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巍妈0604G 发表于 2021-7-4 20:14:04

B-粤巍妈0604G十实操反馈

巍还没有中考完毕,请假

冀巍妈0604G 发表于 2021-10-4 12:03:27



咱们呢,从今天开始,AB班的孩子,增加一项任务。


B-沪眉豆妈0706女九





妈妈们的《双基建构指南》差不多都拿到了,对吧?下一项任务,就围绕着这套指南展开,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高考。

首先,申爸再补充一下有关这套教案的情况哈:在小学的阶段,孩子们要盲算,对吧?盲算要用口算本,咱们有四大高质量口算本,景山一个、上海教育一个、黄冈一个还有一个好像是浙江还是哪里的。


这是数学。语文有拆字教案。


任何想跟花果山的孩子,必须得有这些基础性资料。没这些东西,是没法儿做任何事情的。这套建构教案,是在初高中阶段,对当于小学阶段的四大口算本、拆字教案的,跟它们起同样的基础性作用的资料。那么,我们拿这些资料,做什么呢?


我们先看我们的目的。这个目的却非常难讲清楚。难讲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罕见,从没遇到过;正相反,难讲的原因在于它太平常,平常到我们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是问题。咱们就要先把这个事儿讲清楚。在陈述古文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一套叫做《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的书。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套书。



在使用过程中,大申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套书里边,错别字特别多。妈妈们要知道,这套看上去不起眼的书,它的印量那是绝对地可观。每一本,都是三百万级别的印量来的。很多妈妈对这个没太大的概念。让申爸来解释一下这个数字。拿妈妈都熟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常见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里的《红楼梦》来比较。



这本书的印量,一共才350万套。一本书的影响,是跟着它的印量走的。三百万印量的书的影响,都是同一个量级的。只不过红楼梦是长销书,《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早不再印罢了。妈妈们可以想象,《红楼梦》几十年的量,它拿到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面发行,冲到市场里面去,在当时,它的影响该会有多大。它前前后后,重印了二三十次之多。每年都重印两次以上。就这么大量,这么大的影响,重印如此频繁,它里面竟还有N多的错别字。

在一印的时候,错别字没有摘净就上市了,是责任编辑的问题;反复地重印,错别字一直得不到挖补,是出版社管理的体制的问题。这套书的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有谁听说过吗?它处于偏远地区,还是个小社。很可能,在整个花果山,如果不是这套书,整座山上的妈妈,在一生中都不会遇到一次这个出版社的。

它跟北京上海的大社,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说,他们的编辑的来源,不一样。你像北京,商务、人文、中华、人教、北师大这样的大社,他们编辑的来源,商务、人民文学比较喜欢北大中文系的,中华、人教比较喜欢北师大的中文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那自然,近水楼台,里边语文文字方向的编辑,清一色是从他们本校优秀的硕博里边挑,留下来的。而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里有多少北大、北师大的中文博士?问这问题,简直就是“不正经”。不要说广西民族出版社,就是整个南宁,北大、北师大的语言文字学方向的博士,找出一个,恐怕都难。当年负责这套书的编辑,是一个大学的正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的毕业生,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那么,人员上的差距,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这些后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换个角度,反过来问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从生产的产品的差异,反过来看,人员上的差异,是怎么样的呢?这样问呢,我们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来看问题:一流名校的毕业生,跟一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差距在哪儿?这差距是怎么造成的?找到原因,反过来,你妈妈在敏感期,设法让孩子具备这样的素质,孩子就应该具备了进入这些一流高校的条件了,对吧?你不就高考么?想让孩子每门课最低得91.5分,考进北大,对吧?每年一千万人,都盯着这个91.5分,拼命地往过涌。你这很难在人堆里超过别人,挤到前边去。我们换个角度,找条没有人的路,直接走过去就完了:是什么样的基础性素质,决定了孩子在高考中,能够取得最佳的分数呢?这些“基础性素质”,配合着孩子高中阶段的敏感期,有可能获得起来,非常容易......至少,比直接去跟一千万人拼命,要容易得多。

