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心海棠 发表于 2021-8-27 15:54:31

27《到梨花屯去》何世光

请妈妈们把看完《到梨花屯去》的感想发在这儿。

格式:
反馈日期
标准群名片
感想全文
如:
2021年8月27日
B-沪眉豆妈0706女九
感想全文略

xufang5898 发表于 2021-8-27 16:48:45

2021年8月27日 反馈
B-沪康妈0801 男八
   第一次知道泥土的味道能比喻成梨子的味道。读着一股乡间的气息就在鼻子里浮现出来了。真好。通过絮絮叨叨的前缀,刚开始以为就是普通的小数,看到后面,通过一件小事的对比,体现出真正服务人民的人是谁。整个文章的立意立马上升了。

鲁瑞玛201411B 发表于 2021-8-27 15:56:40

20210827  反馈   C-131鲁玺妈1411男一
《到梨花屯去》作者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烘托,由一个人出场,继而有上来一个人,也还是沉默,等第三个人上来,打破了原来的平静,尤其是老谢和老赵还认识,这个时候,故事就开始了。这种叙事风格蛮有意思。故事围绕老赵和谢谁该负责人展开对话,由老谢引发,老赵接话,两个人层层推进,气氛由尴尬慢慢缓和,两个人相互谦让都该负责人,相互被感动着的同时也自我感动着,直到他们想看看那条沟,引发老车夫的发言,才发现,之前的自我检讨多么的不值一提,自己口口声声该负的责任多么的虚无缥缈,肩膀最硬的其实是人民群众,他们吃得苦最多,受的委屈也最大,但是却异常的平静,作者说的很到位“……述而不作,这当中,艰难的变得轻易,悲愤的也已经归结为平和,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的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老人家才是真正经风雨历练中最硬的肩膀。最后,作者进行了点题,摆出了几种猜测。最后一句,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闽-楚妈G高三 发表于 2021-8-27 15:56:48

20210827反馈    C闽瀚宝妈男0902七         《到梨花屯去》文章第一段用倒叙的方法,后面用顺序序述方式,叫读者稍安勿躁,慢慢细品。         讲到车上的两人,因之前执行上级领导工作要求,一级一级下压,由于当上级领导的只是碰碰嘴皮子,下面的基层工作人员就得按要求去做。为了坚决执行,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纠偏,没有向上级领导反馈说不的勇气,最后造成基层干部由于硬压执行而受到心里的愧疚和群众的责骂,感觉到了“领导硬是嘴皮硬,基层硬是肩膀硬”,都是从自己个人感受出发。          最后通过车夫的述说,揭露真相,最硬的是群众,因为最终任务下压,出力受罪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可笑的是,两位基层干部内心愧疚的那条沟,由于没有实际用处,在一年前又被群众回填,劳民伤财,讽刺得很。

恩妈成都0708B 发表于 2021-8-27 15:59:21

20210827反馈
B-川恩妈0708男九   

27《到梨花屯去》那里肯定是神仙住的地方……其实不然。
       一路行车,田园流水,诗情画意。不仅写的美也随时趁着文中二人的心意转换着。
       二个人从刚开始的尴尬,隐约透露着迂回曲折的不快乐故事。到最后的冰释前嫌唠家常,展现了对政府工作安排的无奈但是理解,二个人没有本质矛盾,一个是中层领导,一个基层领导,都是执行上面任务的最底层领导,当任务下来就是个事情,执行领导得去落实,得去分解任务到户,当时也许和村民要争个青红皂白,过去了也就淡了,事情的终结应该是不好的需要一个人承担某种责任,挖都根据指令挖了,具体不好的责任没看出来是啥(难道是豆腐渣工程,挖了白挖,最后也没人来参观吧)。但现在回味起来二人都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跳出那个氛围,就能旁观者客观的看待问题的本身,沉浸那个当下只能纠结于自己肯对是对的。
      挖的意义何在?任务而已,并没有伟大的农业生产利益,没有强国富民的本质凸显,只是为了参观好看。暗讽了当时不了解民情的是形式主义。 头年挖了,下年就填了,这个结果给第三年特殊的二个过客来了一个闷头棒。打打闹闹一出戏的结果竟然就这么被实干主义的村民磨平了,沟没了,啥也看不到了。那出闹剧值得不值得?可以深思下……知道但就是不给你说出来,自己品呗。
      
