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家长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粤帆妈0803B

[妈妈反馈] B-粤帆妈0803男八语文小作坊反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0: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0729反馈

帆自己在家录音做了小作坊的任务,等我回家已经做完了,说是选了背诵+词义两条线,还特别申明没包括星号里的。看帆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啥时候孩子才能自己感受到捋古文的愉悦进而愿意自己加码呢?看来这真是漫漫长路啊。听了录音,基本上是不过脑子的状态了。让帆拿起资料,对着资料再来个原文+拆字的线路。拆字教案没用好的孩子立刻就暴露出各种不适,嘴里急着往后面顺原文,脑子提醒该拆字,有时读了下面一个字又回来拆字,读得磕磕巴巴。帆说自己都不会说话了。嗯,多多练习就能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0730早课笔记
关键点:捋古文是语文决胜的基础、10岁之后成年之前IQ依然可建构、克服暴躁要取就近发展区、降低难度搭梯子逐步建构

语文,是教育中最后一个难点。在整个的语文的这场歼灭战中,捋古文,是决胜的基础。
“捋”这件事情呢......从“教”的角度来看呢,最容易“教”,并且....从妈妈们的自身体验来看....任何一个适龄孩子,他都可以从这个地方起步。
这简直就是一项“教育技术”。我们只要把SOP开发好,应该可以保证,每个高考孩子,对于整个高中知识体系的熟识程度呢,肯定能比豆儿对申爸的早课熟得多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其智力基础如何,都是可以“教”出来的:事实上,申爸现在深切地怀疑说,“捋”所“捋”出来的效果,其实就是人们日常所谓“智力”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说,传统上对智力的测量,IQ那个东西,它所宣称的所谓“一个人一生IQ恒定不变”,是有条件的。我们已经知道,至少在10岁之前,一个人的IQ是可以有目的地去建构的。现在,我们高度怀疑说,在孩子成年之前,IQ依然是可建构的。这第二部分IQ的建构,跟第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很可能是两个维度.....申爸懒得去思考“纯理论”方面的那些逻辑问题.....取个简捷的说法吧:在正常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捋”的关键期,他也能够在这个维度中,获得最佳的成果。
这就是说,传统的心理学界对IQ的认知,在一个人成年之前,是错误的。之所以让以前的心理学界产生那样的错误,具体的原因在于说,他的那个牛B哄哄的量表,不对。

从“教”的角度来考量,妈妈们从古文开始“捋”,是最合适的安排。于孩子而言,在启动孩子的智力过程中......应该说,建构孩子的智力,更准确些....孩子的主观感受,最常见的,就是“暴躁”。
在这个时候呢,妈妈们要根据自家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形成有梯度的任务,让孩子慢慢爬上去。一般来讲,对于降低难度,减少线索是最有效的;接下来,对于难度有影响的因素还有:是否出声地说出来。默想比出声要容易得多;是否看着文本陈述,尽管原文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在原文基础上的任何线,只要是不靠头脑背,而是就着手上的文本看着原文陈述,难度瞬间降低;在遇到困难的地方,妈妈主动的精准提示,也可以降低难度;比起看着原文陈述,看着解释(或者字形,或者词性)的文本陈述,更加地可以减轻大脑的压力,只不过,这样做,容易变成不过脑的“照着念”,失去陈述的意义。在孩子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捋古文,要比精疲力尽的时候,要容易得多,更加不引发暴躁。对于高中生而言,最佳时间是下午两点到三点半,晚上七点到九点!
在孩子那里,妈妈要设法降低难度,克服暴躁,就近发展区,搭梯子,逐步建构。

面对新的建构任务,孩子们的主观感受,是有差距的。最常见的,就是暴躁;还有的会跟小时候一样,出发运动神经中枢,孩子会表现出各种怪异的身体姿态;感觉某个部位不舒服,比如说,感觉胃疼;还有的,直接感觉到头痛......
遇到这些问题呢,就表明,你妈妈正在做的这个事情,是正确的。要解决的是:降低难度,缓解感觉上的不适,逐步建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0730反馈
今天还是自己选,背诵+拆字两条线。我问啥时候能回到四条线啊?帆说两两组合玩一遍后,要玩三线组合,三线组合之后才到四线,让我耐心等待。我说你这根本不烧脑不过脑,对自己没有锻炼作用啊,还是呆在舒适区呢。今天不看书拆字倒比昨天看着资料拆得流畅。还是有几个部首不会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0801早课笔记

