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7-11-11 07:05:43

本帖最后由 尘世无心 于 2017-11-11 08:58 编辑

【编织人生的网】2017-11-10
婴儿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可以看出许多有趣的东西,对家长,对孩子,对环境,都有许多有趣的看点。
5个月龄的婴儿,大脑意识几乎一片空白,没有能力与环境的事物进行准确的信息互动,所以,傻脑瓜,憨憨的,哭起来六亲不认,但是大人们不会对他们动气,因为知道这个小家伙现在处于小动物的心智阶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婴儿的哭闹是无智商,非故意的,那么大人就不会跟他计较,处处顺从他,并且不会结下恩怨情仇。
可是,到了孩子一岁以后就不同了,随着孩子的心智发展,逐渐有了与环境人物互动的能力,有了能力,就有了故意的成分,就有了情绪,于是,也就有了责任。这时候,如果令大人不快,而有时候被判断为故意的,那么,大人对孩子可就没那么宽容了,至少不会是无条件的顺从,孩子就会真的惹人讨厌,渐渐地,彼此之间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编织着恩怨。
这也就像法庭判案一样,如果能够证明罪犯在犯罪时发神经或者无主动意识的,非故意的,就能轻判或者无罪,所谓无知者无罪。可见,定罪的标准之一是看是否有故意的成分。
而孩子逐渐成长,与环境的互动交互能力越强,就越要承担责任了。
到了孩子六岁之后,已经有些孩子的行为和恶意的策略,足以让家长抓狂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为自我争权夺利,趋利避害的小宇宙,这时候,孩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和家长对立,有些家庭就像冤家路窄,棋逢对手了。
这些画面,在我眼中是连贯的,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纯真无邪的模样,也看到一些家长为几岁大的孩子搞得鸡飞狗跳,也看到有些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形同陌路甚至仇家。这一切,最初都是从纯真无邪的襁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活就像织布机,家长和孩子每天在编织,编织。
每一个妈妈看着襁褓中的婴儿,都是无限怜爱,无限遐想的,这是最幸福的时刻。希望这些甜蜜是长久的。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1-15 14:02:01



2018-1-6

小瀚的断奶过程,最终从12月17日开始到12月27日结束,总共用了10天,完成了断奶。
整个过程很顺利,除了第一天遇到半天的抵抗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接受奶嘴。每一天都在逐渐减少母乳,最终变成完全用奶粉和米糊了。
这个过程中,妈妈的情绪温和,耐心很重要,孩子一定会表现出一些难过和依恋,这时候妈妈一直在,一直温馨相伴,孩子就会从妈妈这里找回安宁和平衡。对于几个月的婴儿来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从某一天开始,就改变了饮食的方式,再也无法回去从前熟悉的程序了。在从未有过任何其他尝试的婴儿世界种,改变并不是愉快的,但是,生活就是需要不断地适应各种变化,总是要面对的。
在改变途中,妈妈一直都在,一直都温馨相伴,除了不让吃母乳了之外,其他环境元素一切不变,这会让孩子的委屈减少到最小。因为妈妈是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他看到或者感觉到妈妈的亲和,温暖,坚定,就会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宁的力量,并且愿意接受这些局部上的变化。
因此,在教育中,温和而坚定始终是最重要的。
现在小瀚已经完全告别了母乳,每天一样开心,一样正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个小小课题就此翻页了。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1-15 14:02:47



2018-1-9

现在小瀚已经四个多月了,各方面的成长都正常。
他的脖子很有力,喜欢让人抱着到处走,到处看,自己转动脖子东张西望。他开始有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开始想支配大人抱着他去看他想要看的东西。这时候他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愿望,以及在学习与身边的人的互动关系。
从现在开始,家长要注意孩子性格的培养了,家长和孩子每天的互动方式,正是在进行着初始程序的写入,每天都很轻微,在孩子一岁之前不大容易察觉,可正是在这些不易察觉的温馨时刻中,每次轻柔的一笔,都在不断地在白纸加深色彩。
这个阶段,孩子吃什么,穿多少,都不是至关重要的,吃穿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都不是什么问题了,胖一些瘦一些都没关系。营养基本均衡就行了。
家长应该把有限的剩余精力用在对幼儿心理和性格教育成长的阅读和学习上,每一步都需要有超前的思考和知识准备,而不是同步成长,甚至是滞后成长,变成家长不断地在追赶公交车,总也追不上的局面。
现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吃喝穿问题我交给小瀚妈妈来操心了,我的注意力放在监测孩子的性格成长上面,如果环境中有人做错了,我就会提醒他们修正与小瀚的互动方式。不过,由于孩子还不会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时期想要准确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意愿还是不容易的。

