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粤帆妈0803B

[妈妈反馈] B-粤帆妈0803男八语文小作坊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3: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6反馈

妈妈做:最近这几天心力交瘁,很多烦恼的事。有几个晚上半夜醒来久久不能入睡,于是自己捋古文。《项脊轩志》原文还记得,慢慢地一字一句捋完;再捋繁体字形时,有些字跳不出来了,无他,太久没做,忘记了。转而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倒是很顺利。试着把所有线程都加上,有两次,捋不到一半,也就沉沉睡去。

帆做:游泳回来说累了,明天早上再补。我说不行,今天该做的事儿不要推到明天。直接开述,述成啥样就啥样,哪怕述一句也行。只好开始,自己选的原文+带*号词义+词义(不带括号)+繁体拆字+简体拆字。记得他之前是习惯原文后就拆字的,似乎担心过一会儿会忘记拆字。那时我还纳闷,明明是最后加的拆字这条线,怎么每次都要先说呢?因此觉得帆会把顺序搞乱,先说拆字——没想到,他今天很注意地回避这个问题,确实有那么一两次,感觉要先说拆字,帆都调整过来了。拆完第一段,放他去睡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0817早课笔记

(通过小作坊)花果山建立起了稳定系统的机制,可以让妈妈们持续有效地进行操作,避免大起大落。
要继续运行:
第一,按照线索陈述古文,要变成长期的活动。天天做。就像小学时候,朗读,盲算那样。当然了, 还要加上数学的陈述课本上的练习题。
第二,这个事情的效果,在孩子那里,不会很快呈现。妈妈们所说的一些“效果”,不过是错觉罢了。时间没到,没啥可见“效果”哈。妈妈们需要放慢速度,把陈述日常化;咱们再经过寒假的小作坊,孩子们那里的“效果”,就会大量显现了。
第三,快开学了。陈述的对象,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换!咱们的目标,本来也不是要把古文陈述的某个预定的程度,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辅助孩子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神经回路。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进程,并非陈述的对象。既然如此,陈述啥都是陈述,对吧?那我们就让孩子陈述下学期将要学习的、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章好了。
这个陈述流畅了,等到课堂讲到这篇古文的时候,孩子可以站起来,有条不紊地把整篇文章当众“背”出来:那将是怎样的一种“背”啊,不但原文可以流畅的地背,还能一边背,一边讲解.....只要一次,孩子受到的激励,就足以让他喜欢上语文。
咱们花果山几十个孩子,一起做,咱们看看,有没有孩子做得到。

妈妈那边:那篇顾亭林传,不读了。妈妈们自己记得哈,明年的今天,8月15日(咱们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纪念日,好记),大家再回来读那篇传记,以便让自己吃惊,这一年的时光,自己的语文进步有大!——也没怎么弄啊,怎么会进步那么大。就要这感觉。不过呢,妈妈你要把今天读这篇传记的痛苦感觉,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到反馈里。要不然,不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当时的感觉早忘了。
接下来,妈妈们开始读小说。把反馈记录到论坛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1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7反馈
跟帆说今天不述生于忧患了,以为他会很高兴,之前不就说要述其他了吗?没想到人家坚持要述,说述那篇让他有安全感。说归说,游泳前原文+词义述了《三峡》,原文比较熟,词义部分有好几个地方需要提醒,比如“夏水襄陵”“林寒涧肃”“属引凄异”都忘记有词义要解释。说明天继续熟悉词义,后天再拆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1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0818反馈
帆做:早上起床后帆就自己录音做了古文,晚上睡前才有时间听。原文+词义比昨天熟悉,“襄陵”“曦月”都忘记解释,长一点的如《水经注》的解释干脆就没说。我说明天要加拆字,帆说得等他会写了再拆。这不是刚好做反了吗?明明是想通过拆字来让他熟悉字形的呀。明天聊聊这个话题。
妈妈做:这两天比较忙,小说都看完了,感受很多,得找时间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1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9早课
(第三天给小说,共15篇)
这些“课件”,是2010年开始,高考全国一二三卷的“文学性文本阅读”的原稿。绝大部分是小说,有少数几篇“非虚构”作品。这些小说,要不是“语文题”,而是就是“一篇小说”的话,一般不会比刚才他(孩子)看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更没意思。要是这篇小说出现在公众号里,孩子自然会看;要是同一篇小说出现在试题里,孩子就不会看了。

把高考卷里面的“文学性文本阅读”题里的文章,单独提取出来,凑到一起,大申整整看了四天的时间。看出感觉来了,也看完了,申爸告诉大申说,所有这些短篇小说,“全都是高考题”里边文本。大申“啊”了一声。完了呢,再花两天看那些题。看完了以后,大申自己觉着,“文学性文本阅读”自己已经彻底吃透了。
文学性文本,你得读感觉出来,对不对?先有感觉,再去看那些题,答案就明摆着的;没感觉,直接做题,哪里可以做对“文学性文本”的题。读出感觉,是孩子的天然特性,你等他长大到那个年龄,自然就能“读”出来;年龄没到,靠辅导是“辅”不出来的。
孩子多大年龄,算是长大到天赋年纪的阈值了?大申是前年12月28日,申爸发现的。也就是说,对于男孩,是十五周岁半零十一天的时候。高一

