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9-18 09:35:56

【语文小作坊:高中对父母的潜意识模仿,决定高考成绩!】---2021.09.17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9-24 09:45 编辑

语文小作坊:高中对父母的潜意识模仿,决定高考成绩!
2021-09-17C-062冀腾妈1209男三
但是申爸的意思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啊,那就悲剧了~
很不幸,就是这样的。但是……只要有“但是”出现就有转机,对吧?如果存在一种办法,能让整天搓麻追剧刷抖音的家庭,不费劲就养出跟恩蓁家一样,能上清北的娃,那还有公平可言吗?如果985毕业生的娃,跟留守的儿童一样,那上985还有什么意思呢?干嘛非要让娃去上那个985呢?这些明显的矛盾,总该有个缺口,能够解决才对。
一路来,咱们的基本想法是这样的:参加小作坊的妈妈,是先行者。作为先头部队,要学很多额外的东西,要做更多的付出。小作坊的目的是形成方案,简洁、明确、可实施性好的方案。这些方案呢,拿回去给后来者操作,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现在妈妈们要多付出,比较“倒霉”,原因不过是妈妈们的娃,跟大申的年龄跟得太紧。申爸来不及形成普适性的方案,大家又着急……那能不着急么,等申爸再搞几年,方案出来了,妈妈们的娃大学都毕业了……所以呢,咱们大家一块儿来开发方案。总之是将来无限美好,等方案出来了,一切就都有了。
现在,事到临头了,申爸发现,这个以前一直都对的想法,到了高考城下,不对了。以前,申爸曾经有过各种的猜测,现在看起来,那些实在都太矫情了,太不切实际了。高考考的到底是什么呀?搞得神神叨叨的,说都不大说得明白。真实的现实其实一点不复杂、不神秘。高考考核的,其实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个手边常识:一个人,能不能踏踏实实地把手边的事情做完、做好、做到位。
那麻麻说,唉,申爸,这也太平常了吧?就这?高考?就这,高考。你麻麻要是不服气,你退回到9月1号的时候,看看还有几个麻麻,坚持自己陈述,坚持要求孩子陈述;有几个麻麻把手上的数学课本陈述完了……之所以没坚持下来……申爸也不知道为什么,什么感觉?你们每个都是当事人,你们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回味什么感觉。你这任务,你还是成年人啊,麻麻,为了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事先自己都体会到做这几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每天不要求你花太多时间;自己陈述,一刻钟?二十分钟?顶天了;跟孩子一起做,时间要长一些——大家可以看出恩蓁妈的厉害来了吧。想想容易,不在话下的点事儿,做起来咋就那么难做成呢?老妈尚且如此,你未成年的孩子,会怎么样?妈妈每天十五二十分钟,就那么个暑假,四十五天的时间,大家抱团儿都弄不下来。孩子他高考,那可不是每天十五二十分钟的事情。他是每天十来个小时;也不是坚持四十五天,而是整整一年多……
把自己期望的事情做到,实现。这就是高考考的最主要的东西。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申爸跟妈妈们说清楚:高考其实什么多余事情都不用做。你让孩子把高三一整年,老师要求的卷子上的题,100%都弄会,清北就把把握握的了。高三孩子的真实情形是:老师做过的题、讲过的题,回头再考,他永远都是薛定谔物态,会?不会?随机,概率。如果你要求,跟任何一件头脑中没有建构起神经回路的任务一样,他就跟你说数学压轴题,第二问,尤其是第三问,如何如何难,不可捉摸。可是,你跟他讲,第三问不就7分么?扔了,你数学还有143分可拿!你把那143分的题,做成铁题不就行了么?他不跟说数学压轴,他跟你开始讲作文……那麻麻说,高考题又不难,对吧?一道一道,学扎实了,弄到做过的全会,很难做到吗?不就是多复习,就行了么?好,你说卷子太多,全都搞扎实了,做不到;那一张卷子,总做得到吧?反复地看,反复地复习,就一张卷子上的题,肯定能做到全会么!当然了,理想状态下,确实能;就像理想状态下,小作坊就214个妈妈,每天一刻钟,自个儿捋个《项脊轩志》,有啥不能的?上班走在路上就捋了……可事实呢?
