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18-8-21 21:41:33

【花果乐园小学群:再说“房前”的事情——亲自体验,让指令与实际一致】---2018.08.18

花果乐园小学群:再说“房前”的事情——亲自体验,让指令与实际一致
2018-08-181-023一睿妈B
就是把要让孩子做的事情说一遍,然后后面加上“这是要求”?然后态度要平淡而坚定?是这样理解吗?
就是这样的。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妈妈只要坚定地坚持要求,有一两个星期,孩子就形成了“说了就做”的观念了。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很容易配合妈妈说了就做。已经养成拖延习惯的孩子,改起来就困难一些了。
嗯...屋后的事情说完了,该说房前的事情了。申爸家门前,铺的是石板。石板没铺平,房前靠左,黄杨树篱笆那里,一下雨,就存水。下完雨,那个地方就成了一个清澈的小水坑,小孩子们特别喜欢那个地方。妈妈带着孩子走过来,远远儿地,小家伙就开始往水坑那里跑,“啪叽”“啪叽”地到水坑里去踩水玩儿。
好多小孩子,妈妈给买了小雨鞋。雨天是穿上的。可是,那个水坑实在太深,雨鞋踩进去,就没顶进水了。孩子在水坑里踩水,进水,妈妈站在水坑旁边,大声呵斥:“出来!”不止是妈妈。每次下完雨,申爸坐在客厅里,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妈妈、爷爷、姥爷、姥姥,在房前大声喊:“别往水里踩!”“快出来,雨鞋进水啦!”孩子不管雨鞋进不进水,在水坑里踩着,就是不肯“出来”。一直要等玩儿够了,妈妈才让孩子坐在腿上,自己蹲在地上,把孩子的小雨鞋脱下来,往出倒水。
这个动作,一下子就把申爸的记忆给激活了:是的,当年,大申也有一双那样的小雨鞋...也是的,一下过雨,大申就要出去。出去了,哪里有水坑,就往哪里踩....
不止是那个年龄,再大一大,上了学了,跟申爸上学放学,要是天下雨,申爸都是躲在路边的屋檐下走的。他不。他非得跳到雨地儿里跑,浇得经湿。申爸也不叫他回屋檐躲雨,只不过是把书包要过来,申爸背上,免得浇湿了。至于大申,乐意雨地里跑,就雨地里跑,管他呢!回到家,大申浇得跟落汤鸡一样,顺着小腿,衣襟往下淌水。上楼之后,电梯里留下一大滩的水。进了屋,只能扔进卫生间,所有的衣服都扒下来,扔进洗衣机。洗个大白白,换上干净的衣服出来才行。申妈永远是一边给大申扒湿衣服,一边埋怨申爸:你就不能给孩儿打个伞?申爸心的话儿,你打伞,他肯在伞下边儿走吗?不过,申爸已经摸到申妈的脾气。有关孩子的事情,你就别跟她较真儿。她说啥,你就听着就是了。下次下雨,还照旧。
雨鞋。申爸的记忆中,确实有过第一次,大申“啪叽”完水,申爸让大申坐在申爸的腿上,拽下小雨靴,往出倒水。可是,只有那么一次。申爸很快意识到,亲水跟孩子亲沙亲土亲虫一样,是某种本性。你拗不过来的。于是,申爸就放手让大申踩水坑。不但放手,还怂恿:“大申,那儿的水坑大!”“大申,那儿,那儿!那儿的水流急!”
大申忙不迭地顺着申爸的手指,冲进一个一个更大的水坑里边去;或者,站在下水道的铁篦子旁边,水哗哗地冲到大申雨靴上面。申爸还问大申:大申!雨鞋进水了吗?大申回答:还没有!....进啦,进啦,都湿啦!大申从铁篦子那里小心翼翼地走上来,兴奋地跟申爸说:老爸,老爸!我的雨鞋里,水都满了!为了表示“水都满了”,故意使劲地往下踩,雨水从靴口,四面往外冒。大申觉得很好玩儿,就又跑回篦子旁边,把雨鞋灌满水,回到岸上踩。
等回到家,大申满靴子筒的烂泥。卫生间里,申妈把大申的靴子扒下来,哗啦一下,脏水流满地。大申很兴奋:“脚都泡白了。都泡胖了!”申妈心疼得不得了,自然免不了跟申爸又一大通唠叨....
