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2-7-30 22:08:09

【语文小作坊: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建构新的神经回路】---2022.07.28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7-30 22:13 编辑

语文小作坊: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建构新的神经回路
2022-07-28
B-浙飞妈0712男八住家
20220727反馈
捋古文30分钟,背诵《岳阳楼记》,朗读古文教案内容繁体拆字+字形+子义+译文。
口述数学课本45分钟,并录音。
上午写学校作业,电子书包,背诵英语单词,晚上登记作业。
睡前和宇飞聊天,要求坚持每天朗读英语30分钟,他来句我放弃英语,反正学不好,不如刷几个题来的痛快。抽象地讲,孩子们的教育,无非就是要引导孩子产生某种行为。从神经系统的角度看,所谓基础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的头脑中,建构起某些神经回路。这些神经回路,本是没有的;并且,如果不经过教育的过程,纯靠自然成长,很难自发地建构起来。本就没有,你妈妈要让孩子有;要是妈妈不管,孩子将来长大成人,也不大可能有。本来没有的神经回路,第一次妈妈提出要用它,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拒绝。这是本性。妈妈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事情开始。

如是,最佳方案是什么?找一个孩子做的,做得正高兴的机会,让孩子拿出英语课本,翻到第一课,说,把第一课的课文,朗读一遍吧。不要在抽象的层面提要求,而是要直奔行为本身。“每天朗读半小时”就是在抽象层面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孩子是直接拒绝的。等他拒绝了,妈妈再去具体情境下要求具体行为,孩子马上就警觉起来,情绪不佳的时候,就起冲突;直接到具体情境中,要求行为,对于孩子来讲,就是“顺手捎带”的事儿,两三分钟,就结束了。

孩子第一次读完,完成了妈妈的要求,母子都很高兴。这时候,妈妈要趁机跟孩子把道理讲清楚:“其实呢,学好英语,就是靠朗读。你看哈,英语对于英国人,不就是跟汉语对于中国人一样,是日常说话的语言么?你看汉族人的小孩子,他学习汉语,会说话的时候,上课吗?不上。背诵吗?不背。可以去‘学’吗?也不。那小孩子怎么就会说汉语了呢?他就是说么。道理是一样的,要想学好英语,也是‘说’。咱们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妈妈没法跟你用英语对话,那你就照着课本说就行了,对吧?”

把道理说清楚,孩子这么大了,他明白的。说清楚就行,不用借机提要求。妈妈关注着,下一次机会,再要求孩子把第二课也朗读了。两三次,让孩子熟悉这种情境,找个机会,趁孩子高兴,建议说,以后,每天都“说”一课吧。孩子不反对,就是接受了。只要接受了,接下来,妈妈就好办了。固定场合,到了时候,就跟孩子说:“今天英语到第几课了?把课文说了吧。”过上十天八天,在找机会建议说,你看,每天妈妈要关注着你说英语,你自己刚把课本找到,说一课的课文,两分钟就完了。太浪费了。反正准备工作也做了,索性,每天说上十分钟好了。孩子不反对,接下来,在固定时间,提醒孩子“说十分钟”。三四篇课文呢!

再过十天八天,20分钟;再过十天八天,30分钟。等到开学,孩子就已经稳定地每天朗读半个小时了。这个习惯有了,等到开学上课,对吧?孩子把要学的课文,预习朗读熟练,课堂上,他就体会到朗读的好处了。到了这一步,英语其实就已经彻底解决了。难吗?不难,只要妈妈习惯了“循序渐进地做,不着急”就行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解决了一个弱科;难吗?也难。如果妈妈不照顾神经系统的建构规律,每次上来就要求“30分钟”,每个学期要求一次,再要求六次,孩子都高考完了,问题也解决不了。

开学后,孩子稳定地朗读半个小时了,妈妈还是要一直关注着,每天到了指定时间,要提醒孩子“开始”,直到妈妈发现,孩子已经喜欢朗读英语了,才可以放松一点。到了这个时候,朗读英语就变成了妈妈手上的一个工具,可以让孩子快速地沉静下来,好面对困难的新任务,好比说,陈述古文,捋词义什么的。这个工具到手,有什么好处?还记得朗读英语刚一开始的时候吗?妈妈要找机会,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趁机把朗读英语的要求加进来。

如果那时候,你妈妈手上有了工具,就不必“找机会”了。想要孩子启动英语朗读了,就让孩子先做会儿“工具”的工作,孩子心情平静下来,处于淡淡的愉悦状态了,“机会”就来了,可以让孩子去做新任务了。这相当于妈妈不用再“找”了,而是把“机会”扛在肩头,随身带着,随时想要“机会”,随时用一下工具,随时有……想要多少次“机会”,就有多少次;随时想要,随时就有。

