老师是黄侃。都是名师,这也就是申爸推荐妈妈们买旧书的原因,旧书是有故事,有传承在里边。然后我对比了一下《细说汉字》书名有两个字是从《汉字例话》里抠下来的。老师题的字四个剩两个了。。。而陆宗达自述师承黄侃时翻烂了好几本《说文解字》,做学问不可谓不认真仔细和勤奋。而陆宗达即将八十高龄还在为自己的弟子出的书写序题字,说明对弟子的成绩很满意并大为赞赏支持的。因此又给此书加成不少,我对这本书的信赖感和喜爱之情又增加了几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2(20220427)

学习2021年5月30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马牛羊鸡犬豕》《质素与质量》《路灯点燃起来了》
我的感想:《马牛羊鸡犬豕》这个标题我熟,三字经里面有。这六畜功能性还不一样,马和牛供役使,是劳力。其他四种供食用。
马用来驾车,牛用作祭祀,祭祀与打仗是古时候最重要的两件事了。
牛耕的发明不晚于春秋时代,华夏历史上,牛是耕种的主要畜力。
羊肉在古代的肉食结构种占据重要地位。
我发现一旦涉及到文化溯源每每都会引用《说文解字》,可见《说文解字》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独占鳌头。一定要学会去查阅学习才行。讲到杀鸡待客,我们湖南老家待客也是会杀鸡的,老母鸡味道极为鲜美。记得上高中那会我带我一玩得来的同学回家,奶奶当晚杀了一只老母鸡,那时我奶奶不知同学要来,我记得吃饭的时候天已经全黑。这件事我那个同学毕业一直记者并时常跟我提起。
原来以前的“家”真的是养猪的地方,“牢”是关牛羊的地方,所以有“亡羊补牢”。这些我以前都是没去思考过的。

《质素与质量》
由《质素与质量》引发开来讲汉语构词法,讲了偏义复词,还蛮感兴趣的,日常用的很多却又不懂其中的道理,突然碰着这么一篇文章,立马喜欢上了。对,这就是我想知道的。还有没有更多一点的,想看。。。

《路灯点燃起来了》
哦,一个路灯能讲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来,逻辑还那么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以致于不爱科普的我也读的畅快淋漓。看到不熟悉的操作的地方就有点烦躁,沉浸不了(毛毛雨没下够)。所以阅读的方式除了阅读书籍以外,还有行万里路,看纪录片百部,阅人无数。
申爸早课摘录:如果是一个刚刚能够看懂这些课件的孩子....他在人生中,第一次以跟在坐的妈妈一样懂的话....会发生什么?对于你喜欢的课件,会如何?
假设,孩子跟别的妈妈一样——她们喜欢你不喜欢的课件——那会怎么样呢?

我觉得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吧,但是会不会再问妈妈还有没有类似的书?我觉得不一定,要看孩子的好奇心够不够强。我喜欢的课件我会试着给到他,如果他不感兴趣我会说里面的一两个点来吸引他的兴趣。如果他喜欢我不喜欢的课件,我估计很开心吧。首先,申爸给出的课件都是很好的,我不喜欢的课件是因为我涉猎的不够,够不上,那他要是够上了,我当然开心啦。然后就会引导他:“光喜欢有什么用,要是你也能写一篇你一样会有很多粉丝,并收到他们的追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22: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3(20220502)
学习2021年5月31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中国古代的“国号”》《中国古代官制简述》《煤气灯和煤油灯》
我的感想:
《中国古代的“国号”》前面已反馈

《中国古代官制简述》
啊,看古装剧和历史书总被这些官级名词搞得晕头转向,经作者这么一分析,头脑里面也还是乱的(可能是我的历史太差的缘故),但是一开始看的很过瘾,渐渐的看不下去了,终弃之。可是如何让孩子对这个感兴趣呢?先看两部经典的古装剧吧,再看个纪录片,等时机到了应该会对这个感兴趣的。