哎呀,这个事情,可怎么解决呢?很早了,一年两年之前,申爸就留意到这个问题;当然了,当时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在何方。呀!不对。在更早之前,申爸就弄这个事情了,早到朗读,垂落静那个时候。当然了,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有多重要。朗读,垂落静在孩子小的阶段,管用的;但是,到了高中,很遗憾,不管用了。
让事情走上正途的,是一件小事。退回到大申高一的那个寒假。他高中的第一个寒假,那年的1月23号,武汉封城的那一次。那个寒假,加上后来的在家学习,申爸给大申看了马昕和石国鹏。每天三小时。假期完了之后呢,申爸回来吹牛说每天三个小时。是豆儿第一个看出关键来的。豆儿当时说,你别说别的,你先让自己的娃看网课,一看能看三个小时再说。这话给申爸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第一次让申爸回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回事。
当时呢,就申爸的生活而言,大申每天三个小时的马昕,是自然而然地就那么做了。申爸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任何的异常。可是,经眉豆妈这么一提醒,申爸这才意识到,“哎呀!这是极其难得的一件事啊!”但是,当时申爸认为这是小时候,看《大家》纪录片的孑遗。可是……当时的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在当时,大申除了前一个暑假看金庸电视剧,自己刷过冰与火之歌外,他什么视频,都看不进去的。更不要讲马昕了。那时候,大申醉心的是看网络小说。看视频对他来讲,非常的枯燥:情节进展太慢,根本没有看小说一目十行那样过瘾。别的什么视频都不看,除了冰火,再精彩的美剧也不看。情节慢,boring。可为啥就能看进去马昕石国鹏?
直到这个暑假之前,申爸才回顾这件事情,才意识到:让大申看进去的,另有原因。那时候,申爸自己对于高中讲些什么,高考考些什么,高考的本质是什么,极其感兴趣。是申爸自己想看马昕石国鹏。每三个小时,申爸都是迫不及待地开始看;很多时候,等大申过来,申爸已经看十几二十分钟了,要把录像倒回来,适合大申的进度,申爸再看一遍;等到三个小时结束,大申下课,高高兴兴去玩儿,申爸还意犹未尽,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接着往下看。搞得申妈不断地慨叹:哎呀,我那儿子要是有老爸一个零头的劲头就好了!申爸把进度看乱套了,明天爷俩都想不起大申昨天看到哪里了,就找个地方,开始接着看。看半天,大申说,这儿看过了啊……于是快进。解决的方案是:每天结束,大申都要屏显,那一集到了几分几秒,在微信里写下来给申爸,明天好知道从哪接。没两天,大申学到了:干嘛要写,直接拍张照片……这些事情,都保存在记忆里边的。
还有,当时,刚开始的时候,大申坐不住,看不进去,申爸就劝大申说:“你看,你寒假作业,早做完了,对吧?一整天的时间,别的啥也没有,就是玩儿。一天就学这么三个小时,也不难;你就坐在那儿,努力集中精力到马昕讲的东西上,别的什么也别想。就坐三个小时么。到了点儿,多一分钟老爸也不贪污你的。反正这三个小时,总会过去,干什么都是干……”申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申能坐住了,进而好像能看进去了,进而到了点儿,自己主动过来开始看,进而到了点儿,忘了结束,看过头了……申爸呢,刚开始兴致勃勃,跟大申一起看,等把马昕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临考叮咛全都看完,申爸已经明白高考讲些什么,开始猜语文高考的本质是咋回事了……于是,大申自己接着看另一年马昕的一轮二轮考前辅导,申爸呢?自己睡午觉去了。申爸午觉前,看大申坐在沙发上,专心地盯着马昕看;午觉醒了,大申还那个姿势,依然坐沙发上在看;搞得大申爸都有些恍惚:刚才睡了没?
