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1-4-3 21:12:39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推行仁政是根本】---2021.04.03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1-4-3 21:12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推行仁政为根本
2021-04-03嗯……接着说哈。让我们再退回到汉武帝那里。祖先崇拜这件事,是打一开始就有的。清朝的皇上要面对自己的祖宗十八代,武帝那个时候,也一样。假设你是武帝,你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怎么样让“金城永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就是说,让江山永远都是他们老刘家掌,不会落入旁姓手中。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那麻麻说了,嗐!他这有啥,这问题不是好解决的……。
“那怎么解决呢?你说说。”“呃……这个……当……当然,是要当个好皇上,子孙都当……”“可是,怎么才能当好皇上呢?”答:“我又不是皇上,我怎么知道?”
事实上,这个问题非常难于回答。它是个旷世的大难题。一整个的中华文明史,就分成两段。前半段,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后半段,探索解决方案,直到今天。中华文明史就是在汉武帝那里,一刀砍成两半的。汉武帝之后,整个中国社会,才走上了制度化稳定的康庄大道。行稳才能致远。
我们的一整部历史,就是政治史;整个政治史,就围绕着这么一个主题在转:我们怎么让我们这个社会,保持稳定,以便持之永恒。这是我们这个文明,打一开始,因祖先崇拜所形成的一个内在需要:既然我们崇拜祖先,那么,当我们自己当“祖先”的时候,你得有后代来崇拜你。要想有后代,需要有儿子,这第一;要想有后代,需要你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稳定,不发生崩溃,不发生战乱,让后代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安心幸福地来崇拜成了祖先的你。你自己不在乎,胡作,把整个社会给作塌了,后代怎么生存?要是连后代都没有的话,你还怎么祖先崇拜呢?
一个人啊,一个社会啊,它存在,最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三件事:第一,要维持自己存在。个体别死,死了,什么都谈不上了;第二,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个自然;第三,生产后代。不就这三件事么。从汉武帝开始,我们这个文明就开始了制度化的做好这三件事。事实上,逻辑地分析起来,前两个需要,尽管重要,但几乎出于本能,整个社会不用太多去关注。唯一要关注的,是第三件事。因为这件事,不是靠个体的本能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社会上形成文化氛围,靠文化来保证做到。我们的社会呢,正是把前两个做成了基本需要,把后者,做成了整个社会的高级需要。
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顶峰,回过头来看一眼,就有感觉说,我们站得有多高了。妈妈们去看美国。灯塔,对吧?我们不用管灯塔的老百姓怎么想……我们确实也不大知道他们普通百姓的想法……我们就看他们总统好了。我就问你妈妈:如果把美国比作一个家庭的话,总统是家长,有那样的家长,那么过日子的吗?想个法子就借钱,能借多少借多少,反正也不在我这届还,对吧?只要借得多,我就多多借。很明显么,他们是要靠借钱,大街上发钞票来收买选票,下一届好连任。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申爸就问这么个问题:这样的社会,它还能存在多久呢?
他们呢,就社会总体发展进程而言,他们连“怎么当个好皇上”这个问题,都还没提出来呢!他们还没走到汉武帝那儿呢!那有人争辩说,申爸你少来。第一,人家是先进的三权分立体制,不是你说的专制体制;第二,他们文明那么low,人家怎么还能那么发达呢?这俩事是这样的哈。第一呢,“体制”是低层次上的概念。宗旨才是重点。小孩子才纠缠体制的问题,大人都关注宗旨。它三权分立也好,我民主集中也好,宗旨是什么?不还是第三个问题,你怎么让你的体制立得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体制要立得住,还要传得远。他们呢?两百多年前,他们的开国者立国之初,不过是为了找个立得住的体制罢了。无论从初衷还是执行上看,他们都没人关注传得久这个问题。他还没历史呢,哪里会出来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观念。
其实呢,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拿“专制体制”这个词,来说话的话,他其实已经接受了另外一个体系的观念了。接受多深,不知道,反正是“道不同”的事情。在我们的文明传统中,从来就没有“专制”这个观念,我们的观念是:仁政不仁政。死了三十还是五十万人了,整个统治阶层无动于衷,这怎么都不是“仁政”。“仁政”就是以爱民为基础的政治啊。就现实的观察来看,他们现在呢,距离“仁政”这样先进的政治思想,路还远着呐!既然他们的文明那么low,为何人家还那么发达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个工业革命。那个工业革命,随机地降临到他们头上,仅此而已。穷小子发现了藏着聚宝的山洞罢了。这样的哈:在我们的下一代,假设说,大申到了申爸现在这个年纪,他们就可以总结了。他们面对过去两百年间,中外发展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他们将不胜感慨。