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12-12 23:00:12

【语文小作坊:量化孩子作业索引构建成长思维】---2021.12.10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2-12 23:06 编辑

语文小作坊:量化孩子作业索引构建成长思维
2021-12-10@C-108辽奕霖妈0906男七1605男学前 @B-湘宸妈0809女八 @B-苏小歌妈0712B 八 @C-192皖迪妈0907男七 @B-豫航妈0803男八智妈1811男幼 @C-192皖迪妈0907男七 @C-266浙卡妈0810女七 @C-013鄂格格妈0812G七1801B @C-056沪萱妈1004女六 @B-沪眉豆妈0706女九 @C-109辽悦妈0811男七 @B-黑顺妈0807女八 @B-粤熙妈0711男八 @B-辽宸妈0803女八 @C-249粤新妈0806男八 @B-粤帆妈0803男八 @B-粤涵妈0807女八 @B-鄂想想妈0807女八1507男一 @B-云嘟嘟妈0808双八 @B-鲁康萌妈0712男八1512女大 @A-鲁菡妈0506女高二立家0806男八 @C-267浙宽淼妈0906男女七 @B-晋仪妈0803女八 @B-赣轩儿妈0708男九 @C-283浙依妈0811女七 @C-283浙依妈0811女七 @B-桂锐妈0808男八 @B-粤好妈0802女八 @B-苏笑笑妈0808女八 @B-闽同妈0709男八 @C035-赣-乐妈0904女七@B-苏米妈0801女八1305女三

咱们呢,昨天有32位妈妈记录了孩子的作业情况。其中,A班有一位妈妈,B班有19位妈妈,C班有11位妈妈,都是六年级以上的;还有小学妈妈也参与了的。小学孩子不要记录这个,没用,还会引发一大堆副作用。小学妈妈等娃上了初中,第一天开始记的话,也是来得及。

嗯……现在呢,妈妈们仔细看一遍别的妈妈昨天的记录,有什么发现吗?大家记录得五花八门。可以从记录里面看出来,妈妈们各自记录的目的,是不太一样的。从检查,脑袋里琢磨着跟孩子对着干,也要压他把作业全都做完,把错儿全都改了,到应付记录一下了事,各种的情形……妈妈们一定要认真看其余的31份记录,仔细揣摩别的妈妈的心态。

