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2-7-25 09:38:24

【语文小作坊:申爸思考“定制兴趣”】---2022.07.25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7-25 09:41 编辑

语文小作坊:申爸思考“定制兴趣”
2022-07-25嗯……接着说哈,其他需要考虑的方面。我们呢,先看大学的状况,然后倒回来,再来看高中阶段孩子应有的情形,就比较能看清楚。

当初,在北大,快毕业的那个时候,申爸自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是说,身边的同学,很不情愿离开学校。申爸的意思是说,申爸觉着,很多人很害怕离开学校,走到社会中去。如果能接着读研,那肯定要争取读研;如果有机会留在学校当辅导员,那就更加的好。即便是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也期望自己能在学校多呆些日子,毕业后,很快能再回来。总之,给申爸的那个感觉是说,害怕的原因,是没想好自己出了校门去干啥;也没有自己想到社会上去干的事情。很不情愿地,被学校扫地出门了。这个感觉很强烈,当时。因为申爸自己不是这样想的。申爸早就迫不及待,想到社会上闯荡一番了……尽管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到社会上干啥,但就是觉着,可期盼出去了,学校一天也不想多呆。

果不其然。申爸踏出北大校门之后,尽管一直在北京,北大,申爸很少回去。当然中间有若干次路过,顺路到校园里转转的机会,但都没留下多少印象。再有比较强烈的印象的时候,就是毕业十二周年聚会了。申爸跟同学一同踏进校园,第一感觉就是:诶,这个校园似曾相识……再走几步,感觉就是好熟悉好熟悉啊……然后呢,让申爸吃惊的事情就出现了。同学们怎么对北大的校园那么熟!每走几步,都会指点一下,右边这座楼是什么什么中心,哪年建的,咱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前边左手的院子,是哪年建的,谁捐助的,咱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右手的楼,就是遥感楼,“几乎彻底翻新”了。确实,申爸看不出当年的遥感楼的样子了,只是凭借旁边那棵大梧桐树,知道这确实是遥感楼的位置……因为园林里建了太多的楼,见缝插针,已经破坏了自然的水系,校园里的池塘,除了未名湖,全都干了。哪年开始干的……三五成群,每个群里,都有一位北京的同学给外地外国回来的同学,详细地介绍。申爸忽然发现,申爸是唯一一个“北京的同学”,但没有给别人介绍,反而跟外国回来的同学一样兴致勃勃地傻呵呵地听。申爸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园林区那边长出这么多楼!很久很久没回来过了……

学校么,它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住四年,你总要往前跑……这有什么可留恋的?也许,将来老了,回来回忆回忆当年的风华岁月,怀怀旧,有可能。可是,这离开校园二十年还不到,也没啥可怀旧的。事实上,申爸一边走一边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差别,是一个原因造成的。申爸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申爸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鬼使神差,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学毕业,申爸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企业去了。申爸对进机关没兴趣;对搞科研没兴趣;对出国没兴趣……申爸就对企业感兴趣。因为你有了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冲出校园去干么。引导你一直向前,无暇回顾的,是前面有吸引你的东西。就是这么个事儿么。这是这个。

申爸在北大校园里兴致勃勃傻呵呵听同学介绍的时候,大申才小学二年级,正当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一转眼,七年过去了。又是暑假,大申站在了高中的门口。在这个时候,申爸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学习好……学习这个事儿不急。等到高三,搞掂就行了;申爸对能把大申送回北大这个事儿的信心,从来都没有丝毫动摇过……申爸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你怎么给他培养出一个终身的兴趣出来?

这个事情极其重要。它有不同的名字。有时候,有些人,把这个事情叫做“理想”;有时候,有些人,把这个事情叫做“终生兴趣”;有时候,在特定情形下,有些人口中的“信念”,指的也是这个东西。

申爸完全不知道自己对企业的兴趣,是怎么开始的,怎么形成的,但有一点,申爸肯定:这个兴趣,不是在北大的校园里才有的,它肯定是萌芽在申爸的高中时代。没跑儿。有一个锚定物,可以用来锚定大致时间。申爸清楚地记得,申爸第一次跟企业家通信,肯定是在大一的上学期。因为大一下学期,申爸就遇到八十年代末那场著名的变乱,等于一个多学期,没上课。第一封信,肯定是在变乱前发出去的。因为申爸记得这封信是有回信的,再写信回去,人家就不回了。很可能,这封信在申爸迈进北大校园,很快就发出去了。如此,申爸的终身兴趣的发生点,肯定是在上大学之前。这就是大申站在高一的门槛前,申爸注意到的事情。可是,这个兴趣……理想这个东西,你怎么“培养”呢?

嗯……先说到这儿哈,回头说怎么培养。


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2-7-27 08:37:37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7-27 08:45 编辑

语文小作坊:捋古文、实词的本质是建构
2022-07-25嗯……申爸在看妈妈们的反馈,就孩子那里的实操而言,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习惯捋古文,遑论捋实词了。这个过程确实很困难。当初,大申一篇《项脊轩志》,就捋了足足三个月……可能还多。三个月只多不少。刚开始,非常非常非常困难。主要的原因在于说,捋古文,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操作,对于孩子尚在发育的大脑而言,需要动用的神经回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个过程,牵涉到记忆、调度、大脑不同活跃脑区的轮换、不同线程的调控,还有在理解过程中,不同的神经回路的同亮,对于新的同亮回路引发的感觉,进行言语化的捕捉。而所有这些神经回路,在以前,除了记忆以外,全都没有。孩子的大脑面对如此沉重的压力,第一反应就拒绝;即便是勉强去做,开始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碰这个主题,就烦躁得不行。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妈妈要耐心,每天从五分钟、十分钟起步,不怕慢,就怕站。刺激一下,就留一整天的时间给孩子的大脑去弛豫,建构新的神经回路集群,点点滴滴地做。我们的目的是建构出这些新神经回路,而不是要“背”住多少篇古文。

