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18-9-5 22:33:34

【花果山小学群:神经回路的建构过程与真正的数学思维】---2018.08.28

花果山小学群:神经回路的建构过程与真正的数学思维
2018-08-282-063二名妈B孩子朗读教案已经几天了,之前拍了不少长的视频,因为文件太大,一直上传不成功,今晚压缩了一下终于成功上传并改名了,谢谢群里义工支招压缩视频。
拍大尺寸视频文件的妈妈,不一定非要传到咱们的群视频里面来。把视频文件改好名字,RAR压缩,加上密码huaguosha,传到百度网盘上去。然后,做一个文本文件,里面写上百度网盘的分享地址即可。
咱们需要一些高清视屏文件。妈妈上传百度,一定要压缩加密,不要裸视频文件搞得网上到处都是哈。可以拿含有网盘分享地址的文本文件,来代替上传群文件的视频文件。
4-176四海妈B20180827数学盲算反馈:盲算两位加减,三位或两位乘一位卡的厉害,按今天申爸建议:两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以前做过的,容易的内容;三分之一的时间,啃难题;三分之一的时间,跳过困难的章节,做下边的题目。把今晚要做的做了规划,第一部分:21*4和21*40为一组,13*5和13*50为一组,类似题完成20组,共40题,预计花了15分钟,两位乘一位可以正常算,虽然只加个零,两位乘两位,会慢些,有时候反应过来个别又可以直接报答案。第二部分为下单元面积的单位换算题,估计本来就熟些,较顺畅,26题很快完成,这时情绪不错。进行第三部分,两位数加两位,三位加两位,之前卡的严重的题目,很慢但是可以算出,算了7道题就结束,感觉再做下去,要蒙了。申爸建议太好,比昨晚又卡又蒙的状态好多了,还能推进进度。感觉小孩的情绪也好多了。
所谓“两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以前做过的,容易的内容”,其实就是回滚以前做的时候,比较卡的部分。每天回滚一些,把卡的地方全都碾平。执行一段时间,前面曾经卡的地方,全都“平”了,就适当增加“往前”的内容到2/3。极度困难需要长时间“啃”的地方,一直保持不超过1/3的量比较合适。
妈妈们要注意哈: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中,就盲算而言,都会有非常卡,需要“啃”的地方。
要点是:妈妈不要陷进困难的内容里边,每天30分钟的盲算时间,让孩子在里边痛苦地空转。非常难啃的部位,妈妈要把它缩短到不超过1/3的时间去啃,但持续地啃上一个学期,直到孩子流畅为止。其余的时间,去盲算其他相对容易的部分。
算了,咱们不改以前的规范:还是40分钟好了....
申爸记不得了,咱们以前是每天盲算40分钟,朗读30分钟;还是朗读40分钟,盲算30分钟?记得的妈妈说说,反正每天总时长是70分钟。
我们需要退回到原点,来看一看。初心是什么样子的。
咱们花果山呢,说每个孩子,考试的数学成绩,应该都是100分的。并且,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凭什么做到呢?咱们不题海战术,对吧?
我们需要的,就是孩子课本,加一个口算本。没有要求更多的练习册之类;咱们也不要求孩子写很多,做很多的题;咱们也不要求孩子去参加课外班,强化练习.....
但是呢,我们还是有信心,让任何一个每天都能做到70分钟的孩子,考试全都100分。
咱们的法宝,在于从素质的角度,来建构孩子的能力。咱们得理解理解“素质”,理解一下,具体是“怎么建构”的。
现在呢,海妈对海的一位数乘以多位数乘法,很重视。因为海在盲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非常痛苦,做不出。
包括海妈在内,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坚持练习,总有一天,海会突破这个盲算难点的。假设说...我们往多了说....海用了一个学期突破这个难点。在明年1月27日,放寒假之前的那天,才彻底盲算流畅。
今天,2018年8月28日的海,跟2019年1月27日的海,孩子的头脑中,一定有不一样的神经结构。这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得出的必然结论。
比起现在,明年1月27日海的小头脑中,多了一个能流畅盲算出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神经网络。
这个神经网络,在今天,是不存在的。这个神经网络,是从今天到明年1月27日,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海每天做的十分钟乘法盲算的结果。
我们说,明年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那个新网络,叫神经回路;从今天开始的五个月时间,每天十分钟乘法盲算,叫做这个神经回路的建构过程。
思维是怎么回事呢?思维是大脑动用业已形成的很多神经回路的活动。
如果大脑中,没有成熟的神经回路,那就无所谓思维,无所谓“想”,无所谓“思考”。从神经回路的角度来观察,“素质”的建构呢,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让孩子头脑中形成更多的成熟的神经回路。
孩子在一年级,形成处理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神经回路;处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神经回路。一年级上学期,就这两个地方特别卡;孩子在一年级下学期,“20以内”,扩展到了“100以内”。仍然是加减混合运算卡。
在二年级的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卡,四则混合运算卡;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除一位数卡;每一个学期,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孩子的头脑中,都建构起处理各学期难点的神经回路,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这个过程,咱们把它叫做“素质教育”。
那么还有一个“应试教育”,对吧?