       “这一次如何一定要真正对梨花屯的乡亲们负起责任来。”那上次的责任真的是被某主任某同志嘴上说说来承担的吗?其实真正承担责任是村民们。作为基层领导如何真的帮助村民承担属于他们的责任,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他们的反思和内疚点个小赞,也希望他们能从实际着手,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父母官。

鲁-祺祺妈1606男 发表于 2021-8-27 16:01:40

20210826反馈: C-123鲁祺祺妈男大一辆马车出场,坐着一名乡里来的干部,半路遇到以前一起工作过的谢主任上车,通过逐渐敞开的聊天,化解了彼此心中的心结,对于他们仅仅像是一次工作上的判断和决定,还有他们二人一直强调的责任。但忽略了真正执行的人,像文章里说的“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真正承担的老百姓:纯朴,善良,肯干,没有怨言。对比起来,之前两位“决策者”之间心理的活动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最伟大、最光辉的还是劳动人民!

sakula2010 发表于 2021-8-27 16:06:16

2021.8.27反馈
C-187苏阳仔妈0909男六
      27——《到梨花屯去》何士光
      整篇写景与叙事穿插,写景暗喻故事发展。
      特殊的时期,为了要求沿马路挖一条直沟,要占40多亩的良田,村民不同意挖沟,领导嘴硬坚持做下去,分包到组,到人,多强势的做派,宁可担责,也不可反驳。
      途中谢主任向老赵主动示好,交谈中各自揽责,消融矛盾。文章结尾,造成他们矛盾的那条沟,已经被村民添平了,对二人的担责有讽刺的意味。
      时代不同了,村民的肩膀硬了,可以做主,那些违背现实,不符合实际的决策,会被推翻。
      他们严肃的表情,是不是在反省?是不是在思考什么是群众所需,所想?
      由文联想我的工作,领导一拍脑袋的决定,多做多少无用功啊?

muyan_lin 发表于 2021-8-27 16:07:46

2021-08-27A-京涵妈0410男高二读小说写反馈 《到梨花屯去》全文看完感觉很有讽刺意味。领导干部下指示做决策都是拍拍屁股动动嘴皮子,不进行调查研究,既官僚又喜欢搞形式主义,开展工作的主导思想从来不是为老百姓做实事、解决问题,而且为了自己的政绩,或者只是惟领导命是从,好大喜功,没人愿意做百姓的父母官,自己决策的错误要由群众来买单,将功绩描绘的色彩靓丽后,拍拍屁股走人,后续的烂摊子无人问津,出了问题也只是像主任和老赵那样虚伪的承担责任,缺乏担当。

wangwyh 发表于 2021-8-27 16:22:41

2021.08.27 反馈 C-080京晶妈0811女七1209男三 《到梨花屯去》写的真形象,我都仿佛感受到谢主任一个人坐车时的静寂,两个人开始时的尴尬,勇于自我批评的坦诚,开诚布公后的感动,敞开心扉聊天的敞亮。老人发言的平和,恬淡。领导还是有勇于承担,自我批评的精神的。但老人发言后真真让人感受到谁的肩膀最硬,谁担着一切。所以干部,领导为人民做事,不是简单的一拍脑袋决定,而是必须把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放到对待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苏-诚诚妈0910男 发表于 2021-8-27 17:41:38

20210827反馈
C-165苏诚诚妈0910男六
27、《到梨花屯去》读后感:前面乡间景色描写是欢快的,中间加入人物和人物对话再穿插景物变换,从对话中得知双方身份,下乡工作干部,肩上都扛着摊派到的任务,两人又回忆一下几年前在梨花屯挖沟占用农田的任务,互相揽责任,就开始假模假式的啦。再到赶车大爷一通叙述,哈哈,打脸干部啊!不为人民做实事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要深刻检讨啊!1979年,大变革时代。

赣-轩儿妈0708B 发表于 2021-8-27 18:50:13

20210827反馈
B-赣轩儿妈0708男九
文章以《到梨花囤去》命名,所以是以乡村发生的事情展开来写。开头和结尾都以沉默相呼应,点明了主题。作者也对两位的沉默作了分析”莫不是老汉的话触动了他们,使他们明白最终在的负责任———肩膀最硬的还是群众和感到自己侈谈了责任,过去和现在都不曾负过什么责任,从而内疚“。
无非这两位干部之前的工作作风是不好的(或者说当时的干部风气),完成上级任务的形式主义不从群众实际
用不用得上考虑,可喜的过了几年他们在检讨之前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这样的干部还是可取的。
文中时不时插入的田园景色描写真美,让人能感受到乡村的勃勃生机,这么美的景加上干部最终能回归到实际负什么责任的问题上思考是美上加美。
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光辉之处,特别喜欢这一句“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多么朴实,坚韧和高大!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刚好79年出生,小时候家人常常会说什么“集体、赚工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到了十几岁通过爸爸解释才清楚了。所以这篇还得有一点对当时社会背景知识了解才能理解“社员和生产队”之类。
看完文章想起赵本山小品说的一句“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高兴!