孩子头脑中用于调控的神经回路一旦建构好之后,就会进入敏感期。孩子自己十分乐意捋古文,那个时候,他自己就所有要求背的古文,全都自己捋会了。到了这种度,捋古文就变成一项能够让孩子平静下来,安心专心面对学习任务的一个有力工具了。有了这把工具,再去攻实词的引申义系。那个引申义系,更加地对思维的压力大。事实上,这两项任务中建构出来的神经回路,就是孩子的头脑用来把自己学习的各科知识系统化的神经回路。直接针对各科知识,让孩子将其“系统化”,是一项非常没有把握的任务:有些孩子能做到,有些做不到;有些科目能做到,有些科目做不到。把基础性的神经回路建构好之后,回头再去系统地复习每一科,复习完,所有科目就都变成体系化的了。孩子捋古文,进入状态之后,就可以启用那套双基效率手册了。只要在假期复习一遍,孩子已经学过的内容,一般就都能够系统化起来了。知识的系统化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之一。我们呢,从底层入手,在神经回路的层面着手,解决孩子们把学过的学科知识体系化的问题。这个发明非常重要。

目前呢,已经在大申一个孩子那里“做出来了”。我们看看,能否在让一小群孩子,都能做出来;并且,这一小群孩子,还是覆盖高中的各个年级,而不止是高三才行。理论上来讲呢,申爸觉着,经过了高一那场变化的孩子,应该就都具备把它“做出来”的潜质了……我们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推测变成现实,来验证推测对不对。

总结一下。妈妈们注意哈:捋古文,捋实词这两项任务,完全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是,这两项任务对于孩子大脑的压力,非常之大。是一块大得搬也搬不动的狗头金。一定要充分地认识这一点。从仅有的一个实践案例上看,大申相当于说这个暑假的第一天,就开始捋《项脊轩志》,每天捋,开始每天只是几分钟,渐渐地扩展到每天40分钟,捋到开学,才将将捋完一半!每天就是挨着做,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开学了,继续捋。捋到十一小长假,孩子才体会到明显的愉悦感出来。这时候,距开始,已经两个半月过去了。十一小长假继续捋,捋到十月十五日,正好三个月结束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在任何情绪状态下,随时随地开始捋古文,并且能快速平静下来。整整用掉了三个月时间。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
   B-沪眉豆妈0706女九住家:
那这么一说,之前眉豆捋的差不多都是背下来的。因为我没观察到她有什么痛苦的,直到开始捋出师表,她才万分难受,不想干,后来正好要开始中考复习,就暂停了。因为眉豆跟我说过,只要她愿意,背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背”的问题不大。捋古文是一项适应性很强的工具,妈妈可以用变车道的方式,让孩子脱离“背”的羁绊。

事实上,这根曲线的难点是在这个地方。跟每次月考之间孩子的复习,没有直接关系。复习就是跟别的孩子一样,跟着老师走;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孩子的头脑中,用于把复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知识体系化所需要的神经回路,都已经具备了。孩子的大脑,在复习过程中,自发地进行体系化的建构。

我们发明的这两个“捋”,就是针对性极强的建构这些神经回路的工具。这两个东西应该跟当初的伴听一样的性质:只要在敏感期,做,就应该肯定能出效果,达到目的。这两个玩意儿,直接针对大脑的底层,进行操作,目的明确,效率极高。就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对其进行优化,让这些基础性神经回路的建构过程,痛苦少一些,时间短一些。这些优化的工作,至少得“小批量可重复”之后,才谈得上:现在小批量行不行,还不知道。看你们妈妈有没有足够的毅力,能够“小批量”地落地。
   B-沪眉豆妈0706女九住家:
没问题,申爸帮我们想到,我们负责做到。嗯……大家千万不要低估了这两项任务的困难程度。那确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妈妈们到孩子那里去试一下,就知道了。你从孩子的表情上,都能感受到,他在努力做到的时候,头是“疼”的。不是想象中的“疼”,是真的疼痛,痛苦。这种痛,你们妈妈刚开始自己捋古文的时候,有不止一个妈妈描述过。妈妈们是成年人,头脑已经经过了锻炼,尚且痛;大脑还没发育成熟的孩子,就更加地痛了。
    湘-然妈0611女九1512男大:
我家就是搞了四句,就喊不动了。因为是没背过的文。整个人很痛苦。刚开始,每天让孩子就捋十分钟好了……时间要慢慢地加。
   
这两个任务,根本就不是在学古文,跟“学语文”的关系也不大。它们的目的是直接训练大脑,只不过借助孩子课本上的一些内容罢了。当然了,为了让孩子接受这些任务,妈妈们一定要把这个说成是为了语文如何如何……但妈妈自己心里要有数。目的清楚了,妈妈就不必为“进度”着急了。忙三叠四地搞好多篇文章,是没有必要的。就一篇古文,慢慢捋。
    B-沪眉豆妈0706女九住家:
阅读不是为了理解
伴听不要追求听懂
盲算无需考虑对错
朗读多了就能背诵
古文关键在于换线
实词目的就是多重    哈哈,这个赞!Two thumbs u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申爸思考“定制兴趣”】---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