让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里的错别字,我们会有很奇怪的感受。他那个编辑,他无非就是右边一本校样,左边一本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比对,把两边不一样的字,挑出来么。这有什么难的?又不是让他决定一个具体句子里的某个字,到底该用本字呢,还是用假借字。人家有原稿,这种稍微需要动点脑筋的事情,原稿都已经搞掂了。他编辑就是个核对,怎么还核对不净呢?编辑做的,不是大申做的事情:只有校样,凭着自己的学识,从里边挑错别字。编辑做的,就是个一字一句核对的工作。最简单。简单到无以复加....对人的要求,你只要小学毕业,书上的字,每个都认识,就行了。甚至说,你不认识,你把核对出来不一样的,照猫画虎,把原稿上的字,瞄到校样上给排字工人去排字就行了呀。

如果,一个从没有做过这件事的人,从他的想象来看,这是件手到擒来的事儿。搁自己去干,把把握握的不值一哂。可是,凡是做过这种事情的人,都知道,这TM真的不是人干的事儿。它不是说难不难的问题,而是说,你怎么努力,都干不好!反反复复地摇着脑袋,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核对,一到统稿的那里,就给你指出错儿来;一到统稿的那里,就给你指出错儿来......搞得人都要怀疑人生。这事儿,有人能做到底儿?把虫儿摘得干干净净,一个都不剩?当然有了。你去随便买本商务印书馆的字典,你看看,你能从里边找出一个错别字吗?哦......对呀:那个尽管叫字典,在编辑手里,就是右边一部校样,左边一部手稿。摘虫。跟你做的,没啥两样。

他差啥了?他是北大中文系的博士。就差在这儿。事情的真相好吓人哦:他不是名校毕业的,他就摘不净虫子。而呢,反过来讲,只有名校毕业的学生,才能摘得净虫子......名校跟普通人,就差这么一点。思路走到这儿,得出这么个怪结论,妈妈猛抬头:申爸,不会吧......会不会的,申爸也不知道。去看孩子。你的孩子。

你不要讲,以字为单位,一个字的差异。就是以题为单位,一道题做错了,你的孩子把错题,改了吗?没改......没改这不是很正常,所有的孩子......诶:好像哪里不对啊。这个错题跟错字,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吗?没有啊!你作业本上,开卷写作业的错题,都摘不净,那正式考试,如何能做到全对?可是,你看你的那个孩子,他就是觉着作业本上有错题,不要紧,等我考试,认真一点儿,就不错了......赶到考试,能“不错”么?平时开卷,宽松,甚至有小猿搜题,你做完了作业,搜一下,正确答案就来,自己把错的改过来......孩子干么?不干。诶,你们每个有初高中孩子的妈妈,你仔细地品味一下你孩子的日常,你看看,这是不是“才是真实的孩子”。

在某些最基本的事实上,人们的主观感觉,跟实际的客观现实,产生了脱节现象。作为大人,我们主观上以为校稿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做不到;作为孩子,他们主观上以为错误很容易避免,“到时候”自然就不会有了,可惜,他们想象中的“到时候”,从来没有来临过。远观都觉着容易,做着都觉着难。诶,这个结论,好像是不罕见。经常的事儿: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孩子的心理,确实有他非常独到的地方。他承认,如果想要进北大,必须每门课至少得到91.5分,这意味着,他最多只能错一道填空题、一道选择题。一道题填空题是5分,一道选择题是4分。他也承认,拿作业当成一次开卷考试,没什么不妥。如果每一天的作业,日常的练习,开卷都做不到满分,那么,闭卷的考试,是不可能得到91.5分的。而考试没办法掌控,日常的作业,练习,却是自己能够掌控的。So......要把每天的作业,练习,做到全对。因为有小猿搜题,当然可以做到“全对”了。这在理性上,孩子接受起来,毫无问题。可是问题不在“理性上”,在实操中。他就从来做不到。事实上,初中的大孩子,高中的孩子,他原先能做到,也就能做到了;如果原先就做不到,这条路,我们要标上:此路不通。我们需要找到更简洁的法子。

今天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孩子们那里的实操,十月八日正式开始。这样呢,所有的孩子,起跑线就一样了。有很多家庭,十一出游。好好儿玩儿,一切等回家再说。

冀巍妈0604G 发表于 2021-10-4 12:15:41

语文小作坊:如何引导高中的孩子具备“引申”的思维能力?

