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2-1-4 10:50:30

【语文小作坊: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管理”的机制】---2022.01.04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2-1-8 21:44 编辑

语文小作坊: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管理”的机制
2022-01-04
妈妈们来看宣宇妈的回馈。
B-津宣宇妈0702男九20220103反馈
捋一遍英语学科本学期所有错题。今天捋的过程中娃几度崩溃,烦躁的不行,中间哭了一次。后来自己形容自己是歇斯底里。对比起来,昨天只是序曲,今天才是大戏。我突然能理解学渣们的痛苦,第一次做错题只是受伤,还要再捋错题就是往伤口撒盐的感觉。今天我自己也是几度想要撒手不管。插科打诨讲道理,打比喻做对比,中医方法浑身解数全用上了,就是为了娃能够捋下去。学习过程中,要有练习的环节。在练习环节中,有对有错,这很正常,对吧?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由于长期的“应试”的影响,孩子们普遍对于错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妈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抱下来”,脱离危险的境地,抱到安全地界,再图后续。

一般情形下,孩子们对于错题的心态,早已经变质。生活中,涉及到错题,首先是逃避。不喜欢的感受,自然能远离就远离。不要以为“学霸”们就不这样了,学习越好越这样的。学霸们的一个通常动机就来自于说:避免错误,避免由于错误产生的尴尬。前者发展成“把习学好”的动力,后者发展成别人眼中的傲慢。怕出错,怕到心理变态、性格扭曲的地步。这种恐惧逃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避免出错,尤其是要避免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出错,早在初一,也开始了。

那时候,还没有搜题APP。申爸撺掇大申说,你把所有的交给老师的作业,都搞对,让老师今后一见到你的作业,直接画对号,想都不用想。然后,哗啦哗啦,申爸讲了好多这样做的好处。大申正处于“听道理”敏感期,申爸的道理,深以为然。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全对呢?申爸:“你借别人的作业对啊!”大申也很不好意思,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案,自己怎么就想不到。于是,大申就早起,早去班级,借人家的作业核对自己的题,错的改正。看起来很美好,对吧?申爸深为得意。没想到,刚过去几天,大申的作业又开始错了。申爸问怎么回事,大申嗫嚅地说:他们做得也不对。申爸赶紧问,你借谁的作业了?大申:迪迪的,琪琪还有声声他们的。不是……老爸知道你们几个好,可是,他们几个,即便学习不比你好,也跟你学得一样渣,你就不知道借学习好的作业?大申咬着嘴唇儿,小声说:“借了,她们不借。”“为什么不借?”申爸问。大申:“我不知道……”

大申不知道,申爸知道:她们怕错,尤其似乎怕在比自己学习差的孩子面前出错、出丑。索性不借。申爸也沉默了。好在,申爸又想出好主意了:你借迪迪,如果一样,就过;如果不一样,就再借琪琪的,以他的答案为准抄……你知道吧,人类登月球那个时候,计算机功能还不强,老出错。他们登月,飞船里就带着三台计算机,要是两台算出来的不一样,就启动第三台,以第三台算的为准……申爸这道理补充得还行,但应该没啥可操作性:琪琪的仍然是错的。这事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这学渣的世界,学霸不懂;学霸的世界,学渣们也不太了解。

不管怎么样,逃避错误,对于心理发育中的孩子,影响非常恶劣。妈妈们先把自己的娃抱到安全地带哈。就日常作业中的错误而言,孩子只要心结解开,能坦然面对错误,把这些错解决掉,很容易。是对错误的屏蔽心理,导致孩子对错误的问题,解决不好;解决不好,不是错误本身造成的。

