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6-20 11:06:44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自主认知过程中的阅读该如何培养】 ---2021.06.17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20 21:53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自主认知过程中的阅读该如何培养
2021-06-17小眉豆长成当姑娘,十四周岁了。从这个时点开始,教育的范式,产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在此之前,总得来讲呢,我们把小孩子的小脑袋,当成个仓库,拼命地往里边装东西。反正,装进去,就是自己的了。孩子那边,也确实,她的总基调,就是努力收。给多少收多少,不挑不拣,全盘收下。在这个时点之后,转折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往回走:我们不用再往里边放,而是努力把放进去的,整理好。
这在理论上,存在一个问题:孩子在以前,确实收了很多信息在头脑里,但是,还有很多必须的知识,要学会的。以前学的,都是浅显的知识,更深刻的道理,得等孩子大了,才会去学习。妈妈只要注意整理头脑里的信息就够了,那那些进一步的知识,怎么办?其实,很好办。解决的机制,就在涵妈的回馈里暗示着。
粤-涵妈0807女七
《词的引申义》涨知识。
讲到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时候,雌雄用于鸟类性别,牝牡用于兽类性别,这个牝字很少看到,雌雄更多见,那公母也挺简单,怎么来的,这个有时间自己想去探究一下。
说到“匠”时,同时也说到了“陶”和“冶”这两个工种,瞬时想到了“陶冶情操”,那么从这两个工种过渡到“陶冶”的现代意思,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呢,等日后有空再探究一番。
整篇中主要还是就词义引申的两种形式(辐射式,链条式)进行介绍,展示了好些个规律,还牵涉到泛指特指,析浑异同的细微差别,确实比较容易看晕。
最后又补充讲了些特殊的规律,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观念相关,不过举的例子更像是讲“对应”带来了引申,这两对,“舆”与“地”,“商”与“秋”,我觉得古人的脑洞是挺大的,因为相反或者相对,于是就建立了引申的意义,不由得想到“笠翁对韵”,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相近或者相反词的对照关系,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对韵里面发掘出若干引申了?妈妈们认真阅读涵妈的回馈,她说:“讲到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时候,雌雄用于鸟类性别,牝牡用于兽类性别……那公母也挺简单,怎么来的……这个有时间自己想去探究一下”;她还说:“说到‘匠’时,同时也说到了‘陶’和‘冶’这两个工种,瞬时想到了‘陶冶情操’……等日后有空再探究一番”;她又说:“因为相反或者相对,于是就建立了引申的意义,不由得想到‘笠翁对韵’……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对韵里面发掘出若干引申了?”妈妈们留意到涵妈对于自己感觉的把握和精准的记录了吧?“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某个疑问、我产生了某种渴望,想知道,想进一步探索……这就是“好奇心”。
因为受到所阅读内容的刺激,“我”想到什么事实,引发了进一步的什么疑问,产生了想去探索的愿望;然后呢,在探索的过程中,又遇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疑问,产生更多的联想,引发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都不是能有立刻的答案的,但都是曾经产生过渴望的断点。这些断点,会在头脑中堆积,越来越多,多到一定的程度,你再阅读什么,它的内容就是你记得起来或记不起来的以前的某个问题的答案。强烈就是强烈,曾经强烈地想知道的答案,当答案摆在面前的时候,人还是兴致勃勃……这就是“以好奇心”为中心的认知过程,是自主的认知过程。
