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1 12:30:41

C-261浙成妈1605男大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7-16 12:41 编辑

  6月30日晚9点下班回家路上看了一遍项脊轩志原文,7月1日早上班路上又读了一遍。看早课背诵不是实操的重点,重点在头脑里捋字。不明白的是捋字是指什么?看妈妈们的反馈有使用字卡,字卡在实操中又是如何实用的呢?看其它妈妈的反馈,目前对捋字的理解是在脑子里过整篇文章,每个字进行拆字,写字都可以,但是又感觉不完全是这样。整理申爸要求:
  1、原文背诵(此处感觉熟读即可,后面的操作是一个自然的背诵过程);
  2、根据原文逻辑还原项脊轩的情景;
  3、每个文字的图像逐个在大脑中展示;
  4、在大脑中画出字的细节。(这个细节要达到什么程度呢?此处存疑)
  在脑子里捋了前两句时:发现“脊”字上部右边不确定是一点还是二点,跳过,继续后面的,到室仅方丈的“仅”字时,又不确定怎么写的了,在脑子里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形。
  另外,捋字时没有出现其他妈妈的卡字,不能连惯的问题,进行得比较顺畅。考虑可能和平时打字时都是使用五笔输入法有关,五笔输入法就是需要拆字,每个键代表了一个字根,分布也有规律。只是场景和字不能同时出现,需要切换,或是镜头拉远,模糊场景。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与原文较对时,雨泽下注记成了天泽下注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5 13:56:42

20210705 反馈
周五捋了第一段4、5句二、三遍。周末家事繁杂,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午休再捋前5句:“余稍为修葺”处,“稍为”习惯性捋成“稍微”,立马感觉和文章不搭,稍想后想起用“为”;在“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处漏了“日影反造”,捋字时有感觉到少了一句,但没有想起。背得次数不多,又隔2日,能有这个记忆,自我感觉满意。切身体会:捋字有利背诵,且映像深刻。抽空继续捋下去。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12 13:51:07

20210708 反馈
下班路上把第一段最后几句捋完了。感受:在脑子里写这些字或是拆开来看,脑子都不觉得累。想在脑子里看整体的字,总是有模糊的地方,似乎窗口就那么点大。试着让字清晰起来,需要很用力,身体都紧张起来了,两句之后就不行了,脑子疼了起来,和电脑卡机一样的,只能停下放松下来之后再继续,但是不敢再整体清晰的捋字了。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12 13:56:13

20210712 反馈
上班路上把第一段完整的捋了一遍,按内容情境背,中间遗忘的也能想起来补上。睁眼容易分神,进度慢,闭眼注意力集中。继续偿试整字清晰印刻,操作了没二句,脑子CPU又过热了。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16 12:37:00

20210716 反馈
  昨天中午开始捋项脊轩志第二段,现在因为孩子还大班,学习压力还不大,有和汐妈一样的状态:“没耐心,烦躁,纠结”。心里的想法呢?“很多次都看不下去,因为要反馈,也不想和大家拉开很大的距离”,“放下不整了,过一会想起来还得整”。
  
摘抄申爸语录:
  态度是一个无法进行物质层面落实的伪概念。遇到问题就抱怨孩子态度不好,是引妈妈进歧途的要诀秘笈。
  面对任务,孩子的情绪烦躁,沮丧甚至愤怒,你大娃妈一遇到这样的情形,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面对的具体是项什么任务?怎么协助孩子,把这项任务的神经回路,建构起来?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18 09:15:04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7-18 09:16 编辑

20210718 反馈
  逼于每周三遍的反馈,早上醒来捋了一会儿《项脊轩志》的第二段,没一会儿就走神了。想想还是放下,去看早课,然后翻出前面的词性课件看。选了名词,原以为自己是了解名词的,结果不看不知道,原来名词还有“表示时间”、“表示方位”、“表示抽象概念”。
1、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表物   表时       表物
2、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
       表时   表人               表物             表物表物
3、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表物      表方位            表物                   表物
4、 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表抽象            ??
5、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表方位表方位            表物               表名
6、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
         表时
7、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表时   表时                表名   表时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21 10:59:52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7-21 11:13 编辑

