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 发表于 2020-4-24 13:58:35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看马昕能让孩子感到语文课文的“好”】---2020.04.21

本帖最后由 每日一课 于 2020-4-24 14:03 编辑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看马昕能让孩子感到语文课文的“好”

2020-04-21啊...申爸“只看了一会儿”Global Citizen,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没想到,竟然一个小时都快过去了。真快,这时间过得。Lady Gaga应该是Madonna的接棒人,走性感路线。跟上个世纪末的Madonna一样,火得不要不要的。不管怎样,Lady Gaga唱得确实好。开场的一首Smile,很带感觉;压轴的是郎朗和Celin Dion她们合作的一首歌,叫什么不知道。总之是很不错的了。
其实吧,申爸闭关这段时间,就是啥都不想,光感受这几个月吧...申爸倒不是啥都没做。申爸在看话剧歌剧,听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
当年申爸年轻的时候,流行的中文粤语的歌儿,是西方的标记为POP的那些音乐。那些音乐,申爸以前不喜欢,嫌太吵。这回呢,认真地听一下,才发现,以前所谓的“吵”,来自那些音乐为了伴舞或者律动的节拍。各种吵得不行的乐器,给节奏,打拍子。你可以让大脑像电子滤波器一样,把“某个固定频率的波动滤掉”。你把节拍滤掉,只听有意义的旋律,那些流行音乐就不吵了,它的好处,就能听出来了。
音乐只要一个,就是音乐。无所谓古典还是流行。古典和流行,只不过是在大的“音乐”范畴下面,不同的种类罢了。总得来讲呢,标记为“classical”的那些音乐,相比较而言,是用来静静地欣赏的;标记为POP的那些音乐,相比较而言,是用来搞身体的律动,或者跳舞用的。
当然了,它们有不同。它们也有共性。比如说,因为疫情,那些歌手们在家里唱歌,对吧?没乐队。在Global Citizen里边呢,歌手们用的是那种他们叫“清唱”的方式。这就比较接近所谓“经典”的用途了。申爸以前听过的Smile,全都是吵得要死的那种,大脑得经过一道滤波工序,才能“欣赏”;今早,Lady Gaga第一次的“经典”风格的清唱过来,音乐本身的冲击力,扑面而来。
音乐就是音乐,如果它本身好,同样能够打动人,不管是经典还是流行。http://www.hgs99.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4/24/134600uqio62io4oz963r7.png就这个音乐会,你们麻麻谁有兴趣听?自己去下载哈。现在只有磁链:magnet:?xt=urn:btih:50DF5A567DE74C02DCB957994F3ECF58A0CE2060magnet:?xt=urn:btih:3E7ADB7D1498AB2930589F4E93B813075B4075EC两个分辨率是一样的,都是1080i。上边那个是大尺寸,23G的;下边那个是6G的。
Classical和POP,它们呢,不一样的地方也非常明显。最大的不同来自这个方面:申爸的是带着Classical的耳朵,去听Jazz和POP的;一听感觉就来了;但反过来不行。再喜欢POP的,直接去听Classical,都很难“进入”。段位再高也不行。据说,听POP的段位,即便是高,要想进入jazz都很难。
总得来讲呢,申爸自己的感觉哈,它们之间根本上的区别是这个样子的:从“技法”的角度来讲,POP都很简单。不需要任何“预备知识”和“预备能力”,就可以听POP。POP是没有大门,也没有院墙的。Classical不行。它肯定需要一些“预备能力”,才能“进入”...但是,从实操的角度来讲,似乎这么说又不正确。回头,咱们会针对这个详细弄一弄。这是个事儿对于孩子的教育,很重要。
大申当然不喜欢Classical,申爸在听的时候,凡声乐,大申听一耳朵,“像鬼叫!”大申评论道。所有我们称其为Classical的东西,其元素都具有“非日常性”这个性质。教育是干嘛?教育针对的对象,都具有那种“非日常性”。教育的过程就是孩子从“日常性”走到“非日常性”的过程。
为啥要听Classical?原因很简单,就音乐而言,calssical的音乐,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兴奋的感受;极度亢奋的疯狂的感受;巴适的感受;缥缈的虚幻感;宁静的感受;沸腾的感受...POP不行。一场流行音乐会,带给人的,只有一种感受,就是亢奋。可是,亢奋了之后呢?你没办法更加亢奋了。流行音乐会的第一曲,就很燃,然后呢,没办法“更燃”了,对吧?你听完,虎头蛇尾的感觉。Classical的那些不同,它燃,还可以更燃,直到最后的高潮,总爆发。当然了,申爸看得出,流行音乐的现场,给听众带来愉悦的,更多不在音乐,而在于身体的舞动。这是另外的一种“燃”法。相比于POP,技法上的扩展,带来了表现力的巨大提升。但是,同时呢,技法上的扩大化,也带来了固有的欣赏上的障碍。要靠“教育”来打破那障碍。
在具体的教育的操作中,问题就来了:一个孩子,他本来什么都没有。你怎么从不要门槛的POP,垫起高矮合适的台阶,很快走到Classical呢?世间万物,理一以贯。我们不说音乐...目前,音乐不是最主要的对象...我们说...说什么呢?说语文好了。
语文,语文,语言文字么。那么,这应该跟“音乐”一样,对吧?音乐分成POP、Classical;相应的,语文也分成不要孩子有任何先决条件的“网络小说”和“经典文学作品”,对吧?你怎么从不要门槛的网络小说,垫起高矮合适的台阶,很快走进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世界里面去呢?就课堂而言,语文课堂哈...老师讲的,都是在讲“这篇文章如何好”。可问题在于说,这篇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学生读完之后,觉得它好吗?一篇读了都不觉着好的文章,听三节课,讲它哪里好...这就是语文这门学科的问题之所在。
大申读网络小说,废寝忘食。当然了,他一定觉着自己读的小说好,对吧?就着他读的网络小说,讲那小说怎么好,应该能行...但问题是,一首流行歌曲,尽管好,但实在是没什么可讲的!它太简单了,讲不出来多少道理说这首三分三十五秒的歌曲怎么好...
莎士比亚复杂。从十七世纪到今天,讲莎士比亚的好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对吧?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文章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可问题是,莎士比亚那个东西,大申不觉着好。比起他的《观风》,大申对莎士比亚无感。现在,问题来了:有什么办法,让大申现在就对“莎士比亚”们感觉“好”呢?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说孩子读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要自己觉着好。如果他自己都没感觉,讲再多“好在哪里”都没用;如果他自己觉着好了,即便不讲,他自己也会去琢磨,“到底好在哪儿?”问题卡在了这里。
这个时候,马昕就出现了。不管马昕他自己当初的主观愿望如何,他的课,客观的结果就在于,让孩子读完自己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感觉到:“好”!
稍=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初中教育实践群:看马昕能让孩子感到语文课文的“好”】---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