妈妈们看恩妈的回馈哈。
B-粤恩蓁妈0708男九2022.01.03反馈
一早看完早课,赶紧跟恩说申爸布置复习作业了,一起学了早课后,恩说等他复习完,10点半开始捋,昨天刚捋物理准备比较齐,于是就从物理开始。一开始恩有点觉得不太耐烦说这个不是都捋过么,我说得一题一题来,之前回捋我们只是把记录的共几题错哪几题捋了,没有一题一题来。恩有点无奈说好吧,看得出来,如果不是小作坊要求的要求,哪怕是我要求,也定然是不会这么做的。第一张卷子是去年区期末统考卷,到第12题的时候,恩先是说是,后又说等下,然后说不确定,我说如果不是“是”那就是“否”了?恩犹豫了下,说那否吧,我马上接着问第13题呢,心想绝不能多说一句关于12题,恩说是,接下来到20题,他就说1和2小题是,3小题否,我应着好,马上在excel表跟着记录,就这样,感觉他原先还有些戒心,第三张开始自己报序号,跟着说是、否,说否也没有什么犹豫了,我心想得亏刚刚忍住口了。剩下进行得很顺利,捋完大卷子,恩说物理压轴大题的计算太烦了,想换数学有意思点,我说好呀,后来转念又想想说还得去从行李箱搬出来,算了继续捋限时练的小测卷,我表示也ok,于是捋完了所有26张卷。
我把excel表统计了下,共348题,原先记录错115题,这一轮捋后有42题否,我跟恩一起看这表,他对着表把否题圈了一遍,按照早课要求把记录陈述了一遍,问我能不能把电脑给他用会,要查折纸的折痕图,嗯……看着马上要出发回校了,就同意了。我心里默默:这学渣淡定的世界我不懂!!!
感受:申爸这回让我们捋所有作业来复习,让我们带着孩子做一轮怎么“管理”,我们不去深入具体的题目内容怎么改错,避开情绪冲突,只是在架空的“管理层面”把这些题捋顺了,相当于手把手教孩子怎么来“管理”,授之以渔,就这么“手把手”几次,让娃自己找到“管理”的feel,自己动手把自己的学习从“题”这个最小单元管理起来!!!恩妈的回馈里,有很多闪光点,需要妈妈们留意的。从总体来讲,妈妈们可以从恩妈的回馈中看到,一个小学霸,他对自己错误的态度。“……恩有点无奈说好吧,看得出来,如果不是小作坊要求的要求,哪怕是我要求,也定然是不会这么做的……”小学霸不喜欢把自己的伤疤外露,但妈妈追得紧,也就接受了;“第一张卷子是去年区期末统考卷,到第12题的时候,恩先是说是,后又说等下,然后说不确定,我说如果不是“是”那就是“否”了?恩犹豫了一下,说那否吧,”对于初二以上的孩子而言,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是什么呢?就在这里。孔子对这个区别的描述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不是知道,而是明确地知道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才是真知道。

AB班妈妈,问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这道题原样出题,现在答题,你能全对吗?如果孩子想都不想,回答“能”的,那就是还“不知”。我们呢,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更加“知”。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是做某件事,做完孩子立刻圆满的。要从长计议。既然从长,现在布置妈妈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暂时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要再逐题问“是”或“否”了。自己标注好自己的日历,每隔一个月,到孩子那里问一次,看看有没有收获即可。孩子能够“过心”地去想某一道题,自己现在能全答对不能,所动用的能力,跟这道题本身无关。它是一种抽象能力。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不是靠问是、否来获得的——故此,不要再纠缠是、否本身。

那怎么获得呢?继续看恩妈的回馈。“申爸这回让我们捋所有作业来复习,让我们带着孩子做一轮怎么‘管理’,我们不去深入具体的题目内容怎么改错,避开情绪冲突,只是在架空的“管理层面”把这些题捋顺了,相当于手把手教孩子怎么来‘管理’,授之以渔,就这么‘手把手’几次,让娃自己找到‘管理’的feel,自己动手把自己的学习从‘题’这个最小单元管理起来!!!”到这里,恩妈自己已经把事情说得非常清楚了:把具体的学习,交给孩子,妈妈只是把孩子往“架空的‘管理层面’”去引导。妈妈只要脱离了孩子具体的学习,就不会跟孩子起冲突;妈妈把注意力集中到引导孩子思维的提高上面去。