20210720 反馈
    “待诸父异爨”的这个“爨”字,一直也记不住读音,已经看了好多次拼音了,且读了十遍有余了,背到这句的时候,依然要卡在这个字上,要想上很久,脑子里几个音一一试过来,才能想起是怎么拼读的。
    并且每天和孩子亲子《儿童百科全书》时,遇到“鸟”字旁的字,大多都不认识,需要查字典。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到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今天查了字典知道怎么读了,明天再遇到的时候却还是不知道怎么读,又需要查字典。
    这个生字总也记不住怎么读,这却是什么原因呢?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21 11:13:36

20210721 反馈
    甜甜妈的反馈深有感触。
    字是对象,也是容器,字这个对象要描述的事物和特征,在字的容器里用各个部件进行描述。

引用“C-092京甜甜妈1009女五” :
    我们可以把组件,想象成一个容器,比如一个合体字;或者由建筑木块榫卯拼插成的古典建筑;或者某一类钢结构节点;或者实现某个功能的程序组件.....那么,容器内封装的就是对象,比如笔画的聚合,比如客观世界中具体的节点对象。
    效率和操作的难易,好比几十年前农民用手去一朵一朵地摘棉花,而如今,都机械化批量操作了。几十年前看到的是一砖一瓦地盖房子,现在拼搭起来可快多了,都是对 对象的特征/本质做概括,矢量化抽取后的思想结晶,是用组件式思维去盖房子、收棉花。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25 19:30:27

C-261浙成妈1605男大
20210725 反馈
孩子还小,没有数学课本来进行陈述(借口),只能是做之前的作业。实在太难了,完全无法静心捋字背书,想想和几十年前读书时完全没有任何的不同,只愿意做容易做的事,背书写作业这样的事根本不愿意触碰。再想想自己这鸟样,孩子读书时又能比我强多少呢!坚持21天看看想想很容易,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连每天准时下班都做不到。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28 18:52:46

20210728 月总结:
C-261浙成妈1605男大
    时间确实快,一个月悄悄的就过去了。
    一个月《项脊轩志》还没有背完,仅背到了“庭中始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都是边捋边背,捋也只是拆字,拆开的字是怎么读的却是没有研究。背和捋也不连续,没有每天都操作,脑回路也肯定没有建构起来。要不是有鞭子在后面抽着(每周反馈三次),借着娃还小的理由,恐都还没开始背。脑子总是习惯于做容易做的,走已经成形的神经回路,对于不常用的、未构建的路径,总是习惯性的以各种理由回避。
    作作业不积极,但看早课和反馈,收获也是颇丰的。特别是“京甜甜妈”的反馈,总是能有共鸣,自己却总结不出来。
    所谓陈述,其实就是把想表达的东西形成文字。每天的反馈不也是陈述吗!能写出让别人产生共鸣的反馈的人,一定也能做好陈述。扩散开想,陈述好了,写作文不就是小菜了吗!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7-30 14:35:48

20210730 反馈:
没有实操,摘抄一段反馈认为有价值的加以记录。
物质基础决定精神。
中医认为人的性格是由身体决定的,脾气躁或郁,不是天生性格问题,而是各个器官的问题。可以通过调理脏腑状况,从而改善性格。
同理,喜好乃至智力也是可以通过大脑神精回路的构建而改变的。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5 10:37:33

20210804 反馈:
    很久没有背《项脊轩志》了,打定主意8月份重新每天做起来,然后也一直拖到4号才开始。
    中午吃饭间隙把第一段重新背了一下,情景能复现,但是句子前后顺序会错乱,会丢句。翻出原文重新看了一遍。
    晚上睡前又背了一遍,还是有错乱和忘句。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5 10:39:18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8-6 10:02 编辑

20210805 反馈:
    今天看到妈妈反馈中有提到每天的捋字需要30分钟,然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捋超过30分钟。时间很碎片化,且捋的时间很容易走神想到别的事情上去。
    晚上睡前重新背了第一段,背到后面桂影班驳,已经脑子混沌要睡过去了,一下子又惊醒,继续接一句,又睡又惊醒。背完拿起手机和原文对比,漏了万籁有声。放下手机拆解项脊轩三个字和释意,睡着了zzzzzzzzz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9 18:58:10