工业革命,带给他们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让他们快速地统治了全球;但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仅仅在短短的几代人之后,他们就丢掉了这个能力。德不配位。嗯……当2049年,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到期的时候,大申45岁:那个时候,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我们呢,不管他们。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关注我们自己。申爸说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无论后世把他想象得多么崇高,但是当年,他就是个开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的老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当年,到底是什么因素,刺激了孔子,让他的头脑中,产生了“仁政”思想的萌芽。风起于飘萍之末。历史呢,当我们还原它,到它的最初的本源,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第一滴水。涓滴之水,细小微末。但是,这,就是未来浩瀚长江巨河。在轴心时代,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文明中的事情。这一次,幸运之神,眷顾了我们。我们很难讲,在孔子的心中,仁政到底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客观地讲,有多高的地位,谈不太上,因为现实的政治环境,根本容不下仁政。仁政是为未来而生的。重要程度不是关键,只要有就是大幸。孔子开创的补习班,传了两代还是三代之后,到了孟子那里。如果,孔子还感叹“礼坏乐崩”无限失望的话,到了孟子时代,那简直就要绝望了。妈妈们可以想象一下下,孟子去世于公元前289年,正好30年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秦王嬴政就诞生了。嬴政就是秦始皇。孟子的时代处于整个春秋战国阶段,最混乱的时代。即便如此,孟子仍然干了一件在人类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把仁政思想,系统化了。
对,其实,孟子干的事情,就是把仁政这个事儿,给“想圆了”。他是这么想的:一个君主,对吧?……他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一说。皇帝是他死了68年之后,嬴政想出来的概念……你如果想自己干得顺心,让子孙继承你的基业,基业永续(又是祖先崇拜的传统,对吧?),你要做的是什么呢?你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人上人。国君么,统治百姓的。认识到这一点,傻瓜都能想得到,你得维护你下边的百姓啊!要是百姓都逃亡了,不在你国里给你抬轿子,你不就摔了么,对吧?到这里,还不算精彩。因为一般来讲,人们都想得到。接下来,孟子的思想,一下子就爆发出了异彩。要对百姓好,行仁政。关键是,你怎么才能尽最大可能,对百姓好,行最大的仁政?
国君不是一个人统治国家,对吧?他要靠身边的一群最亲近的人,通过他们,去行政,对不对?那么,国君身边的七个人,国君你怎么选?妈妈们想想看,假设哈,仅仅是假设。假设你是习大大,全国统共14亿人,你选出七个做常委,你再依靠这七个人去行仁政?这事儿要说难,也不难:国君要明确地宣称,你选的人,必须是具有行仁政之德的人。然后,你就照着这个原则,去选你那七个人就对了。言行一致。选出来的这七个人呢,就手握重权了,对吧?你既然已经把行仁政的使命交给这七个人,让他们去实现,那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不是就成了你了?他们面临的问题,跟国君本人,一模一样:自己无法直接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呢,再选七个人……这样,一层层下去,是不是就把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体系里的人哈……全部囊括,无疑能外了?这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顶层设计,强迫整个社会的统治集团,全部向仁政方向去努力。这就是我们传统文明中的“政治”!任何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如果政治上犯了错误,那他就无缘迁升了。
好了,孟子他们开培训班,干嘛呢?不是人有好吃懒做,盛气凌人,喜欢显摆,不乐意服务别人,特别是服务于比自己地位低的百姓的固有毛病吗?那好, 我们帮你教育年轻人……就是将来进入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候选人……让他们通过修养,来克制自己的缺点,努力地发扬优点。你君主要想仁政,你没人不行啊。特别是仁政这个事情,粗看起来,又那么逆天,对吧?嗯……对的:从孟子本人来讲呢,当年,他不过是张了个大网,给本门弟子讨束脩罢了。这在当时,不过是华仔在上海滩里的“全上海的马桶都归我来倒”罢了。不过,孟子可不是华仔。他为未来而生。在2200年前,他能想出这套主义,他绝对是个天才。在不远的将来,哪里是“全上海的马桶”,而是“全天下的马桶,都归他们家来倒了”。
嗯....先说到这儿哈,回头接着说。

来源: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推行仁政是根本】---2021.04.0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推行仁政是根本】---202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