好啦,现在呢,妈妈们来看依妈的这份回馈。依妈用的是学术委员会设计的模板。作为发起人,申爸可以说,这份模板收集的信息,最接近申爸原来的意图吗?只要把“页码”一项去掉,把“详细地址信息”改为“章/节”(填写章节的标题),就完全是申爸的意思了。比申爸自己的意思,还周整。
我们呢,妈妈们有工作的妈妈,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执行老板的指示、回应客户的需求、配合同事的工作,在这些时候,能够迅速读懂,准确抽象出对方的意图,就非常重要。……对吧,妈妈们?
你妈妈如果抽象得不准确,就会多费很多无用功,工作也取得不了成果。精准地识别意图,恰到好处地完成要求所需要,没有任何多余的浪费,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你妈妈收集孩子的作业信息,你会非常地简捷,节约时间;就是电话那边的孩子,拿着自己的练习册,先读封面上的标题,再读今天作业的章的名字,接着读节的名字,最后说这一节留了几道题,几道题错了。熟练了之后,孩子20秒提供一门课的作业信息。哪怕每天有六门课的作业,孩子两分钟,也说完了。准确识别对方意图这个能力,有用,重要,对吧?现在,申爸问:怎么培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看完学术委员会的表格以后,妈妈们仔细再看一遍昨天申爸的早课,猜测一下,委员会的妈妈们,她们是怎么识别申爸的意图的;再看看昨天大家的回馈,哪些在识别意图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哪些要差一些……好一些也罢,差一些也罢,这都是妈妈的事情;我们呢?要把妈妈的孩子,都培养成学术委员会的水平。
那具体怎么培养呢?别着急,慢慢来,一点一滴地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样的能力,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在有针对性的日常活动中,自己慢慢建构出来的。妈妈们在记录作业这项活动看到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在记录作业这项活动中建构这种能力。活动只有一个,就是记录作业,但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会给这项工作,赋予不同的意义。
很显然,一个青年人,他大学一毕业进入职场,就能够明晰准确地识别出身边人的意图,并且能够很节制地予以最有效率的回应,那么,这个年轻人,将很快超越他身边所有的其他同伴,脱颖而出。我们培养这样的脱颖而出的孩子……在这个高层次的目标之下,我们可以暂时放弃低层次的目标,好比说,让孩子及时改错。如果我们能够完成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的过程中,顺带,底层的目标……好比说,不要撒谎,掩盖作业逃避检查、按时完成作业、按时改错、按时复习等等这些……就自动完成了,不用你妈妈去操一点儿心。
孩子的基础教育,跟孩子将来的现实生活毫不搭噶。基础教育就是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个好大学,实现阶层上的跃迁。学习就是个敲门砖,没实际用处……这样的思想,是资本极力灌输给家长的观念,目的当然是为了家长掏腰包,去买他的学科训练课程。好在,宣扬这种思想的人,给党中央彻底砸散了。学校里的教育,跟将来现实生活毫不相干,这是观念上的错误,是教育的错儿。事实上,借助这个作业,就完全可以培养出孩子将来在生活工作中准确识别身边人意图的能力的,并不很难。
那么,妈妈很好奇,这怎么就能培养出来呢?枯燥的简单的作业跟无限复杂的人际交往,会有那么决定性的关联?当然了,人际关系中识别对方的意图,跟能把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它们都有一个核心的神经回路,而这个神经回路,并非生而有之。在社会生活中,这个会很难建立;但是,在高度实验室化的孩子作业过程中,却很容易就让孩子的大脑,把这个神经回路建构起来。在基础性的神经回路这个层面上,两者是统一在一起,建构在同样一个基础性神经回路之上的。除开这个层面,两者就各是各,毫无共通点可言了。
注意哈,这个神奇的神经回路的核心,不在作业题内部……所以呢,我们不关心对错,对错是作业“题”层面及以下才会涉及到的问题.....我们带着孩子,要把“题”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操作。什么叫“把‘题’作为对象”进行操作?“题”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对吧?一道题作为一件客观事物,有各种属性,比如说,一道题,它会有学科属性——是哪门课的题;会有章节属性——是那一章那一节课本内容的题;会有操作属性——第一遍做,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一道题,属性很多,我们不全用。目前,我们就用到这么几个属性……未来,会有节制地再增加两个,就足够了。当然了,题还有留作业时的组题属性——它是哪一次留的作业。
OK。今天呢,妈妈们很简单。跟孩子一块儿,体会我们抽象出来的两个概念范畴:一个是题,另一个是作业。每一天,每一门课,都可能留作业。作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由一到若干道所组成的。如果老师留的作业,不能够抽象成“题”,我们就不记录,不处理:比如说,老师留的作业是“周末预习《周亚夫军细柳》”。这样的“作业”,就不记录。原因是这样的作业,不可核查,不可重演:只要《周亚夫军细柳》讲完了,这种作业就没意义了。没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记录。老师留这样的作业,她也无法“检查”,孩子到底是做了还是没做。她都没法儿检查,我们更加没法儿办,故此,不理。
从现在开始,妈妈要带动孩子,牢牢树立“题”和“作业”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有什么好处啊?它们是“可数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这样抽象的唯一原因。只有“可数”化,才有遍历的可能,才能设法去“捋”,才能做到清晰化,明确化。只有能够清晰明确到底,能随意Zoom in的体系,才是我们真正掌握了的体系。
好了,妈妈呢,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拒斥把他混沌糊涂的头脑,清晰明确化的……然后呢,妈妈想想自己单位这两年刚参加工作的小孩儿,在工作过程中,表现是不是跟你儿子神似?观察,回馈,交流,这是妈妈要做的;遇到具体事项跟孩子硬刚,这是妈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力避免的。
妈妈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就是“记录”。按照规程,每天把作业信息记录下来;跟孩子沟通过程中,把孩子特出的表现记录下来……不要去“解决问题”。问题是神经回路缺少所带来的,不是硬刚、要求就能奏效的。你妈妈每天“骚扰”,日日提醒,正是让孩子的大脑建构起神经回路最佳的方式。你妈妈已经在解决问题了,并且是从根本上解决大问题。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所有真正起作用的措施,一定是非常简单的。要不然,根本不可能出实操的结果。当然了,下周这个时候, 每一门课,妈妈都已经积累起足够多的资料,可以捋了。捋等到下周再说。
先说到这儿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量化孩子作业索引构建成长思维】---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