自主认知过程里的阅读,跟14岁之前的,有本质上的不同。14岁之前,大脑是消极地接受。因为处于天然红利期,“消极”的接受效率,很高;14岁之后,事情变化了,大脑拒绝消极地接受,它开始有能力,建构起“以我为主”的新的认知驱动机制。很多人说,要“带着问题”读书。可“问题”是怎么来的呢?他们没说。其实,问题就是这样来的。
孩子14岁之后,妈妈们要做的重点,不是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创造多少问题。让孩子产生无穷尽的疑问,还有随之而来的“想要知道”的渴望。孩子只要有了渴望,他自己就会去找答案。
最近一些日子的课件,都是有关于词义的。有多少妈妈,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四方翻腾,思维被激活,各种有趣的念头,到处冒头呢?有很多。还有多少妈妈,看了之后,感觉不到什么:我不怀疑你们说的,但我真的没啥感觉。这个哈,咱们分几个部分来说。三个吧。一部分说小孩子;一个部分说初、高中孩子;一部分说妈妈。
第一部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问题是说:你怎么保证孩子到了高一,给他这些课件,他会觉得有趣,会想到无穷尽的问题,好奇,想知道?怎么让孩子到了高一,见了课件,就是涵妈?我们有几个附加的教案,给到小学的孩子。拆字的教案,用于字义建构的教案三;用于词义建构的教案四。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其实已经快到位,只差教案四了……然后,在妈妈群中,把教案的使用化作孩子生活的日常,就行了。我们期望呢,这样的孩子,正常走,到高一,课件一给就都涵妈化了。
那么,现在的初一到高二,怎么办?现在的初一到高二的孩子,分成两类,一类本来就是(或者就会是)涵妈,一类是非涵妈。我们呢,是说,分开说。对于初中的孩子,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到了高一,课件一给,就是涵妈;对于高中的孩子,到明年这个时候,这些课件一给,也变成涵妈……这当然需要做点儿什么,因为刚才分成的两类孩子中,“非涵妈”的那一类,要转变。半个月后,我们开的小作坊,就解决这个问题哈。故此呢,对于初高中孩儿妈,你是要积极参加的……因为你不知道你娃到底是不是涵妈,尤其是对于初中娃来讲……分不开,你妈妈就只能“当其无”来对待了。
嗯……第三类,对于妈妈,成年人。申爸特别欢迎小孩子的妈妈,尤其是你读了最近讲词义的文章,一点儿读不懂,或者根本读不进的妈妈,参加!参加暑假的小作坊哈。当然了,大孩子的妈妈,读不懂的,申爸也“欢迎”哈!但是,不“特别”,比欢迎小娃妈,要差一些。为啥呢?因为小作坊,你大娃妈主要精力要照顾孩子,自己就差了;参加小作坊的小娃妈,不需要照顾孩子,可以全身心地参与。
我们哈,针对的孩子呢,他们青春期。这个很烦人的:你是拿不到他们的真实体验和想法的。这种“拿不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逆反,他“就不告诉你”;另一个,是更客观一些的原因,他真的还没有能力去精准的描写自己的感觉世界。他即便想,他也说不出来。勉强要说,他会采用背到的固定的语汇……因为他确实不知道,他所用的语汇,在听众的耳朵中,到底指什么……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表述,有很强的误导性,还不如没有。
但是呢,事情却一点儿不令人绝望。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孩子的问题。成年人跟大孩子,已经非常相像了!解决小孩子的问题,非常艰难,因为一切都得靠猜,小孩子不会给你任何回馈,大人的感受,又完全不适合于小孩子;而大孩子,就便利得多:尽管他们不配合,但是,我们可以用妈妈们自己的感受,来取代孩子们的感受。这些日子的课件,读来不懂,读不进去的妈妈,你们不要着急:读进课件去的途径,不是硬着头皮拼命逼着自己读。我们要去暑假走捷径。
现在呢,申爸不知道这捷径走不走得通,是每个人都走得通,还是只有一部分人能通?难走吗?很多问题哈,咱们要去验证。我们呢,期望呢,经过一年的建构,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每个妈妈,每个高一的孩子,你给他词义课件,他的感受,就都是涵妈那样的……
这个事情是说,要是能退到去年春节之后,申爸给大申马昕和石国鹏那会儿,申爸不会给大申这两个,而是现在的这些课件,从词义课件开始给起。去年春节,大申高一上了一个学期,正好是寒假。
冀-西妈0210女大一