这个东西,你根本不用费什么附加的劲儿,只需要把精选的一个短篇小说的集合,每天发孩子三篇,自己去看,去high就行了。
高考最要紧的科目是语文,语文最要紧的事情是阅读。对于占阅读三分之一分数的文学性文本阅读,就这么彻底解决了。
思路还是一贯的:我们抓敏感期,抓到了,给资料,他自己就建构好了。
技巧打哪儿来?从一看上去就看得懂的小说的进一步分析中来。
妈妈们的回馈,属于“无差别随机覆盖”,包含了从最基层到最高层,各个层面,各种思路的对于小说的解析.....正因为不专业,所以跟能够跟孩子产生共鸣:他就不专业。
最高明的文学导师,面对启蒙的孩子,也无法模拟出妈妈们随机给出的这些解读。这是些高矮不等的垫脚石,给孩子一个容易爬的台阶,让他能爬到阅读理解的顶端去。
妈妈们都来努力,给孩子们凿一套级别丰盈的做台阶的石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3: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0819反馈
古文的陈述,已经形成习惯了。帆自己录音做,三峡的释义还不准确,听录音“回清倒影”忘记是什么意思了,“清荣峻茂”要看注释才能解释得清楚。然后孩子好像要急着进入下一篇,录完音听见哦耶的欢呼。今天陈述一篇,背诵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3: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0820反馈
今天述了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三峡词义解释的准确度提高了很多,答谢中书书感觉比述三峡又容易了一些。朗读八上全书的古诗文一遍。对陈述的任务已经可以做到每天自己拿着录音笔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0819课件感想
1.鞋:这篇文章最胜在对待嫁女子内心世界的描摹。守明在想象中与他的两次对话,尤其细腻感人,不如此写不出女子对未来充满期盼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因此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令读者代入感很深,不看后记的话,难以发现这是个令人失望的结尾;心思还随着守明的一悲一喜,还来不及去体会她回味过来婚约毁了之后的失望——又或者,以守明对幸福的渴盼,我宁愿相信她或许会等着他回来,成就一桩喜事……

2.玻璃: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说,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作家所感受到南方的开放与北方的保守之间的矛盾,没有明说,而是用一个老人不习惯摩登而豪华的外贸酒店营业厅皆用玻璃筑成,撞坏玻璃撞伤自己的事来表现。外贸酒店给德巴街带来新貌,可能形成黄昏时每块玻璃都是一个太阳,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低的日落轨迹——这么辉煌的景象,只有从南方回来的“我”才能想象和欣赏到,而生活在德巴街的人,如老人,却极度不习惯,因此而撞到玻璃上。外贸酒店作为“文明”的标志,贴出告示,因自己未贴标志而令人受伤,愿意道歉并加以赔偿,而老人却不相信这则布告的诚意,视之为骗人的。结尾令人深思:我揭下布告,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当天晚上就坐车再次去了南方。“我”走出的是狭窄的德巴街,也是狭窄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石门阵:王木匠以口巧和好手艺见长,本文主要突出他的口巧。他俨然一个民间说书人,用的材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里诸葛亮的故事,那标志性的一声干咳,那多次自问自答,那反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那善于调动又善于安抚现场听众的情绪,都是一个优秀说书人的标配。王木匠更将大家喜闻乐见的八阵图与石头阵吓退鬼子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这写于抗日战争进行得正激烈时期的作品,为宏大历史叙事补充了细节。卞之琳先生的诗《风景》曾经深深打动过我,这篇文章也很让我感动,感动于他深入民间,让我们看到民间的真实和力量。

4.放猖:看了这篇文章,更好地理解了“礼失而求诸野”。由祭祀习俗演变而来的放猖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孩子的视角,写出其作为神秘习俗的生命力,很是有意味。从习俗到语言,再到心理建设(父母为做猖的孩子许愿,当了猖兵便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放猖可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已经深入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作为一个孩子,是多么羡慕猖兵啊,不管是他们的制服还是打扮和武器,甚至他们的不自由(不得说话)都成为羡慕的因子。最妙的是结尾啊,在孩子的视角里,昨日的猖兵,曾经的荣光和奇迹还历历在目,而眼前的人分明仿佛花已谢,更糟糕的是他说话的语言太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这种写法,貌似无心又有意,实在高明。
相比起来,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有些程式化了,比如这篇二十年以后,以及麦琪的礼物、窗、最后一片叶子这些,都能让人猜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当然,他的语言是非常能打动人的。