具体该注意什么呢?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要尽量准确地排查原因,是不是因为肚子饿,拉便便或者其他方面的不舒服,如果是这些原因,那么就解决问题,孩子就不哭了,这过程中,切忌不要用哀求的语气来对孩子说话,中国许多家长习惯性地用哀求的语气来对孩子说话,这是非常有害的。
从一开始就在把孩子当成了主子,皇帝的角色,大人从态度上就匍匐在地了,这是最可笑最可悲的,于是,遇到这样的家长,那么家庭环境就成为了一个负面训练营了,家庭就像一个舞台剧,几个人是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每个人都被导演(就是家庭中话语分量最重的人)安排了各自的脸谱角色,台词也是由各自的性格和知识层次界定的。这时候,我们如何跟孩子说话,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培养孩子,就是在给孩子一个角色定位的过程了,在孩子几个月大开始,我们就在用暗示和各种互动来教导孩子形成自己的舞台角色,也同时在传输给孩子,告诉孩子在这台戏中,其他人相对于孩子你,是怎样的角色。就这样,我们家长每天在为这个新来的舞台剧演员讲戏,手把手教他们演好“我们家孩子”这个角色。如果家长的认识错误了,就等于从一开始就含辛茹苦地用心培养一个让自己未来失望和吐血的角色,无知的家长用十年的时光在兢兢业业地做自作孽的事业。
今天上传了我的视频节目《教育闲谈》第四十期,谈家庭的情境模式1,这期节目正是谈这个问题的。

昨天,一个家长前来咨询我孩子的问题,他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因为自己以前的忽视和无知,造成了女儿严重的公主病,自私自利,毫无规则感,现在不遵守规则,不上进,养成了一连串成长的问题和障碍。难得的是这位父亲非常聪明,能够理解这一切的害处,很重视如何修正。可是,现在的问题却不易改变了,他的女儿不愿意配合父母的改变,以暴烈的手段来抵抗。
跟这位爸爸详细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看见孩子童年时,大人们不当的做法历历分明,逻辑清晰。
所以,孩子从5个月大开始,家长就要注意观察这根弦了,到了孩子一岁开始,性格塑造习惯塑造就是首要议题了。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1-22 19:59:42

2018-1-22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很可爱的,到了五个月大,婴儿的脑部发育使得他们能读懂更多外在的信息,随着探索能力的增强,好奇心也在同步上升中,这时候,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神,越来越灵动了。
眼睛是心灵之窗,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看孩子的眼神就知道他们的内心在好奇,在观察,在学习,在探索,在吸纳。
从五个月到一岁半这个时期,也是所有妈妈最快乐,最觉得充实美满的时期。任何人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都是漂亮可爱的,对家庭来说,就像一个玩具,有的是无邪的童趣,一切显得简单。最关键的是,这时期孩子由于头脑和策略都非常简单,还不会故意跟大人作对,一切行为都基本是无辜的,所以,和大人之间还没有开始编织恩怨。这时期是单向的给予,大人充分地享受玩具般的快乐。(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在这时期是完全公平的,你看不出这些孩子在智力上,气质上将会有多大的不同,每一个婴儿都宛如天使般纯洁,可爱,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留给家长无限的瞎想空间。可是,在五年之内,不同的孩子将在环境与信息的复杂作用下,逐渐拉开了差距。)
在年轻的妈妈看来,身体上的辛劳和疲乏是容易被婴儿的童趣无邪所补偿的,因而快乐满满,信心满满。这个时期很值得好好珍惜,好好享用,随着孩子成长,渐渐编织着恩怨的网,人和人之间变得不单纯了。
我想,家长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最快乐的时候,多学习,多思考,以应付不久后出现的种种温柔的挑战。
家庭教育中,有些坑,是在家长最轻松,最快乐中不知不觉中陷进去的。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1-31 08:48:19