教育是一天一天,一点一滴,不舍昼夜的事业。对于教育而言,这是常态。平淡,持久,微细。我们需要热热闹闹的食堂,更需要平淡而持久的做事的妈妈群。小作坊这里,也跟妈妈群一样,一天天,一点点去建构孩子新的神经回路。大家现在要给孩子建构的,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神经回路。它应该是一个神经回路的集群......里面有N多的子回路。到底有多少,我们的认识,还无法进行细致的区分。

花果山的效果,不是来自“申爸理论”还有各种“奋”,而是妈妈们相互给予的这种平淡平常甚至平庸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参与者的“社会环境”。愿意加入到这个“社会”中的妈妈,才会有“效果”。就花果山的咨询师而言,你们关注的角度是这样的:缺少日常施行能力的妈妈,她们短少神经回路;从短少,到建构起神经回路,各人主观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有些我们是知道的,比如说,一遇到动手,就希望了解更多的“申爸理论”更深入地了解“申爸理论”,一到动手,就很容易动,但第二天,更容易地,就“忘了”这件事;孩子不配合;工作忙.......这些都是当神经回路不具备的时候,人的自然心理反应。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这个,是因为,应该存在一个“水面点”,在这个点上,神经回路建构到了阈值。在这个点上的主观感受,是怎么样的?过了这个点,步入正轨初期,又如何?怎么能让一个生人,尽快到达阈值点?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具体怎么做?从这个角度,我们会有突破吗?本质上,解决麻麻游离的这个思路,跟孩子们弄古文,是同样的。只不过,麻麻们是为了把教育行为平庸化为日常操作的能力,孩子们是为了让大脑具备对自身进行操作的能力。

你要看一看孩子的作业本,看看笔记本,看看用的课本,看看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记得不记得.....大申的家长会,申爸的感觉,这就是那么大力气组织起来的家长会,老师们要达到的目的。一个学校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么多班级,开这么多次家长会,最后所形成的主旨,是这么个主旨,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长,其实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1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粤帆妈0803B 于 2021-8-1 10:30 编辑

一点感想:哈哈,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分数,而不是学习,不是借学习过程如何培养孩子在学校尊重老师、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其他伙伴友好相处、适应规则,也不是在某些点上被激发后的兴趣探索,也不是在遇到困难学习爬坡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学习解决问题。
一句话,借学校之地、以学习之名,孩子完成的是自我成长的探索,家长不能只看到一个分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3日外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9: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0803早课笔记

大申应该是在满12周岁,六年级结束的时候,开始陈述数学的。差不多与陈述数学同时,开始陈述古文。
七年级的时候,申爸第一次设计出陈述古文这个活动,目的和形式跟今天,都大异其趣。当时,申爸刚刚完善了小学阶段以伴听阅读为中心的教育方案,自信心爆棚。大申学校是五四制,上了七年级,才算是普通六三制的初中开始。所以呢,申爸开始探索“初中的教育方案”,其实大申已经初中上到第二年了。现在已经清晰地看明白了:大申超水平的贯通班入学考试,是陈述数学带来的结果。当时,申爸就高度怀疑那个超水平的发挥,是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亲历讲述数学的申爸,有切身的体验,说那个陈述数学,前后的效果有多巨大,但是,过了几年,申爸又开始狐疑了:原因很简单,申爸找不到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原理。
七年级的陈述古文,其实只有一条线,就是陈述重点词的词义,并且, 还是就着课本上的注释,来陈述的。那时候,有两点:第一,申爸笃定,陈述古文的这种方式,会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申爸能够想到的,在认为控制的环境下,唯一的可以产生愉悦感的活动。其实呢,即便是到今天,这个设计也是唯一的。这个意思是是说,它的方向肯定对。既然方向对,你就硬着头皮走,总有一天你能走到位。这样的想法呢,导致了申爸坚定地执行这个方案.....只是很长一段时间,一无所获。
这个时间,可是不短:从大申七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二下学期,才结束。
申爸执行这个方案,是为了产生愉悦感,进而洞悉人类的动机问题。当然了,终了儿的结果是,申爸决定放弃“动机”这个概念。因为看问题的范式变了,在新的范式下,不存在“动机”问题。这是后话。(后来的范式是神经回路建构)