5.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作者说应该出普希金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包括他曾经的怀疑和悲观。从更全面的角度才能看到更真实的存在。 二是帆上学期备赛USAP,本年度的主题是“冷战”,因此会讨论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以及苏联的发展和解体。令人遗憾的是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造成了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没落,认识的俄罗斯朋友描述他们的生活的潦倒,令人唏嘘。

6.孕妇和牛:这篇以前读过,也听过,是我很喜欢的篇目。孕妇和同样怀孕了的黑从集市回来,信步游荡着,闲散地走。这是在生命孕育时期的女性的特权吧。孕妇走在路上给自己制造点热闹,可知她还是寂寞的;因为了新生命的到来,她不再坐在字上(屁股坐上了也要挪开),她更关注孩子。肚子里的生命,使得眼前的孩子和字联系了起来,也让她想到以后自己的孩子是要上学的,也是要认字的。由了某种说不清的冲动,费劲辛苦地描了那十七个字,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哎,只有像铁凝这样有力量的女性作家才能写出一个女性面对新生命时的那种——感动。

7.岳桦:这是一种我从来不知道的树,直到看了这篇文章。不得不为生命的力量而赞叹。接近山顶时,作者看到了岳桦。“我突然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沿坡将身躯匍匐而下的树,是某个时间点、某种剧烈变化的结局。它们活成了风的形态,站成了风的标本……这些语言和写作方式都让我想起刘亮程和他的乡村书写。同样是桦树,白桦潇洒,轻松而明快;岳桦承重,奋争而倔强;同在长白上,西坡和北坡的岳桦生长形态也完全不一样。环境的影响可见一般。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8.莫须有先生教国语:莫须有,没有也,因某种需要而生造也。所以,在莫须有的人身上所发生的莫须有的事,也就作莫须一般看吧——当然,作者是在使用障眼法呢。作为新文学家的莫须有先生,在新文化新文学改革尚未完成之际,自然不得大伙儿待见。对庾信、莎士比亚、韩愈和王安石的评价,分明是借来表达新旧文学之观念之争;莫须有先生对数学教学的高见(练习以简驭繁),不肯教地理和历史,是他作为一个新文化人不彻底的表现么?教国文,让学生翻译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教人说平常的、让人懂的话;教人写作文从一句话怎样才算一句话说起,也让人可以想象新文化要深入人心,该需要多少莫须有先生做出这些细微的、默默的努力啊。同样关乎新文化,《觉醒年代》是宏大叙事,本文则是气势恢宏的历史背后的种种细节。

9.赵一曼女士:这篇看得十分感动,想起了从小学起,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去赵一曼纪念馆缅怀先烈;想起纪念馆门口那尊3.1米高的一曼汉白玉雕像,她的生命定格在31岁。最开始年纪小不懂事,去完纪念馆后便和同学漫山去玩了。有点懂事好像是在三年级的清明节,解说的姐姐告诉我们,聂荣臻元帅为赵一曼题词的时候,已经失明了,所以由他口述秘书书写,最后在落款处摸着写下了“聂荣臻”三个大字。那一次,认真而默默地看了朱德等人的题词,看赵一曼如何从一个富裕人家的闺中小姐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看她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看到她被捕、牺牲,有些说不出的感觉在心里。在赵一曼的遗书面前,有个妈妈在读给旁边的孩子听,读着读着声音越来越小,我也发觉自己的眼前模糊了……这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展现了赵一曼被捕后的情形以及在哈尔滨医院争取护士和警士的过程,正好以文学的形式补充了纪念馆资料的细节,令人感动不已。

10.理水:理水,对水的治理,对水的治理(过程)的梳理。《故事新编》是鲁迅根据古代神话、传说、传奇改写的小说集,先生的嬉笑怒骂和讽刺都在里面了,比如“大禹是条虫”,是对当时的疑古派的讽刺吧?和帆一起看过,是因为跟他说嫦娥吃“乌鸦杂酱面”而引起兴趣的。看完觉得原来可以这样写,这样想。的确,想象天马行空,语言幽默,故事怪诞,可以常看常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0820课件感受

10.越野滑雪:整体看下来,就是一个断裂的片段。猜想文章前面有相关背景的交代,不过也没时间去找,似乎也没太大兴趣去弄清楚迈克和乔治这两个年青人是谁、来自何方、要做什么。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两人在这里滑雪、休息和交谈,是迷茫的一代吧?从客栈里的姑娘未婚先孕、从两个年青人对前途的不确定,似乎都能感受到迷茫。倒是前面部分对滑雪过程的描写想起多年前带帆去滑雪,他自己一个人跑去黑道,同行的小伙伴找不到他,我在下面着急不已;这个暑假他和同学去华南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已经不需要大人带着,他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换票、存包、换鞋、取板等,也能照顾好第一次去玩的同学,让我觉得孩子长大了……