张天华 发表于 2021-8-27 21:19:54

《到梨花屯去》读后感: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要去理解一件事,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谢主任也好、老赵也好,如果都从明白对方处处的地位和思想,再加上坦诚的交流,就可以化解内心的矛盾。最豁达的是赶车的老人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但不管怎样,都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不应该沉浸在过去,而应该更好地面对未来。

hgsshiny 发表于 2021-8-27 22:05:49

本帖最后由 hgsshiny 于 2021-8-27 22:20 编辑

21年08月27日:《27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读后感
B-粤涵妈0807女八

文章写的应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试验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我有点想起电视剧《大江大河》里面的一些情节来,改革不易啊!
文中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去写两位干部当年如何分派任务下去,而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和回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交代了。
觉得文中的一波三折运用得不错
1、      最开始车上是很平静地,周边的景色也很宜人;
2、      接着,赵干部上车后,气氛就有些变化,周边的景色也似乎让人有些不快,横过路面的小水沟给行车造成了不便,似乎也是再给下文讲水沟埋下伏笔
3、      然后,谢主任递烟破冰,这时写到了白鹭起飞、白鹤亮翅,似乎预示两人关系的突破
4、      在进一步的谈话中两人前嫌尽释后,关系越来越亲切,甜蜜,甚至再次抽起烟,面有得色。景物上有了清亮的水,欢快地流淌来烘托。
5、      到两人看不到原来挖的沟,听了驾车人的一番话,心里又开始沉重起来,似乎在思考。这时只是一笔带过两人的表情。

整篇文章充分运用语动心神等多角度地描写,反映出,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承包责任制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底层干部们对怎样担责,责任是什么可能没有清晰地认识,觉得指令谁发布,谁就是在“承担”责任,这在后面两个干部抢着担责任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打了一通嘴炮,甚至为自己“承担”了责任而有些得意起来。随着最终结果展现在眼前,才发现,原来真正承担责任的人是生产队的社员们。而两个干部通过一挖一填,似乎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远远没有到位,肩上的担子实际比想象地要重很多。

lanyu1182 发表于 2021-8-27 22:19:35

20210827 C-258粤智妈0909女五《到梨花屯去》 再去梨花屯的谢主任和老赵在车上重逢了,通过他们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他们几年前在梨花屯挖沟的情形重现了,当时他们都知道是毁坏良田的行为,但是面对上头的命令,也只有层层下压,完成上头布置的工作,说明当时干部的工作僵化。等他们一走,老百姓就把沟填平了。说明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符合实际情况。

hw1314_0 发表于 2021-8-27 22:48:47

20210827反馈 C-046黑康妈1507男一 27《到梨花屯去》何士光 人物很简单,两位乡村干部,一位有些耳背的赶车老人。从两位干部最初的尴尬沉默到开口解释当年的疙瘩事件,再到可以随便聊聊家庭琐事,以为解开芥蒂,勇担责任!其实不过还是以为自己“肩膀最硬”。当遥想当年一阵感慨要去再看一看那沟,找不到了。坝上的沟是谁填的,谁真正负了责任,谁是受害者。聋人车夫的平淡叙述,好像这担压的不是他们的肩膀。黯然无语的干部再去包一个村……

protein 发表于 2021-8-27 23:17:22

20210827反馈 C-198皖牛妈1205男四 继续看《一句顶一万句》把剩下的看完,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没有完。也没有理解是哪一句顶一万句。 《到梨花屯去》谢主任和老赵都争着说那天沟是自己的责任,也觉得挖沟是对老百姓好,但是老百姓却不这样认为。

一京-涵妈1009B 发表于 2021-8-28 06:04:17

2021.8.28反馈 C-078京涵妈1009男五到底是谁的责任?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当官还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当时的错误决定还是由老百姓买了单。

513950268 发表于 2021-8-28 07:10:15

20210827反馈
C-228豫彤妈1311女二

非常喜欢这一篇!

