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2-9-2 20:29:49

【语文小作坊:捋解题思路的关键是建构相应的“心理机制”】---2022

语文小作坊:捋解题思路的关键是建构相应的“心理机制”
2022-09-01A-沪眉豆妈0706女十住校
我反正是听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她清晰不清晰。让老孟听,老孟觉得解题思路还是个事儿?不肯听……
眉豆家老孟是个天才,时不时提出能让人深入思考的问题。学习这个事儿,尤其是涉及到“解题思路”,应该不难办。因为有大把学习好的人在的,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呢?可现实是,把孩子弄得学习好,真的很难。申爸的北大同学,辅导自己的娃学习,“气得我牙痒痒的,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出去,我自己学。他咋就那么笨?是我生的吗?”事实是,学习好的人,无意中犯了“以终为始”的大毛病:她们自己,当年跟她面对的娃,是一样的。因缘际遇,在不自知中,她自己明白了什么是解题思路,并且沿着解题思路的方向,一路高歌猛进。轮到自己的娃了,她们天然地以为娃天生就掌握“解题思路”的道路的。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重点在于,她怎么让她的娃,也能“在不自知中,明白什么是解题思路”,然后,娃自己就走上同样的高歌猛进的路了。学习的关键点是突破“解题思路”这个障碍,而不在于突破之后,能够解出更多的难题。“解题思路”这个问题,十分的怪异:老师教孩子怎么解题,讲的就是“解题思路”。所以呢,对于孩子而言,你爸爸再教,对她来讲,无非就是把老师的话再听一遍而已。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老师已经说过无数遍了。如果你问孩子,孩子会把解题思路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孩子说的,并不是“解题思路”,而是解题思路的表达。孩子聪明,知道说哪些话,是“解题思路是什么”的答案。孩子就说这些话,因为这些话是课堂上听熟了的。本质上就是语言层面的陈述。解题思路的核心是“反思”。解题思路是孩子自己在反思过程中,自己概括出来的。孩子概括的结果,在爸爸妈妈听来,可能并不精炼,也不完全准确,但是,只要是自己想的,经过了反思的结果,这就是“解题思路”。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练习越来越多,孩子概括能力会增强,自己概括出来的解题思路,会越来越精炼,准确。一道题解完了,就完事了。孩子很少回头再去“认真想一想”。其实呢,一道题解完了,这才是学习的开始,真正的学习过程,是接下来的反思过程。妈妈耐心地教孩子,习惯反思,进而乐于反思,对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进行概括总结。咱们花果山的大孩子,初二以上的,目前百分百都是不乐意回头反思自己做过的题的。希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到了寒假,能有一些不拒绝,甚至喜欢反思的孩子涌现出来哈。“解题思路还是个事儿?”正是挂在鼻子尖儿上的这个问题,才是事儿,并且是件大事儿。因为太近了,这个真正的问题,几乎被所有人忽视了。解题思路是大孩子学习的核心问题。解题思路不是复述别人的话。自己想出来的,才算是解题思路。在数学上的这个问题,在语文方面,是在文章、说话上表现出来的。越是读起来清楚明白,共鸣连连的文章,越难写;越难写的文章,读起来越清楚明白,共鸣连连。别人教你明白一个道理,你越是一听就懂,那边越难说。轮到你自己要转述给另外人明白了,你就怎么讲对方都不理解。在数学上,孩子要掌握的,其实就是每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内容,但要从根子上,自己“想出来”;相应的,在语文上,孩子要掌握的,也就是那些自己一听就明白的话,自己会说。昨天呢,很多妈妈给出了自己对荣妈的本事是怎么炼成的思考。尽管大部分妈妈的表述不一样,但总的宗旨就是一句话:多写多练。申爸跟你们讲,这是不对的。“多写多练”是一种表象,它背后的心理机制,完全不同。你们捋引申义已经破冰的妈妈,你们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一点:你在感觉到“云开雾散”的清朗之前,你也是在“多写多练”,你破冰之后,更加地在“多写多练”。这两种“多写多练”,显然不一样,对吧?前者是苦挨,后者是不由自主地喜欢去做。在一个毫不知情的客观观察者眼里,你不管前后,都是在多写多练,但是,你自己知道,前后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咱们这里呢,还有一些妈妈,练得不比子游妈漆黑妈顺妈少,在“清朗之前”,但是,就是不“清朗”。申爸给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什么啊?要联系实际,自己想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用例,自己拿自己的用例来推测,来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主动思考自己的用例上,不要像以前一样,花很多时间在搞明白“书上的用例是怎么回事”上。照着这个方向,妈妈们练习一段,看看效果如何。所以呢,关键问题是什么?是那个“心理机制”。努力是要的,但不是重点。“头悬梁锥刺股”,如果不是用正确的方法,建构那个“心理机制”的话,光强调“悬”,会把人悬死。那个跟上吊有什么区别?死练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掌握高明的方法。先说这几句哈,回头接着说。C-152闽小乖妈1205女四
我原先就是这样的,去记那些实词的意思,为了好记一些还给它们分类,这个结果就是看到意思很多的词就头大,所以捋一段就放弃了。过一段为了考勤又挣扎着开始捋,过一段又放弃了。
事实上,不止小乖妈是这样的,几乎所有的妈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只是时间持续的长短不同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给我们所有人留下的后遗症。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一边阅读人家的解释,梳理引申线条,一边加进自己的理解,加进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想来的用例,猜测、融合、梳理、条理化,直到觉着自己“从总体上”彻底掌握了这个实词。这是个什么过程啊?这就是“创造性过程”。我们不大理会在创造性过程中,自己的推测是不是“对”,而是专注于整个词的体系,是不是“补完整”了。至于说,自己猜的不是很确切,你看到人家写到书上的内容更好,你吸取,改了就行了。“正确”是在不断梳理思考参照中,逐步形成的。最终,我们得到的“正确”结果,是通过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自然取得的。这是个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的过程。当妈妈能够把面前的枯燥的词条,细碎的词义,像编辫子一样,编进自己的理解过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喜悦;并且,潜意识中不断地对这种快乐和喜悦的追求,引导自己不断地去思考……这时候,我们就说,我们已经彻底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妈妈一旦掌握,马上要思考的事情是:你怎么把娃也引导进这个过程中来?“理解”是怎么回事?“理解”就是给要理解的东西,建立各种联系,把它融入到你的思维的体系里边去的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捋解题思路的关键是建构相应的“心理机制”】---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