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10-21 14:25:14

【语文小作坊:“清对”是为了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2021.10.21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0-21 16:02 编辑

语文小作坊:“清对”是为了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
2021-10-21B-粤帆妈0803男八
20211020反馈
双基实操:今天吃过晚饭休息了一下就抓到帆来实操mapping。一开始帆担心作业,因为昨天数学做到9点才完成。我说申爸说了,要用优质时间来做mapping,这个就像你跑步前要先做拉伸一样,就是思维的热身。你做完mapping思维活跃了,作业时间还可能缩短呢。
于是开始。今天没讲新课,还是等腰三角形,老师让他们做题练习知识的运用了。我说没关系,正好你昨天的mapping是从课堂到课本再到双基,今天我们反过来,从双基到课本。(翻教案)第285页,第一部分知识清单里,有;课本75页,有。说完就想继续往下翻。我拦住他:不是只说有,而是要找出课本里的知识点相当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还有就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帆说,那就是比对一下嘛。我说你倒是比对来看看啊。于是重新开始。
教案第285页,第一部分知识清单,三角形的分类里有特殊三角形,其中一个就是等腰三角形。讲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这个在书上是第75页,有一句话是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哪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他就直接念书第75页:“上述过程中,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三角形ABC中,AB等于AC”,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就不肯(还是不会?)说出来。我再追问:“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等腰三角形?”好像吐露天机一样终于说了句:“腰相等的。”我再问:“那腰是指什么?”“就是三角形的边。”“好的,那就是说,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它的腰,对吗?”——真没想到的是,这么简单的关于定义的一句话,竟然是需要引导的。也许是孩子觉得太简单了而不在意,不过如果概念不清楚对后面的学习是有影响的呀。
然后就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个跟书上一样吗?”帆说:“是的,简写之后是一样的。”我隐约记得锐妈做的mapping里有提到不同,但记不真切是哪个知识点的具体不同,“内容一样”,也就作罢了。帆问:“不是说好了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比对吗?不同的说法如果表示的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比对说法一样不一样呢?”我解释说:“你忘了申爸说的,更困难的是,教案上的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哪些内容是老师没有讲的……说法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可能是因为连内容都不一样呀。所以不比对怎么能发现呢?”接着就要到例题了。对于例题部分怎么清对呢?帆说:“你永远找不到跟课本上一模一样的例题。那难道全部都要看,都要说吗?我昨天已经把讲等腰三角形的例题都看过一遍了的。”看他不想再做,我说那你找两道例题吧,反正你也要陈述两道题。于是找到两道运用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的例题,读题,陈述解法。做完这个,后面的数学思想方法、规律方法技巧、常见思路误区、综合问题探究、中考专题指导等就都一下子跳过了。到最后公式定理部分,把等腰三角形相关部分朗读了一遍。
思考:今天看了群里宸妈和锐妈自己做的mapping过程,感佩于两位妈妈的用心。同时也觉得宸妈的mapping主要是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锐妈是直接实践双基到课本,合在一起就是很完美的典范。帆今天从双基到课本,没有感到太大的困难,是因为同样的内容,昨天刚刚做了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的mapping,加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也的确不多。每天这样细水长流的做,一节课的内容是不多的。那么,应该可以把例题应用部分也好好看一下。