2021-09-29
C215-渝金豆妈1410男一
9.28反馈
看完《猎狼记》,画面感很强,想我要是有一丢丢文笔就太好了,孩子以后肯定比我这个文盲妈妈强,再看妈妈们的反馈,各抒己见,说得太好了。

哈哈哈。他们大文豪,人家就是靠着这个吃饭的。除非想当大文豪,孩子们不必要有他们的文笔,“哪怕一丢丢”,也不需要。但是,能读他们写的作品,能读懂他们写的作品,进而,喜欢这类能够引发人的无穷思考的作品,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事儿呢,不止在我们一般的生活、娱乐意义上重要,它很要命的地方还在于说,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读懂这样的文章。
02年左右吧,中学语文教育在被整个社会“狂扁”之后,北大中文系接手了这个初等教育中的语文学科。他们带来的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强制要求读懂这样的文章。高考,卷子上考么,就这么回事。这个方向定得是合理的,也极有价值。这一点,要予以肯定。但问题是……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让高中的孩子们喜欢上阅读这样的文章。
其实呢,我们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北大天才的教授们接手之前,一直是由具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们主导的。他们当然知道喜欢阅读这样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彻底读懂这样的文章,作为高考考核的重点。因为他们知道,这很难。尤其是对高中孩子而言,难比登天。
如果没有垫脚的台阶,你让高考的孩子们,直接面对这样难度的阅读——好比一座孤峰,没有阶梯没有抓手,笔直地矗立在孩子面前——他们怎么爬呀?教授们不大管这个,教授们订立规则——坐到驭者座位上去了么——你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
“从”,你们麻麻昨儿刚捋完引申义,对吧?是“跟着”的意思。乐乐妈在反馈里怎么说的来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就老觉得,猪可怜,太可怜了。就联想起我家学渣娃……哭一阵子先。不跑不行啊,跑还跑不动……哎呀可怜的二师兄!”
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只是呢,事情似乎没有乐乐妈说的那么悲观。还是有一线希望在的。妈妈们要知道,教授们之所以这么坚持,原因倒是不难理解:他们自己,当年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是如醉如痴地喜欢《猎狼记》这样的文章的。“我能做到,为什么他们做不到?”他们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妈妈们喜欢的这样的程度,脑袋瓜子一刻停不住地要想。欲罢不能。简直拿它无可奈何。喜欢都是喜欢,你妈妈四十岁的时候喜欢,跟他们十七岁喜欢,喜欢程度同样,但各自意义,完全不同。十七岁的时候喜欢这个,那叫天才。
我们给逼得木有办法,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说,怎么把我们十七岁的孩子,都培养成天才。台阶呢?梯子呢?路呢?我们得解决这些问题。
目标教授们是设立了的,我们得吭哧吭哧地去搞清楚,怎么把目标实现。教授们设立了目标,但没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做得到……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
OK,现在呢,就探索而言,有几个需要思考的方向:第一个,假设说,时间会分叉,分出去一个平行宇宙。在平行宇宙中,昨天中午,申爸同样也发了大仲马的这篇散文。现在问:平行宇宙中的你,还会像昨天那样,想象力丰富,奇思妙想,给文章刺激得,憋不住地往外冒吗?肯定不行。冒是会冒,但不会那么剧烈……剧烈到你们昨天自己感受到那个样子。差别在哪里呢?原来,平行的宇宙中,没有捋引申义。两个宇宙别的地方都一样,就这里稍有不同。但也就是这个小小的不同,它造成了剧烈的后果:你想啊,如果你的孩子,也体会到了昨天你妈妈的感受。那么,他肯定就天才了,对吧?妈妈喜欢这个,更多来自生活的经验和多出来的好几十年的积累;孩子呢?他太小啊,不可能有所谓的经验和积累。那你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这样的文章呢?唯一的办法用不上,只好用另外一个法子:引发联想。可是,直接用这类的文章本身,凭空去引发联想,是非常困难的。
《猎狼记》有个特点,它画面感非常强。其他的同类能够引发丰富联想的文章,对吧?它不具备这种画面感,你怎么让孩子“思绪万千”呢?预备好一口热油锅。滴一滴冷水,它就炸了。怎么让大脑预热,红火起来,准备好,接收这滴冷水,直接炸开呢?你让它处于极度的联想活跃状态就行了。怎么让大脑处于极度的联想活跃状态呢?琢磨语义是怎么引申过去的,捋引申义啊。妈妈们怎么知道油热了呢?你想得脑袋疼么。这是这个。
接着,还有问题呢?你怎么让一个头脑,理解要干什么,并且把引申的方式,思考起来呢?这就是昨天的那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你们妈妈要解决掉哦……否则,你将来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怎么说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不会破了。
不用怀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理解引申是怎么回事,也都能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给出某个引申自己的解释。关键是你们妈妈,怎么引导一个人,明白要做什么,自己做出第一个这样的解释。有了第一个,他自己就会去推广,推广去无数个。目前看呢,这是个控制点。这个点攻破了,语文就一马平川了。
为什么呢?妈妈们看懂没?接下来,就轮到妈妈们联想发挥了。有什么感想,随便说吧。申爸就说这些哈!