在七年级,申爸肯定花了巨多的时间和精力,生啃古文陈述。可惜,所获甚微。大申完全表现不出任何喜爱的意思,不存在愉悦感。这个原因,现在能够看得清楚了:就不应该采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注释,而要采用专业的注释。
人教教材的注释,跟专业注释,有什么不同?(举例:《公输》里有一句话叫“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知道的永远知道,不知道的,永远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这是申爸自己,永远在探索的一个主题。“鱼鳖鼋鼍”是申爸记忆中,能追溯到的,最早的一个例子。时间久了,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所有的“名”,申爸都要把它落实。“究竟是什么”。(举例:对“民主”的探索)
申爸一直以为,把词的意思搞清楚,不过是个个人爱好。即便不算是怪癖,也不是很常见。因为申爸实在在身边,发现有同样癖好的人,并不很多。申爸一直以为,这事情不过是人生中一个没有恶意的花絮,琢磨起来挺有意思,挺好玩儿的;但从没想到,这不起眼而的玩意儿,竟然是人生的栋梁!

(八年级,继续捋古文)力度非常大,执行很坚决。这一次,仍然没有成功,但有很重要的发现:申爸发现,在这个年龄......就是十三周岁的那一年.....大申无法对词汇进行“揣摩”。对于可具象化的词汇,他已经能够具象化了;只要能具象化,他就能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能看出来“哪个更合适”。但是,如果遇到无法具象化的词汇,对于哪个更合适的问题,他就凌乱了。也就在那个时候,申爸读到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说,不到十四周岁的孩子,不能够进行what....if分析。
这一停,就到了高二的上学期,去年的12月19日。是时,大申正好十六周岁半。事实上,既然十四周岁以下不行,那当然应该把时间安排到十五周岁的开始,也就是初三的开始,恢复古文陈述的。
赶到去年12月19日,申爸再恢复古文陈述的时候,申爸头脑中的范式,已经变了。这个时候,“动机”已经完全退出申爸的考虑,代之而起的,是“神经回路”的建构,前额叶对整个大脑的调控,是建构起前额以前额叶为核心的神经回路,借由这些神经回路,让大脑自己调控自己。面对这些任务,申爸有目的地对陈述进行了增强的设计,就是目前妈妈们用的这个复调式陈述方式。
从12月19日开始,申爸在古文陈述上,力度空前:从学习的附庸,变为优先处理事项。坚定地每天卡出一个小时,休息日卡三个小时出来,弄这个东西。效果是显著的:到了今年的3月1日,大申晚上开始早睡秒睡;五一过后,申爸发现大申早晚上学路上,开始听古文的朗读....这是兴趣的表现.....估计是跟着朗读背诵,就着声音流,在头脑中同步复现其他线上的内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呢,他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兴趣。效果是在最近几天申爸才发现的,他对于20篇必背古文,40篇古诗词,倒背如流。就在高考临门一脚的当口,大申终于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9: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0804反馈
0804反馈

出门两天,语文小作坊的任务只做了个维持量。两天都是背诵原文+词义+词性,没做星号和大括号内容。今天先通读资料,做了第一段原文+词义带※+词性带括号内容,做了第二段的原文+词义带※+词性带括号内容+拆字,能明显感觉到加了括号内的词性知识后有些烧脑,具体表现是颠倒错乱。比如某句先拆字再解释,下一句可能是担心解释忘记了,原句之后就赶紧去解释和说词性,说完松了一口气接着往下,到下一句想起忘记拆字了又回过头来。括号内的意思无法说准确,只能用自己理解后的话语来表达。今天很耐心,用时40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0805早课笔记

我们追求的是孩子能够“按照头脑中的规则,缓慢匀速有韵律地组织好资料,说出来。”
比如说,第一第二段,孩子习惯了以原文→字义→简体拆字→繁体拆字→词性这样的次序来陈述的话,下一次,以原文→简体拆字→字义→繁体拆字→词性来陈述。
只要把任何两条线的顺序调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新的规则。就有的以水泥抹成的垄沟,就碎了,需要重新抹。
事实上,刚一开始,即便是用了好几星期练熟的五条线,你妈妈认真听,孩子在具体陈述的时候,也会在每句话里用不同的顺序来说。要求用固定的顺序说,如果某条线没有内容,才跳过,陈述下一条线上的内容。这样,一篇古文,即便是很短,也够搞上好几个月了。
最后,孩子自己决定选择那几条线,自己定顺序——就是自己定好规则之后,自己按照自己定的规则,匀速清晰准确地把古文陈述出来。
淡淡的日子静静流。已经动手做的妈妈,做得都很好:事实上,需要很长的日子,就像现在这样,平淡地天天做——罗马很复杂,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个目标神经回路群,也相当复杂,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0805反馈