“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象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非关怨尤,也不是牢骚,从小的方面看来有所褻贬,从大的方面看来恰正是述而不作!这当中,艰难的变得轻易,悲愤的也已经归结为平和,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涡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揄在老人家的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两位干部说的都不及赶车的老人家说的实在、入理。

yaoyuweather 发表于 2021-8-28 08:04:07

20210827反馈 C-112鲁嘟妈1301男三   《到梨花屯去》因为一次会议,两个村领导在路上开诚布公地消除了因为挖沟产生的隔阂,他们觉得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是有责任的。而到了梨花屯发现沟已经填上了,挖沟填沟肩上最有责任的是人民群众。想起了我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ythui 发表于 2021-8-28 09:18:03

2021.08.27C-127鲁硕妈1001男六1503女一《到梨花屯去》感觉文章写得特别质朴,基层就是这样的,上面一指挥下面就得干,至于对不对上面的不管,干完以后后续怎办,也没有人关注,很多事都是虎头蛇尾,或者根本没尾。身边也很多这样的事,感觉当一个上级负责任真是太重要了,同时还一定要有能力。基层的老百姓多数还是朴实的。

京~达妈1002B二 发表于 2021-8-28 09:56:34

20210827 C-072京达妈1002B男 《到梨花屯去》 文章从景物描写到两人物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人民的质朴。也反映出上面只管指挥,基层只是听指挥。到后续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造成的影响不是谁站出来说负责就真的能承担起后果的!

XIUXIULIU 发表于 2021-8-28 10:41:34

2021年8月27日反馈: B-苏笑笑妈0808女八《到梨花屯去》开篇就说这是一个颇为平淡的故事。通篇看来,虽然乡村景色宁静美丽,但是对于司空见惯的人来说也不以为然了。故事写了农村改革初期,基层干部做错的一件事,挖了一条沟。而谢主任和老赵还因为这条沟闹了不愉快,后来两人因了态度真诚冰释前嫌,最后赶车的老人细细说了填沟的过程,那些艰难都已归于平淡,百姓并无怨怼,所以呢,所有的事情最终都是百姓一肩扛起的。所以谢主任和老赵陷入了沉思,给读者留下悬念,希望他们日后能给梨花屯的百姓多做实事,替百姓承担起责任来。

13860109669 发表于 2021-8-28 11:21:08

20210826 C-143闽来妈1002男六 27到梨花屯去: 人生处处有意外,两个干部会见的场景竟在马车上,两人肚子里都揣着往事,见面略显尴尬,最终把话都摊开来说,对错误互相谦让。可谁料曾经执行的错误“沟”居然已经不复存在。民众既然能执行任务,也能推翻任务,若没有走到民众当中,谁知曾经的决策执行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豫小汐妈1206g 发表于 2021-8-28 14:39:09

20210827反馈 C-229豫小汐妈1206女三 《到梨花屯去》动嘴巴的和动手的都是好样的。,上面领导是嘴巴硬,下面群众是肩膀硬。 领导指挥错,勇于反思,群众发现决策错,动手纠正,不怕麻烦,多出力。 好像和之前看的乌合之众不一样啊,乌合之众不是说大众都是简单,低智商,无意识行为? 感觉这篇文章符合毛爷爷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乌合之众用俯视的角度观察群体,毛爷爷用深入实践去体验群众生活,毛爷爷真是伟人啊。 今后对人对事一定要多加保持谦卑,敬畏之心,细观察,勤动脑思考学习,多了解别人之想之思,不能因为自己多了解的一点知识,就对别人的经验之谈有轻慢之心,慎之,戒之。

小鱼儿2008 发表于 2021-8-28 15:17:48

B-川鱼妈0806男八
20210826反馈
《到梨花屯去》文章讲述了两个干部因为做了明知道不该做的事,而生出的内疚,当初他们应该也为了是谁的责任而互相指责。事隔多年,初见时彼此见面而生出些许的尴尬。领导最终鼓起勇气重提当年之事。承认当初是自己的责任。进而让下属也勇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们都彼此检讨自己的过失。心里似乎轻松了些。化解了当年的矛盾与负担。但作者笔锋一转,当他提出去看当年所挖的沟的时候,却已找不到痕迹,当地百姓已经自动自发填了那条沟。这似乎在告诉他,百姓的行动力是最强的。他们没有打报告,也无须打报告。他们知道是对的就立即去做。而不是像做为领导的他们一直放在那里虽然检讨了。却一直把问题放在那里。文尾似乎让干部们自动的思考。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27《到梨花屯去》何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