13.秦琼卖马:扣人心弦,紧张地看下去,一直都担心王超杰王超杰被骗,比如盘子被掉包,又或者杨成岳背信弃义。三千大洋交与王超杰,我终于放下心来。而故事峰回路转,原来王超杰收藏的却都是赝品;杨成岳对艺术的痴爱、对友人的豪爽、对金钱的潇洒一下子扑头盖脸地打了过来,却很受用。这世间,终究还是有知音、有良善的。
14.天嚣:看到开头的“瀚海”,一下子想到的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描写的是西域的沙漠里八月飞雪的极端气候,这里也是对大西北荒漠地区极其炎热、风沙暴起气候的描写,特别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连一口水都喝不上,连空气似乎都变成了固体的干热天气里,那群为了国家研制导弹的年青人坚守在大戈壁,也因此拥有了跟普通人不一样的人生,吃到一口瓜的刻骨铭心、为女战士洗澡而放哨、因研究需要买走对老汉老说像命一样宝贵的牛、在沙漠里迷失方向……这样的青春和付出,是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不仅写了这些个题材,而且还描绘得得那么生动,笔力非凡。
15.锄:西湾村人耕作了几百上千年的百亩园,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这里有一个世代而居的村落,有众多在这里出生最后在这里消逝的生命,有村人收获了几百万斤的粮食,也有这几百万斤粮食养活的世世代代的人。然而,它遭遇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工业化、机械化的公司要在这里开张,土地将不再出产粮食——虽然跟它的收益比起来,工业社会的效率要高得多。可像六安爷这样的农人,一辈子使用锄头,一辈子跟土地和庄稼打交道,把百亩园每一寸土地都记了一辈子,他们必定是不舍的。“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既然这样,无论有多么的不舍,那就还是要向前走的吧。

16.贝多芬:“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小小年纪便操心经济问题,年少丧母,父亲酗酒……这一切,都比不上耳聋对一个音乐天才的摧残!读着他给最亲密的两位友人写的信,那对命运的呐喊、那只有在最亲密的关系里才敞开的心扉和暴露出来的绝望,令人潸然泪下。当现实太过残酷时,心灵更加需要欢乐;如果没有,那它就自己来创造。今天听到贝多芬的那些欢快的曲子,却不知道那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因此,这一定是因为他拥有最坚强勇猛的天性和最有力量的内心,非如此无法解释。从家庭出生到个人身体的残缺,带来了爱情方面对他一次次的沉重打击。当终于看到猛狮收起了利爪,看到他沉浸于爱情,我觉得自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还来不及放松,爱情又将他遗弃,婚约毁了,暴烈、愤怒和热情燃烧在《热情奏鸣曲》里,读者和听者,谁不掬一把伤痛的泪水?这么多的磨难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这样的结尾,刺痛着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3: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0822反馈
今天是帆的休息日,一大早就完成了古文陈述。悲催的是他没有录音,因此我不给他算做过了。晚上只好再来一次三峡的三线陈述,奇怪地发现拆字比词义更熟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3: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0823反馈
今天先复习陈述三峡和生于忧患,背诵起来是溜快。好几天没有接触生于忧患,语言点的精准上差了些,难怪帆说不复习就会忘记。然后先背诵一遍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也许是这两篇没有那么熟,我看帆背诵时是有点慢的,似乎在思考下一句/下一个场景是什么,速度自然就慢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0821课件感受-贝多芬下

这两周有几个会要开,既是本身有点忙,也似乎是潜意识里怕看“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 上半部里,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已经面临了最严峻的耳聋考验,接下来,居然还有更悲惨的命运在等着他:耳朵完全聋了、不治之症、健康恶化、没有朋友、金钱的窘迫以及终究为深爱的侄儿所辜负……他所亲自指挥的那最后一次预奏的可怕一幕,对他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当看到他写下“我爱一棵树甚于爱一个人”时,我不禁怆然泪下:一个健全的、能感受到人类之爱的人,都不会做如此想,也不会做此宣言。看似高傲而独来独往的宣示里,隐藏着多少无奈和绝望啊!他在森林中的快乐越发反衬出在人世间的孤独,“我被全人类遗弃”的呼喊中,更是有深入到骨髓的痛。为深爱的侄儿所辜负,是我最为贝多芬所叹息的事。这何尝不类似现实生活中众多父母殚精竭虑,而子辈却完全向着他们所希望的反方向成长。听过很多望子成龙的故事,在父母那里是最无私、确实是呕心沥血的付出,然而爱之深、叛之切,三观不合的爱,在孩子那里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想。这不断地警醒着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懂孩子,懂孩子方能更好地爱孩子。
今天在地铁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那些或稚气未脱或青春朝气或饱经风霜的脸,个个都戴着口罩,露出来的眼睛,或明亮闪闪,掩不住心里的快乐;或无限悲苦,似乎失去了前行的勇气,不禁有些悲从中来:也许每张平静的笑脸背后都曾有过泪水涟涟,而普罗众生如我等,做到最好,也不过终究是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但贝多芬不是,“在此悲苦的深渊,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句话让人有如闻惊雷、浑身一震的感觉。他在困境中的狂放、力量和热烈,让人畏惧于生命深处竟然有如此不驯服的力量。所以他的作品他的心血他的精神,最终是如此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3: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8-24 23:43 编辑