今天先朗读一遍星号加括号的内容,我本来跟帆说词性做简单版,走一遍全文的四线,结果帆要继续做后面两段的星号加括号。后面两段比前两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流畅了些。今天没录音,感觉在放慢速度缓缓地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0806早课笔记

AB班的妈妈,多关注变道的方式下,孩子的表现。妈妈要把孩子的表现在回馈中记录下来,要不,回头没几天,就忘记了。
我们为了训练孩子的头脑,一边能够把持一条主线,同时可以沿主线顺次去做的能力,最好采用同一篇古文,不断地临机变换规则,进行练习。这个孩子练熟到一定程度,妈妈和孩子就都有信心说,给一篇全新的古文,在只保留一条重点词句线的情况下,孩子把这篇古文陈述得流流畅畅。那么好,就去选一篇下学期要讲的重点古文(最好选初中高中要求背诵的古文),没学过的,开始背,陈述重点词句线。等到下学期,课堂上老师开始讲这篇古文的时候,孩子能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还有老师的面,从容不迫地把课文从头“讲”到尾:听得全班人都惊了!只要这么干一回,语文老师就对孩子刮目相看,同时,促使孩子喜欢上语文,特别是喜欢上枯燥无味的古文课。

针对固定的一篇古文,不断地对其进行陈述,相当于锻炼脑筋的广播体操。这个脑“体操”呢,它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值得妈妈们留意:
第一,它对于孩子,是普适的。无论什么样基础的孩子,只要是初中高中生,他都是可以做这套脑体操的。当然,高级动作比较复杂,一时做不来,但做“准备动作”,总是能做到的:准备动作就是朗读这篇古文。第二节,陈述重点词。这个也能做得到:背一遍,记得背到了,陈述一个重点的词,总能做到的,对吧?然后呢?两个,三个.....直到该陈述的,都陈述到。
第二呢,这个流畅,多条车道跑的古文陈述,它本身具有特别的价值:它是孩子最有效稳定可预期地关闭大脑情感中枢的手段。这个玩意如此有针对性,比最顶级瑜伽高手进入状态,还要快。其实呢,无论是瑜伽也好,坐禅也好,吐息打坐也好,这些活动,无非就是让大脑彻底关闭情感中枢,只允许前额叶对大脑进行有限的控制罢了。人在这种状态下,对于目标性活动,会产生极高的效率。(举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站在跳台上,等待指令,预备跳水的表现)
未来呢,开学了,掌握了古文陈述的孩子,每天回家在做作业之前,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个以前从没做过的线条组合,然后,坐在书桌前,专心地陈述一刻钟,陈述完,再开始写作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朗读、垂落静这些低级的入静方案失效之后,多线索的古文陈述来了。
第三,广播体操做到位,有限线索的古文陈述,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把所有要求背的古文篇目,都给它“述”了。至少把重点字词和语法两条线述了,述完之后,孩子的古文基础,就打下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开启古文体操2.0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0806反馈

申爸昨天的早课提到了变道,还没来得及尝试。看了锐妈的反馈和锐的表现,更好地理解了申爸为啥要设计复调式的陈述方式。复调在涵盖了对古文的背默译基本要求外,还增加了繁体字形(涉及字源),陈述的方式里有记忆有理解更有训诂和语义,假以时日,还能从语义到概念、观念和思想;而复调,则可以多车道灵活组合,最大程度实现脑体操对大脑的锻炼。让帆看了今天的早课,并和他讨论了申爸讲到的几点意义。跟他说试一下“原文+词义带星号+词性+拆简体”路线和“原文+拆简体+词义带星号+词性”,帆说我忘记他原来就已经可以很流畅地做四线陈述了,只是多日没做,转回来做三线的词义带星号和词性带括号了,不知道今天能做成怎样。于是商量今天的词性不做括号里的内容。两条车道变换下来,感觉难度不大,因为之前也注意到了虽然拆字是后加上的 ,帆自己却往往主动提前;有时也会某句先拆字,下一句后拆字。今天说清楚是两条车道后,他很注意地按照规则做了,缓慢从容,自己觉得准确性需要加强——就是星号部分的解释,不能做到一字不差。最后看了一遍繁体字卡,为后面上繁体做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1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0807早课笔记