当初,申爸没怎么留意过这件事情。估计只是在最初的几次,跟大申说过:“别往水坑里踩!”发现不行,申爸就改策略了,怂恿大申往水坑里去踩。大申乐得不行。也不一样。
下过雨,爷儿两个往远了走,到护城河边去玩。站在立交桥上,看脚底下的河水,奔腾咆哮激烈地打着漩儿,往下流涌。看够了河水,顺着护城河旁边的阶梯,走下去。这里的水,可比小区那边狂野多了。一个大大的水坑,水打着漩儿,往里边涌。这地方原来应该是一个下水井,水大,盖住了,不知道井盖还在不在。
申爸指着那大水坑,跟大申说:那个水坑,你可不能进去!大申问为什么,申爸跟大申说:看不到底的水坑,那里边要是有一个深坑,你看不到,走进去,你不就淹死了么?大申想想,好像是这个道理。那种“看不到底的大水坑”,大申就不去试。有时候,看到一个大水坑,大申还问申爸:那个水坑,我能踩吗?
其实呢,踩水没什么好玩儿的。不晓得什么时候,大申已经不往水坑里踩了...申爸没留意具体时间,但是,肯定的,在大申喜欢到雨地儿里浇着的时候,他已经不踩水坑了。你看他在雨地儿里跑,但是,前边一个大水坑,他就绕开跑。申爸逗大申:你怎么不往水坑里踩了?大申:鞋进水了,泡得难受。他也知道难受,也知道避免难受。
最迟,在大申上了小学的时候,大申就不踩水坑了。顶多,是骑自行车的时候,喜欢让车轮子压水。上小学之后,大申还玩沙子,抠土,踩蚂蚁,但肯定不踩水坑了。
每个小孩子,不管男孩儿女孩儿,都是喜欢踩水坑的。上帝设计的这种情形,肯定有他的道理在:鞋子进了水,准定不舒服。这就是大人不让孩子踩水坑的原因之一。可是,孩子他如果不亲自去踩,他永远体会不到这个原因。他自己体会到了,就不踩了。你让他踩,他也不踩。
不过呢,并不是每个家长,都申爸这种应对。只要下过雨,申爸的房前屋后,就响满了“别往水里踩!”“快出来!”家长不希望孩子亲自体验,希望直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遵守。
这事儿吧,本来应该八九年前,大申小的时候讲的内容。现在的主题早就变化了,之所以又讲起来,是因为,这事儿没看上去那么简单。下过雨,如果你耐心观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小女孩儿,抱着布娃娃,脚上蹬着漂亮的米老鼠雨靴,一只手妈妈牵着,羡慕地站在水坑旁边。水坑里,两三个孩子在起劲儿地在那里跳,围着的妈妈姥姥不停地喊:“快出来!”