冀巍妈0604G 发表于 2021-10-4 12:16:31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10-2 23:40 编辑


B-豫航妈0803男八
20210930反馈
今天中午接到航的电话,说他感冒了,不能说话,嗓子疼,一说话眼泪鼻子一大把,我说忍两个小时放学了带你去看医生,下午我和他爸一起接到他后看了医生回家吃药,可能好点了,给我吧啦他这周情况,说他们学了《三峡》,他是第二个默出来,第一个是辅导班背诵过,老师提问大家都不会都被罚站了,他顺利过关,还给同学炫耀他就差《周亚夫军细柳》不会背,其他都会了,说我妈妈每天让我捋古文,对我要求可严了(语气开心),同学找他打球,他都是说,我捋完古文再去,还让我随便打听,他同学都知道他每天捋古文,又说物理老师教的好,还很喜欢他,他也喜欢学物理等等。还问我又有啥任务没有?看来我娃也对古文上心了。不过晚上他拿着书看了一会,我说给他刮痧,他捋,结果刮着痧他睡着了,所以今晚啥也没干。
妈妈反馈:妈妈就捋了一个安字,再也走不下去了,今天看到仪妈再听俩教授的课,我想起来我还准备再听,做着饭听了王教授一半的课,其他啥也没做,捋一遍《与朱思元书》睡觉吧。
捋了古文之后,航妈的这篇反馈,是把我们的努力,带进孩子们的课堂最早反馈回来的成果。妈妈们把自己做的事情,融合到孩子的学校,课堂教育里边去,是非常要紧的一件事情哈!这个小长假,AB班的妈妈,如果你在暑假中,刻意带孩子捋了下学期要学的古文内容,那么,在交流中,留意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响,并回馈。妈妈们呢,只要设法把孩子的课堂激活......我们只拿语文课堂和数学课堂为例......那孩子的教育,就不用愁了。
如果有麻麻不明白,“激活课堂”到底有什么价值,那么,十一之后,你到你孩子的学校去,上课的时候,趴在教室后边的窗缝里看一看,就明白为什么了。所有的孩子,都在打瞌睡。年龄越大,越明显。你等到了高二,上课的时候,在一片趴倒的孩子中间,还能水灵灵挺立着听课的孩子,那个学习,就不用犯愁了。要面对现实,妈妈们!谁能实事求是,谁会赢。
还有哈,申爸在申妈这边,是败得一塌糊涂了:休息日,无论如何,就是死,也要按点儿把孩子拽起来!申爸说过,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会向唯一能够自主的时段——深夜——去发展。于是,睡眠就遇到问题了。晚上他不睡,白天上课,正好睡。要解决问题,一方面,晚上要设法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去睡觉;另一方面,就是要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尽管睡眠不足,但不可以用零星的休息日,来“补足”睡眠!老娘,疼孩子:让孩儿多睡会儿吧,多可怜!可是,你小假期,看眼前的孩子可怜,就让他睡到十点钟。那十月八号呢,怎么办?昏天黑地地睡这么七天,赶到十月八号,那早上七点四十就坐在教室里开课了,孩子还不困得脑子木过去?整天都昏昏沉沉。
好,调整八天,终于调得差不多了,早上七点四十,不那么难受了,又到大周末,又觉着孩子可怜,又睡十点半......于是,生物钟乱了套,又木半个星期。为了眼前疼爱,不惜搞塌整年整月的学习生活。这就是老娘,就这么瞎折腾,你怎么办?就这么点儿破事儿,你整年地跟她讲,怎么都讲不明白。一到具体时候,就“孩子太可怜了”......你啥办法都没有——眼睁睁地看老娘把事情往火坑里推。
注意哈:事情的关键,不在于睡多少个小时每天,事情的关键,在于说,每天都睡那么多个小时,让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形成规律。不要让孩子一整天,只有吃过晚饭之后,才有一两个小时的清醒时段。其余的时间,比这个早,全都昏昏沉沉的;比这个晚,尽管兴奋,但无法聚焦。孩子每天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把自己困成狗。为娘的要稍微有点儿理性,不要一味的妇人之仁。你看到的,是可怜了,你就让他乱睡,搞得你看不到的时候,孩子更加可怜。