20210809 反馈:
    已不记得上周五做了什么了,周末都是陪娃,没有捋。
    周日陪孩子搭乐高的时候,娃:铁和铁摩擦会不会产生火星?我:会
    当时心里惊讶与他怎么会突然问这样的问题,当时背景声音是牛妈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手上操作的是用乐高给他的小鸡搭游乐园,问的问题与当时情境毫无关系。
    我们还是太不了解孩子了,没有人知道孩子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即使是脑科学研究专家也是无法知道的。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10 10:36:19

20210810 反馈:
    昨日加班心绪烦躁,不能经静心,遂决定下班。去往公交站的路上,心绪越发烦躁,想起早课说让孩子上课前20分钟捋古文来静心,我来试试。
    上车无座,扶杆而立,闭目,背项脊轩志第一段至“日过午已昏”,而后开始拆简体字。背时漏“顾视,无可置者”,拆字时冒出方知。直拆至“而庭阶寂寂”,忽发心悸(老毛病,查不出病源),后没有再继续。
    总结拆字20分左右的几点作用:
    1、静心:有效果。就我个人效果来说,20分钟还是不够的,拆字20分钟左右确实没有那么烦躁了,但是心里还是有些烦躁的影子。
    2、愉悦感:一点点,也可以说没有,不知是否和时间长度没有达到的原故。
    事后回忆,公交车上环境吵杂,常被外部声源打断思路,环境安静下来后,很快进入一种专注状态,下公交之后脑子像是有惯性一样,可以持续专注状态。表达得不清楚,无法言说那种感觉。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10 10:47:50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8-19 15:15 编辑

20210819 反馈    之前多天为锁事累,断断续续看顾炎武传至第7章,顾卒。到此处,个人对顾炎武其人依然是个模糊的影子,尤如其所从事的反清工作。但对与顾相交的人到是知道了很多,笔者是通过描写传主所交往的人来刻画人物吗?
    读后感:
    其一,家风家教。顾家他这一支的兄妹子侄都所有成。让我想到了钱学森、金庸等,亲朋故戚多有在各领域领军一方的。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的左右亲朋也多是有所成就的。延伸想到家风家教肯定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里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其二,对顾的朋友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山东张尔歧(蒿痷),不过驿丞之子,在那个年代能读到的书肯定是不多的,通过独立思考,思想却是达到哲学家的高度。他读《老子》不读注释,只读原文,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其三,顾在山东与陕西居住感受到的人情事故。延展想到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内卷吗!原来几百年前就有了。
    其四,康熙年间三蕃之乱对于清王朝原来这样的险。从小说与戏剧中看这段历史好像康熙胜利是必然的,还笑话吴三桂老糊涂,原来当时两方人马的实力是五五之数,难怪吴三桂会反。配服康熙削蕃的勇气和魄力。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19 13:52:44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8-21 00:09 编辑

20210820 反馈
    顾炎武传作者的文笔轻快,虽然很多字都不认识,读起来并不觉累。同时感觉作者一直在东拉西扯(论证)。整篇前半部讲了顾周围的人和一二事,后半部讲顾的著作成就。
    《音学五书》的论证之多让人印像深刻。对于“行”字,似乎所有人都拿这个字作比,已不止一处地方看到此字古时读hang上声。这个读法我只在外公那里听过,通常大家都是说“去惹去惹”(方言音,走吧走吧的意思),外公却是说“行惹行惹”。原以为“行”这个读法是我们那的方言,现在却不确定了。因外公是家中长子,家里算是旧地主阶级,上过学,识文断字。已经不确定"行"这个读法是外公读书习得的,还是我们那的方言了。
    书的最后一章了解到一个知识点:中国历史的划分,以秦为历史分界,秦之前也就是夏商周为上古史。
   另,注意到书中提到张之洞说一个人字形、声韵学过硬,训诂学本领必然高超。这不正是妈妈群里大家正在做的拆字吗!虽然训诂是什么还没搞明白。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24 15:24:11