从神经回路的角度看起来,应试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呢?
咱们还是拿多位数乘一位数来当例子。
如果目标仅仅是让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上,把47x5这样的算术题做对,那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草纸上列竖式,把一个算术题,变成一种机械的操作。
....上边写好47,下边写5,跟7对应好;5前边写上x号;在下边划一条线;算5x7,得35;把得到个位写在线下边,跟上面的5对齐;把进位的3写在线上面,写的要尽可能小;然后用5乘4,得到20;取20的个位,0;用这个个位数加刚才写的小3,得到的数字,写在线下,跟十位的4对齐......
对吧,这是一种机械的操作。
孩子把这套机械操作练熟,练快,考试时试卷上所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就都能又快又好地算正确,考试就得100分了。
应试教育的孩子,把这套练熟了之后,他的小头脑里面的神经回路,跟海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呢?
妈妈让这个孩子盲算47x5,孩子肯定算不出!卡的厉害;孩子非得要纸要笔,才行。两个孩子头脑中的神经回路,复杂程度是不同的。
我们把具有更复杂结构的神经回路,称作“可以进行更深的思考”。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了。
小学呢,有六年的时间,对吧?
稍等哈。
1-007一七妈G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让我抓狂。为什么减法,她经常后面的个位数减前面的个位数。比如54-45,她就会用5-4=1,也不是每道减法都这样,但频率还是有点高。
孩子呢,任何的计算行为,都是由头脑中正在建构中的神经回路支配的。如果神经回路正在建构中...性能当然不稳定。这一点,妈妈们都可以想象得到。不稳定的表现,就是孩子会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
这些问题呢,很多妈妈都观察到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既然是建构过程中的不稳定所造成的,那就不理它,继续建构,把神经回路建构稳定了,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不要去纠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怪问题”。直接无视它们即可。就是该干啥干啥:继续朗读,继续每天盲算。
事实上,妈妈想“去解决”,也解决不了。到头来,还是时间足够了,练习到量了,神经网络建立起来了,孩子的问题也消失了。
针对这个问题呢,咱们的盲算制定了一项规则:不关注对错!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呢,凡是妈妈真的做到“不关注对错”的,都很好地取得了成果;凡是妈妈聪明,观察到各种“问题”,焦虑地去解决的,都还“陷在那里”,原地空转。
盲算,不需要妈妈解决任何问题。就是规划好回滚,每天30分钟,报题。
思考,琢磨,想,怎么把题目解出来,是孩子的事情;在思考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错误,是正常现象。
妈妈只需要关注孩子盲算的时候,卡不卡,流畅不流畅即可。不流畅,就设计回滚,继续滚....
接着早上的话题说哈:
孩子呢,小学有六年级的时间。建构好复杂的神经回路,短时间内,看不出孩子明显的区别。
但是,时间长了,可就不一样了。素质教育到位的孩子,你等到六年级毕业的时候,他就厉害了。比如说,这些日子高高兴兴的萱妈。萱那样让人惊叹的成绩,她不是一天两天,一件事两件事促成的。而是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各种复杂有深度的神经回路建构的结果。
事实上,从一线老师的角度看起来,咱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解决了一个孩子“基础知识扎实”的问题。
我们不去训练孩子的解题速度,解题的准确率;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学校的老师,都会去做。
我们只是让我们的孩子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孩子么,他盲算,朗读,完了,他觉着,他学的教材,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简单。
孩子的基础知识扎实了,他就会觉得学习的内容简单。基础知识不扎实,孩子就会感觉难:课本也难,试题也难。孩子主观世界中的感受,就是这样的。
好啦,咱们回归到主题上去。
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建构能够深度思维的神经回路,那我们就要留意,神经回路建构的本身的特点。
假设说,孩子能够流畅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神经回路,需要动用一千万个神经元。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神经元是离散的,没有线做必要的连接的。这一千万个神经元呢,它们在大脑上,并非紧紧地挤在一起。它们是有空间上的分布的。好比说,分布在1cmX1cmX0.1毫米的空间区域内。
那么,它神经回路必要的连接,有一根线,特别长。连接好后,拿尺子量一量,也有1厘米的长度....这跟线,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长出来!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它是实实在在的一根肉线来的。这跟线,它从初始神经元出发,即便目标明确地向目的地去长,它也需要以“日”做单位的时间来长!