2018-1-28

从1月开始,原先在这里短期帮忙的亲戚就回去了,小瀚现在由妈妈带。
今晚,我陪着老大,老二在房间看书时,老三小瀚在哭,妈妈过去护理老三。
小哲问我:爸爸,我们为什么不请一个保姆啊,现在这样子把妈妈累得半死了。
我说:如果由保姆来带孩子,虽然你妈妈会轻松一些,可是,如果请到的保姆在知识,观念和性格方面有不如意的地方,恐怕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权衡之下,还不如爸妈辛苦一些,自己带吧。包括了你曾经也是这样的,为了让你的成长更顺利些,爸爸不是陪伴了你十多年吗?如果是别人来教你,情况自然就是另一种样子了。今天我们的样子,总是一番取舍和努力的结果。
小哲听了,若有所思,点点头,继续看书。
小哲和小浩都很爱护老三,家里气氛很和睦,友爱,这是我们平时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建设,一点点引导起来的良好氛围。记得老三刚出生的第一个月,老二小浩是很不适应的,他从原先的中心焦点,变成了老二,妈妈不再围绕着他为中心了,他失落了一阵子,慢慢地调整了自己的角色,适应了当一个哥哥的样子,很懂事,能够体恤爸妈,不给家里添乱,常常说要照顾弟弟,要帮助妈妈。
看到孩子这么和谐友爱,懂事,当父母的自然是欣慰的。可是,这一切的确不是平白无故会来的,需要家长有这根弦,时常注意把握机会来引导孩子,并且以身作则。父母是否能够提前注意到一些家庭教育的议题,超前部署,及早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陪伴孩子成长,是扎扎实实地花时间的。以今晚为例,每天晚上9点钟,总是欢乐地家庭时光,孩子们在我的房间里闹腾,我打开电脑,和小哲一起听一些经典的歌曲MV,父女俩指指点点,用心地欣赏,这时候五岁的小浩也在旁边注意聆听和吸收,这就是熏陶了。几年之后,假如小浩也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不是什么天生的,基因带来的,而是成长中,环境诱导的结果。
我知道每天晚上的一个小时正是影响和引导孩子形成某些兴趣特点的涓涓细流,不因利小而不为。
过去这些年,就是这样慢慢熏陶了小哲,令小哲现在对音乐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感受力。同样,现在和小哲在细品音乐的场景,也正是对小浩的熏陶和包围,每一天,每一个场景,都只是一滴水,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人生就是由这些真实的,坚持的,不起眼的一滴滴水珠组成的,没有它们,就不成其为土壤,底色。孩子具有的东西,大多都不是父母用嘴巴教育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用生命去浸染出来的。
只要家长把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看成是享受,降低工作的比例,自然就可以有利于协调心情上的矛盾了。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3-29 14:09:17

2018-3-26

小瀚已经7个月大了,现在开始到处爬。家里的卫生需要搞好,供孩子这个时期的爬行,而且也必然处处都以嘴巴来接触,家具的摆放,卫生工作需要多操心了。深圳的天气开始热起来,处于春夏之交,很舒服的时候。在地板铺上一层泡沫板,让孩子在上面自己玩。
这个时期,家长们需要注意了,性格教育,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块的形成,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孩子6个月—2岁之间这个阶段,在整个人生中,相当于源头。就像长江的源头,是那些来自雪山融雪的涓涓细流。
所有孩子在5—13岁之间的表现,其最初的成因都在这一阶段内可以找到,甚至伴随人一生的许多重要性格特征,也能够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内容中,找到形成的源头。可惜人生没有完整的录像,如果能够把这一时期的生活全部录像下来的话,是很有考究价值的。
现在开始,家长告别了仅仅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阶段,该有其他事情让父母操心了。
有许多点,今天先谈一个点:

当孩子在6个月到10个月期间,会学习坐起,爬行等等项目,这在人生成长中是正常的必经阶段,当然,只要与大人,与他人有互动,就一定发生教育与影响的功能。
比如:当孩子在刚刚学会自己坐着的时候,有时候自己坐不稳,会倒下,这时候,家长们要注意了,当孩子倒下时,大人没必要发出大声的惊恐的声音,大惊小叫的。
家里人(也许是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保姆)不管是谁,在孩子学习坐起或行走阶段,遇到孩子摔跤时,所发出大惊小叫的声音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时期的孩子犹如白纸,他们从大人们的反应模式中,去定义自己的行为,并且也学习这些行为背后的性情和价值观等微元素,这一时期的学习与渗透是全方位的接纳吸收。
当孩子坐着,倒下,旁人发出“哎呦!”之类的叫喊声,其目的无非是:1,提醒,2,撇出自己的责任,3,来自于幼年习得的反应模式。
一个人的举止言行当然包含了他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等多种DNA密码,因此,大人的行为传递给孩子学习的,不仅仅是行为的表象,还有表象下面的支撑逻辑。
好了,当家长大声惊叫,孩子在倒地后,看见有人惊慌的样子,也许自己受到了惊恐的暗示,就大哭了起来。(其实,如果家长对此事淡定不慌张的,孩子倒下了,看到了大人的冷静和信任,自然屁事也没有,自己爬起来继续玩)然后,大人如果把孩子宝贝地抱起来又哄又揉的,孩子就会在这样一次次的行动之后,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在建立着与家庭舞台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角色关系。
这个场景可能导致几种走向:
1,        几次以后,孩子一旦自己倒下或者学走路时摔倒,在自己其实不怎么痛的情况下,会条件反射一般地大哭起来,直到看见大人来抱起,并且求安慰,仿佛必须符合这样的流程才是正常的舞台角色。
2,        孩子可能会显得很脆弱,很娇气,因为他们慢慢会发现,你越是显得受惊了,大人们的反应也会越激烈,给孩子越多的安慰,甚至奶奶会责骂旁人失职,这回让孩子从中看见各种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后会利用这一点获利。
3,        孩子的独立性,探索的意愿,自我的认知等等一系列项目都会受到负面损伤。因为幼童是从大人的眼中来认识自己的,你觉得我无能,你觉得我应该做出惊恐的样子才符合你的期待,那么我就会配合,呈现出你希望的那样。