0822-23课件感受:小说

今天的篇目看起来多,其实每篇都很短,且精彩,很快看完。倒是掩卷沉思,不知该写点什么。《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是一篇阿根廷小说,印象中比较少接触拉美小说,对作者也比较陌生。胡安.马里诺以变幻术为营生,我对“这是怎样发生的”还是很好奇的。中间那部分长长的场面描写,实在考验作者的水平——一不小心,读者就看腻了。然而,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情、人们的心理等多方手段,那个活灵活现的影子吃东西的场景吸引了在场的人,也吸引了读者。看到最后小姑娘对带珍珠的饰针的珍爱,不由得非常心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在于:小姑娘知道这么漂亮的饰物是怎么来的吗?

同样是困苦的人,《古渡头》里的老爷爷让人又同情又钦佩。情节、语言都很简单,也不涉及艰深的思想,然而,就是这种日常的伦理,我的孝顺(母亲生病回去看望)、老爷爷的失去天伦之乐,这些亲情伦理,是中国文化最有人情味、最令人低回、最让人感动的构成因素。而在超出家庭之外,善良的人们会形成一个纯粹的、精神的“家园”,使得仍然有“如亲人般情谊”存在,这是中国社会重感情的一面。

《马兰花》便是超脱血缘关系之外的善良的存在。并非马兰花有多么高尚或多么纯粹,然而就是作为一个人那一闪而过的善念,最是珍贵。

老舍的《马裤先生》将幽默一如既往地进行到底:从开头对马裤先生穿着打扮和问话的描写,就知道好戏即将上演。一声响似一声的“茶房”,连火车都要震动;而所问所需,不过一桩桩小事儿。那么,大如洪钟之声,也是为了向他人提醒自我之存在了?只是,读者也跟着作者一起,担心起茶房的眉毛了。

《小步舞》一开头便借一个老汉的嘴说出“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这句看似违背常理的话,暗示作者要进入细微的历史深处,关注那些不为人所察觉却仍然存在的、偶逢乍遇、绵长的痛苦。因为细微而不为人知,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因为被忽视而更加长久地折磨着某些人的心灵。就如人们常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一粒沙子带来的痛是微小的,却是随时存在、又细又长的。大部分的我们,也许并没有经历太多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然而对个体生命来说,那些绵长尖细的痛,会在猛不丁突然戳你一下,让你即便笑着笑着也流下了不知所云的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23: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0824反馈
今天游泳回来说是累极了。把几篇短小的古文三峡、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各背一遍,复习一遍生于忧患,就睡觉去了。看着后面的愚公移山这些长文,我有些发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2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0824课件感想:

今天的课件极为好看,不愧是语言大家之作。《有声电影》满篇的幽默实在蓄不住了地流了出来,字里行间到处都可以寻得见。我平时非常不喜欢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但在老舍幽默的笔下,这个在公共场合大呼小叫的家庭却也有那么一丝可爱。
《窗子以外》从女性特有的细腻心思入笔,对于“我”与他人生活的隔阂做了非常到位的刻画。“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没多少作家有信心用这样不明不白的句子作为开头。开头当然是很重要的。常有人谆谆教诲说作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那当然没错。不过,规则是给那些不会的人制定的。对语言的掌握和实用特别娴熟从容的人来说,没有规则就是规则。林徽因的文章就是一例。开头已然不凡,用了无比自信的语气告诉你:我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想到哪说到哪儿吧,你爱看不看哈。接下来就真的是跟着感觉走了。有形的窗现实地存在着,也的确从物理上把我的世界与窗外分隔开来。这方面写了很多例子。还有一种,其实是无形的窗,是“我”这样有钱有闲的人所没有经历的人生:拉车的、卖白菜的、厨子的、乡下的浇粪人、在时间和金钱的双重限制下急急买东西的人……“我”努力想去明白和理解他们的生活,但也清楚地知道“我”和他们之间隔着窗子,因此“我”能看到听到,但感受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跟“我”是不相通的。“我”愿意去体验和理解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尤为可贵:“我”本有那么多的可选择之路,但“我”选择了向下去脚踏实地地生活。到李庄看过营造社旧址,知道林徽因在李庄生活的艰辛:在身体病痛的情况下,一边接触着最真实的生活(照顾孩子、丈夫的起居,在抗战中艰难生存),一边经手编辑营造社学刊。就文中所言,是早期家境优裕时所写,因此“我”无法真正明白窗外的生活。“我”当然无法真正明白——这不是“我”的问题,人类的悲欢原本就是不直接相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7 0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0825反馈
今天继续背诵三峡、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各一遍,复习陈述三峡一遍,朗读得道多助原文+词义+词性一遍。先读熟、背熟再开始多线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7 00: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0826反馈
今天背诵三峡、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各一遍,复习陈述三峡一遍,背诵得道多助前三段,三线程陈述第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7 0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0826课件感想:一句顶一万句