哦?耶,大申今天过生日了。先不说这个哈。
妈妈们看课件哈。今天呢,重点看七个字:信行幸修,族左坐。


关于今天的课件呢,妈妈们思维可以发散到任何角度来说,指出课件本身的特点,可以;说自己看过之后的感受,可以;说这个课件怎么用,可以;说其中的某个字的意思是这样掇联成整体的,可以;说某两个意思之间是怎么窜过去的,可以;……随便说,什么都行。
连载的王安石课件哈,今天到了第三部分:

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6-20 11:10:47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6-20 21:53 编辑

妈妈们的感想
京-甜妈1102女四
诶呀呀,终于明白这些天的早课是为什么而铺垫的了。反射弧从没被抻的这么长过。

豫-苏妈0810男七1605中
看了“信”的十条释义,才知道自己以前的理解错误太多:1.第七条的由信物引申为信史中的例文《世说新语雅量》中的“信至”读的时候一直认为是名词“信件”。2.在没有看这十条释义之前,我个人大脑里对“信”的理解:基本义是名词“信件”,然后其他的解释都是“信件”引申辐射出来的,这样看来,每个人大脑对自己所存储词汇的整理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大脑存储的知识都不同,大脑思维整理这些知识的方式又都不同,所以最后输出来的都不可能相同。申爸让孩子们从小输入基础三百,教案三,教案四,到了一定年龄再用这些课件,把孩子们汉字思维训练起来,等于小学先有大量的存储知识,初、高中再把这些知识正确地有条理地存到大脑的每一个不同的抽屉里。实在是一盘大棋!花果山的孩子们真有福气!

鲁-康萌妈0712男七1512女中
改好,就可以继续看课件,谈感想了哈。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一个字就说一个字,能够发感想就是好汉。

苏-文一妈1301男二1608
《信行幸修》《族左坐》
课件打印出来的时候我一看,哎呦,我的妈呀,这就是字典呀,谁去看呀?然后随手一翻发现有“坐”字,因为昨天注意到小朋友复习“做”和“作”区分的不太好,上午在翻教案三,把这几个字翻出来,准备今天给他看一下,正好,这不课件里有这个“坐”吗?我就想着翻一下吧。大概因为有目的了,所以看的就比较仔细,没啥想法。
第2个字看的是“信”,看这个字的时候,因为反正“坐”看了就顺带着往下看呗。但是我发现开始会就举例中自己知道或者熟悉的例子去印证着看内容。
第3个字看到“行”,没啥特别的。
看到“幸”,就会自己去想一想自己知道的词里有没有哪个词是其中的一个意思,比如说会想到“临幸”这个词。
看到“修”,因为旁边有“脩”,立刻就想起来自己在给娃天书《论语译注》的时候有“束脩”就是这个字,然后恰好后面有个举例是“束脩”这个词,就有那种你看,我就说吧的感觉。“族”和“左”就是趁着那个劲儿,就看完了。

鄂-想想妈0807女七1507男
第二次看申爸发的课件,今天看这几个字,想到申爸昨天发的《古代汉语的词汇》里的方法词的本义,词义的引申,通过昨天的方法,看今天的这几个字的含义,似乎头脑里能将他们的意义联系起来,但是又很模糊的感觉。