好了,所以,现在是小瀚妈妈注意这些方向的时候了。当然,她已经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妈妈,这个环节对她毫无难度,驾轻就熟了。
为了有个安静的执行环境,所以,两个月前,家里就把其他前来帮忙的亲戚都劝走了,为了孩子的性格成长,为了让正确的教育实施过程没有其他负面杂音的干扰,增大成本,所以,我们选择了宁愿自己在家务上辛苦一些,也不要让家里有其他足以发出干扰声音的成员。
孩子不用面对几种相互矛盾且紊乱的信号,妈妈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3-29 14:10:07



2018-3-29

人早期行为的起源秘密

今天,六岁的小浩哥哥在看纪录片,同时7个月大的小瀚弟弟在泡沫地板上坐着玩玩具,当小瀚弟弟倒下,无法翻身爬起来时,我让小浩去帮助弟弟坐起来。
小浩很愿意暂停下纪录片,开心地区扶起小瀚,这过程还使用了不同的角度,我从旁温和地指导他如何用力才能比较好地把弟弟扶起来。
完成之后,小浩很有成就感。我对他的表扬是用眼神和力度很轻的语言。
小瀚有姐姐和哥哥照顾,疼爱,家庭的气氛非常友好。这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应有情景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些孩子会很自私,不愿意照顾弟弟妹妹,有些很冷漠,无动于衷,不愿意参与,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家长的引导不善造成的后果。孩子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道德与行为习惯是由环境的引导而建立起来的。假如父母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的建设,除非你没有意识到或者方法错了,否则孩子一定不会成为你所讨厌的样子。
要知道,所有孩子都渴望成长,都渴望自己尽快能够获得成年人的待遇。所以,孩童总是喜欢追随大哥哥大姐姐们去玩,模仿他们,以获得他们的表扬为最高荣誉。再大一些,孩子们总会偷偷地穿哥哥姐姐的衣服,穿爸妈的衣服,这些行为都是观察的窗口,说明孩子有着强烈的成长的渴望。这是一种强大的生物动力,家长们一定要借用这种生物能。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像小浩积极地扶起弟弟这个画面,我轻轻地表扬他真棒,小浩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助爸爸来照顾弟弟了,是一个小大人了。
这样轻轻地说,不要语气过重,孩子会心里美滋滋的,受用。经常不失时机地这样说,引导一下,慢慢地,家庭中这种友爱温馨的气氛就形成了,这是对孩子很好的道德教育,在对家庭出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子,因为被接纳,因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自己在其中有发挥正面作用而感到快乐。孩子天然地渴望这一点,聪明的家长啊,你为什么不给予他们呢?
假如家长心中有这根弦,在意这一点的话,始终如一,随时随处地做,方向自然就是好的。
每当我看到一些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变得对家人很自私冷漠,我就为孩子感到悲哀。孩子何辜?

这就是生活中随处皆有,伺机而动的瞬间画面。就看我们的家长会不会捕捉了。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3-29 14:11:28

@京-毛妈 毛妈,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在生活中,工作中处处皆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远观此人的行为颇具大局观,但是,他必定也是在细节处心细如发的,只有宏观与微观都兼具,才能谈得上宽宏广博,才能谈得上游刃有余。教育上的大理论是要以细节处的微处理能力做基础的,离开这一点,如无根之木。

尘世无心 发表于 2018-4-23 21:55:35



2018-4-19
孩子在7个月时,开始到处爬,当他最初练习爬行的时候,身体的力量还是很小的,只是对我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孩子到了这个时候,他开始积极学习爬行了,而且身体上的力量也储备达到了这个临界点了。出现了这个信号,那么就顺势而为吧,帮助他,锻炼他。通过他有这个心愿,就多加锻炼他的身体力量。
这个时期,除了锻炼身体力量以外,还同时锻炼和塑造孩子的性格。