关于例题部分,昨天做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数学思想构建:例4好像用了一点,例7、例8有;方法技巧:例9、10、11、12、13、14、15都没有,例16有;接下来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8、19,20有,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只说有的地方哈,例23、25有;综合问题探究,26有,27是三角函数,28外接圆都拿出来了,29没有,30有;思维拓展创新,31有,32有,33、34没有;中考专题指导,三角形边角关系,35有,36、37、38、39、40都没有,然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个应该有很多了,41、42(等腰直角)有,43没有(开始说是直角三角形了,没说等腰),44、45、46、47都没有。”这些例题,孩子在涉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的时候会来回看上好多遍呢,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也该摩挲熟了吧。
最后的好消息是,今晚作业速度比昨晚快多了,压轴题也做出来了。“思考:今天看了群里宸妈和锐妈自己做的mapping过程,感佩于两位妈妈的用心。同时也觉得宸妈的mapping主要是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锐妈是直接实践双基到课本,合在一起就是很完美的典范。帆今天从双基到课本,没有感到太大的困难,是因为同样的内容,昨天刚刚做了课堂到课本、课本到双基的mapping,加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也的确不多。每天这样细水长流的做,一节课的内容是不多的。那么,应该可以把例题应用部分也好好看一下。关于例题部分,昨天做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数学思想构建:例4好像用了一点,例7、例8有;方法技巧:例9、10、11、12、13、14、15都没有,例16有;接下来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8、19,20有,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只说有的地方哈,例23、25有;综合问题探究,26有,27是三角函数,28外接圆都拿出来了,29没有,30有;思维拓展创新,31有,32有,33、34没有;中考专题指导,三角形边角关系,35有,36、37、38、39、40都没有,然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个应该有很多了,41、42(等腰直角)有,43没有(开始说是直角三角形了,没说等腰),44、45、46、47都没有。”这些例题,孩子在涉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的时候会来回看上好多遍呢,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也该摩挲熟了吧。”
麻麻们,麻麻们注意哈。咱们这个清对的项目,一定不要让它“旁逸斜出”:麻麻们要集中精力于关键任务,对于例题这样的枝节,直接忽略。
大孩子的妈妈要有几个情形的认识:
第一,你不能包办。要给孩子留白。像例题这样的事情,做起来确实有价值,但是,这是孩子擅长的领域,留给她将来自己去学就好了;该妈妈做的事情 ,妈妈要执着,做到位;该孩子做的事情,留给孩子自己去做,妈妈不管。
第二,什么事情该妈妈操心,什么事情该孩子去做呢?建构新的神经回路,是妈妈要操心的事情;神经回路建构成功,运用它来进一步学习,这是要留给孩子自己去做的。大孩子跟小孩子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孩子能够“举一反三”。妈妈只要负责帮孩子在头脑中建构起基础性的那些神经回路就好了。只要基础性的神经回路到位,孩子自己就会去组合使用。人是天生擅长做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哪些是基础性的神经回路?我们顺着清对、古文、实词这三条线索往前摸,所有基础性的神经回路,会一网打尽,全部建构好。但是,很显然,琢磨教案上的例题跟建构基础性神经回路无关;琢磨建构教案上所有跟“题”相关的事情,都跟“基础性”无关。建构教案上的题,是留给孩子将来自己去琢磨的,妈妈现在根本不用管。
第四,妈妈的任务,跟孩子日常在学校拿分儿,没啥关系。我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分,而是为了建构素质,打好基础。思路是这样的:学校的教学,是要拿分儿的。孩子们只要基础建构好了,借助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很容易就名列分儿的前茅了。
故此,在花果山大孩子的三大任务中……清对、古文和实词……妈妈不管“得分儿”的事情:也就是在过程中,妈妈们不关注“对不对”“快不快”。妈妈们面对的是“有无”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孩子头脑中具备神经回路之后,才谈得上好不好:做的结果对不对,做的速度快不快,对吧?