所谓“抽象思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备这种思维能力,但我们还是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描述的。我们可以做一些类比,来让妈妈们理解,怎么才能给孩子建构起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好比汽车。你在方向盘上只要“左打”,你的车就会向左转;你在方向盘上“右打”,你的车就会向右转。在左转、右转过程中,你妈妈并没有下车,抱着前轮转向轮,往左倾斜,但车子确实向左转了。是怎么做到的呢?你在方向盘上,“象征性”地给了你的车一个左传的指示,它就左传了。

想象一下哈:如果你早上开车,送女儿去上学,具体要怎么走?你带着女儿上了车,启动车子,开出停车位一直往前走,到了尽头,左转,绕过前面的楼,再左转,往前开,到了小区大门口右转出小区。出了门右转。小区门口的路很宽,车很少,可以给油了。一脚油下去就到前边红绿灯,你得上左行车道踩刹车,等灯儿。红绿灯拐过去以后,要直行,直到孩子学校大门口。要慢开到门口,瞅个车位停呢,还是稍远点把车停好,带着孩子走到校门口?你再考虑这个问题。

注意哈,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妈妈都是在“抽象的层面”走路。在这个层面,妈妈根本不关心车钥匙插进钥匙孔之后,车子的电路是怎么被接通的,有几个系统被加上了电,汽化器怎么启动开始工作,火花塞如何点出第一点火花,这些,完全不在妈妈的思考范围之内;当然了,到了小区大门口,妈妈也只是在“抽象层面”,微微地向右转了转方向盘而已。妈妈并不关心,车子的扭矩传感器,感受到妈妈手上给到方向盘的扭矩有多大,然后,传感器怎么控制转向助力系统,把前轮从前进方向,转到向右方向的,具体要转多少度……这些,妈妈根本不关心。妈妈只在“抽象层面”的方向盘上,轻轻地往右转了一下,告诉车子自己的意图而已。

对于孩子而言,在人生的开始,青春期之前,他是无所谓“抽象层面”的。孩子只活在具体层面。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妈妈问孩子,这道题要是现在做,你能做对吗?孩子的回答一定是“能”。为啥?因为如果回答“不能”,那就意味着出错。只要是出错,就没好果子吃。那干嘛不回答“能”。于是“能”,都是“能”。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很显然孩子把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思考自己到底能不能——给忽略掉了。忽略的原因呢?是孩子年龄还小,他不能做这种假设性的思考。在问题中,“假设你现在做”,这个要求,成年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未成年人,他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他的具体思维世界中,只有亲手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上,只有老师判了,才知道做得对不对。这叫具体思维。现在,你既没叫我做,老师也没判,我怎么知道我做不做得上,做不做得对?

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孩子,这种假设性思维能力的具备,只跟年龄有关。到了年龄,孩子自然就能思考了;不到年龄 ,是教不会的。所以呢,遇到全“是”孩子,妈妈要等着。不着急。这个跟阅读敏感期一样,肯定会来的。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有的早些,有的晚些,都正常。一般来讲,到了高一,这种what……if的能力,就都具备了。

等孩子自己长出这种能力的过程,妈妈们来做另外的事情。汽车是买来的,妈妈只要到驾校,体验抽象层面的“左”、“右”、“给油”、“刹车”,怎么传导到具体的路途中去,就可以了。妈妈不需要知道“它具体是怎么做成”的,因为车子是作为一个整体,你买回家里,现成的。但孩子不一样。孩子要学的,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说,假设把孩子比作一辆车的话,不仅要在抽象层面知道什么是“左”、“右”、“给油”、“刹车”,更要让孩子能做到“左”、“右”、“给油”、“刹车”。孩子不是妈妈直接付钱汽车那样整体性现成买回来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这样呢,孩子自己,光有抽象层面的东西……“左”、“右”、“给油”、“刹车”……就不够了;孩子得对实现的机制和具体过程,有体验才行。妈妈们要做的呢,就是借助作业——这种孩子最熟悉的事物——让孩子体验到“对学习的管理”具体过程,慢慢地领会其中的机制。学会对自身的管理。Say what you do, do what you say.

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管理”的机制】---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