所以呢,从素质的角度,以神经回路的观点来看,孩子们是不存在所谓的“快速掌握”这回事的。
如果有孩子“快速掌握”,那它的生理基础,一定是某种形式的替代方案。就如同纸面机械作业,是一种替代方案一样。
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第一天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第二天他就“掌握”了。不要说别的,那根必不可少的一厘米长的肉线,它就要长一个星期....
呐,给我们的提示:妈妈们不要纠结于“孩子老是卡,老是过不去”。过得去过不去,取决于神经回路中所有必要的连接,是怎么长出来的。它有内部的规定时长在。任何一个孩子,他都不可能短于这个必要时长,把神经回路建构好。
那就行了么:每天刺激十分钟,让神经系统按照它固有的必须周期去长。长成了,孩子的表现自然就“会了”。
搞掂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根本不需要五个月的时间。事实上,五个星期,都嫌长。但具体是多长时间呢?这个要妈妈在“不着急”的情况下,自然地走完整个过程,就知道具体需要多少天了。
假如说,海妈最后报告说,这个,需要16天!那么,在这16天里边,妈妈们就不要急躁。淡定地走完这16天,神经回路就有了。
咱们呢,回过头来再说:那是不是盲算,每天越长时间越好?做的题越难越好,强度越大越好?
不是的。
既然刺激大脑一下,就让它自己去长,那肯定就不是每天盲算的时间越长越好。咱们呢,规定,每天就做30分钟,不多做。只要刺激够了,肉线自己就长;妈妈做得多,不见得你使劲拉,就能长得更快;使劲拉的结果,可能是把已经长好的线,给拉断了。
做得题,更不是越难越好!只要难度适中,即可。难题,是神经回路成型了之后,刺激它变得更加强劲而要用到的。
1-134一Leo妈B一年级也是30分钟吗?
一年级的孩子,妈妈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时间。30分钟,对于一些一年级孩子,时间还是太长了。一年级的孩子,多朗读。
2-038二贝贝爸G比如培训机构的很多数的混合运算能快速得出准确答案,也是口算啊,这种为啥不如我们山上的盲算呢。
嗯...妈妈们要注意哈:大家观察孩子,要有历时的眼光。
举例子来说。
假设说,现在咱们这里所有二年级的孩子,都聚集起来,做景山的口算;也做培训机构的混合运算。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结果:很多孩子,拒绝盲算口算本。这是没有盲算经历的孩子;有些孩子,景山口算本可以算流畅,但机构混合题,不行;有些孩子,可以快速地算出机构混合运算题。
这没问题,对吧?
现在的问题是:同样是七周岁的孩子,为什么有差异,差异这么大?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孩子们在此之前的学习经历不同。
像上面那样,我们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二年级的孩子抓到一起看,我们叫做共时的观察方式;我们切一个时点,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个时点,不做区分地相互比较着看。
那么,还有一种观察的方法。
不管是哪一个二年级孩子,他总会有“第一次接触混合运算题”的时候。不同的孩子,第一次接触的时间点,大不相同。有的早的孩子,幼儿园大班就第一次接触了;晚的,这个暑假也接触了;最晚的,妈妈还没开始,要等到这学期,孩子课程学到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
尽管,共时地看,孩子们对混合运算,水平天差地别;但从每个孩子自己成长的线条,历时地看,每个孩子第一次接触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全都晕!不懂,不会,记不住题,记不住中间结果......
咱们呢,所说的“机构练习册”,比不过山上的盲算,是历时地说的。当孩子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是比不上的。
但是呢,现在共时地看,看二年级的孩子,就很大的个体差异了。
如果给孩子二年级的景山口算本盲算,孩子能够流畅地算出来,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去采取“更难”的机构练习题。如果孩子景山口算本,还卡,那就踏踏实实地建构思维回路。
现在呢,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如果孩子已经景山口算本盲算流畅,怎么办?是继续找机构更难的练习题来练习,让神经回路更加强健呢,还是朗读三年级的课本,去超学?妈妈们都理解这个问题提出的前提吧?