最早还是从《一地鸡毛》开始认识刘震云的,也是因为这个隐喻击中了很多人平凡琐屑的生活吧,一时成为热门词语。那时就为刘震云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一句顶一万句》也是语言魔术家的练马场:全文没有所谓的好词好句,没有奇思妙想,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我们熟悉的各种“正确”。
全文读下来,就是个絮絮叨叨的人不停地在你耳边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了一大通乡里乡亲的各种琐事。首先是出场的人物特别多,一个接一个,像走在乡村小道上接二连三跟你打招呼的七大姑八大姨,然而你因为离开太久,已经不太熟悉故里乡情了,你还在努力辨析这个是谁,转眼又冒出那个来,而这个和那个之间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总之一开始会有点眼花缭乱的。不过,好在当我们慢慢认识了卖豆腐的老杨、赶大车的老马、铁匠老李、铁匠老段、牲口牙子老杜、卖驴肉火烧的老孔、卖胡辣汤的老窦、当年在集上卖葱的老段、卖生姜的老魏、看相的瞎老贾、剃头的老裴、老裴的老婆老蔡、巩家庄的老巩……一大群人之后,终于知道了主人公是杨百顺。
啊,真是一顺百顺,整部小说的人物关系豁然开朗了。
杨百顺的爹,那卖豆腐的老杨老杨真心对老马,但老马对他不交心;杨百顺所认识的剃头的老裴在新疆有个相好,事发后一直被老婆老蔡拿捏,又多次被她娘家哥讲道理给绕来绕去给绕晕,差点因为几张饼而杀人;老汪他爹、老熊和老廉因铺面闹起纠纷,老汪因念过书得以有在老范家教《论语》的机会,杨百顺也才有在老汪的私塾读《论语》的五年时光,老汪的女儿灯盏被淹死后,老汪离开老范家,走出延津。
三章都以杨百顺为核心,串起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关系。故事不稀奇、人物关系理顺后也不复杂,难懂的,是人心:相交几十年,老马为啥对老杨不能交心?老蔡对老裴为何不依不饶、得寸进尺?老汪读着《论语》,一个人伤心地留下泪水,他在想什么?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姑且以这三问,就能看出刘震云是如何鞭辟入里地书写人生在世的孤独的。
在他的笔下,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哪怕是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比如老裴老蔡夫妻),反倒都是生活在彻骨的孤独中的。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也许知音的话,暖心的话,一句就能顶一万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2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0828反馈
今天继续得道多助。先看教案,五六分钟后说可以陈述了。背诵全文一遍,还是三线程陈述第一、二段。今天比昨天又熟悉和精准了许多,可见的确是要给孩子时间来慢慢熟悉。背诵了三峡、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各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2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0829早课笔记
《双基效率手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整合研究》成果”。
这个课题如此重要,它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之中去的,要聚全国之力,无论如何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难题。它的总题目叫“教育与发展”,分题叫“创新人才的整合研究”。这什么意思?“教育与发展”是说研究的主题是教育,要研究教育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如何促进了发展,发展过程中,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以及跟发展的要求相配套的教育安排。当然,这是个宏大无边的课题,涵盖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过程。这个课题没法抓,那就来个副题:创新人才的整合研究。

这套书,确实,它“就是本教辅”。其本身,看上去没有太大的特殊。特殊性来自于我们的用法。这是小作坊的“教学用书”哈......小作坊是这样的,申爸圈一圈儿妈妈在“小作坊”里边儿做事情。完了呢,这一圈妈妈,对于整个花果山来讲,是透明的,就是说,做什么,说什么,都不保密,想看的,谁都可以看,想跟着一块儿做的,谁也都可以做。

其实呢,到了今天,大申整个初级教育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申爸渐渐地看清楚了:那些牛校们.....牛小,牛初中什么的....他们是怎么保证“教学质量”那么高,升学率那么高的?他们挑哇!挑的其实不是孩子,挑的是家长!他们挑那些能够十几年如一日,持续稳定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其实呢,教育好孩子很容易,但是需要有人去教育。有人持续地去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有多重要,你们小作坊的妈妈,AB班的,看看你自己身边的人,就清楚了:只要申爸不天天忽悠,很多人就停下来了。

这个.....十五年之后,就能把科研结果,踏踏实实地落地,这样的案例,是很不多的;其实呢,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实,用的还是柏拉图那个时候的“科研结果”呢!有没有新的?有。好几千年了,新的有,但用不起来。其实呢,教育是整个人类上层建筑中,最保守的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23: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0829反馈