现在,孩子们用于处理的神经回路还没有,一片白地儿,轮不上考虑对不对,快不快。妈妈们要考虑的是:这个主题的任务,孩子接触了吗?接触得足够吗?孩子有了初期的直接接触之后,能否进一步,努力克服因缺少专有神经回路而产生的烦躁畏惧的情绪,在大颗粒粗糙要求的情形之下,大略地完成任务?这种粗放的实现,能否让孩子一边熟悉、习惯,一边寻找进一步细化的突破口,慢慢地让整体进化,直到把神经回路完全建构好?这是孩子一边的情形,妈妈需要着意照顾的;妈妈这边呢,也不容易。任何一项基础性的神经回路,你去孩子那里试图建立,你遇到的就是情绪的烦躁,态度的不好。这是定型的。如果不是这样,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平静而毫无波澜,那妈妈选的,就不是一个建构新的基础性神经回路的领域。做错地方了。
申爸的意思是说,对于大孩子,你妈妈只要解决了孩子头脑中“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他自己就会去解决。这是为孩子的本能所决定的事情。故此呢,所有的成功的人,回过头来,回顾自己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觉着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就很正常了。妈妈和孩子各自在不同领域中努力,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也就是说呢,妈妈如果僭越,冲到应该孩子掌控的地盘去,就会起冲突。这是直接冲突。每个人都觉着自己的主意高,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这里边呢,有一个特别的问题要拿出来说几句。老师会有一些要求,要求孩子回到家里做。对于初中,高中一年级上学的孩子而言,妈妈还需要帮着老师,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孩子还小,妈妈不要眼睛专门盯着花果山的这些事情,天上的星星,不立刻当饭吃的,还要留意老师要求的跟分儿有关的事项。
那高一下学期以后呢?那个时候,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帮助,连学校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不如说,到了高二以后,作业还要家长操心……那么,你送孩子读高中,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有可能,要退学去读技校。
这里边的道理在这儿:高中高年级,学校的学习任务,即便不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让孩子兴致勃勃地去完成,至少,不会起反作用,让孩子逃避学习任务。都到这时候了,连学校的基本性要求都达不到的孩子,读高中将来再读大学,那是浪费时间。不管你读多少书,将来总是要进入社会找饭吃的:人生最精华的年龄,浪费到了自己根本不擅长,不喜欢的领域里,这样的人在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下风。读技校尽管孩子也未必喜欢,但毕竟能掌握将来吃饭的一项技术。很多人不好好想想:高中老师、家长看着,作业都不写,这样的高中生,放到大学里边去,那不就是打四年游戏外加谈个恋爱么?人生最精华的四年,18到22岁,青葱岁月,就这样眼睁睁蹉跎过去,妈妈这不是往死了坑自己的孩子么。到了大学,你还怎么去看着?看不了了。
所以呢,在花果山,高中孩子的话题里,已经没有“配合学校”云云了。配合学校,是孩子读高中的最基本要求,这个话题,说到初三为止。我们假定,每个上高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基本要求,都能够自如应对:老师不会因为学习,而找家长。如果高中还有老师因学习找家长的事情,那就意味着家长这边出了路线上的错误:本不该送孩子来读高中。
这是这个,说到这儿了,插一嘴哈,妈妈不要在清对这个项目上,死命地往例题这类事情的“深处挖”,花费太多的时间。时间是有限的。妈妈一定要树立这个观念。有限的时间,怎么用,用到哪里,这才是要考虑的问题。孩子呢,每天要陈述古文,变换车道,这要花大量的时间;我们现在在逐步引入清对,这个事情,引入到位,每天清对好几科,要孩子思考很长时间的;不要忘了,妈妈们自己正在搞的本义,引申,也是要引入到孩子那里去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现在,孩子陈述古文已经习惯了,那就要多陈述一些,积累厚一点,另外两项任务上来,才可以多占用一些时间。B-桂锐妈0808男八
20211020反馈 第八周周三 D50
今天把锐昨天给我电话反馈的内容,听录音转成文字做个记录。也算是他这周前两天的反馈。哈哈,估计还是有点担心妈妈,没有按时反馈,被申爸踢出局吧。虽然电话里的反馈,不够具体,该有的要点好多没说。没关系,先记录下来,我再对应着去清对一遍,这样,知道他的问题点在哪,也算是心里有了点底,等他周末回家,让他再和我面对面梳理一遍时,看看到时的情况又如何呢。
一打通电话,第一句话,就提醒我要点录音,担心我记不住,没办法写反馈。知母莫如子啊!哈哈……
锐:周一数学上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双基上的P285,P287的第5条第3点,涉及的要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它的性质定理。
【具体有哪些,锐并没有在电话中提到。在这里我也做个补充(就是我昨天做清对时提到的几点未学到的内容):
1)判定:
A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B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 有一个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说明:1)腰、底、顶角、底角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概念;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锐继续说:对应到课本上的内容是在P64,P65。【在这里锐也是没有讲到具体的内容。我在这里也补充一下:P6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B 三个角都是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P65C 有一个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以上双基上的说明1)2),不是这节课上的内容。】
周一物理上的内容:第一节课,老师抽背;第二节课上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没有具体上了哪些内容),在双基上对应的要点是(若上完的话),就是P28 的3和P29 的4。老师只做了实验,没有具体讲到别的,主要讲了平面镜和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对应到课本上的页码是P56,P57。
由于锐都没有讲到具体的内容,我在做清对工作时,发现他上面讲到的P28 的3和P29 的4,说反了,应该是P28 的4和P29 的3,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凭自己的脑袋记着来跟我打的电话,所以这其中第一点下面涉及的内容还不少,P28第4点下面还有两条,P29第3点,下面还有5条内容呢。(内容有点多,我这里就不再记录了),估计也记不住,就不讲了。周末回来让锐跟我面对面再做一次梳理时,看看到时会不会好点。(这个从教案到课本,这里好几个点,期待)
锐:周二的数学第一节课讲练习册;第二节课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具体讲了什么内容,锐也没提及),继续说:双基上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我:双基上其他地方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内容么?
锐:没有,我找过了,都没有。这个对应课本上的内容在P69 (实际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上的应该是P68~P69)。
我后面做清对时,发现锐讲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具体涉及的内容有两点:一个是它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另一点是它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而且,这部分内容,我后来再做清对时,发现锐说在双基上找不到,实际在P31在第四部分 公式定理 中有涉及到,8.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内容跟课本上表述的内容一致。
下次让锐打电话时,尽量让他把要点简单跟我讲一下,再有就是从锐漏掉的部分看,这孩子也不够细致,后面的公式定理,基本上没有去翻过。周末面对面清对时,再弱提醒这一章都翻翻看情况如何?发现这样跟着孩子的最新进度来做清对,知道孩子做时遗漏的地方,好在自己又跟着做了一遍,这样等孩子周末回来,我们再面对面做时,我让他再详细做一遍,看看做的如何?或是我再把我做的,让锐也来听听,让他听后说说他的感受?让他也来说一说……按着申爸讲的:指出授课内容的位置,不难;但是,指出“今天老师讲的内容,相对于教案中的哪句话到哪句话”,就非常难了。这还没完,教案中的一个意思,在教材里,对应的内容,是从哪句话到哪句话?尤其是,教案中框下来的内容,哪些具体的点,是老师今天讲过的呢?哪些老师课堂上没提到?同样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相应的章节里面,哪些是一一对应的?哪些课本里没有?课本里有的,哪些教案里没有?
这些真正做下来,于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呢?只有真正详细地做一次下来,估计才会有切身体会。
申爸说到的几个注意要点:不关注对错,我们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产生跟妈妈一样的体验,孩子有没有同样的感觉,不要去跟孩子解释,说明,而是要反复梳理,自己是怎么“产生这种感觉”的,哪几件事情是必须做的。然后,设计好,直接跟孩子去做。
这个如何设计,回头再捋捋!“我:双基上其他地方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内容么? 锐:没有,我找过了,都没有。这个对应课本上的内容在P69 (实际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上的应该是P68~P69)”
注意哈,妈妈们看锐妈反馈中提到的这个细节。就这么一本书,摩挲三年的时间,天天摩挲,到了最后,整本书,肯定包浆丰厚,熟得一塌糊涂。
可是,这件事情,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细节就像锐妈说的这样的:揪住一个意思,就到另一本书里去翻腾,去找。直到找到这个意思在那本书里的什么地方为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他不止把建构教案摩挲出包浆来了,课本更是!