小女孩儿衣着光鲜,干干净净。妈妈拉着她,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讥讽,看着“野孩子们”在水坑里乱跳。这小女孩儿教养很好,看护周到,估计一辈子都没有“鞋进水了”的体验。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小女孩儿的妈妈,肯定更加蒙氏。你跟焦急地围在水坑边,各种口音方言的“外地老太太”比起来,小女孩儿的妈妈显得那么高雅,有教养,气度不凡。可是,这妈妈的教育方式,真的是“蒙氏”吗?可能正相反。
说老实话,申爸到老也没整明白,“蒙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据小河豆儿她们理论功底深湛的妈妈讲,很多人,其实是把蒙氏理解错了。申爸也有自己对蒙氏的理解。孩子呢,他生下来要体验我们平常人都有过的生活经验。你成人不可以拿你的经验得出的结论,直接去要求他做事情,跳过直接经验这一个步骤去限制他。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话的意思是,回归本性,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祸。
每个小孩子都亲水,踩水坑,这大概是“常”。我们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创造的人,小的时候,都有这么个过程。爸爸妈妈要顺应这个天性,不要逆着来。不逆着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说,要求一次,大申就坚决不去踩“看不到底”的大水坑。为什么呢?他已经有经验了。对于清浅的小水洼,大申踩上去,雨鞋能防住水的。每次小雨靴进水,都是刚开始浅,忽然一脚踩下去,就深了,水一下子就进来了。还有这种时候:看着不深,一脚踩进去,水一下子就没过小腿肚子。只要踩一次,这种很吓人的感受,就深深地印入孩子的头脑了。带来吓人感觉的水坑,看上去也不深;现在,面对深不见底的大水坑,你跟大申说会淹死,他已经有过“被吓”的经历,你打死,他也不肯去试验了。
爸爸妈妈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不该禁止的时候放任,他获得的经验,在你要求禁止的时候,他自己直接就遵守。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呢?出在爸爸妈妈口头要求,跟孩子的实际行为的背离上面。如果妈妈觉着“能管住”,就像米老鼠女孩儿一样,坚决不让孩子沾水;如果妈妈觉着“管不住”,就不要站在水坑旁边,不停地要求“快出来!”
嘴上的要求跟孩子实际的行为背离,这会让孩子错误地建构起对“要求”的理解。结果就是,你越不让我做,我越做。要求我“快睡觉”,我就不睡;要求我“快点儿走”,我就是玩儿;要求我“别踩水”,我见水坑就踩....
在孩子的主观世界中,他的行为,其实是遵从了妈妈的意愿的;尽管,行为跟口头要求的字面意思背反;可是,这背反是孩子长期生活经验告诉他要这么做的。妈妈嘴里的话,要听实际的意思。
在妈妈说“快吃”的时候,孩子实在搞不清,妈妈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因为以前的生活经验,无数次告诉孩子,妈妈“快吃”出口,无限的关爱紧接着就来了。这回,还有15分钟,课外班就开课了,妈妈又说“快吃”,孩子一听到这句话,马上把送到嘴边的筷子停下来,等着妈妈的关爱的到来....妈妈疯了。妈妈自己把自己的指令系统,彻底地搞凌乱了。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孩子。你妈妈只要稍微留意,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立刻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妈妈,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往自己嘴上的要求相反的方向在建构对要求的理解。这几乎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会对孩子的一生不产生影响。事实是,这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长远的后果就是成人世界中时间管理的心灵鸡汤泛滥;短期的后果就是孩子作业拖拉磨蹭....孩子对具体某一个指令的理解的混乱,是孤立事件;但是,对于很多日常指令全部混乱,就会导致一个后果:对于妈妈的要求,理解混乱。如果要求跟孩子的意愿一致,孩子就照做。这时候,说孩子“听不懂要求”,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要求跟孩子的意愿不一致,孩子就拖延,按照自己对妈妈常见指令的惯例来理解....
低年级孩子如果常常这样,几年下来,孩子就养成了一见到作业就磨蹭的习惯。这个就麻烦了。妈妈们呢...不掉进这个陷阱里边去的妈妈,估计没有...现在要正确理解“孩子听不懂要求”这句话。
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建“要求”。妈妈要让自己的意愿,跟自己嘴里的“要求”一致。这很重要,尤其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尤其重要。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妈妈永远要记住一点:妈妈的意愿,孩子天生是服从的。妈妈要做的,不过是把自己的意愿传达过去而已。
稍=哈。
接下来呢,申爸要重点谈有关“溺爱”的问题。我们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着急从学习成绩入手;我们先奠定一些基础,就孩子的基本素质达成一致,一边解决一些基本素质的问题,一边解决学习成绩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果乐园小学群:再说“房前”的事情——亲自体验,让指令与实际一致】---201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