今天是帆的休息日,玩了一天,我以为陈述古文应该非常高效,结果不然。可能心还没收回来,先是自己看了第四段的教案,准备述第四段。我说,第三段没有述过,今天把第三、四段一起三线述了吧。帆觉得休息日加码了,第四段有点难了,总之就是不太乐意。尽管不乐意也开始做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也”是语气停顿,帆问为什么不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解释语气?让他体会这两句话在语气上的不同,也不知道他品出来没有,反正就说觉得这里也可以是解释语气。我说,把问题写下来,等老师讲到这里,下课就可以去请教了,多好。第四段的几个使动用法的词性还需要熟悉,“得道者多助”的“多”以为是形容词,再想想才明白这里是用作动词;“寡助之至”的“至”,以为是组词“的”,跟他说是动词“到”,感觉动词更贴切。陈述完之后,帆突然问我还记得自己陈述的《项脊轩志》吗?我愣了一下,背一遍给他听,确实有个别地方忘记了。不过娃已经不准备再继续挑战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22: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0830早课笔记

咱们的小作坊,是针对大孩子开的,而大孩子的问题就在于说,要引导他体会到某种做法的好处,然后,给他自己举一反三。
这种引导,是件非常困难,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并且,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立刻的可觉察的效果的事情。
在现实世界中,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遇到这样的条件的孩子,为数不多。这就是初高中阶段,孩子们成材率低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要做的事情呢,就是你妈妈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人工的(artificial)”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确定地可以成才。
做起来,具体到每天的事情都不难,不止是不难,其实是极简单的事情,举手之劳。难在你要每天都做。一曝十寒,很容易,反反复复地以十一天为周期一曝十寒,一持续就持续五年,也不难;难在你要以稳定的韵律,持续五年。

大孩子这里要做的事情,困难的地方在于说,在大脑中,新的任务所涉及到的神经回路,不止是执行具体任务的神经回路要建构起来,控制这些新回路的控制神经回路,也要建构起来。任何一项看起来不难的任务,都涉及到双层结构中复杂的神经回路群的建构。

就现实的情形而言,你不要说双层、多个、复杂,即便是简单的一个神经回路,你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从零建构起它来,都很困难,对吧?“双层、多个、复杂”怎么办呢?我们只有一个办法:每天持续地弱刺激,持续五年。
我们给孩子提供条件,让孩子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酝酿,去“成就”。这个显然不是“西医”的方式,对吧?这是“中医”的做派来的。提供外部条件,让他自己靠自身的力量,去成就自己。
交待给孩子去做的任务,对吧?从家长自身来讲呢,是分两种的。一种是说,家长自己很擅长,只要有要求,自己起手就能做,也能做好;第二种是说,家长自己也做不了,只不过是家长自己想着很容易。第一种情况下,家长头脑中,其实已经有执行这任务的神经回路了,但到了孩子那里,就要两说,孩子如果也有,他会做;孩子如果没有,他会忽略;第二种情况下,其实呢,孩子对要求是直接忽略的。你家长都做不了,他如何能做的了?
我们小作坊要做的任务,很显然,是第二种情况。如果孩子头脑中已经有相应的神经回路了,还需要我们在这儿这么兴师动众地干嘛?
真的很难....想想第一次你去捋《项脊轩志》,神马一条线两条想三条线,还交错顺序:大脑所经受的那种压力,压到了痛苦的程度。这种类型的任务,妈妈不应该交待给孩子自己去做。他做不了,你白白浪费感情和精力。
咱们呢....申爸呢,想来想去,咱们在小孩子那里总结出来的做法,到了大娃这里,竟然完全一样!不用要求,不要讲道理,挽起袖子,来,孩子,跟着妈妈做!
要求当然要要的,道理也要讲,但这些,都是那种复杂的神经回路,建构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讲了也没有:他早就烦你的唠叨了!
嗯....对于住校的孩子,妈妈可以抓住周六日,孩子回家探亲的时间来做。也会有效果.....没准儿,妈妈观察别人做一个星期之后,才动手。有了经验,周末做的效果,反倒更好。

那一大套教案是干嘛用的。去除价值部分,申爸做一个比拟来说明教案要用来干嘛。
就高考而言,它究竟在考什么?它考的不是一道一道的题。题不重要。
(好比说,你妈妈认识你们单位的每一个人;你深刻地理解你们单位是怎么运作的,对单位内部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了如指掌。这是两回事。)高考考的是你“理不理解你单位是怎么运作的”,你对“人际关系”掌握的程度。高考不考你认不认识某个人。