这还没完。每个高中二年级,三年级的老娘,一方面早上“可怜”孩子,尽最大努力,高效率地把孩子仅有的一点儿规律性,彻底毁掉——去看看高中的课堂吧。那一回,咱们有高中妈妈,拍过高中课堂的照片到上山来的。谁还留着,发出来看看。老娘用作息,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毁了之后,就开始焦躁孩子的“学习”了。那家伙,老娘哈,一天啊,就干两件事,可怜孩子,去进一步破坏脆弱的生物钟系统;不破坏的时间里,就焦虑。
其实呢,在大申小的时候,申爸挺奇怪的,高考这件事。按说,客观地讲,高考考核的内容,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的接收能力, 智力水平而言,不应该是那么大的压力啊!很轻松的事情。怎么搞的呢?你看那么多妈妈,高考之前,热锅蚂蚁一样地焦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妈妈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在正路上走。如果能够确认自己的孩子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复习......申爸想......任何一个母亲,尽管期望都很高,但不至于焦虑成那个样子。尽心而为么。孩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没什么遗憾的了。
可是,那么的焦虑——申爸可以从这个现象,得出结论说,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要说尽力而为,就是正常该有的水准,他都达不到。这才能导致那样的焦虑。可具体为什么呢?搞成这个样子。申爸想破脑壳,也想不出来为什么。你赶到大申走到高考,申爸身临其境,算是看明白了:这老娘是全身使劲,全身僵直,一脚踩死了刹车,一脚踩死了油门——拼了命了。
就这么点儿屁事儿:稳定的作息,搞死了所有的孩子,连同所有的老娘。为什么那么多高中,要住校呢?申爸很怀疑,让孩子住校高考,其实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就是这个。孩子有了规律的作息,在高二高三还能让课堂发挥作用。善莫大焉。因为作息的混乱,申爸怀疑,在高二高三,课堂的作用,基本上降到了冰点。谁能维持好作息,让课堂继续起作用,谁自然就赢了。
假期哈。你妈妈预先知道了,那么,等你的孩子过了十四周岁,每个休息日,就是死,你妈妈也要在正常起床上学的时点,让孩子起床。困没关系。起床之后,随时可以睡觉——但必须起床三小时后。要不,清醒一下,倒头再睡,觉就连起来了。根本就没起床么。其实,坚决做到,孩子的反应是,晚上早早就睡了。
申爸兢兢业业,努努力力,每天早上在大申床前说无数的话,去提醒无数次起床。终于做到了这一点。大申晚上九点钟去睡觉了......结果,一个周末,申妈一可怜,来一句“孩子太可怜了,早上能多睡,多睡会儿”。大申早上又不起了。打死也不起。
申爸没办法,一方面央求申妈,别再说这个了;一方面,等着,一个月,两个月......大申退潮了,申爸说话又有用了,申爸再努努力力,每天早上在大申床前说无数的话,去提醒无数次起床。终于做到了这一点。大申晚上九点钟去睡觉了......结果,一个周末......申爸哭死。折腾了这三年多了,眼看着,还有八个月,大申就高考,离开家了......申爸再也不想再折腾了:三四个月的辛苦努力,老娘过来,一句话,就彻底毁了。再来,再来一句话......
当大申情绪好的时候,申爸跟大申能聊聊天儿:“你上课的时候,像这样能高效率地学习的时候,有吗?”大申很奇怪地看着申爸:“当然有了。”申爸:“不是......不是做题,做卷子。老爸是说,你听老师讲课,都能这样高效吗?”大申想也不想:“当然不能。不睡觉就不错了。”申爸:“那你在听讲的时候,能高效聆听的时间比例,能有多大?”申爸好奇地问。大申认真地想了一下,回答说:“百分之三十吧。百分之三十不到......”
B-沪眉豆妈0706女九