开学二年级。如果二年级内容的盲算,现在就已经流畅了;在这个前提下,是继续找二年级水平的难题给孩子练习,还是往前学数学?
这个问题,申爸的回答一直都是:往前朗读数学课本。
孩子能往前朗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小学的读完,读初中的;初中的读完,读高中的。孩子有余力,不是往深里挖,去搞什么二年级的奥数;而是往前面走。
孩子只要高年级的数学课本朗读流畅了,你比如说,一直到六年级的课本,都朗读得十分流畅;这个前提下,回来再读一遍二年级的奥数,孩子就“全会了”。如果不参加杯赛,孩子感觉自己“全会了”,就行了。
参加杯赛的话,感觉“全会了”,那不足够。还要参加机构,把“全会了”落实到试卷上才行。
从理论上来说,二年级水平的孩子,学的奥数,跟六年级的课本朗读流畅了之后,再回来学的二年级的奥数,在孩子那里,它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
二年级水平的孩子去抠二年级水平的奥数;三年级水平的孩子去抠三年级奥数,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孩子学的,根本就不是数学。
而有了六年级数学视野的二年级孩子,回过头,再朗读二年级的奥数,他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
这个呢,在去年这个时候,申爸坚持这样去做,还只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测”。申爸知道,尽管看上去“荒诞不经”,但总会有孩子做到。萱的这个案例,是第一次的验证。
西妈最新印的,咱们花果山的那个书,叫什么呢?叫《朗读数学》,对吧?
在传统眼光看来,数学有数学的学习方法,那个东西,根本就不是“朗读”能朗读会的。
但是,我们的思维建构理论告诉我们:数学,它只要是一种思维,历时地去看每一个孩子个体,他的数学思维的建构之始,一定是靠语言,靠朗读来建构起来。
思维回路建构起来之后,孩子要做题,要练习,要盲算.....这时候,才走去传统的数学的学习方法。
有萱萱为首的一小批孩子带头,拓荒探索出来的结果看,这个路径一定是正确的!
现在呢,咱们这里,有一大批孩子,尽管才二年级,可是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课本,都已经流畅地朗读完了。这样的孩子呢,妈妈再试:回过头,朗读一遍二年级水平的奥数,然后去参加机构的奥数考试。大概率,孩子们秒杀那些死抠奥数班孩子。
理论上来讲,肯定是这个样子的....咱们往前走着看,看哪些孩子把这个事情给落地,做出来。
1-136一誉霖妈B就是朗读课本,其他的不用担心?
就是朗读数学课本。一年级的宝宝,把数学课本当成语文的自主阅读书来朗读即可。在孩子最初始的建构阶段,无所谓“数学”。对孩子来讲,有的,只是词汇,句子....这些元素。
3-165三宸妈B还在纠结要不要上奥数课,看了申爸这句话,坚定的不去上培训班,往前读课文。
萱萱是咱们这里,第一个把高中数学课本读得“差不多”的孩子。现在呢,期望更多的孩子,更早地把高中以下的数学课本,都“朗读完”。
1-107一pink妈G开学后还继续往后朗读景山吗?还是人教?
继续往后朗读数学课本。小学阶段,朗读景山教材;初中高中阶段,朗读人教教材。
2-096二城城妈B暑假读完景山数学两遍,要读人教的吗,还是直接读初中去了?前面的数学视算没算的,视算要继续吗?
开学了,孩子跟着教学进度,盲算;有余力,周末的时候,妈妈要求孩子继续朗读初中高中的数学课本。
数学是一门很奇怪的学科。它看上去完全跟朗读搭不上边...但是,孩子只要朗读一遍,再回滚朗读一遍,孩子就自己感觉“自己会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不管是小学课程,初中课程还是高中课程,孩子只要能朗读下来,孩子的感觉就是如此。
4-101四冰妈G朗读数学的时候,人教版不用和景山穿插读了吗?
往前朗读的话,不用;但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本,孩子读完景山,也要读人教的。
2-096二城城妈B申爸,如果读初中的,先初中的全部读一遍,再全部回滚一遍吗,不是连着每册两遍,对吗?
对。我们所有的学习安排,都是一遍一遍来,而不是“陷在某个地方”,反复地滚。
1-107一pink妈G谢谢申爸,意思是平常跟着进度盲算就行,周末继续朗读景山课本,人教课本不用管了?
是的。先说到这儿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果山小学群:神经回路的建构过程与真正的数学思维】---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