粤-禧妈0807女
《信行幸修》:初看题目,以为是文言文,打开一看,原来是字典。看到“信”字,第一个涌上来的词是“诚信”。从信的引申义看,诚与信意思相近。在网上搜了一下,原来“诚信”来自《礼记•祭统》。以往看字典或词典,看到那么多义项,通常只会迅速浏览,找到跟自己想找的那一项,其他的不会认真看。举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自己现在心里想了一下翻译,再对照,不美,自己译成“不好听”,联想到“苦口良药”,结果原来这里译成“不漂亮”,迅速对照了一下,我之所以译成不好听,是因为了把“信言”直接理解成大实话,一般大实话都不中听,不好听。又耐心看了其他几个例子,好几句都熟悉,但以前都是理解大概意思,没有把字义一一对应。心里不停地说着“哦,是译成这样”。
继续看第二个义项,感觉眼神开始飘忽唰一下,跑到第三个义项去了。回过神来,又重回第二个义项。觉察到自己平时看书就是很容易呼啦一下跑过去了,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又可能是自己感觉不太喜欢逐字逐句地琢磨。决定慢慢看,原理十个义项,一层一层,都是有关联的。想起去年当义工朗读教案,因为要读好多遍才录好,读完对这个字理解得差不多了,又感觉很有意思。不过过后又不太记得清楚了。记得有一个“监”字,后来廉政教育参观时,对“监”字有溯源的文字介绍,看到熟悉的甲骨文“监”字,开心得不得了,还拍照下来。
看到“信”的第七个义项,“信”引申为送家信的人。举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如果不是看解释,确实以为信字为书信的信,再看解释,就在想,这里的书指的是信,那么如果考试,我可以从这里推断出信字的正确解释吗?不见得。
看完前两个字的解释,问自己,能够利用联想或者引申义,把每一个义项都串起来吗,回答是只能串几个,没有“学透”的感觉。也还没有产生对义项及相关例句的强烈的兴趣。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我也还没有见过孩子在学习上有非常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然后得到很强愉悦感的时刻。不过在自己制作喜欢的视频节目的时候,这种专注就比较明显,估计这个时候的内驱力最足。

辽-kiukiu妈1408男
前两个课件,看题目还以为是绕口令,打开看得劲头十足。原因一方面是例字与现实生活关系比较密切,让人联想现在使用的情况,二是例句比较短小,下面还有解释,有些是以前语文课学过的内容。三是我看一眼就很喜欢这本是词典还是字典的内容,不知道名字,基础三百的书单里好像没有提到。如果每天都能翻翻这样的词典,肯定会学到不少东西吧。比如,“信”本义是说话诚实,不虚伪。我想,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个“信”字相关的词语是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些内容的。下面的内容除了二、九、十,都是引申出来的,结合现代汉语的例子能联系起来。但是二、九、十九没法跟孩子解释清楚,或者说根本不能听明白吧。所以,像虚词一类就是不好理解,再加上是古代汉语,又是通假字什么的特点,也不是随便解释一下词义就行的。看到“坐”的第三点,由身体接触在地面,引申为犯罪,我想到了“连坐”“坐牢”这两个词语,意义是不是有关联呢。王安石的课件把“天下”理解成不只是国家而且包括民众实在是难得。“资之天地”体现了重视农业,工业发展被忽视了。他的两大抱负,这让我想到了实际上如果解决了有钱和有权的问题也许会实现吧。所以作为一个改革者,是要有实力才行得通的。这个实力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文章中有很多引用的原文,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但想读下去,能够出声朗读效果要好一些,这可能就是让孩子养成朗读习惯的作用体现吧。

沪-康妈0801男七
《同源汉字浅说》:只能看一半就觉得很累了。因为这种文章真的是要边思考边看,还不能一目十行。我还是去看王安石比较有意思。

粤-宝妈0712男七
《字义的一般演变》有些字的本意能看懂,有些看了本义也想像不出来。读到引申义,想到《咬文爵字》,如果娃喜欢看《咬文爵字》,是不是比较容易进入申爸说的状态。《咬文爵字》也是个前期铺垫?

粤-淇妈0903男六1802女
读《信行幸修》这篇,看得很慢(用时半小时),看了两页下拉还有两页,但我还是看下来了。一直很畏难,想着找时间好好补好好看,但发现课件越来越多心里还是有些慌,打定主意,能看一篇是一篇吧,看后一定也要说些想说的话(作为记录)。信(信任,相信,书信),行(行走,行为,品行),幸(幸运,宠幸),修(修订,修长),在看这些字的本意与引申意的同时,心里想到的是我们的日常用语原来是这样引化出来的啊!(噢,原来如此的感觉)。