妈妈们都知道,如果陈述到哪个地方,孩子觉得特别吃力,烧脑,这就意味着,这里有狗头金,要加力着重练习,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可是,妈妈们要知道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并非“从一开始就有”的。
从小孩子思维演化到成年人思维,水面点是在什么时候?高一!
这就意味着,在高一这一年,孩子的思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所谓的“让孩子发挥自主性”,是扯淡的家长的自我心理安慰。孩子他孩子不具备“自主”的心理基本素质,他那啥自主?小孩子,妈妈要对孩子负全责,不能撒把;到了高一,水面点之后,妈妈要与时俱进。孩子一百八十度转回来走,妈妈的思想,也要跟上:原来要哄着孩子去学习,现在呢?你要设法,让孩子哄着你帮他学习。

转折点之后,妈妈要特别注意,发挥孔夫子“见贤思齐”教诲中的精髓:多讲当年自己的感受,好的经验,坏的教训;讲比尔盖茨翻词典看,乐此不疲;讲黄侃终日苦读,聚精会神到随手拿这馒头蘸墨吃,吃得满脸墨汁。他以为蘸的是菜汤;讲爱因斯坦专注思考,校园里撞树还像树道歉,他以为是撞到了人;讲各种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孩子会认真听,为了掩饰自己的渴望,刻意装着对这些不再意的同时,暗自使劲儿,向这些方向努力。
初中要讲道理。道理可以缓解孩子遇到困难时畏惧退缩的力度;
高中要给“贤”的榜样,但不要求;
至于小学,就是简单的忽悠,要求要求再要求。
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小学的一切都是妈妈的事,没孩子什么事。孩子就是按要求,跟着妈妈做;初中是妈妈的事,但要让孩子意识到,“有这么件事”,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到了高中,要把猴子全都扔到孩子的肩膀上,一切都变成“孩子的事”,靠着在很远的地方不断地挂胡萝卜,引诱驴子往正确的方向走,去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23: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0807反馈
今天开启繁体,对帆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让他把孟子二章繁体版读了两遍,遇到他感兴趣的字就去网站上查看一下甲骨文的字形,比如憂、發、舉、亂、為等,花了一些时间。他不愿意去记繁体和做后面的繁体拆字,便开始和我争论有没有必要开启繁体这条线。虽然知道孩子不愿意做,是神经回路没有建构好时的自然表现,仍然有些觉得闹心,深感这个年龄的孩子真麻烦,不再是听由妈妈的安排,凡事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却又总是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基础上看问题。没有办法,还得把道理讲一讲。先从大道理来说,汉字本是象形文字,繁体字让我们看到汉字的起源,简化后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页感受不到文字的优美,无法深入理解某些字的涵义。对于有些专业比如考古学、中国古代史、古代文献学、书法等来说,看懂、会写繁体字应该是一项基础技能。会认繁体字,你去旅游,看文物古迹、门额牌匾才不会闹笑话,练书法要临帖须识得繁体;简体字的笔画虽然减少了,但意思变得不易理解,比如大家常说的“爱无心、亲不见”。帆的狗这时跑到他脚边来,“你看这个狗字哈,是犭旁,记得猪在古代叫什么吗?”“那个……豕?”帆有点不肯定。“对,那我问你,猪字为什么变成犭旁?猫字为什么变成了犭旁?难道它们是犬科动物吗?”在旁边的纸上写下豬、貓的繁体,帆有些失笑。还有啊,你可能不记得了,小时候学“买”字时,你问下面为什么是个“头”?买东西跟头有什么关系?如果买字是这样(買),是不是更容易理解?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习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对吧?记得林西莉的《汉字故事》吗?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汉字如此欣赏甚至作为毕生事业来研究,我们自己却不去学习,有点说不过去吧……哎,说到后面我都累了。最后有一定接受度,把第一段有无繁体和繁体拆字各做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22: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0808反馈
今天是帆的休息日,玩了一天后心情很好地来做任务。四条线往下捋,表现得非常有耐心。倒是我在他捋的过程中困得睡着了,所以不知他捋得如何,似乎他在有些地方没有按照约定的顺序捋,所以自己在耐心地调整。捋完后朗读了一遍繁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23: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0809反馈
古文:今天继续攻繁体。朗读繁体教程一遍,朗读繁体拆字一遍之后正式做。先做全文说出有无繁体,帆在句子和句子之间会加“然后呢……”“接下来是……”,我说你不要说出声,帆说不说出声他就想不起。到第三段时,他说好像全部忘记这段有没有繁体了。不记得的地方我就直接告诉他,所以还算顺利。然后做第一段的繁体拆字一遍。完了后,我临时起意,让他把第一段的繁体简体都拆一遍,有繁体的就拆繁体。帆抓过被子罩在脸上开始做,我发现他先缓慢地把简体拆了,然后有繁体的字再多拆一遍,比如亩,繁体简体都拆了。突然之间大喊:“完蛋了,简体的盐怎么拆我忘记了!”那其实应该是忘记怎么写吧?一会儿之后想起来了。拆完之后我对他能繁简交替表示佩服,他说“我不会写,只是记住了那些繁体的读音”。原来如此。
数学口述心算:今天数学陈述八下二次根式部分,下课后过来要我给他计算器,捣鼓两下之后很高兴地“耶”了一声。原来他刚述了2.435的平方,算对了。我问:是不是在头脑里列出式子,然后看着那个式子来算的?帆说不是,他列不出来。那,这么复杂的计算你怎么做的?帆说,他先用5去乘以2.435,按顺序得到57121,反过来就是12175;然后用3乘以2.435,得出得数后跟刚才的12175相加;然后再依次用4、用2 乘以2.435。要记得及时相加。他说自己之前是得到4个数字之后最后才相加,然后就会忘记其中一些数字。最后得到5.929225。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要记住那么多次5位数字,再进行相加,我自己就先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09: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0早课笔记
花果山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氛围,妈妈坦然地谈论生活中的活孩子,直面真的问题,解决真的问题。