20210824 《莫须有先生传》反馈:
    若小时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是读不进去的,因读不懂。佛教物心那一段现在读起来还是理解不了,太抽象了。
    读至关于莫须有先生、汪主任和余校长迎接县长的往事时,感觉民国时期的文人都这么可爱。可是同样的事情放至于自身时,会是什么感觉?多是心里冷笑不耻鄙夷等等吧。这是人性的两面性吗?
    对佛教、论语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关于王安石、韩愈文章的点评部分因没有看过,持保留态度,名垂千古总有因的。
    关于莫须有先生与余校长关于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这样做,为什么呢?有什么用处呢”
    “你们写给我看,我给你们打分数。”
    千古不变之分数啊。这段再读第二遍时笑出来了。
    有个疑问,看书时处处都觉得有启发,有感想,读完之后,却全都忘记了,需要对照着原文再一处处回想摘录。这个问题出在哪了呢?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27 13:42:03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8-31 18:46 编辑

20210826 反馈:
    半夜把《窗子以外》看完了,初看对窗内窗外有点哲学的味道,继续往后看,原来是作者在窗里感叹自己的矫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批判。
    当我是窗外人时,和窗里的人聊天,感叹着现实的多艰时,窗子里的便会说窗子外的:“什么更重要,这点子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呢”。却不知道窗外人多少的难,每到时,聊天便结束了。
    多少人是在自己的窗子里,怜悯着窗子外的,羡慕着那墙内的。
    起码我是的。
附:
    前两天在某处看到窗里人挖苦窗外人,起因不过是窗外人以他的思维玩笑了一句窗里人,本没有什么,起码我这窗外人没什么想法,窗里人倒像是脑羞成怒了般,长篇大论的挖苦了窗外人一番。都是凡人,理解他们恼怒,却厌恶他们的挖苦,如在挖苦自己一般,却也不敢为那个人说一句话,我之于他们也是窗外人。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27 13:47:20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8-27 13:56 编辑

20210827 反馈:
《战争》:看之前已经看到一些反馈,没想到篇幅如此短。读着读着突然的就断了,尤如文中的电话线一般。
《一句顶一万句》:说的都是市井的家长里短,这样的书很容易看得进去,这是八卦的天性吗?不知为什么,这种小人物的内容在我这这比之《顾炎武》《窗子以外》这样高大上的内容更让人感觉到一些深刻,却又说不上什么。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31 13:53:39

20210830 反馈
《到梨花屯去》作者从一条沟来反映官僚,又通过人物的嘴直白的表述了“上面的嘴硬,下面的肩膀硬。”最后通过老农的话来说明“下面”指的并不是那些自以为自己难的干部,而是那些出工的群众。整篇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浅显易明,却又深刻反映着时代的问题。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8-31 18:45:30

20210831 反馈
《峡谷》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但是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文笔却很可爱,特别是开篇对那颗连根拨起的树的描写,读来会心一笑。
《微纪元》当小说读来,会跟着先行者心情起起落落。增加了物理的认识,但也有新的问题,微纪元又真的就能无忧无虑吗?

峡谷与微纪元是边看边读给孩子听的,峡谷读着孩子没有什么感觉,微纪元读着孩子明显的安静,并且一直睁着眼用心的听着。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9-14 20:53:56

20210913 反馈
补之前的语法作业,介词表什么还是没搞明白,一点点作业整了快一个小时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9-24 13:35:22

本帖最后由 浙则成妈 于 2021-9-24 13:37 编辑

20210923 反馈
杨老师的课看了两遍,一遍听了个寂寞,啥也没听明白,二刷才听出点道道。还是乐意听烟神的课,虽然他的课更费脑。因为他的课更浅显,脑子能跟着他的话一起思考。而王老师的课引用的很多内容对于学渣是完全不了解的,也就谈不上思考了,不费脑。在教书育人上感觉神烟的段位高于喝水。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np4y1e7gc?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ession_id=e79b9496-3195-416b-b9f9-7a6b18307b94&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632136655&unique_k=UFu9u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v411N7Pd?from=search&seid=2517195572756030009&spm_id_from=333.337.0.0

浙则成妈 发表于 2021-9-26 15:02:29

20210926 反馈
还在看多义词和词义的引申,看到一半,突然发觉以前看书好像白看了,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只是看完了,觉得:哦,是这个意思。有些还可能理解错误。读的过程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对字、词义理解的浅薄,可能就是看书慢,理解费力的原因,还有那些主语、谓语搞不懂的原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C-261浙成妈1605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