大申高考完了,申妈总结大申高中阶段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大申没有逆反”,很平静,逆反的年龄就过来了。大申确实没有“逆反”,一次都没有。申爸靠什么做到的?就是靠这个技巧做到的。所谓逆反,它有个特点,都是发生在妈妈要求孩子做某个事情的时候,而孩子不愿意做。孩子会有大量的事情不愿意做,因为有大量的新神经回路要去建构。你妈妈手上没有这个技巧,你肯定要跟孩子起冲突的,除非你妈妈不管孩子。随便长,爱什么样儿什么样儿,就不会逆反,就不会冲突。不教育,当然不冲突,不逆反。

你妈妈要想教育孩子,你手上就必须有工具,把“逆反”化解掉。这个技巧,就是为了提供大量的这种工具的。原则上来讲,只要是孩子头脑中原来没有的神经回路,建构到了阈值,孩子就进入敏感期了。在敏感期,孩子是喜欢用这个神经回路的,用完,孩子就进入到“不喜不悲,平静淡定”的状态了。在这种状态下,你妈妈可以借势启动任何新任务,去建构新回路。这个技巧,孩子上了初一的妈妈,就一定要意识到,学会。

基本上,你妈妈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孩子中学的教育,你就搞掂了:你想要他做什么,他就很顺利地能做什么,你还有什么搞不掂的呢?当然了,做不同的事情,作为“工具”而言,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样的。起效最快,效果最好的“工具”,是捋实词。基本上,孩子只要用于捋实词的神经回路建构起来,进入敏感期,只需要五分钟,孩子就“进入状态了”。与此相比较,朗读就要慢得多,起效时间也随着孩子的情绪,起伏不定。差劲的时候,孩子认真朗读了35分钟,才将将不烦躁,可以专注地做接下来的事情了。

大申那边,用来当工具的事项,先后有朗读课本、写字、陈述数学课本、捋古文和捋实词。妈妈们要认真观察你的孩子的心理表现,采用符合孩子心理规律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习。不要每一项任务都变成一项突兀的要求,上来就让你的大孩子去做。做不了的,他会默默地抵制,激烈地反抗的。

从“使用工具”的角度来观察,妈妈要把中学六年的教育,变成一个连绵不断的“使用工具”的过程。你手上有可用的工具吗?如果有,假设说,孩子已经习惯了陈述数学课本,那你就拿它作为“工具”。你想让孩子朗读英语,刚开始,每次具体要求之前,就让孩子陈述数学课本,观察孩子的表现和情绪,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就建议孩子把英语课本拿出来,“把第一课朗读一遍就结束”。

等到朗读英语的火候到了,你就有新的、更好用的工具在手,可以取代陈述数学课本了。要是没有呢?你妈妈就耐心地建构一个。只要第一个有了,以后,在建构新的,就容易了。再强调一遍,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建构从来没有的新神经回路,困难在一开始,孩子面对具体任务产生的不胜任的吃力感。妈妈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教育就顺畅了。要学会一个接着一个,序列化地使用和制造工具,让孩子能够循序渐进地启动新任务的工具。这是这个。

昨天呢,申爸给出的大申排名的示意图,引发了群里妈妈们激烈的讨论,申爸把这个图改了一下,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

在这幅图里,妈妈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在高三的下学期,大申的成绩发生了两次“突跳”。第一次是在二月寒假期间的月考和上学期期末考试之间,第二次是在高考和二模之间。基本上,两次突跳就像是旱地拔葱,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噌”地一下,就起来了。第二次突跳,理论上来讲,大申本可以跳得更高。无奈时间实在是不够用了,等于说没准备好,就起跳了。事实上,深入到当时的具体环境中去看的话,在这两次起跳之前,申爸是采取了新措施的。

第一跳的措施,已经经过了验证……至少在一个孩子那里已经做成了么……可惜,第二次没成功,只能大致看出那么个意思而已。第一次突跳所采取的措施,是普适的,申爸将会在这个暑假,给妈妈们启动,着手去做。这个事儿呢,咱们8月10日开始。你们记得到时候提醒一下申爸哈,别给申爸忘掉了。至于第二次,尽管“理论上”,申爸认定它是成立的,可惜,还没有验证。没有验证的东西,“理论上”想得再圆,也没啥用。当务之急,是要“验证”。

是不是在2023年高考就启动这项验证呢?申爸现在还比较迟疑。再说吧。嗯……就先说到这儿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建构新的神经回路】---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