湘-可妈0801女七
早上看了“信”,在纸上划拉了一下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觉得有的点不是能那么清晰地区分辐射和链条,但是规律能很清晰地感觉到由具象到抽象,如从信物到书信到消息。觉得从相信到随意,放任,这个真是很妙,第一个用的人把相信之后产生的这种心态精妙地扑捉住了。“遣信”“信至”这两个词,乍一看我确实理解成了书信的信。看到解释,细想,果然是不行的,“人”才可以“遣”,可以“至”,“书信”是不行的。申爸早上说好奇心这事儿,反观自己,好奇心我是有的,想法也常常一大堆,问题是常常那一时兴致来了,折腾一下,就没有以后了。这个后续的维持极其重要,不然就成了我这种三分钟热度的人。

浙-lucy妈0705男1610女
《信行幸修》课件:1.内容是字的本义和引申义;2.用途:查字本义和引申义的工具书;3.详细看了“幸”这个字,本义是运气好,幸运;引申义有三个,一个是侥幸,幸亏,第二个是国君的到来和国君宠爱的,这两个比较熟悉,第三个是希望,比较陌生,然后查到了这句“幸能修实操”——这大概也是大申爸这次带着我们,希望我们都参与到实操中来意思比较贴合的一句古文吧。

鲁-立家妈0806男七
《信行幸修》
看的时候不觉难,反而觉得有趣,冒出一个念头,我上学的时候要是也能把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等梳理明白,那我的语文成绩应该差不了,读着不难,但是让我总结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
信的本义是:说话诚实不虚伪,引申义1是形容词诚实,真实;引申义2是事物的真实性,实在准确;引申义3为意动词,认为真实同时又引申为及物动词相信,信任;真实又引申出了两层引申义取信于人的东西(凭据、信物),由此又引申出信使、使者,信、书信,信息、消息等,接着是真实引申出信约和盟约;相信、信任又引申出随意和放任。
通假“伸”与“屈”相对,最后一个没看明白到底是怎么引申的还是通假的:住宿两个晚上。
读完之后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树形图在脑子里,这样再次看到关于这个字的句子的时候会明白这个句子是哪个意思。

浙-卡妈0810女六
《同源汉字浅说》看了一半,看不下去,放弃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这样浅显的更适合我,看完印象最深的是,古代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有它的意思,也可以是一个词,有它另外的意思,需要仔细区分。确定句中词义感觉还是挺难的:1.对号入座很关键,要先根据词性来做筛选判断;2.词义有它时代的特殊性,所以真正正确理解词义,还需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文史一家;3.灵活处理词义的前提一定是深入理解词义,基于词义,而非望文生义,或者天马行空的“灵活”。看到最后的练习题除了度娘,还是一筹莫展。

粤-树苗妈0807女七
《信行幸修》信:看完了解释,有点明白,又感觉还是混乱,想着应该象“点”那样要画个树图出来才好明白,最后一个意思是“住宿两个晚上”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个意思。
行:看完意思基本上理解,也算清楚。但是真不知道还有xing第四声的读音,行李指外交馆,涨知识。
看到“族”字解释,在脑子中想象其画面:许多箭射向军旗。“族云飞泉室”脑里也想象一下族云的样子。
“左”为东,以前学古文时,只是死记左有表示东的意思,但不知怎么来的,现在看了解释,明白了。

川-果妈0911男五
看了课件,我就是申爸说的看了没啥感觉的一类妈妈。这些字的内容在三十年前接触过。那时就看不大进去。而且心里犯嘀咕:这么多内容记来干什么。我做题基本凭语感。

鄂-漆仔妈1005男五1610男中
《信行幸修》和《族左做》:
这几天忙,没看课件,想着今天无论如何要看一下。利用空闲时间,在手机上看的。第一个看的是“信”,它的原意是“诚实,真实”,光看释义,没什么感觉。看了几个例子后,哦,原来这句话里,“信”是这个意思啊。我对“信”的认识,第一反应是信任,相信,头脑里就没有其他的意思了。如果不是这个讲解,我看到含“信”的句子,会下意识的解释为“相信”。这么解释肯定不通,就会导致不理解,从而失去兴趣。
“信”的意思,看了两个后,就没心思看了。包括后面的几个字,快速浏览了一下。不想看的原因,没有动力去研究这个。如果有考试,我倒挺乐意去研究一下。