大申从去年12月19日开始弄古文,一直到今年的7月31日那天,才有明确感兴趣的特征。七八个月的时间。
家长怎么在高中大孩子那里,还保持影响力呢?答案是:你要充分照顾到孩子的发展的需要;你妈妈只要照顾到了他的需要,其他一切好办。申爸给大申发出明确的信号:你只要做好我要求的,其他,一切我都不管,随你。我的要求,很少。小孩儿妈,对孩子负有的无限责任,相对当的,就是无限的控制。这一点,从孩子生下来,一直到孩子十六岁,一直如此。只不过,你妈妈自己没意识到罢了。过完十五周岁生日的孩子,他的神经系统发育到开始要“掌控自己”的程度,也开始“无意识”地要对自身进行控制。两个无意识,争夺同一个实体的控制权,开始产生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十五周岁生日一过,高考的压力,就呼啸而至。焦虑的妈妈,拼了命,要帮儿子高考考好

高中正是一个男孩子取得自身控制能力的关键期。

这就是申爸的设想的起点:申爸从大申那里,卡出固定的时间,去做最必要的事情。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大申自己。申爸只管每天七分钟,除七分钟之外,所有的一切,申爸坚决不管!对于大申来说,就是每天坐下来,花七分钟时间,把一道物理题说清楚。申爸形成了这种信任,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其实呢,远远不止七分钟了。七分钟,只是刚刚开始的十来天。大申习惯了这种方式之后,很快,时间就增长起来:从一道题,什么时候讲完,什么时候算,到每天一节课。
关键是,在这40分钟里边,妈妈要做什么。陈述古文呢,对于孩子而言,有一个很好的借口:课堂上要用。至少 ,背下来是需要的。暑假呢,假期,每天陈述学过的古文,把神经回路,初步建构起来;等快开学了,就转而陈述下学期要学的必背古文。就这样,很快,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不要看不起慢,只要开始就好;要建立起跟孩子之间的互信:我按你说的做,做完了,你给我自由;陈述古文啊,这种逆天的古怪行为,孩子给你做,就不错了,对吧?还要求那么高.......当然了,不是“还要求那么高”,而是要求高的冲出天际。但这“要求”要慢慢实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暑假,你高中孩子,是什么都建不成的。开个始,打下互信的基础,耐心地等待神经回路建构好。一旦神经回路建构好了,孩子自己体会到了愉悦感,他对跟你的互动 ,态度就全然不同了!