对!就是这张照片。这才是高中二年级,三年级孩子的日常。不要有什么幻想:你妈妈只要让你的孩子不像这照片中的任何一个那样萎靡,振作起来听老师讲课,你就赢了。难么?似乎不难;你孩子每天准点睡觉,准点起床就行了。不难么?似乎很难。难到基本上没几个孩子能做到。就说这些吧,今天。
B-苏笑笑妈0808女八
初中双基到货啦,坐等实操。
我们再等两天哈,让其他地区的妈妈,也拿到书再开始。来得及。
B-湘宸妈0809女八
2021年9月30日反馈

解析:本义是道路,看字形是道路的一条主干和分叉形状。
线索1 道路作用是供行走,①引申为行走的动词<行进、寸步难行、人行道>;
线索2 再由行走②引申为客观的运行,经过 动词<天行有常>;③引申为行为和行为的道德效果,品行 名词<德行,操行>;④引申为主观的行动,实施 动词<推行、实行、行动>。⑤还引申为特定人群的行走,是古代外交官 名词<行人>⑥引申为带着礼节的行走,是古代外交使节 名词<行李>
线索3 同状引申,由道路横向纵向的形态⑦引申为行列 名词<行列,一行行>;
线索4 借代,⑧由同音借代 指等,辈,可译为“们”。助词;⑨将,快 副词<行将就木>。
思考:行好像还有很多的意思没体现出来,比如:1)你真行呢,2)行不行啊,3)排行老大,4)银行,5)行行出状元,6)行书

解析:本义是隐蔽,看字形是人头戴羽毛装饰物很美丽。
线索1 隐蔽就不容易被发现,①引申为未显露的,不明显的;线索2 由不明显进一步,②引申为微小,微妙;
线索3 从微小再进一步,③引申为地位的微小,低贱、卑下;④引申为实力的衰微,衰败,不兴旺;
线索4 借代,⑤同音借代 通“覹”伺探、侦察,动词;⑥虚化为副词。

解析:本义是用东西做抵押,古代会把人作抵押品就是人质。看字形上面兵器下面的钱币,从字形上理解是被胁迫做交换。
线索1 由抵押品是作为双方交换条件的特点, ①引申为盟约,<质于齐>;
线索2 因抵押环节首先要核查物品,这里的物品特指,②引申为本质、本体、本性,<本质>;因抵押环节还要询问双方,③引申为责问、询问,<质询、质问>;
线索3 由本质的特点划分进一步,④结果引申为质朴,朴实,<质朴>;⑤结果引申为正,正直,<品质>;
线索4 同音借代⑥同“锧”,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即铡刀的垫座。名词;⑦通“贽”,初见面时所拿的礼物,名词;⑧箭靶,名词。
“思考:行好像还有很多的意思没体现出来,比如:1)你真行呢,2)行不行啊,3)排行老大,4)银行,5)行行出状元,6)行书”
确实应该还有一些意思没有包括进来。看看这里,是不是全一些:
82 行.pdf (362.44 KB, 下载次数: 0)
捋过“行”的引申意义的麻麻,可以自己看看这个文件,看里边的每个“行”是不是都在自己的引申树上面缀着的。
C-172苏果妈1008女六
申爸意思是,不光我们10个字上面引申义梳理出来,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知道的,10个字上面没有的引申义也可以按照自己思考的线串上去,让想象驰骋下去,能联想到多少就串起来多少…...这个每次想到引申义也不一样啊,感觉有点难...… 
“每次想到引申义也不一样啊”——用不着“一样”啊。重要的是想,不是想的结果。
C-241粤七妈1208女四1501男一
嗯,所以我说多义词那个课件的作者,就是一本正经的各种引。
还是七妈聪明,一眼就看出来,赞!其实呢,不止是那个多义词的课件,所有的研究,创新,理论,体系......它们的设立,无非也都是各种“引”。引完之后,看看合不合理,有没有用。要是运气好,引出的东西既合理又有用,那就中大奖了。
C-172苏果妈1008女六
思维的体操,明白了,谢谢申爸。
所以呢,孩子的教育,到了年龄,最要紧的,就是这个“体操”要做足。