现在市面上呢,教辅汗牛充栋。本质上,只有两种教辅。一种叫“效率手册”,另一种不叫效率手册。前者引导孩子去理解单位怎么运作,告诉孩子人际关系是怎么样的;后者只是题,拉过来一个一个人的人,告诉孩子说,这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23: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0830反馈
下午要回学校打疫苗,于是陈述古文改到上午。先背诵三峡、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各一遍,背诵与朱元思书的第一段。朗读得道多助教案四线(原文+词义+词性+简体拆字)一遍。今天的任务是三线陈述全文。之前已经每段进行过一次了,本想着没有多大的难度了。没想到把四个段落串起来,就出现了类似申爸说的“油耗瞬间顶格爆缸”的情形。前面背诵的时候,帆是在床上躺着,拿被子遮住眼睛的。开始陈述后就滑到地上,一开始还坐着,背靠着床,我没有在意。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整个人躺在了地上。在述第三段时,他竟然把头钻到床底下去了,后面还把脚抬得老高,完全就是当年盲算时那种烧脑的表现——之前也有过从沙发上滑坐到地上,但我感觉都没有今天这么表现得这么烧脑。事后我问帆为啥要躺到地上去?他说觉得很热。没再细问是不是脑袋里觉得很热。想起今天没有吃鱼油,赶快喂一颗。
今天的讨论里,还是纠结“也”的几种语气。他是自己在把这课的语法和生于忧患的语法来对比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也”是陈述语气,“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也”是为何不是陈述语气而是解释语气?我想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不过还是没说。跟他说:你一边陈述一边联系以前述过的内容进行思考这很好,你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以后上课问老师;继续思考,很可能在问老师之前你就解决了。“得道者多助”的“多”已经理解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寡助之至”的“至”也理解是动词了,第四段的陈述比昨天准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0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8-31 16:49 编辑

0831课件感想

《战争》:“你干嘛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能理解这种心情:各种失望甚至绝望萦绕在心头、众人皆睡时独醒、在笑声中流下泪水……总之是别有一番伤心事。在《战争》这里,是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人的生活状态的完全不由自主、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没有前途。这种绝望,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很难体会。幸好,能在电话那头有一只倾听的耳朵。我们能聊得畅快、互相信赖、读同样的书、倾诉彼此的秘密,直到两颗心越靠越近。然而,战争的残酷就在于,它除了让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由自主、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没有前途,它还将人们精心编织的希望毁于一旦。这该死的、万恶的战争!去他NND!

《到梨花屯去》:从两个乘客沉默开始,到沉默结束。此沉默不同于彼沉默,中间那个绕着弯弯、口头上进行“负责”的过程是那么必要的存在——不如此,两个干部何以能消解掉几年前的怨气?和解是需要理由的,虽然这个理由是虚无的“该由我责任”。若真负责,当初该负责的时候人哪儿去了?瞎指挥的时候为啥没想到负责?他们的负责,其实就是对上的负责。在百姓那里,挖沟-填沟,好一番折腾,折腾的是百姓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时间滚滚,也许当初挖沟还曾经是一个“政绩”,而今都不复存在。唉,都是百姓苦,一声叹息。

《峡谷》:说山被劈开不精彩,说刀有些弯来表达地形的变化就好玩儿了;倒拔的树是被什么不测的事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的;石头昏死在峡壁,四脚蛇与石头比赛谁更呆……峡谷里的风景如此奇异,要出场的峡谷里的人必定也非同一般,那外貌、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动作,似乎在哪里见过。在哪里呢?想象中的粗犷、豪放、潇洒似乎都与之有关。只可惜一路无语。不知道这样的人开口说话会是什么妙语。不,还是不要说话,要的话,就大声唱一首山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16: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0831课件感想

《我们的缝纫店》这真是一篇无比明亮的文章,它的热烈,让我那还有起床气的脖子一下子放松了下来,终于舒服一点了。这个店虽小,“房间里却温暖平和地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这里虽然闭塞(追赶的潮流和时髦仅限于漂亮布料做的裙子),人却淳朴可爱得让人没法不深爱。李娟的文字气质是真诚的,自然、本色地打动人。李娟的阿勒泰,明亮而清澈。在欢快地阅读之后,我却有些陷于意外的哀伤。库尔马罕的儿媳妇姓甚名谁?我们不知道,因为女人的地位低下,我们甚至连她的姓名都无法得知;从7只鸡少了3只公公都不会知道,显然家务劳动是女人在操持;这个有着明艳的容颜、敏捷优雅的举止的女人,陷于常年粗重的劳动中——而她本人是谁却没人知道。幸好啊幸好,她还能来做一件漂亮的裙子。可就算因为婆婆比较仁慈而拥有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又如何?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远远没有被人所看见。出嫁前,她是某人的女儿;现在,她是某人的儿媳妇;以后,她是某人的妈妈。她,如此青春明艳地活过一场的她,最终只是一个影子。

《微纪元》大胆的想象的确可以超出天际:地球被毁灭了(为什么科幻作品里地球总是要被毁灭?科幻作品有很深的灾难情节),先行者归来,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地球人,却意外地发现了微人类。这是一个与以往如此不同的人类社会和世纪,从宏人社会向微人社会过渡,从宏纪元走向微纪元:“忧郁在博物馆才存在,微纪元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纪元。”这里的无忧无虑,其实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精神。乐观对待一切,也用乐观来创造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1 08:37 , Processed in 0.0806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