为什么现如今社会上娘炮纵横啊?全都是老娘们精心培育的结果。关键期在高中哈:你们小男娃妈,该怎么弄还怎么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0反馈

今天中午看了十几分钟《汉字里的中国人》,一个个简短生动的视频把常用字的起源和流变讲清楚了,帆对做繁体拆字的认同达成。晚上继续做繁体。我说今天做全文的繁体拆字,帆同意了,但不愿意先看资料。那就直接做吧。第一遍从头做全文繁体拆字,往往会遇到拿不准是否需要拆的;第二遍退一步,背诵全文,说出哪些字有繁体。发现还是拿不准。那么,对繁体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需要继续加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2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0811反馈

今天捋全文的繁简拆字。帆仍然是不看资料直接做,也不让我录音。那就仔细听着吧。感觉今天很耐心,一句原文,然后回头去拆字,有简体拆字的就说出如何拆,有繁体拆字的就繁简各说一遍。他的缓慢沉着让我感到这些字原来是印刻在脑海里,现在似乎变成了自己的,随时要用到就取出来讲给我听。比起前几天激烈地排斥繁体,今天的愿意全文拆繁体已经让我惊喜了,速度控制得也不错,不急不徐。拆完之后说好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23: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务:读课件谈感受  《顾炎武》

第一章好明显的总述,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顾炎武的几方面的特征:他是爱着整个社会的,不然他就不会如此关心了;他是做出了学问的,并非俗儒和两脚书架;他是一个活动家,既做调查研究,也秘密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非如此,很多诗歌无法得到更好的解释);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形成了哲学思想体系的学者……
 
第二章 成长过程
顾炎武的祖父留下的遗训“读书不如抄书”,可不就是好脑筋不如烂笔尖吗?其母亲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欢谈说于谦、方孝孺等人的故事,应该对他影响很大,“勿为异国臣子”的遗言,对他后来反清复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入复社,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砥砺品行、明了心志,独学无友,不能进步。27岁到明朝灭亡这6年,是安静读书做学问的时间。家难不断、国难也不远了。
 
第三章 国难
明末农民起义军各成一支,被顾炎武称为“乌合”,作者此处着笔联系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文章里留下了浓重的时代痕迹。国难中的顾家,在昆山起义中遭遇非常悲惨,应该也是当时百姓遭遇的一个缩影。
 
第四章 紧张的战斗岁月之后,顾炎武在江南江北活动的十几年,细述其交游活动及生平一桩命案,最需要考证功夫。
 
第五章 顾炎武后半生25年的北方生活开始了,围绕着他从事的遗民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及科学研究展开。印象深刻的有两方面,一是顾炎武说:“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二是他在山东结交的重要朋友张尔岐读《老子》的心得:后世的人讲《老子》,就像水中掺了盐就咸、掺了蔗就甜、沏了茶就苦一样,不是原来的水味了,所以他只读原文,独立思考。
 
第六章 文字狱的经过及感悟,开始感受到文字狱的兴起;第七章 “三藩”事变,清朝势力和反清朝势力的最后角逐。这两章让人看到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何等渺小。
 
第八章-第十一章 著述和诗文成就
《音学五书》,古声韵学专著。顾炎武读经中,发现有改经现象(有些韵语,当代人读起来不对头)。为了证明一个字的古音,动辄列举几十上百条材料;“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把清代学术路子领起来了。在特定领域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顶峰。如果说《音学五书》精深,那么《日知录》则是广博。作者认为,“治道”是《日知录》的中坚。《天下郡国利病书》,开“经世致用”之风,张元济先生跋云其核心为兵防、赋役和水利。研究历史而能注意到传主的诗文,并时时将诗文作为对事实的解读,很有 “诗史互证”的风格。
 
第十二章 总结顾炎武之意义
“他不是一个普通学者,而是一个大学者,一个带伟大意义的学者……底下,我们看一些实例吧。”遂举出他在训诂学、上古史、历代官制史、考证学、明代社会经济史、历史地理学等六个方面的成就,介绍顾炎武的下学上达,博和约的关系,其伟大学者的意义不言自明。

文章很长,读来倒不觉得繁复,主要是需要时间。读到最后一章突然发现,作者的写作几乎都在遵循“总-分-总”的结构,所以其实应该可以快速读完而得其大意:第一章总起概括,以后诸章围绕着传主的成长经历,细数其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然后重点谈论其著述成就,最后一章收束全文。就在最后一章这里用的还是“总-分(举例)”结构,可以快速找到中心句。
此外,作为一篇历史的文章,在其中有非常多的地方强调地理因素,比如顾炎武在江南、山东、西北等地的活动,“一个南人,一直在北方往来”等,从历时性即时间一线来描述传主的成长历程,又从地理性即空间一线来细述传主某些时间段的具体活动,时空坐标定位明确,有利于对传主生命历程的把握。写到最后有个感觉,最开始申爸让我们看课件谈感受时,我的关注点在人物本身,在文字传达的情节、人物的故事和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对这篇的感受怎么就成了每章的内容、作者的笔法了?绝对不是对顾炎武这个人物无感,似乎那些感性的内容还来不及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2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0812反馈