冀巍妈0604G 发表于 2021-10-4 12:17:45

语文小作坊:重点是帮助“木头脑袋”麻麻们开窍

2021-09-28
C-229豫小汐妈1206女四
20210925反馈
《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看了三遍,几十页的文章看了三遍,头脑一片空白。看完是看完了,了无痕迹。

你们妈妈们呢,都来认真推敲小汐妈的回馈。从古字形中拾取汉字的本义,理解梳理词语的引申系统,对有的妈妈来讲,并不难;但是,对有的妈妈来讲,非常困难。这些日子过啦,咱们小作坊里边,最珍贵的,正是这些“木头脑袋的”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啊?你们妈妈有的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对于“识字”的兴趣。这才刚开始,对吧?你等把150个,梳理到一半,一大堆麻麻都会跌进坑里,坐在坑底,还在那儿琢磨呢:“那个意思它是怎么整过去的呢?”可是麻麻们别忘了,大家是干嘛来梳理这些引申意思的:是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进而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易操作的方案,可以推广给小白麻麻,也能把孩子引导到坑里去。你们自己进坑,根本不是目的。你要把孩子弄到坑里,才是本事,才是目的,对吧?
那为啥“木头脑袋”麻麻珍贵呢?你麻麻别忘了,你将要面对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刚开始;每一个,都是木头脑袋!并且,麻麻们要晓得,这个年龄孩子,你是没有办法跟他沟通他的主观感受的……他正在学习,怎么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捕捉到,怎么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可是呢,现在呢,群里的木头脑袋的麻麻,不一样了:麻麻们不仅自己会捕捉自己的主观感受,还能精妙的把感受表达出来!你们见过还有比这更好的探索机会吗?所以啊,你们跑得最快的那一拨麻麻,别往前傻跑了!你们跑过头了。赶紧回来,专注于小群里搞不明白本义是怎么看出来、引申义是怎么“引申过去”的麻麻。你要专注、琢磨、解决的问题是:你怎么能让“木头脑袋”开窍,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开。
咱们这里哈,207个麻麻,要共同富裕。先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这个才算数。其实呢,让妈妈们都开窍,很容易。就是个“巧劲儿”,可能只需要几句话,一两个例子,马上就开窍了。可问题是:怎么个巧劲儿?这得探索出来。甭管怎么说,你们启发群里的妈妈,总比去弄孩子,要容易得多,对吧?先把容易的问题解决掉,再去面对困难的。这是这个。
话说,咱们的学术委员会,真的给力。18位学术委员一发力,咱们整个小作坊,立刻焕然一新,生气勃勃!赞!Two thumbs up!那么,在学术委员会的组织下,咱们的作坊继续发展下去,妈妈们会变成个神马样子呢?看这里:妈妈们呢,正在吃墨汁的路上飞奔。不过,最好麻麻们不吃,你们是要把你家孩子弄成黄侃那样。到了这个地步,就变大师了。这是这个。
A-鲁菡妈0506女高二立家0806男八
20210927反馈
这两天一直看群里各位学神妈妈们的关于字义的反馈,感叹于各位的行云流水的分析,而且分析还是自我总结的,要是不看字义教案的话,关于字义我是捋不出本义、引申义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的。原来是我没有领会好申爸发的《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所以心里是没有架构的,今天晚上读了16页,清楚了引申义的7种规律,有了这几种规律在,当拿到一个字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从不同方面寻找引申义。明天继续研究。
晚上和儿子继续捋古文《三峡》,这速度可谓是慢出境界了,竟然还有卡点,竟然有原先清楚的点,今天记不清的。还是慢慢来吧。今天作业完成的早,口述了三道启东的分式方程。

看立家妈回馈。“清楚了引申义的7种规律,有了这几种规律在,当拿到一个字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从不同方面寻找引申义”,这肯定是不对的。可是,你们怎么跟立家妈解释……或者说,不要解释,因为解释不清楚,直接给好懂的例子,立家妈马上就明白了。百姓日用而不觉。你们回想,自己当初是怎么“会揣摩‘是怎么引申’”的?就用让你自己明白的例子,说法就行。
C-140闽瀚宝妈0902男七
20210927反馈
原本对十个实词的具体实操不够理解,又看了群里妈妈们的反馈里的引申义1234567,觉得实在厉害,以为都是她们网上查找来的。然后昨天晚上又仔细看了一遍申爸那天的早课,才发现自己早课内容不认真看,把重要提示给漏看了。于是今天就开始看《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中午开始看第一段,就被那句“宰夫胹熊蹯不孰……”给难住了,就去查了百度,这句话的意思,又看了全篇原文和释义,一个中午休息的时间就过去了。
晚上继续看,词有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假借词。一词多义,由本意引申,有1.同(形)状引申;2.同(部)位引申。只看到这里,实在太困,明天再读了。捋古文,中午吃饭时听了苏果妈捋古文的音频,脑子里跟着过了一遍,感觉自己需要补救的太多了。