《煤气灯和煤油灯》
这种跟孩子有年代感的科普,孩子初看可能会有点想象不出来,我觉得还是搭配纪录片看效果会更好。


学习2021年6月2日申爸早课——阅读能力的线性增长与指数增长及课件反馈
课件:《序言》《光的征服者》
我的感想:
申爸早课摘录:刚一开始,每天赚几个钱,不是最要紧的事情。能够按部就班,每个年龄段,都能够跃升到更高的一个层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Day44(20220503)
学习2021年6月3日申爸早课——第二阅读敏感期及课件反馈
课件:《修辞是什么》《事物的测定》
《修辞是什么》
修辞本来是个很枯燥,很学术的东西,作者开头即抛个诱饵引起大家兴趣。“我们经常在做修辞工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用打比方举事例的方式,一一铺陈开头。很高明的手法。
修辞工作就是修辞方面有关用词,造句和表达方面,巧用打比方,引用精练的话做类比的工作。
修辞讲什么?选词造句,清楚明白,生动有力。
感觉这篇文章像是一场讲座,讲的通俗易懂,鲜活有力,作者的用心,读完就能明了。
哦,说话就有很多修辞在里边呀,平时还真是没注意,确实那些讲话逻辑清晰又让大家听的饶有兴致的都很注重这个的吧。这确实跟我所了解的修辞不一样,我所了解的修辞就是语文书里的知识点,它是死的,而作者所讲的修辞,是活的,是跟我们日常说话联系起来并经常能用到的。确实高哦。真正的知识,它没有那么的高高在上,而是能惠及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才能流长吧。
如果是我来给孩子讲修辞,我只能照本宣科,或者举一两个例子,然后再让他仿照句子造句,仅此而已吧。哪能像作者这般吃透了嚼碎了剖析给你看,哦,原来修辞就是好好说话,把道理讲明白,讲通俗了,没有那么多套路,只要行文说话想着我如何把想表达的说清楚明白了就是在练习修辞了。

《事物的测定》看到了科学家不为人所熟知的一面,看到了科学研究并不一帆风顺的一面,哦,原来他们也是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气馁,甚至倒退,科学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光鲜亮丽,一帆风顺,当孩子们在看到那么多的科学结论的同时也是很有必要去了解科学诞生的曲折历史。原来科学并不神圣,都是一代代人带着好奇心和热忱,去探索去求证。他们可以,你也可以。
这个文章就像在看一个纪录片一样,一开始很抵触,不想看。耐着性子看两段,发现很多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我一点点走进去去了解我们现在的科普书上的一个个精确的数字背后的故事,发现科学原来也经历了很多的坎坷,科学家们有古怪的一面,

我的感想:
申爸早课摘录:



Day45(20220522)
学习2021年6月4日申爸早课——高考赋分制利好花果山娃及课件反馈
课件:《典章制度.科举考试》《社会习俗.姓名》《修辞的两种手法》
《典章制度.科举考试》
隋文帝开启了科举考试,到隋炀帝才制度化。
一开始招揽人才是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做官。到了战国,有才干的平民也可能立致公卿(即“布衣卿相”,成为新型官僚。但没有形成一套选拔的办法。汉朝始有“选举”(选贤任能)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选拔人才。地方长官向地方举荐,称为察举。皇帝和大臣征聘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为征,由高级官僚征召为属官,称作辟,合称征辟。这开了人才推荐之路,也开了徇私舞弊之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专管荐举。而这些专职官员都选自当地名门势族,他们按九个第等评定本州或本郡人才,分列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据此等第授官。随着势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都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了上门无寒品,下门无势族的现象,选拔到的人才有限。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所谓“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以前看电视剧科举考试总感觉很过瘾,春闱,秋闱,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这些熟悉的词语在这里都变得立体明朗起来,看完好似又模糊了。
《社会习俗.姓名》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八大姓里边的姓都有女字旁。
以前(夏商周三代,战国除外)只有贵族才有姓,“百姓”专指贵族。平民无姓,只有名。
庖丁,名丁的厨师。优孟,名孟的演员。鲁班,名班的鲁国人。
家族有姓,明确祖先由来的系统,用以远禽兽,别婚姻。
同姓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所以同姓不通婚。
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繁衍,居住地也分散开来,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为标志,那就是“氏”。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婚姻之界须定,姓就不能变。氏所以别贵贱,贵贱之势有移,氏就可以改。
商鞅原是卫国人,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孙为氏,所以称为公孙鞅。至秦又以国为氏,称卫鞅。后助秦孝公变法被封于商邑,又以邑为氏,称商鞅。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叔梁纥,他是孔子的父亲,此人不姓叔,也不姓叔梁,而是姓孔名纥字叔梁。把字置于名之前,略去姓氏。还有一个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叫孟明视。据后世考证,“视为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
从周代开始,初生之子就被命名,男子二十岁称冠年,表明进入成年阶段,其父祖给他取字,“冠而有字,尊其名也。”君,亲,师可以称呼其名,比较疏远的长辈,所有的平辈,尤其朋辈,多称其字,不称其名,表示敬重。
所谓百家姓,称其多也。古代的姓,东汉有五百多个,至宋有一千七百四十五个,至清增加至五千一百二十九个,历史上存在过的姓有六千多个,至今则减至三千六百多个。由于历史上姓氏变化纷繁,同姓未必同宗,同宗也未必同一近支,“别婚姻”的作用已经不存在了。
商鞅,孟明视,读历史故事的时候还在纳闷,这是改名字了嘛,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讲究。百家姓,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姓,每隔一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吧。感觉历史融合在了一本百家姓里,这种感觉也是很奇妙的。
把字置于名前,略去姓氏,也是第一次听说。说文解字真是个好东西,一个字,一解说,作者再一解释,原来如此,醍醐灌顶的感觉。《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明。意思是说,夜晚相见,看不清对方,需要“以口自明”。说出自己的形体或者其他标记,让同一部落的人知道是谁。