由于昨天的繁简拆字比较顺利,今晚想让帆加多一条线全文做一遍,结果他说做五线,但只做第一段。我觉得也可以,就接受了。10几分钟做下来,词义解释做了星号,词性没做括号里的内容,还比较流畅。然后我就说了,你要不试一下一个繁体一个简体交叉拆一下字?帆没听明白,我再解释一遍,他有些跃跃欲试,但还是想只做一段。好吧,舜(简体,不拆)發(弓癹)于(简体不拆)畎(繁体,无)亩(简体:亠田)……其实这个过程难点在于有时会记混,不知哪个改繁体哪个改简体。我记了一会儿就不管了,让帆自己记忆。嘿,如果之前有抹水泥沟的话也算是打乱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3 22: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0813反馈
今天游泳回来似乎累了,我说要做古文,有点不太愿意。我选择忽略他的情绪,直接温和地要求开始起做。五线程做第二段,没有昨天流畅,要么漏了词性,要么漏了词义,我在一旁写下来,帆忍不住要来看,说我干扰了他——果然是不想做的时候会找各种理由。把漏的点一一告诉他,然后做了第二段的繁简交替拆字,一个繁体一个简体,这项进行得比昨天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23: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0814早课笔记

在花果山养小孩子走过来的麻麻,都知道一个孩子,他的处于敏感期的神经系统,孩子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那种白蚂蚁般吃书的感觉是怎样的哈。当初,大申小的时候,伴听的敏感期,阅读的敏感期的时候儿,申爸就推测,如果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当口,那么,他一定会有某种显著的外在表现。抓住现象,就能够摸到某种本质性的操作.....做这种操作,跟孩子的发展对当匹配,教育效果显著,家长不费力,孩子更乐意。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在大孩子这边......目前,我们框定的时间点是高中一年级到高三....有新的神经回路,正处于快速发育成熟期,那么,接下来,按照以前的假设,孩子的什么,进入敏感期了。这个事儿,要是抓着了,抓准了,在高中孩子那里,就能重现10岁半的萱看阿西莫夫那种劲头。10岁的萱做的事情是看阿西莫夫;可16岁的孩子,他该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在小孩子那里,孩子用于处理第二信号系统的神经回路,从识字的第一天,就开始建构。一点一滴地建构到了四年级结束,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功能上,达到了阈值。在这个时候,孩子进入了阅读敏感期:凡是进入眼中的汉字符号,都会激活新建构好的神经回路,进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跟这个过程对当,十六岁的孩子,是什么东西激活了什么神经回路,进而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呢?对文字符号的拾取被封装到更高的一个活动中,变成了“阅读过程”。
在萱那里,刺激物是进入眼帘的汉字。对大孩子及成人来说,“阅读过程”作为封装好的一个整体,变成了刺激物。在16岁,发育更成熟的大脑中,“阅读过程”变成了刺激物,但问题是,它刺激了什么呢?
登妈的感受是:没想放弃。本质就藏在字缝里。那个“想”字,暴露了真相。
成年人共时地看,早已被内化了的行为,历时地观察,在第一次习得的时候,是特别要引起妈妈们重视的。有什么行为,是30岁而立之年的人司空见惯,而对一个14岁的孩子,是要全力以赴,努力习得的吗?我们希望这样的行为,经过两年的建构,到了16岁,能够初步被内化,成为更高级神经回路的敏感期的刺激物,这样可行吗?如果能行,那可老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3: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0814反馈
下午起床就捋古文。似乎还有些没睡醒,躺在沙发上开始捋后面两段的五线程。小脑袋瓜已经开始接受和习惯做五线,偶尔有顺序错乱的地方会返回来重过一遍。做完后进行第二遍繁简交替拆字,一个繁体一个简体记得比我清楚。用时25分钟。至此,分三天终于完成五线程的全文陈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3: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0815反馈
帆自己做了全文的五线,录了音,还没时间听。今天早上问他,说不要发群里啊,很不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花果山家长社区

GMT+8, 2024-11-1 07:39 , Processed in 0.0782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