文言文呢,它锻炼思维的关键在于:在习得它的初期,有效的方式一定是就着译文,看译文里的每一个意思,是从原文的哪个字看出来的。然后,看原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什么意思。不放过任何一个字,不放过任何一个意思。字字落实,各个意思落实。
C-175苏恒妈0810男七
20210927反馈
下午捋一遍《项脊轩志》3条线,原文+字义+语法,用时19分多钟,回听一遍发现还是有两处字义漏说,两处说得不精确,还有两处语法没说准。中间还有几处有些卡的,能感觉思维还不清晰,捋的时候还是需要再慢一点缓一点。
实词琢磨,今天还是只看了半点,“木”,看它的古字形,下半部像树根,再回过头仔细看文字解释部分,确实清楚地说明了“个”是根部,那上面土少一横(丄)就表示土地以上了。木下加一表示本是根,与木上加一表示末,意思是相对的。所以本的本义是树根,也指主干,由树根引申为名称根源,由树干引申为名称基础、主要的东西,由根引申为特有词农业生产。后面的内容脑子装不下了。

看到恒妈的回馈了吧。恒妈已经有意思说,把引申义的系统,拿来跟《项脊轩志》那样捋。就是这样的!脱稿捋一个字的引申系统,比捋《项脊轩志》,要让人上瘾多了。你们呢,AB组的妈妈,远期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脱稿捋每一个字的引申体系……不是背哈。目前,申爸相信妈妈们都理解这一点了,申爸以后不再强调这个了……捋起来就上瘾了。孩子等捋到150个词,都按顺序捋出来的程度。给他五个小时,他坐在那里,从“安”一路捋到“坐”,一个字不落,一个义项不落。捋完就累瘫了。申爸想到这个,太晚了。大申那里,来不及了。他已经高三了,没时间捋这些了。看后边的小猴子们,哪个先做到这一点哈。
C-267浙宽淼妈0906男女七
20210927反馈
上午看了《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觉得还需要再理解一下,一天空下来就在想本义、引申义这件事,也想开始重新把“安”定义一下,但迟迟下不了手,刚看了豆神专业的讲解,觉得还需要多查查资料,缓缓。睡前读背第二段,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照着文字稿边读边记忆字义和词性,先读顺几遍再认真背,第一段的字义和词性有一些也忘记了,缓几天再重新去记。

事到如今,有两件事情,妈妈们要想清楚了。一件事是,理解别人指出的引申关系;另一件事自己找出未知的引申关系。我们的目标,当然是找出未知的引申关系了。我们希望将来,看到随便一个字,它只要在句子里边,我们就能从它的本义,一瞬间就能理解出它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是怎么引申过来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用”么。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先去理解别人已经指出的引申关系,理解到位,梳理流畅。我们的150个大纲规定的古汉语实词,就是用来干这个的。你只要把这150个实词捋流畅了,到时候,你自然能看到一个字,就能猜出它准确的意思,能猜出它是怎么引申过来的……
当然了,前提是你得知道每一个字的本义是什么。知道本义,才谈得上引申。有了引申形成的语义网络,你才谈得上记忆“自动化”。下一次再见到,直接就知道准确的意思,不需要现想,节约时间。这就是《说文解字》重要的原因。这本书是专门讲每一个字的本义的。语文,从“文”字的角度,学到这里,就学通了。
其实呢,学通了,无非就是捋清楚150个实词,就着《说文解字》,知道大部分常用字的本义。有了150个实词打下的基础,在遇到新的字,自然就知道怎么引申的。啊?竟然是这样的!当然是这样的。这是为我们人类大脑的性质所规定好的。大脑天然能。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
嗯……就先说这些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粤巍妈0604G十实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