《修辞的两种手法》
说话除了把意思说清楚讲明白以外还要把我们所要表达的感情展示出来,这就有了消极的修辞手法和积极的修辞手法。初听到消极和积极,我以为是要表达的方向偏积极还是消极来划分的。后来发现不是,消极的修辞就是说理文,平铺直叙,不适用任何带感情色彩修饰。而积极的修辞是不管你要表达的感情如何,只要你使用了修饰增强感情色彩的都叫积极的修辞。

同样的概括消极和积极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人概括水平很能见功底。我是初读觉得没啥可说的,再读好像抓住点啥了,啰啰嗦嗦表达不出精髓。申爸三言两语,言简意赅说的准确明白。看了别的妈妈的讲述,发现有很多自己没有注意过的点,确实静下心来咂摸,很有味道在里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22: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6(20220523)

学习2021年6月5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选词的标准》《夺取南极的斗争》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
我的感想:
《夺取南极的斗争》这篇作者的译者序既阐述了事件,又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引起读者兴趣,不错。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
航海时代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我看不下去,啊啊啊啊。好烦躁。阅读敏感期的娃会喜欢看吗?或者是要多听一听凡尔纳的音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3 22: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莺飞二月 于 2022-6-23 22:51 编辑

Day4720220620
学习2021年6月6日申爸早课——课件反馈
课件:《滑铁卢的一分钟》《一夜之间的天才》《怎样造句》
我的感想:《滑铁卢的一分钟》有认真在看,这个对我来讲阅读有难度,之前只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只知道他很厉害,但是并不了解他的经历。这篇文章写的很精彩,有一种宿命感在,喜欢这类的人会很喜欢的吧。
《一夜之间的天才》大概了解了一下,去听了一下马赛曲,欣赏不来。
《怎样造句》造句这本是小学低年级的内容,拿到这里来讲,还讲出了大师的风范,确实厉害。讲到规范用词,要用普通话的语法习惯。举的例子很好,一下拉近了距离,很亲切。那个欧式说法转成普通话的句式结构。确实很有共鸣,对于英语学的不好的人来说看着翻译的一句套一句的的格式有点要断气的感觉,很要命。所以很多译著都看中译者,外国的好东西翻译到中国来,还是要用大众习惯的句式结构否则无法传播下去。原来我们的长句子是收到外国文的影响才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08: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Day48(20220621)
学习2021年6月7日申爸早课——大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亲子关系再复位的过程
课件:《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漫谈文化史知识》《积极的修辞手法》
我的感想:
《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看着还挺有意思的,虽然历史知识很是薄弱,但是也在努力在残枝败叶上建构,浅尝试知识建构梳理的那种感觉。一张古地图,搭配作者的描述,我看的津津有味,深感写的太好了,多写点,我爱看,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翰林是历史上科考人才的聚集地,朝官,宰相,筵官,掌国史,编纂图书《康熙字典》,升官快。看完对翰林感觉更亲切了。有时间要带孩子去看看。
《漫谈文化史知识》研究古代文史著作需要马列理论,古代汉语,基本的历史知识,熟悉古代社会里出现的事物        (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文化史知识包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艺术,中外文化关系等。
文化史知识的来源:文献记载,考古资料,        社会调查资料。
阅读好的著作也在帮我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感觉很棒。
隋代以前的皇帝多加谥号,唐以后的皇帝加庙号,汉武帝起又立年号,以代其人。古王侯贵族和士大夫也有谥号。私谥是由亲朋评议所定的称号。封号是帝王封给臣属爵位或土地时所加的称号。天干地支表时间。看完对天干地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看到这些个词总感觉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看不懂的东西,发现一次两次了解之后,我也是能明白一些,很开心。
《积极的修辞手法》发现大凡讲故事讲的好的人都很善于用修辞,今天看到这篇感觉很学术,看不下去,虽然之前关于修辞的一两篇看的拍手叫好。我对于修辞还停留在高中的课堂里。
申爸早课摘录:
“不经意间,事情就办好”
初中高年级阶段、高中阶段的孩子教育,最困难的地方,并不是你给他哪个课件他更喜欢,而是妈妈们得能跟孩子“近身”。你接触他,说的话,他不但能听,还能认真听。
不用急不可待,不用着急上火。你就一天一天地做,不经意间,事情就由时间帮你办妥了。要认真感受时间的力量,体会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妈妈们这时候,就能有目的地去体验,孩子从冷淡,到引起注意,到感兴趣,到欲罢不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探讨他活跃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古怪念头的乐趣——这一整个过程。
妈妈们现在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怎么把一件事情办成”,然后,从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用到未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里,把“教育好自己的大孩子”这件事情,也办成。

我的反思:
不要去纠孩子的错,因为只要事事都在行进过程当中,不经意间,事情就办好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与错,这都是小问题。难得是坚持把它做下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做铺垫,啥房子也建不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1 07:04 , Processed in 0.0868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