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是自然发生,非申爸刻意追求的。过去也就过去了,申爸也没啥太大的感受。直到最近几个月,在回顾里,申爸才看明白,原来大申的网课沉浸,是模仿的结果!申爸就坐在身边,一起看。一天两天三天,一周两周三周……申爸看得比大申都投入,大申潜意识中的模仿,发挥作用了。
有的时候吧,真的是塞翁失马。大申是整个的高中撞进疫情里边去的。去年一年,多半时间是网课。有了寒假看马昕打下的基础,大申上网课,那叫一个专注。就在客厅里,坐在那儿带着耳机上课,你这边人来人往,开门关门,拖地吃饭哄小猫,你该干啥干啥,他该干啥干啥,相互一点影响都没有。后来,他们学校把网课讲的内容,课堂上又讲了一遍。因为老师们发现,大多数学生们的网课,学习效果实在是太差了,基本上什么也没学着。申爸有一次问大申,对他来讲,网课效果好,还是课堂效果好。大申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网课效果好。效果好,还“当然”,申爸问为什么,大申说上课的时候,坐在下边,困;上网课就不会。他觉着在家上网课,因为休息得好,所以不困……好吧,他觉着他就觉着吧。
无意中的模仿,产生了巨大的后期效果。当然了,让申爸意识到模仿的,并不是这件事情。这件事是回顾的时候,才识别出来的。让申爸感觉到模仿,并且刻意验证过确实如此的,是每天的三个小时。当初每天40分钟的时候,陈述古文;赶到时间增加了,就不能陈述三个小时古文了,对吧?申爸给内容,也增加了。三个小时,很长的。申爸根本无法持续跟大申互动,有大量的时间,大申自己阅读或者自己陈述。他就那儿嘟囔,申爸不听。不用听。申爸发现,大申坐不住。并且呢,很快,申爸就总结出规律来了:申爸坐在电脑前,大申坐在沙发上。只要申爸这边离开电脑,去做别的事儿。申爸的注意力涣散了,大申的注意力也很快就涣散了。申爸要是坐不住,大申也坐不住。
意识到这个规律之后,申爸就开始做课件。反正,给大申做课件,需要耗费巨量的时间。申爸能坐在电脑前边,一坐三个小时,一动不动。刚开始,大申会去上厕所;会去冰箱掏泡泡水,一趟一趟地折腾。渐渐地,只要申爸坐在电脑前边三个小时不动,他就能坐在沙发上三个小时不动!你别让申爸看出规律来。只要申爸瞄出了规律,各种试验,马上就跟着来了。申爸发现,只要申爸不动,能“进入状态”,大申就能不动,也“进入状态”。尤其是,这跟让大申做什么,没关系!他只要进入状态,无论是陈述古文也好,捋字形也好,体会古诗文也好,陈述数学作业也好,捋课本也好……他都能自如地转换。但是,不能进入状态的时候,申爸不在身边示范,只有陈述古文,或者自己捋字形这样已经做熟了的任务,能让他安静下来;尽管安静了,你要是让他更换陌生任务,他的精神很快就又涣散了。
有意义又好玩儿的发现,不止如此。还有更神的。整个一个暑假,申爸每天三个小时,就在各种的pdf古文实词虚词的文件里,各种的折腾。大申那边呢?好像已经形成“习惯”,他能很快地“进入状态”了。这时候,申爸来个反向操作:电脑前坐不住了,一趟一趟地,各种事情,来回跑。后来,干脆到厨房卫生间做点什么,不去电脑旁边了。第一天,大申还能依然如故;第二天,大申跑了三趟厕所,两次去开冰箱,拿了苹果汁说不凉,又放回去了。到了第三天,申爸干脆不开电脑了。到了点儿,跟大申布置说:继续捋实词吧,跟昨天一样。然后,申爸下楼倒垃圾去了。等回来开门一看,大申的书还没打开,坐在沙发上抠手机。申爸又要求了一遍,大申这才怏怏不乐地放下手机,翻开了书……申爸在厨房,不时地探出头来,看看大申的背影。看得出来,大申一直在玩手机,根本没心思去看书。一节半课,就这样过去了。
这时候,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申爸洗干净手,走到电脑前,打开电脑,安静地开始继续做课件。申爸眼睛的余光,可以瞟见大申。他刚开始,还遮遮掩掩地看手机。等申爸专注地做起课件来,他就把手机放到一边,也开始专注地捋实词了!第三节课,一开始,申爸什么要求也没说,就继续专注地做课件;大申一坐下来,也就拿起书,专注地捋起来。就这样,爷俩整个一个小时,各做各的,相互一句话没有。
这个模仿的力量,着实惊人:它发生在意识之外。申爸要强调的是,这种模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家常便饭。越小越显著。可是,上了高中,模仿竟然又回来了!高一就开始了,到了高三,应该是到达峰值了。以前呢,人们所谓的影响,良好的环境的影响,其实根子上,就是这个“模仿”,无意识的模仿。这个事情非常厉害,尤其是在某些敏感期期间,它起决定作用。
人的大脑,天然性质之一就是模仿。它无处不在,与人终生相伴。我们关注的,是某些特定年龄段,处于敏感期的模仿。说它无处不在……举个例子吧。好比说,夫妻相。夫妻在一起时间长了,相互影响,渐渐地,说话的口吻,行为的风格,脸上的神态,肢体的语言……各个方面,就越来越像。神似。你去看看身边别的老夫老妻,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这其实就是相互模仿的结果。
当然,这模仿是发生在潜意识里面,点滴进行的。它跟孩子们描红的刻意模仿,不是一回事。人们日常所说的所谓遗传,其实大部分,是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模仿的结果。一个让腾妈最不喜欢的结果就是:孩子在高中,对父母行为风格的潜意识模仿,决定了他的高考成绩!靠!


来源: 【语文小作坊:高中对父母的潜意识模仿,决定高考成绩!】---2021.09.1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小作坊:高中对父母的潜意识模仿,决定高考成绩!】---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