黑-顺妈0807女七
《信行幸修》:居然仔细地看了每个字的解释和引申,这在以前是万万不会去做的。知道本义再去看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还知道了行人原来有外交官的意思,而行李是外交使节,太好玩了。
《族左坐》:终于搞清楚了“左”和“右”到底哪个为尊,最初以“左”为贵,秦汉以后以“右”为贵,而其实尊左和尊右开始时是一致的,君王的左就是臣子的右边。但后来尊右说的影响越来越大,左就抽象为贬义词,如旁门左道等。“座”非常符合链条式的引申,从坐这个动词,引申为座位,再到触犯法律,再到犯罪原因,再到介词表原因,再到招致,环环相扣。
《第3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讲了王安石的两大政治抱负,一是为天下理财,二是制服西夏和契丹,统一中国。文中说北宋只有王安石一人有此胆识和勇气,认为完全有可能搞定西夏和契丹,足见当时政府的懦弱和无能。如果当时的宋神宗有汉武帝的英明神武,就是和匈奴、蛮夷死磕到底,中国的历史就会大大地改写了。

粤-恩蓁妈0708男1508女
可以考虑从词性的变化来梳理字义引申。如“信”引申为形容词,义为诚实、真实,引申为名词:信约—信物—信使—书信,引申为动词:相信—认为真实(意动)—随意—同“伸”,与屈相对—住两晚。
亦或尝试从古文字形出发,如“行”原是十字路口,形。“族”是聚集,形。古人的坐法等,结合词性演变对照梳理。

粤-帆妈0803男七
1.早课:14周岁开始,教育的范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从拼命装东西变成努力整理好装进去的资料。以“好奇心”为中心的认知过程,是自主的认知过程。自主认知过程里的阅读跟14岁之前有本质的不同。14岁之后,大脑开始有能力建构起“以我为主”的心的认知驱动机制,这就是“带着问题阅读”之“问题”的由来。14岁之后,妈妈要做的重点不是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创造多少问题,让孩子产生无穷无尽的疑问和随之而来的“想要知道”的渴望。如何让孩子到了高一,见了课件就有涵妈的感受?答案是,把教案的使用化作孩子生活的日常。要是能退到去年春节之后(高一的寒假),申爸就不给马昕和石国鹏,而是给现在的这些课件,从词义课件开始给起。
2. 课件:
《信行幸修》:看到“信”的第一眼,涌现出的想法是信用、信息、信件、相信等。信用接近本义,而信息、信件这些都是引申义,前两天看了词义的引申义,今天的几个字相当于是具体例子,便饶有兴趣地看“信”如何从本义的形容词,经过一次次引申,才到了通常可见的意思,从而知道哪些词义是不常用的,到最后两个引申义“伸”和“住宿两个晚上”时,真心觉得这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行、幸、修三个字比较简单易懂。
《族左坐》里对“左”最有感,曾经对以左为尊和以右为尊糊涂不已,终归因为以右为尊用得更多而习以为常了,看课件才明白了历史的演进,有点奇怪当时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去查一下资料弄清楚呢。“左”是佐的本字,想起昨天看的《同源汉字浅说》里有“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佐”就是用左手帮助人,两个课件连通了,很开心。

闵-彬妈0612男八
《古代汉语的词汇(2)》
昨天一天跑三个地方,忙得公众号也来不及做,晚上陪孩子睡觉直接把自己陪睡着,所以没来得及看,今天心心念念一直想着这件事,刚在爬楼的时候想着必须把看这些内容列到重要且紧急的事项里去才行。
看的时候激动,读了一段古今词义的异同,妹妹正好要去洗东西说:妈妈,先别读,等我洗完回来再读,看来这段也吸引到了二年级的孩子。
傍晚就看了这么两个小点顺道笔记,又有杂事,再来看,太晚了,已经集中不了精神,真是要有整大块优质的时间来看来记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明天继续。