精确地把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应到建构教案上,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老师讲授的内容,是不成文的,模糊的。从模糊到明确,比较容易。因为无法核查。但是,从建构教案到课本,可是从“明确”到“明确”,是能明确考核的。让孩子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当然了,妈妈们要求清对,清对到位,孩子自然就是要把时间花在“翻课本”上的。把自己的课本翻熟,甚至都翻烂了,这是我们要的。就初高中的学习而言,孩子只要翻课本,把课本翻到烂,学习成绩就不会差。在以前,我们是找不到一种好的方式,很自然地让孩子把课本翻烂了。你要求他读课本,那没用。一让他读,他就说老师不讲课本,或者课本很容易,有啥可看的?确实,以批判的眼光,跟自己头脑中的意象有比对地积极阅读课本,这神经回路,远远不是孩子“在一开始”就有的。这要建构出来才行。让孩子清对,天天清,清上三两年,这类神经回路,当然就建构出来——你不让它建构成型,都不行。
目前,孩子们的清对,还处于“初期”阶段:老师到教案到课本,单向清对;将来还有更复杂的,你把它倒过来,课本上的内容,教案里有没有?课本上是怎么说这个内容的,教案上是怎么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哪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哪些根本没提?如果我们倒回来用,建构教案的“建构”作用,就起来了。这个,将来再说。你们跑得快的孩子,条件成熟了,妈妈就试着倒过来要求。总之呢,我们靠着教案这面镜子,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到最后,孩子要熟练到这种程度:自己阅读一遍教材,就“记住了”,再看建构教案,直接就能凭记忆说出来,每一个意思,教材是哪里讲的,是怎么讲的。
注意哈:我们的教案的清对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是这个,而不是引导孩子花时间去搞教案里边的那些例题,习题,中考指南之类。这些内容,作为有包浆的教案,在包浆过程中,孩子不经意间,自己就都掌握了。不需要花时间去专门搞哈。妈妈们呢,跟建构神经回路干上了,跟“题”绝缘。远离“题”,远离“对错”。这些话题,不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也不用关注,老师自然会照顾好——比妈妈你照顾得更好,因为老师更专业么。B-湘宸妈0809女八
10.20反馈
数学mapping+陈述作业一道题时长19分钟。
1课堂内容:分式方程的定义、解分式方程步骤、最简公分母、分式方程检验,增根等内容。
2课堂内容mapping课本,课本149页有分式方程的定义,但是没有课堂老师引入的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方程。解分式方程课堂上老师是用的例题讲解,书上149页也是用例题来展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同时课本151页还有一个流程图详细说明步骤关系。课堂老师建议我们检验分式方程用解代入最简公分母的方式,说这样比较简单,而课本151页是用解代入原方程的方式来检验的。课堂上老师有讲根和增根,而课本在这部分全程未提增根的概念,只有说这个解不是原方程的解的说法。
3课本mapping到双基,先在双基59页知识结构梳理的“分式应用”发现有两个子节点。通过子节点先在双基65页重点难点辨析的第6点,找到“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读了一下发现内容不相符,又找到66页的第7点“可化为一元一次的分式方程”,这回对了。有对分式方程的定义,也有增根的概念,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用总结分点描述再加例题,总体比课本简单。
发现孩子在mapping的过程,她又会回过头再总结课堂的内容。“发现孩子在mapping的过程,她又会回过头再总结课堂的内容。”清对的过程是一个让头脑把零散的信息,连缀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是立体的,会往时空中所有的方向发散。
妈妈们要默默地做好准备: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今天,所有学过的课本准备出来。要不了几个月,孩子想“找”的内容,就超出这学期正在学的这本书的范围了。“这个知识是几年级学的?当初是怎么引入的?”B-鲁康萌妈0712男八1512女大
突然记起来,初中有一年赶上道法开卷考,就要看到题马上知道在书的哪一页,不然抄都不行。那时候就是道法书都被翻烂了,看到重点词就知道大概位置。好像有点点懂申爸意思了。混沌中,体系的雏形渐渐显现,搞清楚其结构关键位置的细节,就变得极其重要了。这是促使人们产生学习性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驱动力之一。这种力量,极其强悍。
好啦,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清对”是为了让孩子把教材翻得滚瓜烂熟】---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