我锻炼他力量和性格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经常把他放在我的大床上,让小瀚在床上爬。因为床上有被子,枕头等等杂物,他翻身或者想坐起时,总会遇到一些阻力,幼小而缺乏力量的孩子为了翻身起来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在很辛苦时,他会发出一种想哭的声音来求助,这时候,我一直在身边观察,却并不轻易帮助他,除非他遇到危险了,脖子被卡住了之类的,否则我就让他自己的内在动力去解决问题,内在动力就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可以增进自己探索世界能力的项目总是乐此不彼的,每一个幼儿都有强烈的成长愿望,只要你不伤害他,不打击他,这股愿望总能引领着他们向上成长。
比如,他对爸爸放在床头的手机感兴趣,总想爬过我的身体去另一侧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他好奇心的动力,他自己有这个愿望,那么我就把手机放在枕头边,让小瀚需要翻越过我的身体才能够得着手机,这时候,他就使出浑身力量去翻越高山了。对于力量弱小的他来说,这是一项艰辛的大工程,看得出他很努力,但是真不容易做到。

最初这样玩的时候,小瀚也在困境时发出过哭声来求助的,不过,这时候聪明的父母最好把握好帮助他的分量和节奏,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时,忍住。这是在给他写入最初的互动模式的原始编程。然后几次下来,孩子自然就知道了主要靠自己去努力了。每当看他在努力翻越“山丘”时,我并不帮助他,只是微笑着看他,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折腾,把浑身力气都耗尽了,还要自己停下休息,看他筋疲力尽却还没有发出求助的声音,那个样子,仿佛这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很开心。这时候既是在训练他的体力,同时也是在锻炼他的性格,以及奠定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模式。初始模式就在这时候写入的。

我让他自己去翻腾,就是让他的身体肌肉得到大量运动和锻炼,这是一个运动量很大的项目,果然,没过几天,他的力量就增加很快了,爬的能力增进的很快。另一方面,他有时候在对付我所制造的床上的障碍物时,会很狼狈,无处用力,他也会着急哭起来,想要大人帮助她脱困,我一般不到危险时,都不会出手帮他的,就让他自己去努力脱困,在他最小的时候,就奠定了我的做法,我的风格和态度在他的心中就会形成原始设定,他也会这样来理解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尤其是和爸爸的关系。我就是这样的态度,既有爱,在旁边微笑看着,又对他有鼓励,信任,任由他自己翻腾。他既感觉到爸爸在身边的安全,又知道哪些时候爸爸会出手,哪些时候需要他自己去应对,以后,他就会比较容易形成自己刻苦努力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能力了。

就在孩子平时在爸爸的床上翻腾爬行的片段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意图,1,少帮忙,甚至制造一点障碍,让他努力脱困,在折腾中身体的力量得到更多锻炼,2,不积极出手帮忙,让他从一开始就学习到靠自己努力去获得目标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式,3,通过这个细节,加上其他一以贯之的配合,初始写入爸爸和他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就像写剧本一样,一开始的情景模式就这样书写了,以后我和儿子之间在家庭相处中的角色剧本就按照这个基调来定了。定对了,以后彼此的关系就会比较和谐。


就在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在他们学爬行时,如何鼓励,给她怎样的引导,表情以及表情背后对应着系列态度,这些微信息就是开始浸润孩子的重要过程了。孩子往后探索世界的神态,气质,行动策略,行为习惯等等都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所构成了。我想说,其实,每个孩子的行为逻辑和心理根源,在6个月到20个月之间,就已经形成了大半,包括了与家庭重要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的形成,都在这个时期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模式一旦成型,基本上以后就是在这个基调下来唱戏了。只是,大多数父母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根本不用心学习,不提前学习,你当然就容易错过了最佳时期,在一开始应该写剧本和模式时,你心中没谱,等到你懂得了,明白了,却难以改写了。我觉得,在孩子这个时期开始,能够观察到许多人生的原始密码,从现在开始开始到未来20个月,是密集的神经中枢区域,许多影响一生的东西,都在这时期发生的,是一个妙趣无穷的世界。

但是家长们别因此而过于焦虑,因为,我既要告诉你有这么回事,但是又劝大家不要对自己所不拥有的东西太过焦虑,只要大家知道了有这种情况,这种元素,这种逻辑存在,只要大家意识到了,然后采取一定的学习行动去增强自己,提高认识,改变一些,就是做到问心无愧了。
我作为一个教育现象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有责任把我看到的、所知道的说出来,但本意并非引起别人的不快和焦虑,用意在于提醒和分享心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曾赞军老师育儿笔记