沪-玥爸0709女1619女
跟着大申爸的课件,从人物传记到科普读物再到这几天的说文解字。感觉始终其乐融融,这些课件,在我面前就像一本本说明书,读完一本好的说明书,就能掌握一个新式武器,新工具,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便宜好事。
这些枯燥的说明书之所以能在我脑中引起同亮,我回忆还是在初中三年读报的结果。那时爸爸单位订了很多报纸杂志,每天爸爸都会带些回来晚上看,我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看这些,做完作业后唯一的事情就是看报纸杂志,每天看十几份,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到《每周电视广播》《计算机世界》《无线电》,天天乐此不疲,至于初中阶段看书除了迷蔡志忠的漫画倒是没留下什么其他记忆。
听几位学术专家说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都是在高中、初中阶段大量阅读积累的,再后来的发展也是全靠那些老底子打的基础。结合自己也确实如此,甚至这么多年以来没再读过比初中时复杂的书。
另外一个“怪癖”就是,读书很挑作者。就像发烧歌迷只喜欢自己偶像的歌一样。
读大申爸的课件前,我先要看看作者是谁,了解下他的来龙去脉有哪些作品,如果发现作者就是个拼盘段子手,那他的书我就没兴趣去看了。

苏-诚诚妈0910男五
《信行幸修》一个字就是一棵树。播下一颗种子长出一棵树,字的本义是树干,引申义是树枝,有的枝繁叶茂,有的瘦骨伶仃,还有的长着长着枝子断了。从树干爬起,还是拽着树枝子上树?都可以哦。

鲁-硕妈1001男五1503女大
读《信行幸修》,先分类再通过举例子来讲。很多例句是以前学过的,读起来很熟悉,一下子就有感觉了,心情都觉得舒畅。对于没接触过的例句,有的要看两次才能顺畅。我想这个课件如果孩子完全没接触过这些例句,看完了印象可能也不深,最好是先接触过这些古文,然后看起来就会有确实如此的感觉。

桂-珈珈妈妈0705女八
《信行幸修》单个的字引申出多重意思用在古文里,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京-涵妈04B高一
昨天把点字的解释和树型图打印下来,对照着把这些零散的词义挂到树叉上,梳理了两遍,对词义的推演没有找到清晰的思路。哪个词义是辐射引申,哪个是链条式引申傻傻分不清,觉得有些词义之间没有太多关联性,或者自己没有悟到,不理解为什么放在链条的下一环,还是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呢?
之前听一个大学老师讲,知识的学习就是把零散的知识点(树叶),通过系统学习后,按照知识的脉络,把这些树叶挂到相应的树杈上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知识体系,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成了一个网络,可以把知识融会贯通,如果大脑可以自主完成这个过程,这门课程应该就尽在掌握了,看目录学习就是这个道理吧。

鲁-景帆妈08B7
爬楼看了《白矮星》,刚开始读,就有种想放弃的感觉,若在以前,对于这类文章,一般是不会继续读下去,读起来特别烧脑,自己这颗简单的大脑理解不了如此复杂的内容。
硬着头皮继续进行下去,看到一些全新的名词,“暗伴星”“白矮星”“电子壳层”“红巨星”等,又感觉挺新鲜的,有些小兴奋。读电子壳层那一段,容易走神,重复读了几遍,看每个字都认识,但结合起来在大脑感觉没有留下痕迹的样子。晕乎乎滴。看到最后,原来是恒星的坍缩直到变成白矮星的过程,好像明白了一点点那么个意思。

苏-嘟爸-1304女二
祝大申生日快乐!
《信行幸修》一篇读后感:初读起来,需要稍费脑力,就同车辆刚起步时需要重踩一会儿油门。越往后读,越有愉悦感,许多文字,就如北方的馒头,越嚼越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出来(好吧,我承认我早饭没吃饱)。有关“行”字,“行成于思”中解释为品行,我稍有疑惑。此外,“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这里解为“们”,而我读起来的第一反应是“行道”为一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自主认知过程中的阅读该如何培养】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